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经济.docx
第二章信息与信息经济【本章导读】信息、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构成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其中信息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元素,不确定性及不确定性经济是经济学研究的新视野,而在经济分析中,概率型不确定性则被定义为风险。本章将围绕信息与信息经济,介绍信息、不确定性理论、经济信息的基本彩式以及信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等。【重点提示】 信息的定义,信息炳,信息的度量,信息运动与循环。 不确定性的含义与类型,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经济信息的基本形式: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信息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网络经济。【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信息以及信息墉的定义,会利用信息墉公式进行信息量的计算,了解信息运动和循环的基本规律;明确信息经济以及网络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含义,把握各种不同经济信息基本形式的差异,尤其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从而为掌握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打下基础。【关键概念】信息信息炳不确定性私有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第一节信息与不确定性信息(一)信息的定义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曾经有人断言“信息优势决定竞争优势”。在当今信息经济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对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深远影响。无论你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在一天24小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离不开信息。晚饭时间看天气预报,以便安排第二天的行程,选择合适的衣着;上班族白天上班留意当日新闻,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要事;股民们关注股票市场信息;投资者们随时随地捕捉着商机;家庭主妇们则津津乐道于超市折扣信息;越来越多的中介商则直截了当地将信息变成财富。随着电子技术手段的进步,电子商务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体验。也有人说有决策的地方就需要有信息。信息是人们作出决策的必备依据,因为有了信息,决策变得更加容易。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就是对决策有用的消息、资料、数据等。但是对于信息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人类对信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最早把信息当作科学对象进行研究的是通信领域。哈特莱于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信息传输一文。在文中他将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他根据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信息的大小。真正关于信息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信息论。该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科学家香农(CIaUdeE.Shanon)于1948年发表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其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量的大小是以消除信息接收系统的不确定性的多少来衡量的”。香农认为“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生活的过程”。他提出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提出了“信息烯”的概念,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所谓信息端(即信息的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嫡是对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度。同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维纳在控制论一文中提出了“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源”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同时他根据香农的思想将信息理解为负嫡。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最大信息病原理。此后关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信息理论受到了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把不确定性的减少、风险与成本和收益联系起来,为当代经济学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的价值,但关于信息的定义仍然是五花八门。1971年特里比斯指出“信息是物质和能源在时空中分布的不均匀性”。1975年,朗高(GLongo)在其出版的专著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中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是在事物本身”。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息是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即先验概率决定事件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各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定义。比如:信息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的情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了解;是能够帮助人作出决策的知识;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是被处理成具有对接受者有意义的形式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实际的或感觉到的价值等。