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说课稿全册汇总.docx

    • 资源ID:4557886       资源大小:132.64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说课稿全册汇总.docx

    1 古诗三首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二)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二、学习生字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生字:昼 耘 桑 晓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1.课件出示诗人范成大简介,解诗题(强调“兴”的读音)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当、供”的读音)3.教师引导学习第一、二句。(哪些人?做什么事?)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理解“解、供、傍”)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尝试默写6.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繁忙、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乡村男女勤劳、朴实的形象,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童趣。7.板书设计: 村庄儿女耘田、绩麻 童孙 学种瓜 第二课时一、学习稚子弄冰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杨万里的介绍。(“稚”)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3.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品读一、二句,想象画面,研读三、四句,讲述画面故事。做冰锣、玩冰锣、冰锣破碎(“脱”形象传神写出孩子剜冰的样子;“穿林”)4.体会情感(从高兴到失落)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5.归纳主旨:通过写孩童做冰锣、玩冰锣的高兴及冰锣破碎后的失望,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内心情感丰富的儿童形象,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6.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脱”冰 当钲 敲 碎 二、学习村晚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雷震介绍。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陂(bi)”的读音)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4.悟诗情。引导想象诗描述的画面,感受牧童的悠闲,体会诗中的闲适自在。把握“衔、横、信口吹”,想象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画面。体会向往之情。5.归纳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生动描写了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神态,刻画了一个天真调皮、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6.比赛有感情诵读,一起背诵。7.板书设计: 景 草 池塘 山 落日 村晚 物 牧童 牛 吹笛 无拘无束、悠闲自在 2 祖父的园子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文章描绘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景象,回忆了自己和祖父在院子里干活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二)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会写“蝴、蝶”等14个字,读准多音字“晃”,能正确读写“蝴蝶、蜻蜓”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感悟作者表达方式。3.体会作者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感悟作者表达方式。难点:体会作者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本课语言优美,要让学生多朗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之美。同时,本课有默读要求,通过默读,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2.发现点拔教学法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描写园子景物的句子,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要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拟人句,正确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资料,了解萧红。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我们上节课感受了古时候乡村儿童自由闲适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作者简介,自由谈谈从课题想到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生字:蝴 蚂 蚱 嗡 樱 拔 瞎 铲 锄 割 承 拴 瓢 逛 3.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拔”的右边是“犮”,不要写成“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好玩、充满快乐、美丽、自由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3)对园子的印象;第二段(4-15)“我”和祖父在院子里的趣事;第三段(16-20)自由自在的园子。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情景。第二课时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说说对园子的印象。(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二、深入学习,感受情感1.学习第二段,“我”和祖父在院子里的趣事。说说这一段讲了“我”和祖父的哪些事?(种菜、铲地、摘黄瓜捉虫子、浇水)“我”在院子里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对比感受欢乐)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朗读,读出快乐2.学习第三段,感受院子里生命的自由。(找出印象深刻的词句,分享感受)“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就”“愿意就”院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3.齐读第17自然段,有感情朗读,多种方式读。4.谈谈自己的感悟。(觉得好的句子,为什么好)描述的画面自由,给人的感觉自由自在三、总结拓展,领悟写法1.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吸引读者?(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一个小孩所做所想所说如实记录,具有真情实感,才会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2.读读阅读链接,说说对课文新的体会。(凄凉)(怀念)3.完成课后习题。四、课文小结 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和快乐。祖父的慈爱与呵护,让作者的童年充满温馨。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童年的纯真美好,作者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回忆,对祖父的怀念。五、板书设计 园子 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 温馨、快乐 回忆、怀念 生物 自由自在 3 月是故乡明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课文用典雅的语言,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本课在描写景物时,引用典故恰到好处,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习作表达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二)教学目标。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本课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有默读要求,因此要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是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让学生了解作者围绕月亮写了哪些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引用了不少诗句,教学时要讲解这些诗句引用的好处。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季羡林。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吗?(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与思故乡,常常联系在一起。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就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委婉表达了思乡之情。(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字词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字:徘 徊 渺 篝 萌 澄 澈 旖 旎 瑞 莱 垠 顷 峨 缀3.重点交流的字:“旖”读y,不读q;“旎”读n,不读ní。