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营销]山西交口梁家沟说明书.doc
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前言前 言一、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的核准文件,参与兼并重组整合各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名称及隶属关系,兼并重组整合后煤业有限公司矿名及隶属关系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2009)32号关于吕梁市交口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是以原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整合周边山西交口梁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山西成牛洼煤矿有限公司及空白夹缝区域而成。兼并重组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井田面积8.9806km2,保有资源储量为33190kt,设计生产能力600kt/a,批准开采4、5、9、10、11号煤层。附山西省交口县煤矿兼并重组省规划方案图(2010)。二、编制设计依据(一)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735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二)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晋政发200823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三)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晋国资产权200870文 “关于印发关于省属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地方煤矿矿业权评估核工业准(备案)工作意见的通知”;(四)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883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地资源厅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外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和通知;(五)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函2008168号文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流程图的通知”;(六)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晋政发20091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七)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910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关问题的通知;(八)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2009)32号关于吕梁市交口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九)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规发2008439号关于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十)吕梁市煤炭工业局吕煤安字2008541号关于对交口县昌平等十五对矿井2008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制定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十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十三)兼并重组矿井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11220044792);采矿权申请范围核查表;(十四)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发晋矿审兼并采划字(2009)0153号文;(十五)现场调研资料及其它设计的依据;(十六)设计委托书。三、设计指导思想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按照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一矿一层一面模式进行设计,采用适合本井田具体条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改革矿井开拓布署和地面总体布置,简化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增效减人,缩短工期、节省投资、减少占地。矿井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地面生态环境和降低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将矿井建设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矿井。四、兼并重组设计的特点(一)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2009)32号关于吕梁市交口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是以原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整合周边山西交口梁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山西成牛洼煤矿有限公司及空白夹缝区域而成。