韦沛文在企业信息化教程一书中将信息定义为:对供信者和多数受信者来说都是较新的数据或其他媒介(如谈话、文字、广播等)所能直接得到或加工后可间接得到,并对受信者能产生近期影响或决策效用的认识、知识、消息。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作用在于消除观察者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它的数值则以消除不确定性的大小,或等效地用新增知识的多少来度量”。尽管信息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学术界对信息的认识有两个方面是一致的:其一,系统所含信息多少的量度是香农信息端公式;其二,信息的作用是可使信息接收者消除对信息发出者认识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学者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对信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定量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一个系统中,信息越多,它的不确定性就越小;反之,其不确定性则越大,即信息是不确定性的量度。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济信息,首先我们承认信息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种商品,它可以消除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决策效用。本质上信息就是一种市场参与者的认知与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差距,拥有信息的参与者就可以缩短或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认为: 信息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可以成为一种商品。 信息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参加者的市场知识与经济环境中的时间状态(主客观不确定性)之间概率性建构的知识差。(二)信息信信息病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正确理解信息燃有助于正确把握基于信息论的信息度量。如前文所述,信息燧的概念是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提出的。根据信息燧理论,信息的基本作用就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但炳的概念最先不是来自信息论,而是来自于物理学,它首先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是系统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混乱度的量度。在信息论中,端就是系统不确定性的表征和量度,不确定性程度越高,燧就越大;反之,燧就越小。根据香农的定义,信息是能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不确定性减少的量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不确定性愈高,消除该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就愈大;不确定性愈低,要消除该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就愈小。反过来说,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能够消除的不确定性愈大,则该信息包含的信息量就愈大,但是被消除的不确定性愈大,系统的焙则愈小,所以维纳也认为信息是负燃。香农的信息焙公式为H=N单Og/(2-1)式中,”表示烯(即信息量),B表示事件出现某一结果的概率。根据香农的理论,当Pi=I时,事件i为己知事件,从而不需要获取信息。通常情况下,0尸VI。尸值愈小,则-log/,P的值愈大,这就意味着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需要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反之,P值愈大,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就相对地减少。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并存,那么就要计算出它的平均信息量。以球赛为例,32支球队参加夺冠比赛,要确定哪支球队能最终夺冠,所需要的准确信息量可以由每支球队夺冠的概率乘以其概率的对数,然后将所有可能出现状态的概率与其对数的乘积相加而得。那么球队夺冠的准确信息量应该为阜og+Ilog,P2+-+PnIogh.式中,Pi2,岛2分别是这32支球队夺冠的概率。香农把它称为“信息摘"(EnlrOpy),一般用符号”表示,单位是比特。当32支球队夺冠概率相同时,对应的信息烯等于5比特,而这个值正是该式中信息嫡的极大值,即消除该事件不确定性所需要的最大信息量是5比特。对于任意一个随机变量X(比如得冠军的球队),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牖也就越大,消除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不确定性小),信息燧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混乱(不确定性大),信息燧就越高。所以,信息燧也可以说是系统不确定性程度(有序度)的一个度量。香农把信息烯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某种特定信息的出现概率。信息的价值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体现出来的,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信息燧可以表示信息的价值。在没有引入附加价值(负嫡)的情况下,传播得越广、流传时间越长的信息越有价值。在传播中高信息度(可消除的不确定性程度低)信息的信息烯较低,而低信息度(可消除的不确定性程度高)信息的信息燧则较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烯的改变量来度量信息的价值。(三)信息的度量既然信息是有价值的,可以为信息接收者带来一定的效用,那么衡量信息量的大小就是衡量其效用价值的基础。信息量大小的度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数据量的信息度量方法;另一种是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方法。1 .基于数据量的度量方法这种度量方法是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根据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相应存储空间来计算信息量的大小,即按照反映信息内容的数据所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的大小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其常用度量单位如表2-1所示。