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Word版可编辑.docx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常累及呼吸系统,导致肺炎。重症病例的心脏、肾脏、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或系统也可受累。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针对多器官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一、适用人群(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统称“重症病例”。(二)对于未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但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且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亦可按重症病例管理:年龄65岁、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合并较为严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二、重症的临床预警重症病例需要进行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SpO2)及临床常规器官功能评估。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乳酸、血糖、电解质、乳酸脱氢酶等)心肌损伤标志物、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此外,以下指标变化应警惕病情恶化:(一)活动后低氧:轻微活动后指氧饱和度94%;(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11.-6)、C反应蛋白明显上升;(三)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四)组织氧合指标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rj;(五)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三、治疗重症病例应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等。同时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一)抗病毒治疗1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阿兹夫定片和莫诺拉韦胶囊: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阿兹夫定片用于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莫诺拉韦胶囊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对于重症患者,若病程较短,特别是核酸载量较高(Ct值30),也可使用上述药物。服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2 .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静注C0VID-19人免疫球蛋白、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一般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二)免疫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表现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症患者,酌情短期(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2.I1.-6抑制剂:托珠单抗。对于重症病例,且实验室检测I1.-6水平明显升高者可试用。(三)抗凝治疗重症病例无禁忌证情况下应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发生血栓栓塞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四)俯卧位治疗重症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五)氧疗与呼吸支持1 .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02)低于300mmHg的患者均应立即给予氧疗。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短时间(12小时)密切观察,若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改善,应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IV)。2 .HFNC或NIVPaOFiO2低于20OmmHg的患者应给予HFNC或N1.V。有证据表明,与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比较,HFNC能够明显降低重症患者的插管率。接受HFNC或NIV的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12小时。部分患者使用HFNC或NIV治疗的失败风险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若短时间(2小时)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特别是接受俯卧位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无改善,或呼吸频数、潮气量过大、吸气努力过强等,往往提示HFNC或NIV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3 .有创机械通气一般情况下,PaOFiO2低于15OmnIHg,特别是吸气努力明显增强的患者,应考虑气管插管,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但鉴于部分重症病例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应单纯把PaO2FiO2是否达标作为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而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器官功能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延误气管插管,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型病例重要的治疗手段。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初始潮气量6m1.kg理想体重。若平台压超过30CnIH20或驱动压超过15CmH20,应进一步降低潮气量,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Fi02高于50%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需兼顾平台压和(或)驱动压,按照Fi02-PEEP对应表(ARDSnet的低PEEP设定方法)设定PEEP时,往往平台压或驱动压过高,可依据最佳氧合法或最佳顺应性法设定PEEPo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若无明显禁忌证,建议实施俯卧位通气(每日12小时以上)。