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实验心理学总结.doc

    • 资源ID:4554768       资源大小:16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验心理学总结.doc

    第一部分:心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1. 含义: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 内容:实验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实验的一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和设计:主要是指心理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伴随这一过程出现的一般问题,比方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分析和处理研究变量、如何抽取研究对象,如何分析研究资料和呈现研究结果,研究者应遵循的伦理标准等;2、实验方法在各心理学分支和各专门领域的应用:1感知觉实验、注意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情绪实验等;2基础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临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环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工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等。二、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1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三、实验心理学的诞生:简单历史、代表人物1. 哲学起源: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2. 科学起源: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理学,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2心理学与物理学:一批科学家直接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最终促使心理学走入科学的殿堂。奠基者:韦伯、费希纳韦伯:心理物理学的先驱,将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实验研究的第一人。费希纳:提出了费希纳定律、建立了心理物理学方法。3. 实验心理学诞生与发展:1创建者:冯特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2积极发展者:艾宾浩斯四、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作出突出奉献的重要人物:韦伯、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五、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狭义:实验法;广义: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一实验法最核心、最重要的研究方法1. 什么是实验: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2. 实验的要素:1实验假设:假设陈述了实验条件及其结果的可能的联系。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3实验控制: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自变量引起的。实验控制其实就是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的控制。3. 实验的信度:1定义: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2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1直接验证2系统验证3概念验证4. 实验的效度:1理论构思效度:实验研究假设的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2逻辑关系效度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晰程度。3外推生态效度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4统计结论效度: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恰当性和正确性。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验证假设的问题:1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自变量和因变量一定存在因果关系?A、实验直接检验的是由假设衍生出来的推论,推论成立能否反推出假设成立?推论是否完整地代表了实验假设?B、实验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某种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能否推广到所有场合?2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实验假设错误?零结果: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A、是否有效地操纵了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B、是否有效地测量了因变量?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P55注:6. 实验研究的通用程序或逻辑:1操纵:实验者操纵一个变量,以创设两种或更多不同的处理条件。2测量:就每一组来测量另一个变量,得到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的一组分数。3比较:将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得分加以比较,两种处理条件下测量分数的一致性差异可以说明实验操纵引起了另一观测分数的变化。4控制:控制所有其他的变量以确保它们不会影响被考察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二其它研究方法:非实验方法1. 观察法:l 观察法包括系统观察和行为测量。l 量化行为的方法包括:频率法、持续时间法、间隔法。1自然观察法:l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或现场对某些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l 应当保证自然观察的客观性和系统性,防止受到个人偏好、感受和偏见的影响。2现场研究:现场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者操纵了某些要素。2.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依赖于现有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或照片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并进行量化的任何已有信息。3. 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的过程:l 构建问卷l 选取样本l 实施调查l 分析数据2调查方法:邮件、 、集中调查等等。4. 