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特性、危害及急救精选文档.ppt
2023/4/29,1,学习内容介绍,1、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2、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3、危险化学品分类 4、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5、危险化学品的贮存和运输 6、危险化学品火灾扑救方法,2023/4/29,2,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1、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2、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但是必有一种主要的即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危险性。因此在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主要危险性来进行分类。,2023/4/29,3,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3、危险化学品的分类(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86年、1992年、2005年先后发布了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1986)、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1992)及危险货物品名表(GBl22682005)。按主要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21项,并规定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志一十七种(主标志十二种,副标志十一种),2023/4/29,4,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第1类 爆炸品;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第4类 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第8类 腐蚀品;(第9类 杂类)。,2023/4/29,5,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分项及危险特性4.1爆炸品4.1.1概念: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如恩梯、硝化甘油、雷酸银等。4.1.2分项 第1.1项 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2项 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3项 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 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第1.4项 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1.5项 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第1.6项 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2023/4/29,6,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1爆炸品4.1.3危险特性:敏感易爆性:如碘化氮被羽毛轻轻触动;自燃危险性:如多元硝酸酯为基的火药;遇热的危险性;机械作用危险性;带静电的危险性;为改变静电危害,向其中加入少量炭黑、石墨、硼粉等导电物质;爆炸破坏性:变化速度快(10-610-4 s,24009000m/s)、产生热量高、产生气体多;着火危险性;毒害性:如苦味酸、TNT、硝化甘油、雷汞、叠氮化铅。,氢气,2023/4/29,7,1、特性:极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2、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3、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2023/4/29,8,4、健康危害: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缺氧性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呈现出麻醉作用。5、环境危害:通常对环境无影响,特殊情况下对环境可能会有影响。,2023/4/29,9,氢气 急救措施,(一)急救1、皮肤接触:无特殊要求。2、眼睛接触:无特殊要求。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4、食入:不适用。(二)消防措施,2023/4/29,10,1、特别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2、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自动灭火,若不能切断气源,严禁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进入现场。,(三)泄漏应急处理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气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泄漏发生在室内,宜采用吸风系统或将泄漏的钢瓶移至室外,以避免氢气四处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2023/4/29,11,2023/4/29,12,2、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3、环境保护措施:无特殊要求。4、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泄漏发生在室内,宜采用吸风系统或将泄漏的钢瓶移至室外,以避免氢气四处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氯甲烷,不接触(略),2023/4/29,13,2023/4/29,14,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4.2.1 概念: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一者:a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b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溶解气体。,2023/4/29,15,4.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4.2.3 危险特性:易燃易爆性;扩散性;可压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如氢气、乙烯、乙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9000v)等;腐蚀性,如一些主要含有氢、硫元素的气体;毒害性:如氰化氢、硫化氢、一甲胺、氨、一氯硅烷、液氯;窒息性:如氮气、一氧化碳、氦、氖、氩、氪、氙等;氧化性:如氧气、压缩空气、一氧化一氮等;,液氯危险性概述,1、紧急情况概述:强氧化剂,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2、危险信息: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引起严重眼睛损伤;吸入致死;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液氯,3、物理化学危险:本品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和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可利用此反应对氯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液氯与可燃物、还原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液氯,与汽油等石油产品、烃、氨、醚、松节油、醇、乙炔、二硫化碳、氢气、金属粉末和磷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烃基膦、铝、锑、胂、铋、硼、黄铜、碳、二乙基锌等物质会导致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烟雾。潮湿环境下,严重腐蚀铁、钢、铜和锌。4、健康危害: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液氯,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5、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样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液氯,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液氯急救措施,6、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一)急救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2、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液氯,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4、食入:不会以这种方式摄入。