表2-1信息量常用度量单位基本单位换算关系B(byte,字节)KB(KiKByte,千字节)MB(MegaByte,兆字节)GB(GigaByte,千兆字节或吉咖字节)TB(TeraByte,兆兆字节或太拉字节)PB(PetaByte,拍它字节)EB(EXaByie,艾可萨字节)1KB=21OB=1O24B1O,B1MB=21OKB=1024KB106B1GB=21OMB=1024MBIO9B1TB=21OGB=1024GB10,2B1PB=21OTB=1024TB10,5BIEB=2】OPB=Io24PBVlOl汨每个英文字符占用1个B(字节),而每个中文字符占用两个B(字节),因此对于文本格式的文件,我们可以根据其字符数计算其占用的相应存储空间。比如,某文本格式的中文文件共IOoO页,每页有50行,每行有40个文字(含标点符号),那么其所占用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即为1000×50×40×2=4×106B4MB通常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文件,其属性中会显示该文件所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我们可以根据其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来间接判断该文件隐含的数据量的大小,从而确定相应信息量的价值或效用。目前因特网上网费用就可以采用计算流量的方法来进行收费。2 .基于概率的度量方法基于概率的度量方法来自信息论的信息嫡公式。根据香农的观点,信息论量度信息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获得的信息看作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量的大小,可以用被消除的不确定性的多少来表示。设随机事件A在获得信息之前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力,得到信息之后为H,那么包含在消息中的关于事件A的信息量即为la,A)=H-ho我们用概率来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程度。因此信息量度量的基本理念如下。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的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大;反之,则发出的信息量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信息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作是负烯,信息量愈大,则负嫡愈大。例如,现在某甲到IoOO人的学校去找某乙,某乙所处的可能性空间是该学校的1000人。当传达室告诉他:“这个人是管理系的",而管理系有100人,那么,他获得的信息为100/1000=1/10,也就是可能性空间缩小到原来的l10o通常,我们不直接用1/10来表示信息量,而用1/10的负对数来表示,即-Iog21/10=IogzlOo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BlT,是二进位制数字binarydigit的缩写)。1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假定该系统仅有两种等概率状态,N=2,其平均信息量为log22=l比特。根据信息燧公式QJ),有H(X)=-YP(Xi)Iog2P(Xi)i=l,2,3,,n(2-2)/=I式中,Xi代表第i个状态(总共有个状态);P(M)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X)就是用以消除这个系统不确定性所需的信息量。例如,硬币下落可能有正反两种状态,出现这两种状态的概率都是1/2,即P(X)=O.5,=l,2o这时,有H(X)=-P(X1)Iog2P(X1)+P(X2)Iog2P(X2)=-().5-0.5)=1(比特)因此完全消除抛硬币的不确定性所需信息量为1比特。再如,掷假子的结果可能有6种状态,出现每一种状态的概率均为1/6,其信息量为“11H=-log6-=2.58(«=6,P(X1)=1/6).-i66但是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香农关于信息的度量法虽然在通信领域自始至终都十分有用,但对于经济分析而言,则是难以普遍适用的。因为它忽视了信息的价值。信息作为商品,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人们需要的或者使用者认为是经济的,这样才会有人购买。因此,人们只有从决策过程中了解到信息的价值所在,才能将信息的需求价格与价值联系起来,而信息的供给价格与其价值却无法产生这种联系。实际上,香农所度量的信息量是供给价格而非需求价格的衡量尺度,因而在经济决策中难以使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信息的价值侧重于信息的效用。具体地讲,信息价值等于拥有某一信息和没有该信息时能达到的最大效用之间的差额。信息价格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其价值情况。(四)信息运动与循环1 .信息运动的三要素信息的价值是通过信息的运动而实现的。信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跨越时空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在运动过程中又通过信息传递主体的加工产生了附加价值,而且有些信息因为所承载的载体不同,还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的价值,就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运动的本质。信息运动的三个要素包括:信源(即信息发送者)、信宿(即信息接收者)和载体。载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而信源与信宿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和设备被称为通道。信息从信源出发,经过信息通道传送给信息接收者,即到达信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媒介的各种不同运动与变化形态,从而表示信息源与信宿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而作为媒介的载体是信息从信源(信息发送者)到信宿(信息接收者)的传递者,信息借助于载体脱离信源而运动,载体形态的变化并不影响信息内容本身。但不同的载体形态会对信息接收的效果产生影响。比如,电视新闻与电台广播对信息接收者的影响就不同,相比较而言,电视新闻形态的信息更直观,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2 .信息循环信息循环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如图2-1所示,信息接收者作为主体,信源作为客体,信息从信源出发,主体接收来自信源的信息,经过处理和加工,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做出相应的行动(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经历了信息采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或加工、信息存储、信息利用或变换等活动,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发挥特定的信息效用,经过处理和加工的信息还有可能产生新的价值或新的信息,信息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其效用的。