4 .有创机械通气撤离患者经治疗后若氧合改善(PaO2FiO2持续大于200mmHg),且神志清醒、循环稳定,可考虑启动评估撤机程序。5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6 .体外膜肺氧合(ECMO)(I)ECMO启动时机当保护性通气(Fi0280%,潮气量为6m1.kg理想体重,PEEP5cmH20)和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无明显禁忌证,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应尽早考虑评估实施ECMO:(a)PaO2FiO2<5OmmHg超过3h;(b)PaO2FiO2<8OmmHg超过6h;(c)动脉血pH<7.25且PaC02>60mmHg超过6h,且RR>35次/分;(d)R>35次/分时,动脉血p*72且平台压>30cmH20;(2) ECMO禁忌证合并无法恢复的原发疾病;存在抗凝禁忌;在较高机械通气设置条件下(Fi0290%,平台压30Cn1.H20),机械通气超过7天;免疫抑制;存在周围大血管解剖畸形或者血管病变等。(3) ECMO治疗模式的选择推荐选择静脉-静脉方式EcMO(VV-ECMO)o当出现循环衰竭时应判断其原因,是否存在心源性休克,以决定是否需要静脉-动脉方式ECMO(VA-ECMO)o(六)循环监测与支持1 .当患者合并心肌酶(特别是肌钙蛋白)和(或)脑钠肽(BNP)显著升高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病情严重者容易发生急性肺心病(ACP),应密切监测右心功能。2 .遵循组织灌注导向的血流动力学治疗原则,严密监测患者循环状态,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休克、收缩压90mmHg或比基础血压降低40mmHg,或需要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严重心律失常等)时,应仔细鉴别原因,正确处理不同类型休克,改善组织灌注,并积极处理严重心律失常。3 .应选择简便、易维护管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不推荐床旁实施技术复杂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条件许可时,超声多普勒监测是无创、便捷的监测手段,应予以积极采用。4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首先进行容量状态评估,保持有效的组织灌注,避免容量过负荷,必要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七)营养支持治疗重症病例往往存在营养摄入不足和高分解代谢状态,导致患者迅速消耗,出现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成为这些患者的突出问题,早期营养支持有可能逆转营养不良状态。1 .重症病例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2 .尽早启动肠内营养(EN)o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PN)或补充性PN联合EN。3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液体复苏完成、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尽早启动营养支持。对于不威胁生命的、可控的低氧血症或代偿性/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情况下,即使在俯卧位通气或ECMO期间,都不推荐延迟启动营养支持治疗。4 .建议对重症病例留置鼻胃管经胃营养。对不适合经胃营养的患者,采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如鼻肠管等。5 .对于重症病例,目标喂养量25-30kca1.kgd,以低剂量起始喂养。如喂养不耐受,可考虑滋养型喂养(输注速度10-2OkCaI/h或10-30mh)o6 .强化蛋白质供给,目标蛋白需要量1.2-2.0gkd.当蛋白量摄入不足时,建议在标准整蛋白制剂基础上额外添加蛋白粉。7 .对实施EN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呕吐反流。8 .发生喂养相关性腹泻者,建议改变营养液输注方式或配方成分。(八)镇痛镇静重症病例应给予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若机械通气患者有呼吸频速、潮气量过大或人机对抗明显等表现时,应考虑增加镇痛、镇静深度,短期使用肌松剂。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措施设定镇痛、镇静目标。(九)急性肾损伤与肾脏替代治疗部分重症病例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十)中医治疗1.中医辨证治疗(1)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颗粒重型患者适用,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基础方剂: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苓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苑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广蕾香9g。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两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清肺排毒颗粒服法: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2次,疗程36天。(2)疫毒闭肺证临床表现:发热,气喘促,胸闷,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口干苦黏,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麻黄6g、炒苦杏仁9g、生石膏15g(先煎)、甘草3g、广蕾香10g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后下)、黄黄10g、草芮子10g、赤芍10g。服法:每日2齐!,水煎服,每次100m200m1.,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3)气营两燔证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神昏澹语,或发斑疹,或咳血,或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推荐处方:生石膏3(60g(先煎)、知母30g、生地3(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拿苗子15g、甘草6g。服法:每日1齐!J,水煎服,每次IoOnII200m1.,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4)阳气虚衰,疫毒侵肺证临床表现:胸闷,气促,面色淡白,四肢不温,乏力,呕恶,纳差,大便澹薄。舌淡,苔少或白苔,脉沉细或弱。推荐处方:扶正解毒方淡附片10g、干姜15g、炙甘草20g、金银花10g、皂角刺10g、五指毛桃(或黄黄)20g、广蕾香10g、陈皮5g。