(二)消防措施1、特别危险性:灭火方法和灭火剂: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液氯,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有氯气泄漏时,使用细水雾驱赶泄漏的气体,使其远离未受波及的区域。2、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液氯,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本品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三)泄漏应急处理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液氯,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泄漏场所保持通风。2、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液氯,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否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上述处理均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液氯,3、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400m、夜晚1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4、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所有回收物质、吸收材料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收集的废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液氨危险性概述,1、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2、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引起化学性肺炎及灼伤。,液氨,急性中毒:轻度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刺激反应,出现鼻炎、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可有角膜及皮肤灼伤。重度者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呼吸道粘膜细胞脱落、气道阻塞而窒息,可有中毒性肺水肿和肝损伤。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如氨溅入眼内,可致晶体浑浊、角膜穿孔,甚至失明。,液氨急救措施,(一)急救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即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液氨,4、食入:具体急救:、氨(无水氨,50氨):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液氨,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注意观察病情。接触或吸入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氨溶液(1035):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液氨,如果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对少量皮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氨溶液(35且50):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液氨,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如果皮肤或眼晴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注意观察病情。接触或吸入可引起迟发反应。,液氨,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二)泄漏处理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液氨,切断气源,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也可以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储区(罐)最好设稀酸喷洒(雾)设施。,液氨急救措施,(一)急救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即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液氨,4、食入:具体急救:、氨(无水氨,50氨):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液氨,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注意观察病情。接触或吸入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氨溶液(1035):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液氨,如果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对少量皮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氨溶液(35且50):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就医。,液氨,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接触液化气体,接触部位用温水浸泡复温。如果皮肤或眼晴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注意观察病情。接触或吸入可引起迟发反应。,液氨,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二)泄漏处理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液氨,切断气源,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也可以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储区(罐)最好设稀酸喷洒(雾)设施。,液氯,5、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2023/4/29,45,4.3易燃液体 4.3.1概念: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别的液体。4.3.2分项:按易燃液体闪点的高低分类如下:第1项 低闪点液体:是指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气油、丙酮、乙醚等。第2项 中闪点液体:是指闪点在l8至23的液 体;如苯、甲苯、甲醇等。第3项 高闪点液体:是指闪点在23至61的液体。如煤油、一甲苯、异丁醇等。,2023/4/29,46,4.3 易燃液体4.3.3 危险特性(1)高度易燃性;(2)易爆性;(3)高度流动扩散性;(4)受热膨胀性;(5)忌氧化剂和酸;(6)毒性。,2023/4/29,47,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4 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4.1概念: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4.4.2分项:第1项 易燃固体;如红磷、硫磺、干喷漆 第2项 自燃物品;如黄磷、三乙基铝等 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如锂、钠、碳化钙等,2023/4/29,48,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4 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4.3危险特性:A、易燃固体危险特性(1)易燃固体的主要特性是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2)易燃固体与氧化剂接触,反应剧烈而发生燃烧爆炸。例如:赤磷与氯酸钾接触,硫磺粉与氯酸钾或过氧化钠接触,均易立即发生燃烧爆炸。(3)易燃固体对摩擦、撞击、震动也很敏感。例如:赤磷、闪光粉等受摩擦、震动、撞击等也能起火燃烧甚至爆炸。(4)有些易燃固体与酸类(特别是氧化性酸)反应剧烈,会发生燃烧爆炸。例如:发泡剂H与酸或酸雾接触会迅速着火燃烧,萘遇浓硝酸(特别是发烟硝酸)反应猛烈会发生爆炸,再如硫磺、五硫化一磷等.,2023/4/29,49,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4 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4.3危险特性:B、自燃物品危险特性:自燃物品多具有容易氧化、分解的性质,且燃点较低。在未发生自燃前,一般都经过缓慢的氧化过程,同时产生一定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积热使温度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时便会自发地着火燃烧。