图2-1信息循环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的过程称为信息前馈,而主体接收到来自客体的信息后,采取相应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客体,这种影响称为信息反馈。有时候主体对客体的信息反馈是有意识的,有时候反馈信息从主体传输到客体只是反映信息接收效果的无意识的信息流。信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闭环,称为信息循环。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信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增值,从而发挥其决策效用,直到失去价值。从客体到主体的跨越时空,实现了时空价值,主体接收到信息后加工处理指导行动,则产生了决策效用,主体的行动信息反过来反馈给客体,又为信息价值的升华提供了依据。在反馈过程中,主体是信息发送者,而客体则是信息接收者,因此,信源和信宿是相对的。有些主体既接收来自其他事物的信息,又向其他事物发送信息,这揭示了客观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有目的运动的基本规律。连续的信息循环有利于提高信息接收者的决策准确性。例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播知识,学生接收到来自教师的知识和信息,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最后以考试的方式,通过分数向老师传达学习效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反馈信息)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新一轮的信息循环就开始了。因此正确地利用信息反馈,可以使主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决策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噪音干扰,因此会带来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信息循环的过程中,因为噪音干扰,信息传递信号可能会逐级衰竭,也有可能被不断放大,致使信息内容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被缩小或扩大,从而发生信息失真现象。二、不确定性理论(一)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一个普通人,你无法精确预测所买股票的精确价格;你也不知道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明天将有多少人失去工作;你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不是会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前行;你不知道身边的人明天会高兴还是沮丧。总是有很多突发事件弄得我们焦头烂额,非典、地震、甲型HlNl这些本可以利用科学有效预测、有效控制的灾难却往往是不期而遇,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无法精确地把握现实。就如同你无法精确地知道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你也无法确定今天出门路上堵车的概率会是多少,一天24小时,从大事到小事,从国事到家事,我们面临着数不清的不确定性。可见不确定性是一直都存在的,它不是被发明的,而是人类通过自身文明的进步逐步开始认知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和风险。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奈特(KnighI)首先较明确、规范地把不确定性因素引入经济分析,将概率型不确定性定义为风险,而把非概率型随机事件定义为不确定性。早在1921年,奈特就开拓性地研究了不确定性问题,他将其定义为事前完全不可预测的事件。他认为风险并没有给经济行为者提供获利的机会,而不确定性则提供了这种机会,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一部分人会努力获取信息以达到获利的机会,而这样一部分行为者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有关利润机会的信息。1930年米达尔将预期和不确定性联系起来,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把预期和不确定性带到经济理论的核心位置,强调了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并将不确定性与信息完备性相联系。凯恩斯对不确定性的考虑倒更像一位哲学家,他强调人类面临的不确定性是不能用概率来计算的,因而明确把概率概念与不确定性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前者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加以计算,而后者则根本没有准确获知的方法。1948年信息论奠基人香农也利用不确定性对信息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随着人们对不确定性问题研究的深入,作为经济决策重要特征的不确定性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不确定性理论开始成长起来。其中理性预期学派否认内生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认为“只要信息是完备的,那么不确定性仅仅来自于经济系统的外部,不确定性是外部的随机冲击。然而,当信息不完备时,理性经济人就面临不确定性问题的困惑”。20世纪70年代不确定性理论研究步入成熟发展期,混沌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产生混沌行为,从而导致系统的不确定性;经济系统必然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常态的非均衡性。(二)不确定性的含义不确定性事实上来自人类特定发展阶段认识世界的有限能力或理性的有限性,因而不能对无限变化、发展、有无限多样性的外部世界给予充分说明,进而准确预见其可能的变化。凯恩斯本人认为:“所谓'不确定'的知识,让我来解释,我并不仅仅是要区分哪些已知的东西与仅是可能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说,轮盘赌游戏并不具有什么不确定性我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使用不确定性这个词的,即欧洲战争的前景是不确定的,二十年后的铜价和利息率,或某种新发明将在什么时候过时是不确定的关于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科学基础可借以形成任何可计算的概率。我们干脆什么也不知道。”因而,人们对实践中运行的经济过程的研究,较少关注确定的现状,而更多着眼于不确定的未来。他批评新古典学派把不确定性变成了一种确定的、可以计算的纯粹概率的形式,从而使不确定性因素简单地转换成了局部的“风险”回避问题。