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局部解剖文档资料.ppt
腹股沟区 Inguinal Region,一、概 述,二、腹股沟区的范围,内界:腹直肌外缘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腹股沟韧带,三、腹股沟区腹壁的层次,皮肤浅筋膜 Comper(浅层 Fat)Scarpa(深层 Fiber)肌层,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腹股沟韧带 inguinal lig.腔隙韧带(陷窝韧带)lacunar lig.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 superficial epigastric artery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浅动脉的外侧,尚有起自股动脉走向髂棘的旋髂浅动脉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棘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起自第12胸神经及第 l腰神经前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行于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cm处通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达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在浅环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前皮支常经浅环的内侧脚上方穿出分布到耻骨上方的皮肤。,髂腹下神经 iliohypogastric nerve,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 nerve,在髂腹下神经下方,相距约一横指并与其平行,经腹股沟管,位于精索的外侧,出浅环后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的皮肤。,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lacunar lig.。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精索中筋膜:腹内斜肌精索内筋膜:腹横肌、腹横筋膜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浅面的深筋膜,腹股沟管深(腹)环 deep inguinal ring 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 cremaster,收缩时可上提睾丸。,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2或l/3,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以不同斜度放散而变成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两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 oblique internus abdominis,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 inguinal falx或称联合腱 conjoint tendon,,在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位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至腹白线,下部则和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一起经腹直肌的前方至腹白线,分别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和前层。腹横肌最下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腹横肌 transversus abdominis,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在腹下部特别是腹股沟区脂肪组织较多;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续。由于有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容易剥离,故膀胱、剖腹产等手术,一般不需进入腹膜腔,经腹膜外入路即可施行。,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脐与腹股沟韧带中内1/3的连线,临床意义,术中确诊直疝与斜疝的关键腹穿时注意勿伤及此动脉,下腹前壁内面观 在脐以下腹前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线者(由脐至膀胱尖)为脐正中襞median umbilical fold其中有脐正中韧带,是胚胎期脐尿管的遗迹;位于脐正中外侧者为脐内侧襞 medial umbilical fold,内有脐动脉索,是胚胎期脐动脉闭锁后的遗迹;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 lateral umbilical fold(腹壁下动脉襞),其中有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的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贯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 deep inguinal ring,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四、腹股沟管,1、腹外斜肌在此初移行为腱膜;2、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达不到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3、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园韧带在此通过,形成潜在的肌筋膜裂隙;4、人在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最大。,五、腹股沟区生理性薄弱的因素,直 疝 三 角,即腹壁下动脉与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外缘所围成的三角形(海氏角)。由此三角膨出的疝叫直疝,定义,提睾肌耻骨束及其临床意义,杨凌洪 王竞 凌光烈 徐恩多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局解手术组,摘要,目的:通过对100侧腹股沟区标本的解剖观察,研究疝的发病和疝修补术的复发的解剖学因素。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常规解剖和 4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疝修补术中使用 2550 mAV(毫安一伏)电刺激此肌束观察生理反应。,结果:发现自提睾肌发出一肌束,由外上向内下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耻骨结节,将其命名为“提睾肌耻骨束”,出现率为 100,此肌束由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支配。用直流电刺激此肌束或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可出现肌束收缩并使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导致弓状下缘下方的肌肉缺损间隙变小。结论:证实了以往提及的“掩闭器机理”和内环的“括约肌机能”主要是由于此肌束的收缩所致。疝修补术时保留此肌束可减少疝的复发。