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初读感知。引导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合作交流,理清层次。第一段(1)开门见山,阐述爱故乡与月亮;第二段(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段(5-6)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思念;第四段(7)呼应前文,有感而发。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交流分享,印象深刻的句段。2.引导思考:作者如此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为什么写山?(过渡,由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而提及山水,使人想到故乡。)童年趣事的部分是否多余?(这些趣事都是围绕月亮来写的,更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为什么描写他乡的月亮?“小月亮”何解?(对比突出对故乡的眷念;越是对平凡而小的怀念,越是体现乡思)五、课文小结本文以月亮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比他国他处的月亮,突出对故乡月亮的怀想,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六、板书设计 人人都爱故乡月 月是故乡明 故乡山水与童年 异国他处的月亮 怀念故乡月4* 梅花魂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梅花魂这篇课文围绕一幅梅花图写了“我”和外祖父的几件事,展现了一位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中的外祖父特别珍惜梅花图,他认为梅花代表了中国人最美好的品质,在外孙女回国之前,他将梅花图交给了外孙女,这也寄寓了老人对后辈深沉的希望,即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课文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教学目标。1.会认“葬、腮”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难点: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意。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课前有默读要求,要继续锻炼学生通过默读获取信息的能力。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多次提到梅花,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梅花所代表的意像,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寄寓的爱国情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内主要是正确了解课文内容,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课件展示赞美梅花的诗句)。她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的秉性,深受古今中国人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珍爱梅花的老人。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1.快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字:葬 腮 虬 玷 郑 秉 飕 码 撩 胧 绢 侨 眷2.课文写了外祖父哪些事?表达了什么感情?教外孙女读诗词落泪;爱惜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将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赠送梅花手绢。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第二段(2-15)对外祖父的回忆;第三段(16)点明主题4.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三、讨论交流,体会情感1.外祖父为何读到诗句落泪,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外祖父爱惜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3.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惜墨梅图?(第13自然段)举例中华民族中有气节的人物,体会外祖父深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4.外祖父赠送墨梅图和手绢的原因。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回祖国。四、升华情感1.课文写了几次外祖父落泪,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强烈希望归国却无法回国、刻苦铭心的憾事。 2.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 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海外赤子的一片爱国之心3.感情朗读。五、课文小结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像文中的外祖父那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在异国,血管里却始终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六、板书设计 梅花 祖父 吟诗落泪、珍爱梅图、 民族魂 梅花魂 祖父 无法回国落泪、 爱国心 赠墨梅图讲解、送梅花手绢 赤子情 梅花 眷恋祖国的心 5 草船借箭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二)教学目标。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2.拓展阅读法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1.知天时“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平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课文总结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6 景阳冈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景阳冈选自水浒传原文,片段主要讲述了经典故事情节“武松打虎”。课文篇幅很长,详细的描写了武松打虎的前因后果,生动的展现了武松“打虎英雄”的好汉本色。从本课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四大名著的原文,这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二)教学目标。 1.会读“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了解文章结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武松打虎的部分。3.体会武松豪放倔强、鲁莽勇敢的英雄性格。(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武松打虎的部分。难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鲁莽勇敢的英雄性格。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拓展阅读法课文节选自水浒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其中的人物。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水浒传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水浒传。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播放好汉歌,引入水浒传)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齐读“资料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浒传中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二、检查预习情况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出示阅读要求: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什么,跟打虎有什么关系;人物性格。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3.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生字:冈 饥 碟 俺 榜 杖 申 兼 勿 拖 悉 肋 坠 膛 截4.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截”的左下部分是“隹”,不要写成“住”。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针对不常见的词句适当提示。2.梳理层次。第一段(1-2)喝酒;第二段(3-4)上冈;第三段(5-6)打虎;第四段(7)下冈明确:“喝酒”“上冈”都是“打虎”的铺垫,“下冈”是“打虎”后的举动。3.学习第一段、第二段,分析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喝酒”:豪迈、粗鲁;“上冈”倔强。第二课时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武松的喝酒和上冈,知道了武松倔强、豪迈鲁莽的一面,也知道了怎么理解一些不常见的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二、深入学习,感受魅力1.指名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学生发言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2.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的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比较体会。