兼并重组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井田面积8.9806km2,保有资源储量为33190kt,设计生产能力600kt/a,批准开采4、5、9、10、11号煤层。(二)本次设计将原来的普采采煤改为综采采煤。实行一矿一层一面的原则,提高矿井采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改善矿井生产环境和井下劳动条件,降低井下工人的劳动强度。(三)该矿原有的矿井工业场地,地形比较平整宽阔,井上、下联系方便。可充分利用地面建筑设施及井下已有的井巷工程,工程量少,初期投资省,建设工期短。(四)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采。由于副斜井井筒断面较小,副井工业场地距离主井工业场地达1000m,管理困难,地面运输不畅。经现场调研,和建设单位协商一致,在现主斜井东南方约300m处新掘一个副斜井,该处地形平坦,开阔,可以满足地面工业场地布置。装备一台单筒绞车,作为重组后矿井下放大件和辅助提升。现主斜井装备一部带式输送机,带宽800mm,作为重组后矿井主提升。重组后变为三个井筒。主、副井进风,原回风立井刷大后作专用回风井。三个井筒均可作矿井安全出口。(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开拓布署,利用井下10号煤层中原有的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向南延伸并同向新开拓一条采区轨道巷,形成一个双翼采区。工作面开采采用后退式,有利于安全生产。10号煤层首采面平均厚度2.5m, (六)井下煤炭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实现一条龙运输,系统简单、可靠、潜力大、用人少、安全性高。(七)井下辅助运输,利用JWB75BJ无极绳绞车和JD25型调度绞车,牵引矿车。(八)采煤方法采用长壁分层综采采煤法。(九)矿井通风系统、通风方式:矿井为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机械抽出式通风方式。回风井利用现回风立井刷大为专用回风井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重组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年产量600kt/a;2日产量1818t。(二)重组后矿井服务年限约23.7a(三)矿井设计工作制度1年工作天数330d;2每天净提升时间16h;3井下日工作班数4班,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四)储量1地质储量(保有储量)33190Kt; 2可采储量约19910Kt。(五)兼并重组后井田面积:8.9806km2(六)开拓方式:斜井开拓(七)井筒类型及长度1主斜井: 斜长318.3m,倾角12°7°,S净10.6m2,井筒宽度3.8m,设检修道,设人行道;2副斜井:斜长187.5m,倾角8°,S净10.6m2,井筒宽度3.8m,设人行道;3回风立井:垂深58m,倾角90°,S净19.63m2,井筒直径5m,设梯子间。(八)水平划分:一个水平,水平标高928m (九)生产采区个数2个(十)回采工作面个数/长度/年推进度:1个/180m/1015.74m(十一)采煤方法:倾斜长壁分层综采采煤法(十二)顶板管理:全部垮落法(十三)采煤设备1采煤机型号MG200-W1型,电机功率375KW;2支护设备型号ZZ4000/17/35型液压支架,共130架,(包括备用10架)。配乳化液泵2台,型号MRBZ200/31.5,功率2×125KW,XRX液箱1台,喷雾泵站1套,XPB250/5.5型,功率30KW;3运煤设备:可弯曲刮板输送机1台,型号为SGB630/180,每台功率2×90KW;可伸缩带式输送机1台,型号SSD800/2×40,电机功率2×40KW,转载机1台,型号SZB730/75。(十四)掘进工作面个数及设备1个数:2个。一个综掘工作面,一个炮掘工作面;2设备:炮掘工作面配风钻2台,岩石电钻1台,煤巷装运机1台,型号ZYP345型,电机BJO2624,功率17KW及SD650/2×45胶带输送机1台。小水泵2台、局扇2台,WJ24型阻化剂喷射泵1台,综掘工作面配EBJ120TP型煤巷掘进机1台,电机功率190KW,后配套SZB730/40型转载机1台,电机功率40KW,SD650/2×45胶带机1台,小水泵2台,局扇2台。WJ24型阻化剂喷射泵1台。(十五)大巷运输设备1运煤: DSJ80/45/2×75型带式输送机1台, 电机功率2×75KW,DSJ80/15/1×45型带式输送机1台, 电机功率45KW;2运料:JWB75BJ无极绳绞车及JD25调度绞车牵引1t系列矿车。(十六)提升设备1主提升设备:带式输送机1台型号TD75-8063型,L=345m,带宽B=800mm;2副井提升设备:单滚筒提升机1台,型号JTP-1.6,电动机功率90kW。(十七)通风1瓦斯等级:根据吕梁市煤炭工业局吕煤安字2008541号关于对交口县昌平等十五对矿井2008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该矿2008年度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362m3/min,相对涌出量为1.354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0.456m3/min,相对涌出量为2.489m3/t。当矿井生产能力达到0.6Mt/a时,计算矿井绝对CH4涌出量为1.71m3/min,矿井绝对CO2涌出量为3.14m3/min。2通风方式:中央分列式;3矿井主要通风机选用FBCDZ-10-24C 型对旋轴流式通风机2台,1台工作,1台备用。该风机风量范围为42m3/s100m3/s;负压范围800Pa2600Pa,配用YBFe355S2-10型防爆电动机,电压380V,功率132kW×2,转速580r/min。(十八)排水1正常涌水量:设计按30.0m3/h;2最大涌水量:设计按80m3/h;3水泵型号及数量:100D16×7/3台,一用、一备、一检修。(十九)原煤生产人员效率:5.06t/工,回采工效率13.47t/工(二十)井巷工程量巷工程总计8038m,利用原有3615m,利用原有刷大58m,新拓4365m(二十一)建设工期:14.4个月。