相关研究:1定义: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程度和方向的研究。2共变关系因果关系3低相关无关系4非线性相关5相关分析的改良:交叉滞后法三实验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对实验法的评价:与其它实验方法相比 1. 优点:1能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2在时间和精力上比较经济。 2. 不足:1严格控制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外部效度2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某些情况下难以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之间的比较:P38 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再额外变量的控制力上依次增强。其中,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的最高等级方法,它比观察和相关法更能提供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因而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最核心和基础的。不过,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六、实验研究的过程一文献阅读与获取研究思路1、确定你的兴趣所在思路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2、文献检索:因特网、专业数据库3、选择性地、批判性地阅读文献。l 探究式阅读:1认真阅读摘要2浏览全文,总体把握研究的问题、设计和结论3仔细阅读全文4在阅读过程中提问二实验设计和研究计划1. 评估研究的需要和资源,计划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2. 实验程序设计电脑化三实施实验并收集分析数据l 试点实验l 在实验阶段中的实验程序、指导语或态度都尽可能保持一致;l 当错误发生时,要如实记录下来;l 实验结果应如实反映研究的过程;l 在对待被试时应保持尊重的态度,并遵从伦理道德原则和一般伦理标准。四撰写研究论文七、实验设计1. 问题和假设2. 对自变量的操纵:1自变量的定义: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书P50的解释: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它是实验的核心特征2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与研究者选择的自变量的区别n 研究者选择的自变量通常是指被试变量,如智商、性别、种族等难以控制或操纵的特征或属性。这些属性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n 严格来说,这类使用选择自变量的研究应当做非实验研究。n 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更多的是选择的自变量3自变量的水平数:一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一个自变量中又至少有两个水平。4自变量的种类:n 刺激特点的自变量n 环境特点的自变量n 被试特点的自变量n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5自变量的控制: 对自变量的控制,首先要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心理学中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使之可操作化,这样才能进行实验。其方法是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对某概念以具体的执行过程来加以定义,比方在研究中是如何测量和呈现的。操作性定义既要求变量控制应尽可能精确,又要求尽量保持变量的原意。n 对一个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的方法:1、直接询问被试2、测量生理、生化指标3、制定行为观察指标3. 对因变量的观测:1因变量的定义:被观测的反应变量称为因变量。书P54解释:就是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2衡量因变量指标的标准1可靠性2有效性3敏感性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书P554可操作性:数量化3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时间2反应延续时间3反应量反应程度和反应频数4反应准确性正确百分数和错误百分数5语言反应4.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1额外变量的定义:实验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以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额外变量。书P58的解释:但凡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是相关变量,这些相关变量中除了用于研究的自变量外,还有不用于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2实验中,额外变量可能是无限的,但只须控制其中几个威胁最大的。3额外变量的种类:典型的额外变量1实验者效应“聪明的”汉斯P60罗森塔尔和福德的研究P592要求特征霍桑效应、约翰·亨利效应、抚慰剂效应P603顺序效应4回归假象在多次测量的情形中,有一种向平均数回归的统计现象,即初测时获得的极端高或低分数者会在重测时出现向平均值偏移的现象。如:阅读提高计划在对被试进行匹配的实验中,可能有回归假象的介入。4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P60-P621消除l 消除是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情景中消除掉。例:1隔音室:消除声音刺激;暗室:消除光刺激2艾宾浩斯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l 不足之处1消除额外变量会使实验失去了“现实性”而更显出“人为性”;2心理实验中有许多变量无法消除。2恒定l 恒定是指使额外变量在实验期间对所有的实验处理或被试保持恒定不变。例如:1在相同的时空条件下做实验2相同的指导语和主试的态度l 局限1会使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它水平上去;2有时自变量可能与额外变量产生交互作用。3匹配l 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具体的做法:前测匹配分组l 局限1在实际应用中很匹配成功,特别是需要匹配多个特性时;2需要被试额外地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烦扰被试。4随机化l 随机化是指根据概率原理随机地选择或分派被试。l 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时机被选择为任何一组的被试,这样就可以假定额外变量对各个一组的影响是大致相等的。5抵消平衡l 抵消平衡是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l 常用的抵消平衡法:ABBA法P67拉丁方设计法P686对立控制对立控制是指使额外变量和自变量处于对立的地位,来消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大白鼠走T形迷宫7统计控制l 统计控制是指通过统计的手段和方法将额外变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中剔除出去。