凡能促进氧化反应的一切因素均能促进自然。空气、受热、受潮、氧化剂、强酸、金属粉末等能与自燃物品发生化学反应或对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它们都是促使自燃物品自然的因素。,2023/4/29,50,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4 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4.3危险特性:C、遇湿易燃物品特性(1)与水或潮湿空气中的水分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2)与酸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加剧烈,极易引起燃烧爆炸。(3)有些遇湿易燃物品本身易燃或放置在易燃的液体中,他们遇火种、热源也有很大的危险。此外,一些遇湿易燃物品还具有腐蚀性或毒性。,重芳烃危险性概述,1、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2、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芳香烃气味。3、健康危害:吸入后引起肺炎,并使神经系统、肝脏受损。会使皮肤脱脂。,重芳烃急救措施,(一)急救1、急救措施: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就医。眼睛接触: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溅入眼内严重者需就医诊治,安置休息并保暖,就医。2、食入:误服立即漱口,就医。灭火方法:用砂土、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小面积可用雾状水扑救。,重芳烃,(二)泄露应急处理1、泄露应急处理:迅速将人员从泄露污染区撤至安全区,并对污染区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露源,防止泄露物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2、小量泄露: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3、大量泄露: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酒精危险性概述,1、危险性类别:第3.2类 中闪点液体2、健康危害: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3、急性中毒:主要见于过量饮酒者,职业中毒者少见。轻度中毒和中毒早期表现为兴奋、欣快、言语增多、颜面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轻度动作不协调、判断力障碍、语无伦次、眼球震颤,甚至昏睡。,酒精,重度中毒可出现昏迷、呼吸表浅或呈潮式呼吸,并可因呼吸麻痹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吸入高浓度乙醇蒸气可出现酒醉感、头昏、乏力、兴奋和轻度的眼、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等症状,但一般不引起严重中毒。慢性中毒:长期酗酒者可见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营养障碍,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心肌损害,肌病,多发性神经病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乙醇液体,可引起局部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酒精急救措施,4、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一)急救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4、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酒精,(二)消防措施1、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2、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3、灭火方法:用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酒精,4、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三)泄漏应急处理1、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酒精,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2023/4/29,60,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4.5.1 概念: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4.5.2 分项:第1项 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硝酸铵、氯酸钾;第2项 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等,2023/4/29,61,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4.5.3 危险特性(1)氧化剂中的无机过氧化物均含有过氧基(-),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原子氧,其余的氧化剂则分别含有高价态的氯、溴、碘、氮、硫、锰、铬等元素,这些高价态的元素都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能力。因此氧化剂最突出的性质是遇易燃物品、可燃物品、有机物、还原剂等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2)氧化剂遇高温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极易引起燃烧爆炸。特别是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的过氧基(-)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原子氧,而且有机过氧化物本身就是可燃物,易着火燃烧,受热分解的生成物又均为气体,更易引起爆炸。所以,有机过氧化物比无机氧化剂有更大的火灾爆炸危险。(3)许多氧化剂如氯酸盐类、硝酸盐类、有机过氧化物等对摩擦、撞击、震动极为敏感。储运中要轻装轻卸,以免增加其爆炸性。(4)大多数氧化剂,特别是碱性氧化剂,遇酸反应剧烈,甚至发生爆炸。例如过氧化钠(钾)、氯酸钾、高锰酸钾等,遇硫酸立即发生爆炸。这些氧化剂不得与酸类接触,也不可用酸碱灭火剂灭火。(5)有些氧化剂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钠(钾)等,遇水分解放出氧气和热量,有助燃作用,使可燃物燃烧,甚至爆炸。这些氧化剂应防止受潮,灭火时严禁用水、酸碱、泡沫、一氧化碳灭火剂扑救。(6)有些氧化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腐蚀性。例如铬酸酐、重铬酸盐等既有毒性,又会灼伤皮肤;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有较强的腐蚀性。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7)有些氧化剂与其他氧化剂接触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放出大量热而引起燃烧爆炸。如亚硝酸盐、次亚氯酸盐等遇到比它强的氧化剂时显还原性,发生剧烈反应而导致危险。所以各种氧化剂亦不可任意混储混运。,过氧化氢危险性概述,1、紧急情况概述:强氧化剂,不稳定。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有腐蚀刺激性,灼伤皮肤,刺激眼睛和肺。2、危险信息:可引起燃烧或爆炸;强氧化剂;引起严重眼睛损伤;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吞咽有害;皮肤接触会中毒;吸入致死;怀疑致癌;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过氧化氢,3、物理化学危险: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4、健康危害: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和蒸气对人体都有较强的刺激性作用和腐蚀性。含量在30%以上的溶液接触皮肤,会使之变白并有刺痛感;接触眼睛能引起炎症,甚至灼伤。,过氧化氢,含量在50mg/kg以上的蒸气能强烈刺激眼睛和黏膜,并引起呼吸器官障碍。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5、环境危害: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是有毒的。,过氧化氢急救措施,(一)急救 1、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对少量皮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立即就医。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过氧化氢,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4、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二)消防措施1、特别危险性:强氧化剂,不稳定。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2、灭火方法和灭火剂:本品不燃。