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本次设计主要地质资料依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规发2008439号关于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建议矿方尽快提供兼并重组后的地质报告及批复,为今后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矿方应在开采实践中,进一步对10号煤层进行资料采集、编制工作,以指导矿井生产。(二)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应注意断层、隐伏构造的导水导气和采空区积水、积气,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以免发生意外的事故。(三)建议加强生产矿井地质工作,全面搜集井下资料,及时建立有关台帐、卡片,进行综合编录,根据地质规律预测回采工作面开采条件,为安全开采提供技术依据。(四)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95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第一章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 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一、交通位置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交口县城东的双池镇梁家沟村西北,苇沟村东北,距双池镇政府5km左右,距交口县城直距46km,井田东部有乡级公路与交口县城相通,209国道经过交口县城,经县城向南可达隰县、蒲县至临汾;往北经桃红坡有公路干线通往中阳、离石;向东北到阳泉曲火车站15km左右,并可以到达太原。交通较为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地处吕梁山中段的东麓,为低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标高为1157.56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部边缘,标高为955.00m,最大相对高差202.60m。三、河流水系本井田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中南部发育一条冲沟,雨季有洪水流泄,经大麦郊河入汾河。四、气象及地震情况井田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夏秋季雨量集中,秋季阴天多雨,冬季寒冷漫长。年最高气温32.5°C,年最低气温-21.7°C,年平均气温7°C,年均降水量为590.00mm,年蒸发量14821814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霜冻期为10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50-17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0.93m左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二节 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一、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2009)32号关于吕梁市交口县煤矿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的文件精神,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是以原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整合周边山西交口梁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山西成牛洼煤矿有限公司及空白夹缝区域而成。兼并重组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井田面积8.9806km2,保有资源储量为33190kt,设计生产能力600kt/a,批准开采4、5、9、10、11号煤层。现将各矿井情况叙述如下:(一)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原名为交口县县营梁家沟煤矿。2003年改名为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该矿始建于1982年,1984年投产,原生产系统已报废。现生产矿井于1999年建井,2001年投产。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属省煤炭工业局于2008年1月以晋煤行发200853号文批准的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改造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由90kt/ a扩大到300kt/ a,年净增生产能力210kt。矿井初步设计由吕梁市煤炭工业局以吕煤基字2008476号文批复。于2008年12月26日以吕煤基字2008679号文批准开工建设。(二)山西交口梁家沟煤矿有限公司煤矿山西交口梁家沟煤矿有限公司煤矿:为梁家沟村办煤矿,位于兼并重组井田的东南部,现开采10号煤层,生产能力15万t/a,绝对瓦斯涌出量0.36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043m3/t,该矿为低瓦斯矿井。(三)山西成牛洼煤矿有限公司山西成牛洼煤矿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为9万t/a,绝对瓦斯涌出量0.37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071m3/t,该矿为低瓦斯矿井。