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docx
2016 新课标全国卷I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译文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进士了黄C朝的科举,最初并 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O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昭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 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 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 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 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到了南宋, 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 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南宋的“二甲” 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 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 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 舛(掌管,管理。如果后面有官职,翻译为担任)会稽县。民手(种田, 耕种)镜湖旁,每中(担心,忧虑)湖溢。公亮3 (设立,设置)斗门, 泄水人曹娥江,民受其列(利益,好处)。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 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 受到他的好处。以(凭借)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为政(治理政事)有能声 / (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卷(全部)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 使客(使者)亡(丢失)囊(口袋)中物/移书(发布文书)诘(ji 6, 追问,追查,查究)盗/公超&/J旦复)吾境不藏盗/殆(d>i,表推测, 相当于“大概”、“几乎”。)从之者座/(sbu,隐藏,藏匿)耳索(搜寻,寻 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 真理的路是漫长的,我将会为此上下寻求探索)之界S(果然这样2 o凭借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 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 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艺等(通晓熟练)X (法制,法规),卑季(gengjin,任 职)久,习舛(熟知)朝廷自唱(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兴老(典章制度), (宋代的宰相可以有多人,有首相、副相之别。当 时的首相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他只是在资格和资历上略领先,排位靠前,并没有 最后决策权,一切最终由皇帝拍板。).韩每.(时常)省防(咨询访问) (代指他,曾公亮)。仁宗末年,琦请代储(立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 用嫡长子继承制),与公亮等共定为佟(共同商定大计)。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 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 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产银, (有人)盗取之,太理(大理市)岂«弓手 (当dang,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如:该当何罪?强:强取,掠夺。以强:按照 强取的行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隼(强取),与盗物民家有 四(y6u jid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困(执意,坚决地,坚定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聊斋志异促织:“少年固强之。” 少年坚持 要和他斗蟋蟀)争(争执)之,遂下(下达)有可(指官吏,译成: 相关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议,出( 比照,依照) 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 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 不判死刑。契丹缘(放纵,不受约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纵之顺之,毁其 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 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人溟( 捕鱼)界河 (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以马河为分界线,整条河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 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格(ji do,计较。论语:“犯而不校。”一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 耳(恐怕)生事(生出事端)。公亮言:“单芽(开始时)不禁,后将 奈 何(怎么办?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谕yC 告诉,使人知道。指意:旨意,意向,意图。派人把朝廷的旨意告诉他), 边害中名(q I x T ,止息)。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 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 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勺(担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手(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承(豫:欢喜,快乐。不豫,引申为身体不适。 天子有病的讳称), 辽使至不能多(接见),命公亮辜千惇(状语后置,于馆宴,在馆中设宴 ), 使者不肯赴。公亮京(质问)之曰:“啰(通假字,通“赐”,赏蜴) 宴不赴, (这是,判断句标志 )不虐(qi6n,恭敬)命也,人主 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个承(入席)。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 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 者说:“蜴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 能处之安然吗? ”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任)利(古 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永兴军。唇(停留)一岁,还京师。筱(不 久,接着)?(任)太傅致.住(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政等名称,指官员辞职依家。史志常见“致政”、“休致”、“请老”、“归养”、“乞骸骨”等语,均指退休之事。)。熙 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 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个(去世,死亡),年八十。帝哑娄(临丧哭泣。临,Iln哭吊 的意思),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月等(周到细密),干年(平日, 平素)谨缎拳(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单(遵守)规 矩;然性吝啬,迫算(增殖财货)至后歹(财富累至巨万)。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 积累财富达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匕(皇上)岁曾(正偏向)之,叫(暗 中)为子孙子(谋划),凡卷张(调节琴弦,比喻变更或改革)库(庶: 众多。庶事,即诸事,各类事情)事,一切步型(听从,顺从),而 Z卜手不 勺之者(外,指表面上。表面上却像不赞同的样子)。常遣子孝宽参(参与)其谭!谋划),至上(皇上,指神宗)前略( 陈述,叙述)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修(由名词“恩德”变为动词,指“感激”。左传成 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那么,感激我吗?)其助己,故?(起用) 提(zh6u,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挹(报答,报恩)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 能救正(匡正,纠正时弊),世讥其持禄固宠云。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 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 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 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 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甭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 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住和受宠幸的待遇。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厘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 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 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 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 然如此。”【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 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 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 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 “盗 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 “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 庾、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 他境”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 (“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 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侧重指相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的官吏, 而不是强调各个级别的官吏。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应该是“召集相关部门的官吏杳看地图”。 古代设官分职设宜,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 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取课内 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 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 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 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 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答案】C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 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沿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 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 任 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 “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 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 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 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 词:(1) “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 “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 “乎”,翻译成“吗”。(2) “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 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卜.文大体把 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 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 到词达句顺。【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 “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学生自测2016 新课标全国卷I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上甲.竹(),()会稽县。民用()镜湖旁, ()患湖溢。公亮3()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芍()。« ()端明殿学士冲()郑风为.孽()有能声()艇()窜他境至夜广()不用尝有像冬()r( Q哮)场节()()盗公亮,(从之者度( 耳索()之果然()吾境丕藏盗华()O公亮明练()文法(),更践(知. 习. 久阁.宪.典.目才.首.咨访(公亮等共定大议)o仁宗末年, 密州民田产银,琦请建储(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o公亮日:),与盗物民家有用)矣。“固之,遂下(有可(议,比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f ()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皆谓:与之校()界河,)生事(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O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宗即位,加帝不豫)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f (),辽使至不能见.(),使者不肯赴。公亮质()加户部尚书。,命公亮矣T便)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帝临哭然性吝啬,)永兴军。居()太傅致仕()一岁,还京师。及()o元丰元年平(),年八十。),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周到细密)谨绳墨()规矩(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一切呼摩()其谋(),凡名费(),而不与之者()之,)庶(),至上.()前略.)其助己,故引()无所异,)o常遣子孝宽拿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据()孝宽至枢密以举(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之。4. 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厘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 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 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 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 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D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