例: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l 常用的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5. 被试的选择与分配:1被试的选择:书P43涉及被试选择的问题主要有:1)是使用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2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样本代表总体2被试的分配:实验组与控制组 1. 实验组是指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即有研究者的操纵或自变量的控制。 2. 控制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他均与实验组一致。 3. 抚慰剂控制组4. 实验者偏差:n 例:罗森塔尔和福德的研究1963n 对实验者偏差的控制:盲控制n 单盲是指实验中的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所处的实验处理组。n 双盲通常用于药物研究以及需要观察者对实验中被试的行为及其提高程度进行评定的研究,评定者和被试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的类型一无所知。5. 要求特征:霍桑效应P606. 控制的两种方法:1研究者控制事件,使之在他希望的时候发生。例如:斯帕兰兹尼对受精过程的控制,这种操纵或自变量的选择即是这类控制。2对实验条件进行设置,以使实验的结果能够用自变量而非其它变量的变化来解释。例如:保罗通过单盲控制评定者的偏差;用抚慰剂控制组控制抚慰剂效应,用无处理控制组控制自然康复效应。7. 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 自变量被操纵、因变量被观测、额外变量被控制。6. 预期结果的分析和解释1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得出实验结论。八、实验设计类型一被试间设计:1. 定义: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都有一个独立的被试组。n 被试间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设计或完全随机设计。n 这种实验设计要求在选择和分配被试是遵循随机性原则。2. 优点:每个被试或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实验处理之间不会互相“污染”。3. 缺点1被试差异与实验处理条件的混淆;2效率低;3对实验处理效应不敏感。4. 克服缺点的方法P63-P651随机分配被试2匹配二被试内设计:1. 定义: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被试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l 被试内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配对样本设计或重复测量设计。2. 优点:1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2有利于计算累计效应;3可节省被试。3. 缺点P66l 每个被试重复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实验处理条件之间会相互“污染”;同时,实验处理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实验中无法消除的额外变量。1位置效应2延续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3差异延续效应4. 克服缺点的方法P66-P691完全平衡的方法1两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将两个处理条件按ABBA排列2三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ABC,ACB,BAC,BCA,CAB,CBA2不完全平衡的方法拉丁方设计:每个实验处理都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上。拉丁方的排列方法:先将首行的顺序排定,其后每一行的排列主要将上一行的顺序减1或加1即可。首行的排列可采用如下通式:1,2,n,3,n1,4,n2,5,n3,三混合设计l 混合设计是指既有组间变量,又有组内变量的实验设计。l 它结合了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优点。l 一般来说,应将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具有记忆效应、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一些实验处理变量作为组间因素,将没有这些效应的实验处理变量作为组内因素。九、其它实验设计一准实验设计实验室是一个高度控制的环境。有些问题无法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研究。如:大学生药物滥用坎贝尔和斯坦利提出准实验设计的概念来解决这种问题。l 准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来自真实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也称为事后回溯设计。l 准实验设计中,难以随机选择和分派被试。l 准实验设计通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包括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缺、脑外伤、灾难后果。l 准实验设计中,未直接操纵自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比较弱,实验的内部效度不高。二小样本设计1. 心理实验通常采用大样本。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大组的被试可以用。小样本设计:只用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研究者报告的也不是几个处理组的平均数或方差变异,而是一种反应曲线。2. 小样本设计的独特优势:1有助于探索性研究;2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咨询等领域非常适用。3. ABA设计:P74l ABA设计可以较好地防止实验自变量的效应与时间、顺序等因素混淆。l ABA设计不适合于用来评估那些能产生持久或长时间持续作用的处理。l 在ABA设计中撤销处理可能会带来道德问题。4. 多基线设计P74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A)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另一个被试仍保持在基线水平下(B)如果处于基线水平的行为在接受自变量之前(A的垂线至B的垂线)保持稳定,那么该行为的变化是由自变量造成的。注:实验设计的类型: 1. 从被试的分配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 从变量的数目分:单变量设计、多变量设计3. 从对变量的控制程度分: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4. 从被试的数量分:大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十、实验研究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P29-P301. 知情同意:让被试清楚地知道有关研究的所有必要信息,包括研究的目的与程序,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等,以便被试决定是否参加研究。被试参加研究必须是出于自愿,不能采用威胁等方法迫使被试参加,未成年被试需要得到其监护人的同意。讨论:欺骗策略。2. 