大虫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闪、躲(表现出本能的机警敏捷)“抡、劈、揪、按、踢、提、打”形象生动凸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和过人的高大形象。3.有感情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4.分析手法。(“打虎”动作描写,“喝酒”语言描写,“上冈、下冈”心理描写)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三、总结拓展1.总结:有人说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人说武松不听劝告好面子。都没说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凶猛的老虎,证明他是一个勇敢的英雄。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敢于斗争、勇敢直前的精神,不害怕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拦路虎”,不退缩,不放弃,同时,我们也要吸取武松的教训,有自己的判断力,适当采纳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太好面子。2.拓展:讲讲武松下冈后的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感受古典名著魅力。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五、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 豪迈、不听劝告 上冈 好面子、倔强 打虎 勇敢敏捷、力大下冈 7* 猴王出世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这个片段讲述了美猴王从石头中诞生以及寻得水帘洞成为猴王的故事。西游记有不少影视作品,学生也对其中的内容比较熟悉,教学起来难度不大。本课选取了西游记的原文片段,有些生僻字,教学时要注意讲解。(二)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理解并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历,体会石猴性格特点。难点:理解文中词语一起,读通相关句子。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拓展阅读法课文节选自西游记,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西游记,尝试比较原著和影视作品有哪些异同点,加深对西游记的印象。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水浒传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课外尝试读西游记。课内主要是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怎么成为猴王的。能准确把握石猴的性格特点。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提起西游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告诉老师,西游记中大家最喜欢谁?用几句简单的话说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这么厉害的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呢?我们今天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孙悟空。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生字:芝 遂 迸 涧 獐 猕 猿 耶 挈 暝 窍 碣 楷 携 挠 劣2.指导读音,提示易错:“迸”读bèng,不读bìng;“镌”读jun,不读xié。3.画出不懂的地方,交流理解,教师点拨。(知大意即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石猴的来历(第1自然段)、成为美猴王的过程(2-4)。三、品读课文,感悟形象1.学习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1)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石猴勇敢聪明、众猴信守承诺(2)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石猴什么个性、品质。(活泼机灵、身手不凡、毛遂自荐)2.指导朗读学生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能展现石猴性格的地方,教师鼓励尝试读出,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形象。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4.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的不同,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的特点。四、课文小结 课文主要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如人一般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五、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石猴 美猴王 勇敢伶俐、敢于尝试 花果山、水帘洞8* 红楼春趣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红楼春趣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课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红楼梦不是很熟悉,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多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相关资料。(二)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读记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3.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难点:了解文中各人放风筝的过程。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默读法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拓展阅读与点拨法课文节选自红楼梦,课文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学生读起来不容易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红楼梦,教师讲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先了解小说的背景,再了解课文内容。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红楼梦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三、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尝试读一读红楼梦前五回,查找资料,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四、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通过这么几天的学习,大家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了其中三部名著的片段故事了,今天就来看看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请大家翻开书,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板书)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齐读阅读要求,明确学习要点。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和词语。生字:屉 鬟 讳 晦 钗 敞 袭 帕 纨 咯 绞 姊指导读音,提示易错:“钗”读chi,不读ch;“讳”读huì,不读wi。3.梳理层次:第1段(1-2)放风筝的起因;第二段(3-5)众人放风筝;第三段(6)剪断风筝。三、合作交流,学习感悟1.默读课文,归纳大意。课文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2.自由提问,互相解答,教师点拨。(对不解的词语引导归类,对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具体来说)3.印象深刻的情节。(插叙、语言描写)4.说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关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具体分析)黛玉:娇嫩柔弱、弱不禁风(“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我也要去歇歇去了”)紫鹃:利落干脆、明事理有主见(“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姑娘不放,等我放”)5.总结方法:经典的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人物刻画精细,我们熟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一本经典著作中都是运用自如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做到抓大,就是抓住大概内容,了解故事大意,不要被一些拗口的生僻的字词堵住,然后寻细,这个细就是关注人物的细节,譬如我们在分析感受人物时,老师总要求大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通过人物细节发现人物性格。6.自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趣事四、课文小结课文写了大观园的里的人们一起放风筝的开心热闹场面,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五、板书设计 风筝掉落 激起兴趣 红楼春趣 齐放风筝 宝黛 剪断风筝 寄托美好9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将士所处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语文五年级下说课稿全册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