由此出发,他认为新古典理论是静态理论,而自己研究的主题不是“静态社会的模型”,而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不断波动中的经济”。维基百科中是这样定义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出现在哲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保险、心理学、社会学及资讯工程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是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可见正如凯恩斯所言,在这个定义中不确定性与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有等价的嫌疑。我们使用的不确定性概念在正规意义上源于统计决策理论,并把不确定性定义为决策制定过程所处的环境背景,如果个体决策者不能完全知道其自身行动的后果,一个决策制定过程就会受不确定性的支配。从更一般意义上看,不确定性可能会涉及不完全信息或无法预测的事件,它作为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两种变体的复合一直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不管是可度量的,还是不可度量的,我们都认为它是不确定性,即我们承认概率型和非概率型两种不同的不确定性的存在。为了理清不确定性的含义,我们对不确定性作如下定义。在经济系统中,我们将不确定性理解为市场行为者面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那些难以完全和准确加以观察、测定、分析和预见的各种因素。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拥有量的多少、信息的真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方式。(三)不确定性的类型不确定性作为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本质上是中性的,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人类带来收益,但也可能带来损失。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不确定性包含不同的类型。首先,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即概率型不确定性,一般以风险表示,是一种能以数量化计算的不确定性全体的子集,每一个能用简明的统计形式的数量值加以表示,在这种归类方式下,其存在具有良好定义的事件概率分布形式,且拥有众所周知的均值和方差。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是定性的,即非概率型不确定性,不能归于概率计算,是凯恩斯所指的“真正的不确定性”。其次,不确定性还可划分为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内生不确定性是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内,影响经济系统运行效果的不确定性,如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市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等,属于内生不确定性。外生不确定性是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外的不确定性,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厂商的技术、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均可看作经济环境状态中的外生不确定性。最后,如果不确定性是由于获取信息的限制造成的,那就是一种认知不确定性;如果不确定性是由于度量中随机扰动的影响引发的统计波动所致,则是一种统计不确定性。用常规语言表述,般认为统计不确定性可以表示为一系列重复度量的内部误差。当一个给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一个个体行动来说是不变的话,我们则认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环境是外生的,否则,则认为是“行为的”或内生的。三、不确定性经济现实经济社会通过交易组织经济活动,在其运行中流动着三种事物:产品(和劳务)、货币以及信息。传统经济学对交易的理解是产品和货币的交易,因此就有了供给和需求的传统定义。支付物品者是供给方,而支付货币者是需求方。供求理论也就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解释市场组织的基本工具。不确定性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工具。(一)不确定性与风险风险在经济学中指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或概率,即实际收益对于其收益的偏离,实际上就是可能存在的损失或危险。在期望理论中,一般认为概率分布描述了世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而效用函数描述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不确定性和风险将决定决策者对行动的偏好。当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时,通常就被认为是存在风险。弗兰克奈特认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是否了解不确定性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已知或可以预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不确定称为风险;不可预知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函数称为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认为风险是由可预知概率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处理有多种途径。首先,在交易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处理。例如,一个病人到医院看医生,病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不舒服,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时,他是不确定性的供给者;而医生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医生是不确定性的需求者。从信息的角度讲,病人是信息的需求者,医生是信息的供给者。进一步讲,一些不确定性可能是这个社会的任何专家都无法解决的,就像一个人的寿命,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种组织技术来加以解决,例如通过保险公司来分散个人的风险等。这样,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本质也可以看成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来解决不确定性及风险问题。