保护被试研究者应该为参加研究者提供保护措施,防止被试在研究中可能受到的身心伤害。在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研究结束后,都必须特别注意被试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问题。3实验后的反馈如果实验确实对被试造成了不良影响或伤害,那么必须在实验后对被试进行反馈和辅导以进行补救,使实验对被试的危害降至最低。米尔格莱姆(Milgram, 1963)服从权威的研究4. 保障退出自由在研究之前必须让被试清楚地知道,他们有随时退出的自由,并保障被试的这一权利,不能强迫被试完成整个研究,并要防止被试产生退出研究会受到惩罚的误会。5. 保密研究者应对所获得的被试资料进行保密:匿名;不直接将被试与有关资料联系起来,如代码;在研究报告中出现被试的信息,必须做技术处理;在研究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消除敏感资料。二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PPT:绪论 最后一页第二部分:实验研究技术一、反应时间技术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l 反应时间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它包含:1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传至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所消耗的时间。二反应时间技术:P139-P146反应时间技术应用于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1. 减法技术原理:根据减法法则,将总的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不同成分的信息加工过程。减法技术首先是由唐德斯提出的,又称为唐德斯减数法则。2. 加法技术原理:l 完成一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各自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某种作业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操纵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因素对完成作业的时间的影响。l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即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l 这样,通过对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的操作,就可以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三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l 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它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l 一个人很快地去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犯更多错误;反之,如果他追求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又会产生速度的减慢。l 这种现象称之为速度-准确率权衡l 例:锡奥斯的实验:研究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之间的关系书P134l 在反应时间实验中,速度和准确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变量指标,在实验变量的操作和实验结论中都应加以考虑。四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1. 刺激特征因素:1刺激的种类刺激的物理特性,如光线、声音、体积、重量、形状、颜色、浓度等。(2) 刺激的变化刺激开始、终止、运动、静止等。3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4刺激的强度5刺激的复杂性刺激的数量、相似性及其结构等。2. 机体特征因素:1所刺激的感受器2机体的适应水平l 有些适应使机体的感受性降低,如视觉的明适应;l 有些适应使机体的感受性增高,如视觉的暗适应。3准备状态4练习次数l 一般而言,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最后到达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度。l 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大;反应越简单,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则较小。5附加动机6年龄7个体差异l 在反应时间实验中,即使对实验条件都加以控制,各人的反应时间仍然是各不相同的,这表现为在反应时间上的个体差异。l 而且,同一被试,在同一条件下,不同时刻的反应时间也会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而不同。五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1、防止过早的反应1过早的反应: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假反应。当预备信号与刺激之间的时距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2防止“假反应”的措施: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之间的时距;插入侦察试验,即发出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或者说呈现“空白刺激”。2、防止其他错误的反应3、反应数目要与刺激数目相等在复杂反应时间中,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反应。4、使用电脑技术来测量反应时间必须注意的问题:1刺激的呈现和被试的反应需配备专门的外部设备;2选择适宜的编程语言和计时参数;3许多精确计时程序要求在DOS环境下运行,因为Windows系统的分时处理机制不适于刺激的实时显示和反应的实时采集。二、心理物理学技术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关系的精密科学。一心理物理学的两个中心问题:1. 感觉阈限的测量2. 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二阈限的概念及其操作定义:1. 概念:感觉阈限,简称阈限,包括两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绝对阈限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差异阈限DL:指刚刚引起差异感受的物理刺激量。2.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是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异阈限:是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异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三测定阈限的三种传统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误差法PPT、书本1. 刺激2. 刺激的呈现方法3. 误差及其控制4. 阈限值的计算最小变化法P81测绝对阈限:1刺激 每个刺激序列包括10-20个刺激强度水平,即检查点。