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XX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

    • 资源ID:4586749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XX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

    -范文最新推荐- XX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一、项目背景 1 、 项目名称: 东湖路人行居住小区(暂定名)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A市城市拆迁管理条例 (3)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 (4)住宅设计规范 (5)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6)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设置标准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项目概况 1 )地块位置:该基地东起白洋河,南至建设东路,西至东湖路、北至人民银行围墙,围合区内土地面积约28333平方米,该地块属池州市二类地段。 2 )建设规模与目标: 土地面积:42.5亩(28300平方米) 容积率:2.2 开发周期:3至4年 土地价格:5000元/亩(A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起价) 建筑面积(预计):总建筑面积:61460 3 )周围环境与设施 (1)步行约10 分钟可至A市中心秋浦路、长江路。 (2)西侧为A市城市中心景点百荷湖。 (3)东侧为清溪河城市绿化带,南侧为城市绿化广场。 (4)西南靠近A市城关小学。 (5)北面为A市人民银行。 4 、项目SWOT分析 优势及机会 (1) 该项目地处A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段,周边环境在不久的将来将是池州最佳的居住区域。 (2) A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步伐,使得该区域的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3) 东侧汇景花园的成功开发,为该区域的房价定位提供了市场认可性。 (4) 周遍日趋成熟的居住配套及“百荷商业步行街”的商业氛围的逐步形成,为该项目的商铺价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 拆迁的当地居民选择就地回迁的比例较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流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该项目以毛地出让,起价5000元/亩,使得取得该地块的前期资金较少。 (7) 该项目规划定位为A市第一个小高层住宅小区,我公司在B市开发小高层的经验可以为之借鉴。 (8) 我公司与A市的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的良好公共关系背景,有利于我公司今后在当地的发展。 (9) 物业管理公司在A市的先行介入,为今后该项目的物业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的性。 (10) 拆迁的难度较大使得外地的资金有所顾虑,为我们取得这次竞价成功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劣势及威胁 (11) 拆迁密度过大,拆迁成本及风险是该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12) A市拆迁实施细则的即将出台,拆迁成本的预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13) 市政设施的带拆带建,因其标准的不确定性,使的成本的测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4) 江浙资金的介入,有可能使得土地的挂牌价抬的过高。 (15) 规划中对于地块的居住用地的定位,今后商业的规划能否通过,具有一定的不可确定性。 (16) 小高层的居住观念的形成,物业管理费、电梯的运行和维护等,将给今后的销售带来一定的抗性。 (17) 该地块的居民大多是二次拆迁,再加上A市某县人的北京自焚事件,拆迁的难度较大。 (18) 汇景花园的日趋完善,又是多层住宅,与本项目的竞争将比较激烈。 (19) 拆迁的难度,使该项目的建设周期具有延期的可能。 (20) 周遍的生活配套设施及交通不够完善。 二、市场分析 1 A市概况 A市位于长江南岸,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3万。 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水禽湿地保护区升金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1996年和1997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 投资环境良好。交通通信便捷,公路已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及沿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运输网;水运以长江干流的重要港口A港为枢纽,拥有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年设计吞吐能力达500万吨,A港泥洲新港区一期工程已动工;通信已形成以数字传输、程控交换为主的多种通信方式和多功能通信服务网络;沟通沿江通道的京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九黄高速公路等项目已经国家立项批准,2002年2003年将全面动工;长江大桥已于2001年底动工兴建。项目所在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B市接壤,南连、黄山,是A市*、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2516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8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城区人口12万。 2 A市房地产住宅市场分析 A市房地产业从起步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8年至1993年为第一阶段,以房屋统代建为主,所建住房多为福利性,商品化率低,房地产业处于萌芽状态。1994年至1998年为第二阶段,统代建行为逐步消失,商品房开发逐渐兴起。1999年至今为房地产业发展与规范阶段。以城区南门“两点一线”旧城改造和翠微苑小区的成片开发为起点,掀起了城市建设新一轮高潮。尤其是地改市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两者良性互动,房地产场进入有序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A市房地产业基本实现了创业任务,完成了原始积累。居民住房质量显著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二OO三年,A市房地产业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投资增幅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亿元,投资增幅达33.4 %,占全市建设系统投资6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6%。 