出血性脑血管病s1PPT文档.ppt
脑血管病,血管源性脑部病损的总称急性脑血管病或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中风)呈急骤发生的脑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临床高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破裂 闭塞,流行病学调查,中老年人最主要和常见疾病原因之一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成为三大主要死因患病率719/10万发病率219/10万(年新发120-150万)死亡率116/10万(年死亡80-100万)近7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和痴呆(致残率高),32.1%,31.6%,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1,年龄、性别差异,我国平均发病年龄约在60岁左右比较西方人群早10年左右男性高于女性WHO-MONICA调查:1.5:1其中美国约为:1.3:1,疾病类型分布,我国缺血性卒中55.3-68.1%出血性卒中34.1-40.7%未分类2.2%欧美脑梗塞65-80%脑出血5-16.7%日本 介于二者之间,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颅内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35)一、蛛网膜下腔出血(430)一、颈动脉系统二、脑出血(431)二、椎-基底动脉系统三、硬膜外出血(432.1)、脑供血不足四、硬膜下出血(432.2)、高血压脑病(437.2)、脑梗死(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瘤(437.3)一、脑血栓形成(434.0)、颅内血管畸形二、脑栓塞(434.1)VIII、颅内静脉或窦血栓形成三、腔隙性脑梗塞四、血管性痴呆五、其他,(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分类),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原发于脑实质内非创伤性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死亡和致残率极高主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少见病因:血管异常、肿瘤、血液病主要部位: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脑叶内大脑中动脉分支-豆纹动脉与主干呈直角分出,承受压力较大供应深部脑组织的穿透支,临床特征,发病年龄:50-70岁,男女性起病状态:激动或活动中发病既往史:多有高血压病史进展情况:迅速、数小时达高峰局灶症状:明显(偏瘫等)昏迷、颅高压症状突出,基底节-内囊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80%典型的表现:病变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同向偏盲如病变偏内侧,意识障碍和颅高压重可引起天幕裂孔疝引起应激性溃疡,“三偏”症状,对侧偏身偏瘫(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瘫痪侧鼻唇沟较浅、伸舌偏斜瘫痪侧肢体痉挛性(早期呈弛缓性)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瘫痪侧偏身的感觉减退对侧同向偏盲(瘫痪侧视野),1、血肿对局部脑组织的破坏,2、血肿和继发水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占位作用,天幕裂孔疝,神经影像学检查:脑内高密度灶,“天幕裂孔疝”,由大脑半球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大脑内侧的海马钩回疝入天幕裂孔压迫上脑干(中脑)典型表现:病变侧瞳孔扩大、光反射消失病变对侧偏身瘫痪,严重时双侧瘫痪意识障碍-昏迷、呼吸节律异常(深大),病因多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年轻患者多血管畸形年老患者以淀粉样变性症状视出血部位不同而异,脑叶出血,桥脑出血,既往报道死亡率极高典型表现:深昏迷中枢性高热、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桥脑出血表现:凝视瘫痪肢体交叉性瘫痪、脑干颅神经核损害,男性、35岁,无高血压史。突然头痛,视物成双,右侧肢体乏力。神经系统检查:左动眼神经麻痹,右侧肢体轻瘫。,小脑出血,急性后枕部疼痛、眩晕、呕吐、走路不稳检查发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进展不如桥脑出血、早期无瘫痪和意识障碍可以引起枕大孔疝,导致病人死亡,“枕骨大孔疝”,由后颅凹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小脑组织疝入枕骨大孔压迫下脑干(延髓),影响生命体征典型表现:四肢瘫痪、深昏迷突然呼吸节律异常(不规则)、死亡神经科急症手术指征-小脑出血,脑血管病的认识,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脑血管病急诊诊治流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就地治疗防治并发症控制高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 保持血压 180100mmHg降压不可过速、过低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和调整头位(床头高度)过高抬高床头约30度-45度 正常床头放下过低头位放低持续过低升压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150m1,静脉滴注(30min),每日2-4次甘油果糖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速尿 20-40m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白蛋白 10-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手术治疗,1、小脑出血 2、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早期征象3、脑叶内血肿或出血性脑梗死血肿量和部位:1、50ml不考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禁忌:1、高龄而有心脏或其他内脏疾患2、血压过高、生命体征很不稳定3、血液病、出血倾向4、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穿刺引流)5、出血部位位于内囊深处、丘脑、脑干,问题-止血药物的应用(非常规使用),对于全身其它部位的出血,特别是合并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内科不主张常规使用止血药物对于应用溶栓药物相关的脑出血,必须及时使用止血药物,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类:自发性SAH外伤性SAH-多伴发于颅脑外伤继发性SAH-脑实质出血破入主要病因:动脉瘤-占SAH的80%,前循环多见80-90%先天性动脉瘤:90%动脉硬化性动脉瘤:7%感染性动脉瘤:1%动静脉畸形(AVM)-次之,额顶区多见,临床特征,发病年龄:青壮年多见(35-65岁)发病情况:起病急骤(数分钟计)起病诱因:活动用力或激动病史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少见脑膜刺激表现突出*短暂意识障碍(一过性),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头痛伴呕吐一过性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s 征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眼底检查:玻璃体下出血腰穿 C.S.F呈均匀血性(三管实验)急诊CT示脑蛛网膜下腔积血,SAH的危险性,SAH再次破裂(复发):3-4周内易复发,死亡率成倍增长脑血管痉挛(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可在3天-1月许发生,与出血量相关脑积水(脑脊髓液吸收循环障碍):发生较晚,1-2周后出现,或与药物相关,如抗纤容类药物,实验室辅助检查,CT:早期有价值,24小时后开始转阴脑脊液检查:确定性诊断,但是有风险MRI:帮助发现AVM或伴发脑缺血DSA:检查病因的主要手段TCD:能作为检查血管痉挛手段,外侧裂、四叠体池出现高密度影,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基底动脉动脉瘤,SAH治疗,治疗目标:避免SAH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和其它并发症治疗选择:安静、绝对我床休息、避免激动抗纤溶药物的使用脑血管痉挛治疗病因治疗(DSA后手术或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抢救,早期血管造影72小时左右择期血管造影3-4周后治疗手段发现病因,手术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容易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率极高(约50%),发现动脉瘤,SAH预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再出血有无其它并发症颅内动脉瘤:首次病死率约30%,存活者近1/3要复发,复发死亡率上升AVM:急性期病死率约为10%,复发25%,出血性中风的鉴别,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瘤、AVM,发病年龄中老年 50岁青壮年,起病状态活动、激动时活动、激动时,进展情况急(小时、分)急(突然、分),局灶症状明显不明显*,高颅压表现多有,加重有,头痛突出,TIA病史少有多无,头颅CT 高密度影高密度影*,头颅MRIT1高信号 T1高信号*,DSA血管破裂血管瘤、畸形,CSF少见异常血性CSF,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