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养生治则PPT文档.ppt
,教学目标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治疗原则熟悉未病先防及即病防变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养生原则;中医治疗观了解康复的意义和基本原则,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教育目标巩固树立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进一步强化“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康复: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一节 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体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二、形神共养三、调养脾胃四、保精护肾,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二节 预防原则,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大方针之一,治未病中医学的重要预防思想,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邪气侵入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治疗原则,治则: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观,1.整体调治 2.治病求本3.正气为本 4.不治已病治未病5.治病先治神 6.以平为期,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基本治则,1.扶正与祛邪 2.治标与治本3.正治与反治 4.调整阴阳5.调理气血 6.调整脏腑7.三因制宜,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一、扶正祛邪,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症。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实夹杂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常用方法扶正:药物、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祛邪: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运用原则1.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2.掌握主次3.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单独使用,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合并使用,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先后使用,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邪更伤正气),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二、治标与治本,1.急则治其标2.缓则治其本3.标本兼治,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三、正治与反治,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正治常用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反治常用方法:,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用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四、调整阴阳,1、损其有余,2、补其不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五、调理气血,1、调气,2、理血,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六、调理脏腑,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七、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2、因地制宜,3、因人制宜,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四节 康复原则,康复恢复平安或健康,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康复的目的促进和恢复病伤残者的身心健康,康复的基本原则,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2.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3.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