表现之二:市场供销两旺。主城区竣工商品房面积 20.0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2.04万平方米,消化空置房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26平方米。 表现之三:房价平稳上升。城区商品住宅价格较去年上涨17%,净增400元/m2左右。 表现之四:交易市场持续升温。全市全年共办理各类房产交易1.12万起。A市城区共办理各类房产交易7938起,面积达89.62万m2,比上年度分别增长25%和35%,其中存量房买卖2305起,面积24.40万m2,成交金额8800万元。 表现之五:拉动经济效果显著。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增加值14%,带动相关产业产值8.87亿元,带动社会商品销售6.16亿元;房地产业上缴国家税收2800万元。 对今后市场的预测: -从购房能力看 伴随着经济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多,2001年到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222元上升到6028元。尽管去年房价涨幅较大,但消费市场仍保持旺热。 从投资角度看 由于股市长期低迷,银行利率多次下调,而房地产业保值、增值功能显著,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的重要领域。加上银行信贷的支持,大大刺激了市场的需求。目前通过按揭贷款购买商品房的比例为42%,年增幅达16%。 从消费结构看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居民住房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够住就行”的传统观念,改善型住房的需求较为明显。住房消费正由“居住型”向“享受型”转变。二次置业、三次置业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据调查,汇景花园一期95%以上购房户均为房改房换房。 从需求关系看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城区面积将由14.6平方公里发展到2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2万人增加到30万人。在不考虑有效购买力的情况下,单从住房需求分析,A市每年人口增长拉动的住房需求,加之城市外来人口的购买需求和城市拆迁需要,将为房地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主要竞争项目分析 住宅小区详细情况如表: 项目 套数 建筑面积(万) 平均单价(元/) 位置 汇景国际花园 1500 22 1400 湖滨路 碧荷苑 78 5.8 1344 建设中路 荷花村 170 1460 建设路 桃园小区 130 1400 秋浦路 秋浦花园 500 6.9 1508 长江路 部分商业网点详细情况 项目 面积 单价元/ 位置 汇景国际花园 4080 40005600 新城区 秋浦花园 5070 500012000 市中心 碧荷苑 3650 6800 建设路 桃园小区 车库 550 秋浦路 荷花村 车库 550 建设路 三、项目财务分析 (一)、拆迁成本分析 围合区域内房屋均为砖混结构,其中4栋5层住宅楼房(实验小学职工二栋40户,四建公司职工住宅一栋16户,拆迁公司拆迁安置房一栋,30户)。其它房屋均为二四层。 根据挂牌文件附图及现场核结,围合区内需拆除房屋面积:住宅34329平方米,经营性用房600平方米,合计住户约205户。住户成份多为由市区房屋拆迁到此健房。住户90%以上均有土地证,规划建房证,房屋产权证、独户水、电表。具有一定的房屋拆迁经验。 拆迁成本估算: 按照A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和补偿标准货币拆迁估算。 1、住宅:640元/平方米*(0.9+0.3+0.08+0)*34329平方米=34329*819.20元=28122316.80 元 2、经营性用房:640元/平方米*(0.9+1.5+0.3+0.45+2.7)*600平方米=600平方米*3776元/平方米=2265600元 3、附属物(水、电、电话、空调以上其它) 住宅34329平方米*45元/平方米=1544805元 经营性用房:600平方米*45元/平方米=27000元 4、室内装饰:34929平方米*80元/平方米=2794320元 5、阁楼、围墙院内地坪等 34929平方米*48元=1676592元 搬家费、临时过渡费: 1、搬家费: 住宅:200户*300元=60000元 经营性用房:9户*500元=4500元 小计:64500元 2、过渡费: 住宅:34329平方米*2.5元/平方米*6个月=514935元 经营性用房:600平方米*16元/平方米*6个月=57600元 小计:632535元 其他费用 3、 管理费,委托拆迁费: 34929平方米*15元/平方米=523935元 4、 房屋拆迁评估费:35000元 5、 奖励: 34929平方米*100元/平方米=3492900元 上述所有费用小计:38533208元,折抵每平方补偿金额为1103.18元。 按照A市人民政府第9号令,对A市城市区域内房屋拆迁,在2003年上半年尚可以执行,自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在2003年7月1日开始执行后。A市城市房屋拆迁就困难重重,特别全国城市房屋拆迁大气候政策,向被拆迁人倾斜,裁决司法强制拆迁基本停止。再者,A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其基准价在原基础上预计上调100元/平方米左右,由此拆迁成本预计为: 1103.18元/平方米+100元/平方米 =1203.18平方米 1203.18元*34929平方米=42025874.2元 (二)建筑成本分析 对该宗地块的建设规模作了初步的规划方案,沿东湖路建两栋二层网点,占地面积:50*10*2=1000,建筑面积:2000。 主入口设在东湖路两栋网点之间,次入口设在建设东路靠近汇景小区的桥旁。沿建设东路建二层裙房,形式基本同S小高层,裙房上建三栋12层住宅,裙房占地110*15*2=3300,三栋12层住宅建筑面积:29.4*13.8*12层*3栋=14606,合计建筑面积:17906。 地块内大致布置 一栋 15层29.4*13.8*15层; 一栋 12层29.4*13.8*12层; 三栋 12层40*15*12层; 一栋 15层40*15*15层; 占地面积:3211,建筑面积:41554 总占地面积:5861,建筑密度:20.7% 总建筑面积:61460,容积率:2.17 高层均设计地下室,面积为4861,总户数约为297户。 建设成本估算 (一)、工程前期费: 1、拆迁成本 2、土地出让金 3、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61460*50元/=307.3万元 4、人防基金:配套建地下室 5、规划技术服务费:56160*1.4+5300*2.2=9.03万元 6、墙改:61460*8=49.168万元 7、散装水泥:61460*2=12.29万元 8、白蚁防治费:61460*2=12.29万元 9、质量监督费:61460*2=12.296万元 10、施工图审查:61460*1=6.15万元 11、防雷审查:61460*1=6.15万元 12、消防审查: 13、文物:0.2万元 14、规划设计:10万元 15、建筑设计:2000*12+59460*30=180.78万元 16、地质勘探:61460*2=12.29万元 17、测量定位:10万元 18、煤气增容:2500元/户 19、供水管网配套费:20元/ 小计:627.93万元(18、19项代收代缴,未计) (二) 工程成本 1、桩基:59460*100元/=594.6万元 2、地下室:4861*600元/=291.66万元 3、主体:59460*900+2000*500=5451.4万元 4、电梯:9栋*50万元/栋=450万元 