二、周边矿井及小窑开采情况见四邻关系图1-2-1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初步设计 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前各矿现状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第一节 资源条件一、 勘探程度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规发2008439号关于山西达胜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梁家沟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本次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如下:(一)使用的1:5000地形地质图,为1972年航空摄影,1973年由省煤田地质勘探二队、三队共同进行外业调绘,1974年由部航测大队成图,1974年由三队进行地质调绘,在精查阶段又作了部分补充和修测,其地形、地物清晰,精度较好,可满足本报告使用。(二)井田利用的钻孔均来自煤田地质勘探三队施工数据,共计14个钻孔,钻探工程质量较差,但测井质量较高。与矿方井下的采掘图可相互映证,可供本报告参考利用。1井巷测量:2006年12月,根据国土资源局统一要求,对井口和井下巷道重新进行了实测,测设了4个近井点,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和“煤矿测量规程”(原能源部1989年标准)。使用NGS200南方静态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测距仪、电脑及配套软件,测量资料可靠。2地质编录:该矿技术人员对采掘过程中发现的构造现象及煤层厚度、结构等进行了观测、编录,并将成果综合前述内容,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为以后的地质工作,及开拓布巷提供了依据。3图纸绘制:根据矿井生产需要,复制和绘制了一些生产必需的图纸,如井田地形图、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等,为矿井正常开拓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4煤质化验:2004年12月1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4号煤层样进行了原煤工业分析、煤尘爆炸性,煤自燃倾向性测试,提供了相关数据,为评价井田煤质和开采条件提供了依据。5矿井瓦斯等级:该矿坚持每年进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矿井瓦斯管理提供了可靠资料。6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由于矿井涌水量不大,仅对涌水量较大的出水点进行了观测记录,并用水仓容量法观测记录了正常日涌水量和最大日涌水量。二、地层井田位于霍西煤田的北部西边缘,井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中上更新统所覆盖,仅在井田的东北部、东中部、东南部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其它地段零星出露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本井田赋存地层从下至上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新生界上第三、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Q2+3)。现根据区域地层资料及井田揭露的实际资料,将本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别叙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部主要为深灰色灰岩,致密坚硬,质纯,具贝壳状断口,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脉,风化面因受山西式铁矿浸染,呈褐红色,厚度不详。(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厚度8.39-32.44m,平均17.00m,主要岩性为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呈结核状产出,其上为铝土泥岩,灰白色,坚硬,质较纯,具贝壳状断口。上部为灰白色砂岩及黑色泥岩,局部夹一层灰岩及1-2层薄煤线。(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其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厚度71.15104.98m,平均87.74m。以K1砂岩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灰色粉砂岩及灰白色中砂岩组成,厚度13.625.8m,平均21.4m。底部K7砂岩为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的重要标志层,层位稳定,发育良好,厚度3.30-4.80m,平均4.20m。(五)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Q+N)上部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主要以砂砾石、砂、亚砂土、粉砂土、亚粘土夹钙质结核组成,下部上第三系主要以棕红色粘土夹砂砾石层组成,含钙质结核。新生界地层在井田内广泛发育,厚度0-6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含煤地层含煤地层: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C3t)。(一)太原组本组地层厚71.15104.98m,平均87.74m含煤5-6层,煤层总厚度7.75m含煤系数8.37%。10号煤层全区沉积稳定。岩性由石灰岩、泥岩、砂岩、砂质泥岩、煤层等组成,煤层及煤线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本组分为三段。下段(C3t1):从太原组底部的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的一段地层。厚度平均为47.75m。