刺激序列分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序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序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可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每种刺激序列一般需要测定50次左右。2刺激的呈现方式 各序列从起点开始,按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有”或“无”感觉,主试分别用“+”和“-”记录被试的反应。递增序列在第一次报告“有”时停止,递减序列在第一次报告“无”时停止。3误差及其控制 类型含义判断控制期望误差递增序列提前报告有用t检验比较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的平均阈限值,假设M增<M减,则存在期望误差,假设M增>M减,则存在习惯误差。切实掌握实验标准;交替呈现递增递减序列,每个序列的起点做随机变化。递减序列提前报告无习惯误差递增序列坚持报告无递减序列坚持报告有练习误差经重复产生学习效果导致反应敏感性提高用t检验比较前后两部分结果,假设M前>M后,则存在练习,假设M前<M后,则存在疲劳误差。递增递减序列数量相等;按ABBA顺序呈现;序列中刺激强度要小幅变化。疲劳误差因疲倦厌烦情绪导致反应变慢敏感性降低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异阈限除了会产生习惯误差、期望误差或练习误差、疲劳误差之外,还有一种误差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时间先后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控制这种误差可采用多层次ABBA法4阈限值的计算1计算每个刺激序列的阈限值:在每个刺激序列中,被试报告“有”和“无”时,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序列的阈限值。2计算所有刺激序列的阈限值的平均数,就是一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测差异阈限:1刺激 每次呈现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强度不变的固定刺激,简称St)和比较刺激(强度按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依次呈现的刺激,简称Sv)。比较刺激递增时,刺激起点选自被试感觉明显小于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递减时,起点选自被试感觉明显大于标准刺激的强度范围。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先后呈现。2刺激的呈现方式 每次呈现刺激后,被试比较两个刺激的大小: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大于”,主试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小于”,主试记录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报告“等于”,主试记录为“=”。递增序列在被试第一次报告“+”时停止,递减序列在被试第一次报告“-”时停止。3误差及其控制 同上4阈限值的计算1计算每个刺激序列差异阈限的上限和下限: 上限Lu确实定:递增序列中从第一次非“+”到“+”的之间的中点,和递减序列中从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 下限Ll确实定:递增序列中从最后一次“-”到第一次非“-”之间的中点;和递减序列中从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2计算所有刺激序列的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Iu;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做主观相等点PSE。PSE与标准刺激St之间的差异为常误CE。标准刺激St与上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上差异阈DLu;标准刺激St与下限之间的距离叫做下差异阈DLl。3差异阈限DL的计算:上差异阈和下差异阈的平均值,即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恒定刺激法P86测绝对阈限:1刺激 通过预备实验,选取5-7个不同的刺激强度。所选的最大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有不低于9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所选的最小刺激强度应是每次呈现均只有不超过5%的可能性被觉察到。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刺激值保持固定不变。2刺激的呈现方式 随机安排呈现刺激的顺序。通过这种随机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控制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向被试多次呈现刺激,一般每个刺激呈现50-200次。在同一个实验中,各刺激呈现的次数要相等。被试口头报告“有”或“无”,主试分别记录为“+”和“-” 。计算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和百分比,根据次数分布图求出阈限值。3误差及其控制 4阈限值的计算采用直线内插法求解: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百分率为纵坐标,画出次数分布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的平行线与曲线交于一点,该点的横坐标值就是所求的阈限值。测差异阈限:1刺激 每次呈现两个刺激:A、标准刺激;B、比较刺激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5-7个刺激强度,实验过程中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要至少与标准刺激比较100次。2刺激的呈现方式 每次刺激呈现后,被试作口头报告。报告方式有两种: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三类反应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二类反应只包括“大于”和“小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受心理偏向的影响;后者不够准确。3误差及其控制 用ABBA法控制误差。4阈限值的计算三类反应的计算方法:1用直线内插法根据“大于”反应曲线,求出50%被判断为“大于”的刺激值,该值就是差异上限Lu;2用直线内插法根据“小于”反应曲线,求出50%被判断为“小于”的刺激值,该值就是差异下限Ll;3根据上限和下限,求出差异阈限DL, DL= Lu - Ll/2。二类反应的计算方法:取与标准刺激完全能区分的重量即纵坐标100%和与标准刺激完全不能区分的重量即纵坐标50%的中点即纵坐标75%作直线内插与两条曲线相交,求得上限与下限。依此得出的是75%差异阈限。平均误差法P91测绝对阈限:1&2实验程序 以“零”为标准刺激,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例如,测定明度绝对阈限,当一个刺激的明度较大时,被试可以看到这个刺激,要求被试逐递减少刺激的明度直到他刚刚看不到这一刺激停止调整;当一个刺激的明度非常小时,被试在看不到这一刺激的条件下,开始逐递增加刺激的明度直到刚刚看到这一次停止调整。主试记录每次调整的结果。