5、室外水电气工程:61460*50=307.3万元 6、小区绿化、道路等室外工程:61460*60=368.76万元 7、监理费:6337.66*1%=63.38万元 小计:7527.1万元 总计、8155.03万元 (三)项目费用分析 依据比较定价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原则,就该项目的预算定价为: 小高层住宅1900元/ 商铺6000元/ 地下车库800元/ 销售收入 住宅1900*56160=106704000 商铺6000*5300=31800000 地下室4861*800=3888800 总计:142392800元 营业税及附加 142392800*5.5%=7831604 各项费用 142392800*4%=5695712 总成本:拆迁成本+建安成本+税收+费用+土地成本 =42025874.2+81550300+7831604+5695712+X =137103490.2 毛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142392800-137103490.2=5289309.8元 结论:如土地挂牌竞价在五百二十八万以内,该项目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项目可行。如超出则项目风险较大,项目不可行。 摘 要:对川、渝、云、贵四地817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其开发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西南地区 中小学 一、 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已经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是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问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 7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3.4%和3.7% 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和不清楚。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发,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只有2.3%的教师认为不清楚。 2.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 3.校本课程特色应如何体现 有81.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77.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76.1%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63.3%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1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的名称上。 4.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 9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86.4%的教师认为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76.4%的教师认为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67.3%的教师认为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63.2%的教师认为有确定的名称。 5.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体现出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 1.参与者 关于所在学校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成员的调查表明,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 2.管理者 通常,学校主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主要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调查发现,选择校长或副校长为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人占全部问卷人的48.3%,选教科室主任的占23.0%,选教导主任的占20.6%,选学科带头人的占8.1%。 3.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 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把握度及自信的表现。调查表明,有6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2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13.0%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4.开发校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表明,76.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调查了本校的课程资源;66.2%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掌握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工作;63.6%的人表示本校分析了学校在本社区的地位和作用;58.4%的人表示本校进行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工作。 5.课程资源的利用 调查发现,72.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 66.8%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66.1%的人指出本校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注重学校的历史传统;65.3%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6.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 84.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62.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57.6%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5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70.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8.开发校本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76.3%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75.6%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69.5%的人回答向专家咨询解决;63.8%的人回答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 9.