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海淀区资料.doc
海淀区,是北京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全区面积430.8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53%。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海淀区高校云集,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均位于海淀区。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著名旅游景点也位于海淀区。海淀,地处北京的西北,是全国著名的科技文化教育旅游胜地。全区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150万,辖22个街道,11个乡。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海淀,不仅拥有百余座著名的私家园林,更有闻名遐尔的皇家御苑"三山五园",即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 海淀的文化资源居全国之首。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等一大批国家级文化设施、场所坐落海淀。区内高校林立,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8所高等院校座落本区,有"大学城"之称。区内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其中科研技术人员37.5万人,院士426位,科研院所138个。 因得天独厚的科技文化资源优势,高科技在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诞生。十多年来,海淀园的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海淀园GDP占北京市的8.37%,占北京市工业产值的22.5%.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已成为首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税源。 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实力的新技术企业集团已逐步在海淀园内形成,并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国际的接轨,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海淀园是规划中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心地带,并拥有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4平方公里的永丰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正在向北扩展, 在迎接21世纪新经济到来之时,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江泽民主席也非常重视发展高科技,先后两次来海淀视察,做出了重要指示。海淀区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将再一次发挥科技、教育、人文优势,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2000年6月20日,占地面积51.44公顷的高科技商务中心区-中关村西区建设破土动工 。建成后的商务中心将具备三大主要功能:高科技产业的管理决策、信息交流、研究开发成果展示中心;高科技产业资本市场中心;高科技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的集散中心。 构建"绿色家园"是海淀人永远的追求。近年全区改建绿地56万平方米,栽植草坪37万多平方米,新种树木33万株,建成了万泉文化公园等67个绿化精品项目。走进今日的海淀,天蓝、地绿、水清已经不再是梦想。 繁华的中关村大街,原名白颐路,八十年代开始因"电子一条街"而闻名。沿街坐落着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马路边一应俱全的电子配件市场和围墙内埋头攻读的莘莘学子,构成了这里特殊的人文环境。 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更好的为中关村地区的高科技人才服务,区内每个街道都建立起了社区服务中心。两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其中坐落在中关村东区直接为中国科学院服务的科学城社区服务中心将建成一个高科技智能化的社区服务中心,人们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网络办成从看病购物到买葱、姜、酱油的一切生活琐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 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也在各社区开展得红红火火。年年"夏日文化广场"上攒动的人流、歌声飘扬的"五月鲜花"合唱节、通俗与高雅并存的"海淀之春"新年音乐会、花样叠出的"中关村艺术节"等异彩纷呈,深受群众喜爱。 悠久的古代文化和璀璨的古代文明,秀丽的景色,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海淀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醉人的香山红叶、怡人的昆明湖荡舟、圆明园遗迹前的思索都是人们的向往之地,令中外游人流连往返。仅1999年来海淀观光旅游的中外游人就达一千八百九十万人次。 1 2000年6月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指出,希望科技园区的建设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基本建成。海淀区委区政府正积极转变职能,努力创建一个比较好的软硬件环境,为科技园区的建设服好务。 海淀区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中央、军队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其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发展的“龙头”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正在加速建设中的海淀新区包括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和苏家坨镇,面积约 226 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53% ;区域范围内有人口 10.31 万人。海淀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区,也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 是海淀区实施“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是海淀新区的建设目标。力争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将海淀新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现代化生活区;既有山水田园特色、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北大图书馆海淀区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区政府推出 " 一站式 " 办公及其它人性化服务,大大简化了投资手续,增强了便民性;先进的电子政务让企业、居住者足不出户可进行各项申报、审核 , 办理相关事项;政府设有招商服务办公室、商贸资讯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海淀打造依法行政、务实、高效、富有亲和力的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海淀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北京承办 2008 年奥运会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北部新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未来 5 年中,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造就了海淀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浓厚科技、教育、文化氛围。这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互相渗透,形成海淀科技、教育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新格局,正在成为现代高科技创新的活力之区,文化品味高雅、文化氛围浓郁的魅力之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区。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普示范城区、全国“两基” 、工作先进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和首都文明区等,生态建设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人文环境 国家图书馆舒适的生活环境,使生活在海淀区的人们倍感便利。翠微、双安等大型商场以及4万多个遍布全区的商业网点,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国家图书馆、海淀图书城、海淀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众多著名的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展览等场所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名胜古迹,首都体育馆等体育场所以及众多的社区健身场所,又为人们的健身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各种全科、专科医疗机构合理布局,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与保障。全区十分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清洁环境,治理污染,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创造着居住舒适、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社会经济 圆明园海淀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依靠中关村科技园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教育为本、科技为先、依法治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辉煌的历史 海淀区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燕。随着我国朝代的更迭和建制的变更,海淀地方的隶属也多次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地区的兴起,则是与北京城的发展息息相关。清代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园林建筑,圆明园、颐和园一带成为皇家禁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致使海淀区两次遭受劫掠。1949年1月10日,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1954年6月“海淀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在版图上出现。 2001年,海淀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98.3亿元,技工贸收入完成116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2.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31.2亿元。 海淀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为辅具有海淀特色的“二三一”产业格局,到“九五”末,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依次为60.2%、39.3%、0.5%。