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三章血液PPT文档.ppt
一、血液的组成1.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性40%50%,女性37%48%3.血浆蛋白(盐析法)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修复组织、运输球蛋白:抵御病源微生物和毒物,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止血、纤维蛋白溶解,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 密度 黏滞性血浆渗透压 血浆的酸碱度,血浆渗透压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产生的吸引半透膜另一侧水分子的力量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溶质分子,纯水,溶液浓度,水浓度,1摩尔蔗糖,渗透现象,血浆渗透压2.血浆渗透压形成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是Na+和Cl,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形成,75%80%来自白蛋白,数值很小,仅约1.3Osmmol/L3.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0.85%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4.血浆渗透压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形态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相对稳定,细胞容积与渗透压关系,三、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调节酸碱平衡防御和保护功能 参与生理性止血,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1.形态: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无胞核无线粒体2.数量:红细胞数量: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3.功能:运输O2和CO2,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实现,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抗凝血,第1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血沉加快原因红细胞叠连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时,红细胞容易叠连,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渗透脆性大,表示红细胞膜抵抗力小,容易破裂;反之不易破裂3.可塑变形性:最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的双凹圆盘形,(三)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1.必需的物质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2.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数量组织氧分压 EPO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数量恢复,二、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1.分类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正常值(见教材表3-1),(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或异物,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机体有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增加 2.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致敏作用,参与机体对蠕虫的免疫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肝素,4.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可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杀灭病原微生物、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具有抗原呈递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1.形态:两面微凸的圆盘状,表面光滑 2.数量: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三)血小板的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受损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黏附、聚集于破损处血液凝固: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形成牢固的止血栓2.促进凝血:血小板因子(PF)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栓子的形成,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内皮完整,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内,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前列腺素,一、血液凝固 概述1.定义: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2.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纤维蛋白将血细胞网罗其中血凝块 3.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回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与血浆相比缺乏纤维蛋白原,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纤维,(一)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2.种类(见教材表3-2)除F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绝大多数凝血因子在肝内合成,其中F、F、F、F的合成需有维生素K参与 肝脏病变或缺乏维生素K时,可引起血液凝固障碍,(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Fa、Fa、Ca2+、PF3 内源性凝血:参与血液凝固所有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F首先被激活 外源性凝血: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F)与血液接触而启动 2.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3.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作用,纤维蛋白原水解,(三)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的抗凝血作用 2.血液的稀释、纤维蛋白吸附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抗凝血酶 蛋白质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温度 2.接触面 3.使用Ca2+螯合剂4.其他因素,外科手术中用浸有温热生理盐水的纱布压迫止血,草酸铵、草酸钾、枸橼酸钠的抗凝作用,二、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2.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于Fa的激活物3.纤维蛋白降解: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4.纤维蛋白溶解的意义:限制血液凝固的发展、保证血管畅通和血液的流动,一、血型(一)ABO血型系统 1.抗原和分型抗原(凝集原):A凝集原、B凝集原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凝集原的不同分为四种 2.抗体(凝集素)血清中存在天然抗体,不能透过胎盘 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第四节 血型、血量与输血原则,凝集原与相应的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聚集成簇-凝集,ABO血型系统的各型抗原和抗体,3.血型鉴定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血清(已知抗体)相混根据是否发生凝集鉴定未知的抗原判断受检者血型,(二)Rh血型系统 1.抗原和抗体有D、E、C、c、e五种抗原,其中D的抗原性最强 Rh阳性-含D抗原;Rh阴性-缺乏D抗原无天然抗体,Rh阴性者接受Rh抗原刺激后才产生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2.临床意义输血:Rh阴性者重复接受Rh阳性血液,发生溶血妊娠:Rh阴性母亲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导致溶血,二、血量 1.正常成人血量:体重的7%8%,每千克体重7080ml 2.失血影响少量失血(10%以下),通过代偿恢复中等失血(20%左右),血压下降器官缺血,难以代偿大量失血(30%以上),可危及生命,立即输血,三、输血原则 1.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2.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同 3.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以输血主侧凝集,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主侧未凝次侧凝,配血基本相合,危急时少量缓慢输血,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受血者,红细胞,红细胞,血清,血清,主侧,次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