用适合周边环境物质的灭火剂灭火。推荐使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泡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到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撤离非相关人员。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灭火时,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佩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过氧化氢,(三)泄漏应急处理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就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相应的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2、环境保护措施:现场监测环境气体浓度,合理通风,加速扩散。,过氧化氢,喷雾状水稀释。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所有回收物质、吸收材料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收集的废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防止发生次生灾害。3、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用泵转移至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2023/4/29,70,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6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4.6.1 概念:毒害品:本类化学品系指进人肌体后,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具体指标为:(1)经口:LD50500mm/kg(固体);LD502000mm/kg(液体)。(2)经皮(24h接触):LD501000mm/kg(3)吸入:LC5010mm/L(粉尘、烟雾)不同有毒品的毒性大小是各不相同的。有毒品的毒性通常分为一级毒害品和一级毒害品。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农药也都属有毒品。有毒品分项:剧毒品和毒害品。4.6.2分项:第1项 毒害品:如氰化钠、四氯化碳、苯胺等 第2项 感染性物品;,2023/4/29,71,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4.6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4.6.3 有毒品危险特性 这类物品的主要特性是具有毒性。少量进入人、畜体内即能引起中毒,不但口服会中毒,吸入其蒸气也会中毒,有的还能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所以除不得入口及吸入大量蒸气外,还应避免触及皮肤。4.6.4 有毒品储存和运输(1)有毒品必须储存在仓库内,不得露天存放。应远离明火(2)严禁将有毒品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混储混运。(3)有毒品一般不得和其他种类的物品(包括非危险晶)共同储运,特别是与酸类及氧化剂应严格分开。(4)储存和运输有毒品,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凡包装破损的不予运输。,敌敌畏危险性概述,1、紧急情况概述: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氧化磷和氯化物的毒性气体。高浓度吸入可致死。2、危险信息:吞咽会中毒;引起皮肤刺激;引起眼睛刺激;怀疑致癌;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皮肤接触致死;吸入致死;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性反应。,敌敌畏,3、物理化学危险: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氧化磷和氯化物的毒性气体。对铁有腐蚀性。4、健康危害:抑制体内胆碱酯酸,造成神经生理功能紊乱。对眼有刺激性。可致皮炎。急性中毒,短期内接触(口服、吸入、皮肤、粘膜)大量接触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流涎、多汗、视物模糊、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难、肺水肿、肌束震颤、肌麻痹。,敌敌畏,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者有脑水肿。部分患者有心、肝、肾损害。少数重度中毒者临床症状消失后数周出现周围神经病。重度中毒者在病情基本恢复35日后可发生迟发性猝死。5、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对鱼类、蜜蜂和鸟类应给予特别注意。对蔬菜、土壤中和水中生物也应给予特别注意。,敌敌畏急救措施,(一)急救1、皮肤接触:寻求医疗救护。用大量肥皂水冲洗皮肤至少15分钟并脱去污染的衣服和鞋子。重复使用前洗净衣物。2、眼睛接触:冲洗眼睛,用大量的水冲洗至少15分钟,偶尔提起上下眼睑。立即就医。3、吸入:立即脱离现场转移到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寻求医疗救护。,敌敌畏,4、食入:如果受害人是有意识和警觉,给2-4 杯的牛奶或水。不要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立即就医。(二)消防措施1、特别危险性:受热分解,放出氧化磷和氯化物的毒性气体。高浓度吸入可致死。2、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敌敌畏,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三)泄漏应急处理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敌敌畏,2、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所有回收物质、吸收材料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收集的废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防止发生次生灾害。3、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三氯乙醛危险性概述,1、紧急情况概述: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有毒,具强刺激性。2、危险信息:引起眼睛刺激;造成轻微皮肤刺激;吞咽有害;皮肤接触有害;吸入致死;可引起遗传性缺陷;怀疑损害生育力或胎儿;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3、物理化学危险: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三氯乙醛,4、健康危害:该品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动物全身毒作用较强,引起麻醉作用。表现有短期兴奋,继而抑制、共济失调、侧倒、麻醉及死亡。大鼠长期接触其蒸气,可导致发育迟滞,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低血压倾向,肝、肾及脾脏损害,支气管炎等。5、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害。,三氯乙醛急救措施,(一)急救1、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3、吸入:立即移到新鲜的空气处。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难,给输氧。立即就医。,三氯乙醛,4、食入:不要催吐。不要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立即就医。(二)消防措施1、特别危险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2、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止与热分解产物接触。,三氯乙醛,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上风向灭火。防止与热分解产物接触。(三)泄漏应急处理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就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相应的工作服。,三氯乙醛,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转移到安全场所。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2、环境保护措施:现场监测环境气体浓度,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三氯乙醛,3、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用泵转移至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氯化钡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口服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