这是现代经济学描述和分析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次,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市场来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阿罗一德布鲁)。但是,市场(完全竞争的交易)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是不完全的,例如,经济社会很难构造一个完全复制所有状态的完美的资产市场。因此市场参与者还需要通过一些非市场特征组织(不完全竞争的交易,如家庭和企业这些非市场特征的经济组织)来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二)不确定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决策主体带来诸多风险。从风险的定义来看,人们往往用实际收益对预期收益的偏离来衡量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在经济学中一般用预期效用函数来表达经济主体对预期收益的主观衡量。预期效用函数,也称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VNM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奥摩根斯坦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其定义如下:假设未来可能出现种状态1,2,,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别尸”必,P“,且P+Pz+G=1。设G,Q,,分别为种状态下的收益,则预期效用函数为EU=/JV(C1)+W(C2)÷.+PnV(Cn)=Xpy(Ci)(2-3)Z-I式中,V(C)为一般效用函数。不确定性经济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预期期望和风险,包括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一般期望效用理论、状态一偏好和风险厌恶理论。1.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假如有这样的博彩,如果你选择A,将有100%的可能得到2000元;如果你选择B,将有50%的可能得到4200元,50%的可能什么都得不到,那么你将如何选择?也许你会选择A而不是B,因为根据主观效用函数,你认为100%x(2000)>50%x(4200)+50%x(0)。显然,主观上你认为得到2000元的概率更大一些,但实际概率并非如此。这就产生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即SEU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基本概念:状态、行动和结果。一个状态就是对世界的一个描述,所有状态构成了状态空间;一个行动被定义成一个由世界的状态空间到结果空间的映射(FUnetiOn).不同的行动就相当于不同的映射。所有可能的行动就构成了行动空间。一般用S表示状态空间,C表示结果空间,4表示行动空间。一个行动可以定义为C=A(S),即在某种可能发生的状态下,采取某一行动导致的结果。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在这里指行动的结果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决策者通过主观概率判断某一状态发生的可能性,选择可能产生最大效用的行动。由行动所产生的效用函数用U(X)来表示。SEU理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在状态空间上存在着唯一的概率分布,在结果空间上存在一个实值的效用函数。如果a>b,当且仅当U()>US).其中,U()是行动的期望效用,Us)是行动的期望效用,即决策者将以期望效用最大化为原则来采取理性行动。在理论体系中,一般认为概率分布描述了世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而效用函数描述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概率和效用将决定决策者对行动的偏好。SEU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决策是在信息不完全的状态下(状态不确定)作出的超越了经验信息的完全理性决策。期望效用理论满足有关决策人偏好的六个公理。 可比较性公理(COmParabilityAXiOm):A>BA<B;A 连续性公理(ConIinUiIyAxiom)。 概论不等公理(UneqUal-PrObabiIilyAxiom)。 传递性公理(TranSitiVityAXiOm):A>B,B>CA>CA8,BCAC。 独立性公理(IndePendenCeAXiOm):当决策者面临两个行动选择A和8,如果他选择A而放弃8,则对任何选择C,他都会选择概论组合AC而放弃BC 可分性公理(DeCOmPOSabiIityAXiom)。2 .一般期望效用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西蒙指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此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现代发展更具体和全面地扩展了我们对SEU理论局限性的认识。不确定经济学对SEU理论局限性的认识大致起源于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由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引发的各种实验说明存在着对SEU理论中效用函数(风险偏好)和概率性质(不确定性)背离。法国人莫里斯阿莱斯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作了系统阐述,获得198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AniaSParadox)。假设有这样的博彩,如表2-2所示。表2-2博彩彩票ABCD奖金/元I(X)500100010005000获奖概率/%I(X)1()89111891090那么在A和B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在C和D中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先不要计算,凭第一感觉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我们根据效用函数来计算一下博彩各选项可能的收益。如果选择A,如果选择B,如果选择C, 如果选择D,在表2-2中:100%得到100元;10%×500÷89%×100+1%×0=139元;ll%×IOO+O×89%=Il元;10%×500+0×90%=50TGo显然,在A和B中B的预期收益高,在C和D中D的预期收益高;但是在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往往会同时选择A和D。你是否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呢?这就是著名的阿莱悖论。显然选项B把有0.01的机会(收益为零)摆到了突出位置,使之成为选项B不受欢迎的主要不利因素。然而从心理上讲,同样0.01的机会在选项D和C之间的比较中,作为D的不利因素就显得没有那么有意义了。而埃尔斯伯格悖论正是关于主观概率的悖论。该实验指出概率并不像理论假定那样是“可加的”,人们往往偏好具体清晰的事件而对模糊事件不关心,故常常出现概率之和小于1的现象。