3误差及其控制 1、误差动作误差:由被试操作仪器的方式引起,如由小到大调节与由大到小调节所使用的动作不同;时间误差:当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时,因标准刺激相比照较刺激在前与在后的不同而产生;空间误差:在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同时呈现的实验中,因标准刺激相比照较刺激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2、控制 1采用多重ABBA法; 2动作标准化。4阈限值的计算 被试所有调整结果的平均数即为绝对阈限值。测差异阈限:1&2实验程序 1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按照比较刺激的起始值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被试调节的方向分为递减和递增两种。2主试记录每次调整的结果,即被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值。3误差及其控制 4阈限值的计算1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PSE或M,所有调整结果的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异阈限的估计值。AEM=|X-PSE| / N2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异阈限的估计值。 AESt=|X-St| / N。注:三种古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比较1. 共同点1进行预备实验2多次重复测量3简化被试的反应2. 不同点表4-8,P94四传统的心理物理法的缺陷/信号检测论的优势信号检测论不仅可以测量被试的感受性,即区分力指标d,而且还可以将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反应偏向与之区分开来,克服了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致命弱点。由于信号检测论能把感受性或心理区分力的测量和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反应偏向区分开,它能解决很多传统心理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五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根据某一个观察到的事件,从两个可供选择的方面中选定一处。人们要想作这样的决策,必须有一个选择的标准。由于事物之间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人在作选择决策时往往不是对就是错,因此当刺激超过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有信号反应,当刺激达不到这一标准时被试就以无信号反应。六ROC曲线的含义和特性1. 含义: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反映了接收者的判断标准及其感受性。2. 特性:l ROC曲线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获得的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因此,曲线上每一点都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又称之为等感受性曲线。l ROC曲线上越靠近左下角的点,表示接收者的判断标准越高;反之,曲线上越靠近右上角的点,表示接收者的判断标准越低。七信号检测论实验PPT1. 有无法:1基本程序:主试向被试呈现刺激,然后让被试判断刚刚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2实验要求:主试要事先规定各轮实验中信号和噪音呈现的比例,即先定概率。并把先定概率、判断结果的奖惩方法、以及对被试的指导语、要求都在实验前告诉被试。3数据处理:记录被试在各种先定概率下的击中次数,虚报次数,漏报次数和正确否认次数,然后算出击中率P(y/SN)和虚报率P(y/N)。再利用PZO转换表,根据有关公式求出各种先定概率下的判断标准和区分力指标d。4应用举例:PPT2. 评价法:评价法除了告诉被试对判定结果的奖惩方法、先定概率之外,它还要求被试在每次实验中对自己作出的判断的把握程度进行评价。一般采用五个等级进行评价:1代表肯定是N,2代表可能是N,3代表可能是N也可能是SN,4代表可能是SN,5代表肯定是SN。由于被试的反应判断有累积递推性,因此,在计算不同判断标准下的和d时必须采用累积次数即累积百分比。 应用举例:PPT3. 两者比较: 有无法把感觉连续体分为“有”、“无”两部分,会丧失许多信息;评价法则可以包括所有感觉到的信息。 评价法可以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有无法多次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实验效率高。八信号检测论的应用:再认研究有无法用信号检测论来做再认,首先让被试识记材料,然后将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合一起,把学习记忆过的材料作为信号,未学习过的材料作为噪音,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被试的反应可以分为四类:击中、正确拒斥、虚报和漏报。反应刺激旧新旧击中H漏报M新虚报FA正确拒斥CR通过记录被试的反应计算出被试的d(再认能力)、C、。d越大,表示被试的再认能力越高,指标和C用于反应标准的评估, 越大或者C越大则表示判断标准越严格。九心理物理量表的含义P96 心理物理量表是用来度量阈上感觉的工具,是表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形式。 根据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十制作顺序量表P96: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照某种标志排出一个顺序。1等级排列法 操作步骤:1、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给被试,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2、把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求出每个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3、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2对偶比较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两个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更为明显。根据每个刺激的选种次数和比较次数的比值,可以对各刺激排除顺序,制成顺序量表。假设n代表刺激总数,则配对总数为n(n-1)/2。每个刺激参与比较的次数为2(n-1)。在对偶比较法实验中,要注意控制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用 ABBA法呈现。一般需要比较两轮。十一制作等距量表P98: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因此,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异,而且还可以知道差异有多大。但是,无法知道某一个值是另一个值的几倍。1、顺序量表转等距量表1、基于等级排列法的数据转化(P99)2、基于对偶比较法的数据转化P1002、感觉等距法P101感觉等距法是一种直接制作法。操作方法:由被试将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主观上相等的假设干几段。3、差异阈限法P102-105差异阈限法是一种间

    注意事项

    本文(实验心理学总结.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