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10][新人教].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改革迫在眉睫,第1课,东 汉,羌,匈 奴,鲜 卑,羯,氐,晋武帝司马炎,五胡乱中原(羌、氐、羯、匈奴、鲜卑),十六国名称,刘宋,北魏,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历史线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2、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1、北魏的崛起,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拓拔珪的汉化改革: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措施:(政治、经济、文化)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统一黄河流域 统一:439年 意义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 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4、北魏统一后面临的社会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极力推动 冯太后(公元 441 490 年),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467499)聪慧早熟,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 君主冯弘的第二子冯朗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她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推动了汉化改革,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2课,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均田制的局限性,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2)内容:,3)影响:,1)原因:,宗主督护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宗主,北魏 政权,农民,北魏 政权,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 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北魏,南齐,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迁都洛阳的意义,四、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生产发展 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商业日趋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三、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 习惯的主体。,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本单元线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