196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埃尔斯伯格实验,实验内容如下。一个袋子中有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球共300个,其中红球I(X)个。有以下四种形式的赌博。博彩A:博彩B:博彩C:从袋中摸出一球,从袋中摸出一球,从袋中摸出一球,如果为红球,如果为蓝球,若不是红球,可得IoOO元;可得IO(X)元;可得IO(X)元;博彩D:从袋中摸出一球,若不是蓝球,可得IOOO元。面对这四种赌博,每个人都需要对袋中有多少蓝球和有多少绿球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因而涉及主观概率。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认为A优于B,C优于D。这种偏好可能是由于A的确定性程度比B高,C的确定性程度比D高。但这样的偏好不符合主观概率理论。3 .状态一偏好和风险厌恶理论正如埃尔斯伯格悖论所揭示的,大多数人偏好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状态,即属于风险厌恶型。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对风险的态度往往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爱好三种类型。经济主体对风险的态度与其期望所得效用的变化,以及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有关。第二节经济信息的基本形式信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依据不同的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按照信息的性质可以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按照信息的加工层次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信息又被分为不同的存在形式。而存在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环境中的经济信息i般表现为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以及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等基本形式。一、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是i组相对的概念,也称为公有信息和私有信息。私有信息是经济市场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私有信息,市场交易的动力就丧失了;而公有信息是经济市场运行的基础,没有公有信息,就可能没有市场交易,但一个市场的公有信息量过多,又有可能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因此,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的同时存在是经济信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公共信息这里涉及的公共信息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可以获取到的那部分关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公有信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市场参与者都需要对交易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当需要了解的信息可以被所有或至少一部分参与者自由掌握或者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平等地通过公共渠道获取到这些信息时,这些信息就成为公共信息。通常,公共信息传达的是关于经济基本状况以及市场状况的一般信息。此外有些公共信息来自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共同认知,即参与者共同的市场知识构成公共信息,有时也叫“常识”或“共同知识”。罗伯特维里克查尔(1980)认为,当具有信息集合A的市场有效时,并且在每个市场参与者可利用的信息中,唯有信息集合A的知识,使市场参与者产生了共同的或者同质的知识,这就是市场的常识或共同认知,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可以获取到的那部分相关信息。公共信息的存在是把双刃剑,如果人们没有私有信息,市场不存在偶然交易,增加社会公共信息,提高公共信息精确性往往将增加社会福利;但如果人们能够获取一些私有信息,那么公共信息越精确则越可取这一结论往往不再成立。赫什雷弗(1971)证明了随着公共信息的增加,市场参与者都可以自由了解和获取到的信息随之增加,这将有碍于风险的分担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因为市场参与者可自由获取到的信息份额越多,风险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少,市场参与者收集私有信息的动力就越小,在交易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市场效率将下降。也就是说人们拥有的私有信息越精确,公共信息的不断披露越有可能减少社会福利。然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加强。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及时。这说明通过网络传输,公共信息的内容和数量得到了放大。但是我们并未发现社会福利及市场运行效率受到过多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与人们可获取的信息总量(包含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激增有关。总之,在掌握信息优势就掌握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下,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公共信息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也使得信息扩散的效应更高,使市场交易更加容易、便捷。(二)私有信息私有信息是相对于公共信息而言的,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的市场知识,属于个人知识,有时也被称为隐蔽信息。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有关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如身体特征、教育特征等;其次是有关个人行为的知识,如行为习惯、工作态度等;最后是个人对环境状态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知识,信息经济学中主要指个人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认识程度,包括个人把握市场环境的经验。个人经验是市场参与者最重要和难得的个别知识。在这三种类型中,有关个人自身特征的知识常常构成市场参与者的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