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稳定增长,使其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重组转制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传统工业传统工业的结构调整步伐。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逐步从难以发挥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退出,个体私营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所有制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经济概况海淀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依靠中关村科技园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教育为本、科技为先、依法治区、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2006年海淀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4.3亿元,增幅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81亿元,增幅16.7%。2008年,海淀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0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GDP突破10000美金。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二和第一产业为辅的“三二一”产业格局。2008年,全区工商注册单位总数174535家。2008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93.4亿元,排八城区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5.4亿元,同比下降2.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85.0亿元,同比增长18.5%;区域财政收入837.92亿元,同比增长32.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2009年海淀区区域财政收入完成928.9亿元,比上年增加91亿元,增长10.9%。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64.7亿,从总量看海淀区财政收入在城八区中名列第二,占全市区县级收入总量的18.2%;从增幅上看,我区居首位。 海淀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为辅具有海淀特色的“二三一”产业格局,到“九五”末,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依次为60.2%、39.3%、0.5%。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稳定增长,使其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重组转制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传统工业传统工业的结构调整步伐。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逐步从难以发挥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退出,个体私营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所有制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三大战略壮大清华科技园说到玉泉慧谷模式,我们要结合清华科技园的三大战略来谈一下玉泉慧谷模式,实际上玉泉慧谷模式,就是清华科技园三大战略中的辐射发展战略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之一,清华科技园的三大战略是国际化战略、支撑平台战略和辐射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是来源于清华科技园这13年的实践,指导着清华科技园的发展。我们把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清华科技园是从1994年开始建设的,到现在为止已经13年了,在这13年里清华科技园从一个模糊的概念走到现在,成为一个宏伟的现实。这三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9年,是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出构想,初具规模,这个阶段提出了清华科技园的建设构想,并使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5年,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主要是空间建设,进行大规模的空间建设,确定了“一主两翼”的业务构架、业务格局。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到2010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前,把清华科技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并使之成为国际科技园的著名品牌。从1993年开始,清华大学自发的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当时大学科技园在鼓励创新方面的作用引起了两部的一些重视,这里的两部就是科技部和教育部,但是当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真正迎来它的春天,可以说是在1999年,1999年的时候科技部和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决定以大学这一极具潜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当时明确了大学科技园的概念。同时清华科技园也在1999年的时候明确提出清华科技园的功能,那就是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第二阶段,就是2000年到2005年,清华科技园加快了空间的建设,主体园区建设启动基本完成,就是2000年启动主体园区建设,到2005年主体园区基本完成,在29公顷的土地上建设7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入园企业也从以清华校友为主的企业,逐步的转化成中小型的创业企业和跨国的研发机构聚集的这么一个态势。“一主两翼”的建设模式清华科技园与此同时加快了软环境的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园从无到有,并且日益在业界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一主两翼”的业务格局也在这里完成。以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为主业、以科技园相关行业和房地产相关领域为两翼,这样一业主为主两翼丰满的格局拉开了清华科技园大规模建设的序幕。2000年的时候,包括清华科技园在内,有15家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大学科技园的试点。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也同时提出了“三重两级孵化”的这么一个创新理念,也是一个大学科技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功能的深化。三重指的是,第一企业孵化,第二人才孵化,第三科技成果孵化,两级孵化,我们既有留学生创业园,各种专业的孵化器,对一般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的普通孵化,也有对比较有潜力的具备一定基础的比较大的企业的催化体系,我们叫高端孵化,也叫催化,所以叫三重两级孵化。到了2003年的时候,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唯一的A类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了这三大战略,在2003年的时候对这三大战略又加以修正,最早2000年叫辐射园区战略,2003年的时候经过总结最后明确为辐射发展战略。下面就辐射发展战略结合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的这个模式介绍一下。辐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支撑平台战略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辐射发展战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层面的意义是,我们认为清华科技园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孵化器,孵化两个概念,一个就是普通的对中小企业的孵化,还有一种叫催化,就是我以后要介绍的钻石计划,也算催化的一个部分。这样一个大的孵化器所孵化出来的人才,所孵化出来的科技成果和企业,最终转移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去,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体现清华科技园服务于社会的社会职能,这是一个层面的意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清华科技园本身自己的转移和扩散,向社会各阶层的转移和扩散,因为清华科技园本身自己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丰富的园区建设管理经验。由于历史原因,在我们国家,大学的分布是非常不平衡的,像上海、北京、西安这三个地方是大学非常集中的,比如说贵州、江西,这些没有非常有综合实力的大学,但是地方上又希望有一个经济增长点,有一个增长级,能够拉动地方的经济发展,这个时候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可以在本部以外设立它的分园。像清华科技园的辐射发展战略在第二阶段,就是搭建了辐射全国的这样一个战略构架,在第二阶段,当然现在我们是有9个分园,在第二个发展阶段我们搭建了辐射全国的辐射发展战略8个分园,遍布西北、东北、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玉泉慧谷实际上也是在第二阶段,在2004年的时候建立的,只不过它是现在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十余个分园里头唯一一个以新媒体为主要产业的专业的分园。辐射发展战略和支撑平台战略的关系,支撑平台战略是辐射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前提,因为我们辐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辐射发展的都是支撑平台的内容。刚才所说的辐射发展战略的两个意义,一个是本身孵化出来的企业、孵化出来的科技成果是人才,最终扩散到、最终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科技园区本身自己资源品牌的辐射。我们讲辐射发展战略又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我们叫做硬辐射,硬辐射就是清华科技园本身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外地、在适合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分园,像我们在昆山建立的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在上海建立了清华科技园上海分园,上海分园叫上海多媒体谷,这都是清华科技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相对独立的建立的自己的园区。像玉泉慧谷这就是辐射发展战略里的软辐射,软辐射主要是输出清华科技园的品牌管理模式、运营理念和丰富资源,和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建设分园,这样的情况叫做软辐射。像玉泉慧谷就是清华科技园第一个软辐射的典型代表,实践证明,清华科技园玉泉慧谷这种软辐射的模式是成功的、是高效的、是意义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