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2).ppt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故都的秋,郁达夫,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断。,解题,“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的秋,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朗读课文,思考:,故都的秋景的特点是什么?,文中描写了几幅秋景图?请找出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解读秋景,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的这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故都秋的特点?,五幅秋景图解读,破屋 悲凉 日光 清 牵牛花 静 秋草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秋院静观:,槐树落蕊,“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落寞”,静,清,悲凉,秋蝉哀鸣,“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秋蝉残鸣,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凉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思考: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议论使文章景、情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思考: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还要写到南国之秋?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以南国的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深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及孤独感。,形神:,故都的秋,郁达夫,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清、静、悲凉),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深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板书设计:,七、作业: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