,关键词,提睾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股沟镰,腹股沟疝是常见病之一。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均有一定的复发率,为110左右,其中斜疝为17;直疝为斜疝的510倍;股疝约为6,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腹股沟区某些结构的认识不同,以及对不同的病理解剖变化所采取的手术方法不同等因素所致。我们对中国人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中,看到尚未报道的肌束-提睾肌耻骨束,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为尸体组和活体组。(1)尸体组: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100侧(成人80侧;儿童20侧;均为男性)用常规解剖法和4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对提睾肌耻骨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2)活体组:在腹股沟疝10例手术中进行观察(斜疝9例;直疝1例;均为男性成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仰卧位,术中每例均可见有提睾肌耻骨束,同时用直流电分别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提睾肌及腹内斜肌下缘附近的肌纤维,当直流电为 25 50 mAV(毫安一伏)时,出现生理反应,同时进行了录像及拍照。,2 结果,2.l在100侧腹股沟区标本和10侧腹股沟疝手术中,我们见到由提睾肌发出一束肌纤维向内下方走行,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皮下环内上方的耻骨结节,由于此肌束起源于提睾肌,抵止于耻骨结节,可称为“提睾肌耻骨束”(图1)。无论解剖标本及腹股沟疝手术均见有此肌束,其出现率为100。,图1 箭头所示提睾肌耻骨束及髂腹股沟神经,2.2提睾肌耻骨束的形态及毗邻(l)提睾肌耻骨束的起始和毗邻:提睾肌由腹内斜肌下缘发出处至皮下环上缘这一段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在100侧固定标本中,“提睾肌耻骨束”由上段发出者15侧,占 15;由中段发出者80侧,占80;由下段发出者5侧,占5。“提睾肌耻骨束”的前面为腹外斜肌腱膜,后面为腹横筋膜,内侧与联合腱相邻,外侧与精索相邻(图2)。,图2“提睾肌耻骨束”(右侧:箭头示“提睾肌耻骨束”),(2)提睾肌耻骨束的走行与角度:“提睾肌耻骨束”由提睾肌发出后,向内下方走行,抵止于耻骨结节。在 100侧腹股沟区标本中,“提睾肌耻骨束”主要来源于提睾肌前部纤维者14侧,占14;主要来源于内侧肌纤维者80侧,占80;主要来源于后部肌纤维者6侧,占6。“提睾肌耻骨束”与精索所成的角度(下角),与肌束发出的高度有关,发出的部位愈高,角度愈小,反之愈大,平均为22.86士6.21。,(3)提睾肌耻骨束的形态:“提睾肌耻骨束”近似扁平。长短,宽窄,厚薄不一(附表)。,附表 提睾肌耻骨束的长、宽、厚度 左(40侧)右(40侧)合计(80侧)长度 2.21士0.75(0.78)2.10士0.75(0.77)2.20士0.76(0.78)(1.703.00)(1.803.00)(1.703.00)宽度 0.81士0.17(0.18)0.83士0.17(0.18)0.82士0.17(0.18)(0.501.00)(0.501.00)(0.501.00)厚度 0.37士0.08(0.08)0.38士0.08(0.08)0.37士008(0 08)(0.200.50)(0.200.60)(0.200.60),(4)提睾肌耻骨束的神经支配:本文观察见每侧“提睾肌耻骨束”的神经,均来自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该支通过内环走行于腹股沟管后内侧,发出数小支支配“提睾肌耻骨束”。,2.3提睾肌耻骨束的组织学观察 对“提睾肌耻骨束与提睾肌二者的组织学关系,我们做了常规组织学观察(HE),证明两者均为骨骼肌。,图3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左侧:将“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内侧),图4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的分支(左侧:将“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外侧),图5 提睾肌耻骨束的镜下观(横断面 H.E染色),图6 提睾肌耻骨束的镜下观(纵切面 H.E染色),2.4提睾肌耻骨束的生理功能 在10例腹股沟疝手术中,用直流电分别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提睾肌及腹内斜肌下部,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分出以下部分的提睾肌时,只见同侧睾丸上移,而不见腹内斜肌下缘(弓状缘)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当刺激腹内斜肌下部时,可见弓状缘稍变直。,图7 止血钳挑起肌束为右侧提睾肌耻骨束(活体上),图8 直流电刺激左侧的提睾肌耻骨束(活体上),图9“提睾肌耻骨束”的生物力学(示意图),但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时,见提睾肌(在“提睾肌耻骨束”分出处以上的部分)紧缩及弓状缘明显向腹股沟韧带靠拢,特别是当刺激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此外,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时,尚可见相当于腹环处的腹内斜肌有局部抽动现象。,3讨论,3.1我们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及光盘检索(19661990),未见有对“提睾肌耻骨束”的描述及命名。3.2 Keith在手术中用法拉第电流刺激腹内斜肌时,见弓状缘及腹直肌下部同时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发现腹股沟管及内环同时收缩,Keith称此为“掩闭器机理”。MacGreoger首次证明“内环括约肌机能”的解剖学基础,即来源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纤维。,3.3 Kreig重复Keith的试验,证明了内环周围括约肌机能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发育较好的腹内斜肌弓形纤维收缩所致。3.4 我们不仅证实了上述现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发现通过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所产生的掩闭器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提睾肌耻骨束”是提睾肌的一部分,来源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是可动的。此肌束的远端以腱膜抵止于耻骨结节,是固定不动的。刺激此“肌束”时所引起的收缩只能将可动的弓状缘牵拉向下而发生“掩闭器机能”和内环的“括约肌机能”。,3.5内环是腹横筋膜层因疝囊突出而最先出现病理变化的解剖结构,因此,修补内环保留内环周围括约肌功能的存在,对防止疝复发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此“肌束”具有缩小腹股沟管和腹股沟区薄弱部分防止疝复发的功能,我们建议在做腹股沟疝手术时,特别是在游离精索内侧时,不可损伤“提睾肌耻骨束”和支配它的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在高位处理疝囊颈和缝缩内环时,不要将支配“提睾肌耻骨束”的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缝扎,以免术后出现腹股沟区的疼痛以及增加疝复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