岩性由细砂岩、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组成。含9、10、11(10、11号煤层在本井田合并为一层)号煤层,10、11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9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中段(C3t2):从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的一段地层。厚度平均为32.90m。岩性由砂质泥岩、石灰岩、细砂岩组成。含有6、7、8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上段(C3t3):从K4砂岩顶至K7砂岩底的一段地层。厚度平均为7.09m。岩性主要由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偶夹煤线。(二)山西组本组含煤地层在本井田内保存不全,其上部被剥蚀,仅局部发育有下部地层。井田内厚度20 m左右。四、构造井田内发育有一系列小的褶曲,地层倾角5-14°,区内发育有多个陷落柱和一条正断层。井田地质构造简单(偏中等)。(一)褶曲1S1向斜:位于井田北部,井田内延伸1.60km左右,轴向西部为N34°E。2S2背斜:位于井田北部,井田内延伸0.70km左右,轴向N52°E。3S3向斜:位于井田北部,S2背斜之东南部,井田内延伸0.90km左右,轴向北东。4S4背斜:位于井田北部,井田内延伸2.05km左右,其轴向南部近东西向,北部北东向。5S5向斜:位于井田中部,井田内延伸2km左右,轴向西部为N48°E,东部为N40°E。6S6背、:位于井田中南部,井田内延伸1.75km左右,轴向西部为N48°E,东部为N80°E。7S7向斜:位于井田东南边缘,井田内延伸1.17km左右,轴向为N64°E。井田褶曲特征表褶曲名称井田内位置井田内延伸轴向备注S1向斜北部1.60km西部为N34°ES2背斜北部0.70kmN52°ES3向斜北部0.90km北东S4背斜北部2.05km北东S5向斜中部2.00km西部为N48°E,东部为N40°ES6背斜中南部1.75km西部为N48°E,东部为N80°E。S7向斜东南边缘1.17kmN64°E(二)陷落柱1X1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中段,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东西向,长55m,短轴长45m。2X2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东西向,长41m左右,短轴长25m左右。3X3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中段,其形态近似圆形,直径175m左右。4X4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中段,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东西向,长111m左右,短轴长52m左右。5X5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26°E,长180m,短轴长70m。6X6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近南北向,长35.0m,短轴长21.0m。7X7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45°W,长112.0m,短轴长62m。8X8陷落柱:位于井田东部中段,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北北西,长约85m,短轴长约55m。9X9陷落柱:位于井田东北部,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东西,长约42m,短轴长约30m。10X10陷落柱:位于井田东北部,其形态为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约100m。11X11陷落柱:位于井田东北部,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东西向,长约70m,短轴长约60m。12X12陷落柱:位于井田北部,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东西向,长约21m,短轴长约15m。13X13陷落柱:位于井田北部,其形态为椭圆形,长轴方向近东西向,长约12m,短轴长约8m。14X14陷落柱:位于井田北中部,其形态为圆形,直径约5m。15X15陷落柱:位于井田北中部,其形态为圆形,直径约15m。16X16陷落柱:位于井田北中部,其形态为圆形,直径约20m。17X17陷落柱:位于井田北中部,其形态为圆形,直径约7m。(三)断层井田共发现1条小断层F1,为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中段,断层面走向为N41°W,倾角75°,北东盘下降,落差5m。(四)岩浆岩本区未发现岩浆岩活动迹象。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主要为宽缓的小褶曲和陷落柱,断裂构造不发育,矿井地质构造属简单(偏中等)。五、煤层(一)含煤性井田内发育的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共含煤层7层,分别为4、5、6、7、8、9、10号煤层,其中10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煤层。太原组煤层平均总厚7.44m,地层平均总厚87.74m,含煤系数8.48%,山西组地层井田内仅含4、5号煤层, 4号、5号煤层在本井田发育只占全井田20%,而且已全部风氧化,山西组煤层平均总厚0.60m。该组残留地层厚度21.40m,含煤系数仅2.8%。(二)可采煤层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K2灰岩之下约25.70m,顶板多为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井田内发育良好,井田东部有风氧化现象,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厚度5.55-6.78m,平均6.19m,含夹矸2-3层。