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监控 调查表明,有72.5%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有49.6%的人指出本校通过现场课等方式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展示;49.3%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41.9%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37.9%人的表示本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另外,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有75.4%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73.6%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45.8%的人认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0.校本课程的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四、讨论与建议 (一) 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 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 “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农村人才资源自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体和生力军。如何加大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人才资源开发工程推向纵深发展,是我们农村工作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人才总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全县农村人才的优势、特点及开发、利用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探。一、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概况商城县地处淮南江北,位于吴头楚尾,深受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堪称人杰地灵。由于地处南北文化交汇处,又是东西部地区的纽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造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和富余劳动的自然调剂,加之近年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培养和信息交通的发达,农村各行各业中又涌现出了大量的各种技能的人才。(一)农民工中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据调查汇总统计,全县共有22个乡(镇)、1个汤管处,总人口70万人,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2%。2004年全县外出人数达到19.67万人次,劳务总收入8.87亿元。在农村劳动力中技能型人才总量为2108人,县内364人,县外1744人。主要从事建筑、运输、加工、养殖、餐饮等15个大的行业。2108名技能型人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人,占总人数0.04%;大专学历18人,占总人数的0.85%;中专学历的24人,占总人数的1.1%;高中学历的1229人,占总人数的58.3%,初中以下学历的836人,占总人数的39.7%。优秀技能型人才86人,如优秀民营企业主徐忠礼、马启宝、养殖大户汪光明、民办中学董事长余广艳等知名人士。(二)在农民工中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初见成效。目前,全县农村技能型人才中有正式党员253人,占总人数的12%。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驻外党支部48个,党总支4个。如商城县观庙乡赵占清加入党组织后,在武汉建立了观庙乡驻武汉自来水水务集团党支部,架起了组织与党员、家乡与输出地之间的”连心桥”、“致富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在农民工党员和农民工中培养和选拔“双强”党员和干部。如余集镇西湾村农民党员雷显银外出创业致富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全村国内生产值从1996年的326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968万元,95%的农户住上了楼房,85%的农户购买了摩托车、运输车等。(三)农民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异军突起。2004年,全县务工回乡技能型人才投资办企业396个,年收入近7000万元,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1.1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技能型人才致富不忘乡邻,累计向家乡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支持当地群众打井改水、修路架桥,实现“三通”(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如李集乡农村技能型人才刘怀同在武汉通过艰苦创业,成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2000年投资1000多万元,参与县城老城区改造;达权店乡石船村农村技能型人才楚德生2004年6月回本乡投资60万元创办“升辉水暧制品厂”,招收近百名下岗工人和农民工进厂务工,年产值500万元。二、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目前,全县农村技能型人才在县外发展创业的1744人,占总人数的82.7%,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武汉和本省的郑州、洛阳等地。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7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靠务工收入实现了原始资金积累,已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领头人。有的在务工地领办企业,有的在企业集团或高科技企业管理层任职,有的在大中城市置业落户,在这些技能型人才的引导、帮带和推荐下,大批家乡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镇,居有定所,干有活源,避免了盲目外出,实现了有序流动。(一)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成才途径

    注意事项

    本文(XX市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