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1-1表2-1-1 可采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号厚度(m)最大-最小平均结构(夹石层数)稳定性结构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太原组105.55-6.786.192-3稳定较简单灰色泥岩黑色泥岩六、煤质及工业用途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均未做详细的煤质化验工作,根据实地调查和收集到的煤质资料,现叙述如下,以供参考。(一)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井田内10号煤层为黑色、条痕为褐色、弱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较发育,性脆易形成粉末,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类型属半亮煤,夹有少数半暗淡煤。(二)显微煤岩特征井田内10号煤层的有机组分主要为镜质组,无机组分以粘土岩、碳酸盐类为主。(三)化学性质及工业性能根据2008年2月26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该矿井下J1、J2点采样测试结果,10号煤层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如下所示:10号煤层:水分(Mad):原煤0.65%-0.71%,平均0.68%;浮煤1.65%-1.66%,平均1.655%;灰分(Ad)原煤26.04%-29.77%,平均27.91%;浮煤8.01%-8.15%,平均8.08%;挥发分(Vdaf)原煤28.86%-29.12%,平均28.99%; 浮煤25.58%-25.63%,平均25.61%;全硫(St.d) 原煤0.85%-0.92%,平均0.89%; 浮煤0.98%-0.99%,平均0.985%;发热量(Qgr.d) 原煤22.91 MJ/kg -26.08MJ/kg,平均24.50MJ/kg; 浮煤32.80 MJ/kg -32.89MJ/kg,平均32.85MJ/kg;胶质层厚度:(Y):10mm -11 mm,平均10.5mm(X):31mm -36mm,平均33.5mm粘结指数(G): 68-69,平均68.5视(相对)密度(ARD)1.57-1.68t/m3,平均1.63t/m3。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5751-1986)和煤炭质量分级 第1部分:灰分(GB/T15224.1-2004)、煤炭质量分级 第2部分:硫分(GB/T15224.2-2004),按照炼焦用煤浮煤标准,10号煤层为低灰分、中低中硫分、特高热值焦煤。煤质特征见表2-1-2。(四)煤类及工业用途井田内10号煤可作为炼焦用煤,因原煤发热量高亦可做为动力煤和民用煤。七、煤层开采技术条件(一)顶底板条件10号煤层顶板为灰色泥岩,坚硬,厚约5.6 m,节理发育,裂隙不发育,顶板基本属于稳定,抗压强度20.07MPa,抗拉强度1.4 MPa,顶板初次来压步距4m,底板为黑色泥岩为主,夹薄层铝土岩及炭质泥岩,厚约12.5 m,抗压强度18.24MPa,抗拉强度1.27MPa。(二)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和地温根据吕梁市煤炭工业局吕煤安字2008541号关于对交口县昌平等十五对矿井2008年度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该矿2008年度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362m3/min,相对涌出量为1.354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0.456m3/min,相对涌出量为2.489m3/t。当矿井生产能力达到0.6Mt/a时,计算矿井绝对CH4涌出量为1.71m3/min,矿井绝对CO2涌出量为3.14m3/min。为低瓦斯矿井。2008年2月26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10号煤层井下采样检验结果如下:10号煤火焰长度35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用量45%,煤尘具爆炸性。2008年2月26日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10号煤层井下采样检验结果如下:10号煤层吸氧量0.68m3/g,自燃倾向等级为级,为自燃煤层。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初步设计 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表2-1-2 10号煤层煤样化验分析成果汇总表煤层号 项目类别工业分析(%)硫St,d(%)干基高位发热量MJ/KgQgr.d胶质层厚度粘结算数G视相对密度ARD2020煤类MadAdVdafY(MM) X(MM)10#原煤0.65-0.710.6826.04-29.7727.9128.86-29.1228.990.85-0.920.8922.91-26.0824.501.57-1.681.63JM浮煤1.65-1.661.6558.01-8.158.0825.58-25.6325.610.98-0.990.98532.80-32.8932.8510.00-11.0010.5031.00-36.0033.5068.00-69.0068.50山西交口联盛梁家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第二章 兼并重组的条件井田地压和地温未做专门研究工作。在井下未发现有地压和地温异常现象。本井田应属地温和地压正常区。在生产中应加强注意遇见隐伏断层,遇到断层时应留足保安煤柱,确保安全。八、井田水文地质(一)地表水井田内无地表水体,井田内沟谷平常无水,只有雨季形成季节性河流。该矿井主、副井井口位于井田北部同一山谷中,安全行人井位于井田南东部。主井与副井的井口标高分别为966.0m、972.0m,该沟谷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为928.68 m,因此该区内季节性洪水对主井与副井的井口不会造成灌井威胁。安全行人井口标高为966.00 m,其所在位置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为928.68 m,经现场勘察,该沟谷在雨季水量亦不大。但矿方仍要高度重视雨季排洪工作,及时清除排水涵洞排水口和出水口淤泥及其它杂物,以防造成涵洞堵塞积水溢出坝上引发淹井事故。(二)含水层本井田含水层包括: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含水层。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井田内有零星出露,含水岩层主要为底部的K1砂岩、K2、K3、K4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因井田内及邻近井田均未发现施工有水文孔,因此无法对其富水程度作出定量分析。从煤矿实际调查结合对井田内构造加以分析,初步估计太原组各含水层富水程度较弱。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含水层:井田内无出露,区域资料表明该含水层富水性强,其上部峰峰组厚约100-120m,岩性以泥灰岩为主,夹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有上层滞水,具有一定涌水量。上马家沟组厚约200-250m,下部泥灰岩厚40-60m,是相对隔水层,中、上部为厚140-190m,白云质灰岩、灰岩,是重要含水层,水量丰富。下马家沟组厚约150m,下部角砾状白云岩、泥灰岩厚约40m,是相对隔水层,中、上部为厚约80-110m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是重要的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水量较丰富。下奥陶统厚约110-150m,为一套白云岩。在亮甲山组上部岩溶裂隙比较发育,为主要含水层。本井田东部,有矿方自打的一眼供水井,该井水为奥陶系灰岩岩溶水,井水位线标高为566m。10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为930m,奥灰水水位低于10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约364m,故奥灰水对10号煤层开采无影响。(三)隔水层井田内隔水层主要为本溪组,厚度8.39-32.44m,平均17m,该组内泥岩岩性致密、细腻,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其次,相间于各含水层间的厚度不等的泥岩、粘土岩亦可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四)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井田内出露含水层为太原组K2、K3、K4灰岩及山西组K7砂岩这些含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径流方向顺地层倾向方向,排泄方便,难以形成承压水,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威胁。本区奥陶系岩溶水属于郭庄泉域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渗入及河川径流集中渗漏。径流西北东南向,排泄向郭庄泉方向。综上所述,总体分析,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五)充水因素分析地表无常年性水体,井田内沟谷平常无水,只有雨季形成季节性河流。该矿主井井口、副井井口、安全行人井口均高于该位置的最高洪水位线,因此该区内季节性洪水对主井、副井及安全行人的井口不会造成灌井威胁。 110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均为隔水岩层,故一般涌水量不大,主要表现为顶板滴水、淋水,当煤层采空顶板垮落后,K2灰岩便与采空区发生联系,K2灰岩为一含水层,成为采空区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目前矿井涌水主要来自K2灰岩。主要表现为采空区积水。斜井东部顶板存在滴水现象,并在斜井低洼处形成少量积水,矿方配备2寸水泵(水泵排水量36m3/h,3小时排水量为108m3)每天进行3小时抽排,基本将积水抽干。2采空区积水在井田东部人行安全出口方位的低洼处存在小部分积水,矿方随时抽排,积水总面积为300m2,积水量为150m3。3断层构造因素本井田共发现1条小断层及多个陷落柱,其中断层透水性弱,且位于矿井北部的副井口处,对开采煤层影响不大。陷落柱大部分位于采空区,仅有6个陷落柱位于现开采范围里边,均为生产开采中揭露,据矿方提供资料显示,其透水性均弱,建议矿方在生产过程中,对其透水性加强观测。4奥灰水奥灰水水位低于10号煤层最低底板标高约364m,故奥灰水对10号煤层开采无影响。综上所述,总体分析,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井主要水害及其防治措施:从目前生产矿井开采情况来看,井下涌水量不大,矿井生产和建设目前还没有受到水害的影响。但今后必须要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证安全生产,做到防患于未然。建议做好以下防水害工作:定期清理水仓和大巷水沟。10号煤层埋藏较浅,煤层开采以后,其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可能延伸到地表,使大气降水直接通过裂隙渗入井下采空区,增加矿井涌水量。其冒落带高度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可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HC=(3-4)M Hf100M/(3.3n+3.8)+5.1(10号煤层)式中:HC冒落带高度,m;Hf导水裂隙带高度,m;M煤层厚度,m;n煤层分层开采次数。通过计算,井田内10号煤层冒落带高度为18.57-24.76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59.5m;浅部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高度可能会延伸至地表,使地表水直接影响煤层开采。应及时封填开采造成的地表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