服法:每日2齐!J,水煎服,每次IOOnII200m1.,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5)内闭外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则气喘,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附片10g(先煎)、山茱萸15go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2 .推荐中成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3 .病证结合的中医治疗(1)高热者,可使用安宫牛黄丸,每次0.5丸,每日24次。(2)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胃肠功能障碍)者,可加大承气汤(生大黄30g、芒硝30g、厚朴15g、枳实20g)灌肠,或单用生大黄(饮片或粉)530g煎服或冲服,每日24次,以每日解3次软便为度。(3)腹泻,甚至水样便者,可加着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水、口服液)。(4)胸闷、气喘(呼吸窘迫)者,可加用瓜篓迷白半夏汤合五苓散加味(全瓜篓30g、迷白15g、法半夏15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草茄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5)昏迷、昏睡等意识障碍者,可加用苏合香丸口服或溶水鼻饲,每次1丸,每日2次。(6)疲倦、气短、乏力、自汗、纳差较重者,可加西洋参、生晒参或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7)面白、恶风、肢冷较重者,可加淡附片10g、干姜15g、红参15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8) 口唇干燥、舌干红无苔者,可加西洋参2030g、麦冬15g、玄参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9)大汗淋漓、四肢冰冷(休克)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大黑附片用量至30g或以上(先煎2小时以上),加用干姜20g、红参30g、黄黄30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10)颜面、四肢浮肿(心功能不全)者,可在内闭外脱证推荐处方基础上,加五苓散加味(茯苓30g、猪苓30g、泽泻30g、桂枝10g、白术20g、大腹皮30g、青皮10g、草芮子15g)煎服(浓煎为200m1.,分34次口服或鼻饲)。4.推荐穴位: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膻中、关元、百会、足三里、素髅。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5个穴位,背俞穴与肢体穴位相结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四、转出重症病房标准当重症病例肺炎情况稳定,氧合改善,不需要进行生命支持,且符合以下全部条件时,应尽早转出重症病房:(一)意识清楚。镇痛镇静剂和/或肌松剂已停用。(二)已经撤离机械通气。吸空气或低流量吸氧(鼻导管或普通面罩)时,RR<30次/分,且SpO2>93%°(三)循环稳定。不需要升压药及液体复苏。(四)无其他急性进展性脏器功能障碍。不需要必须在重症病房实施的支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0VID-19)诊疗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一、病原学特点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SARS-CoV-2)为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病毒颗粒中包含4种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pike,S)、包膜蛋白(enve1.ope,E)、膜蛋白(membrane,M)、核壳蛋白(nuc1.eocapsid,N)。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9.9kb,基因组所包含的开放读码框架依次排列为5'复制酶(ORF1.aORF1.b-S-ORF3a-ORF3b-E-M-ORF6-ORF7a-ORF7b-ORF8-N-ORF9a-ORF9b-ORF10-3,。核壳蛋白N包裹着病毒RNA形成病毒颗粒的核心结构一一核衣壳,核衣壳再由双层脂膜包裹,双层脂膜上镶嵌有新冠病毒的S、M、N蛋白。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呼吸道后,主要依靠其表面的S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并与之结合感染宿主细胞。新冠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和传播过程中基因频繁发生突变,当新冠病毒不同的亚型或子代分支同时感染人体时,还会发生重组,产生重组病毒株;某些突变或重组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S蛋白上特定的氨基酸突变后,导致新冠病毒与ACE2亲和力增强,在细胞内复制和传播力增强;S蛋白一些氨基酸突变也会增加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和降低不同亚分支变异株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导致突破感染和一定比例的再感染。截至2022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OfCOnCern,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1.Pha,B.1.1.7)、贝塔(Beta,B.1.351)、伽玛(Gamma,R1.)、德尔塔(DeIta,B.1.617.2)和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0奥密克戎变异株2021年11月在人群中出现,相比De1.ta等其他VoC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在2022年初迅速取代De1.ta变异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截至目前,奥密克戎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09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将会持续出现。全球数个月以来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BA.5.2,但是2022年10月份以来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BF.7、BQ.1和BQ.1.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的传播优势迅速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取代BA52成为优势流行株。国内外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PCR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一些已研发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已明显降低。新冠病毒对紫外线、有机溶剂(乙酸、75%乙醇、过氧乙酸和氯仿等)以及含氯消毒剂敏感,75%乙醇以及含氯消毒剂较常用于临床及实验室新冠病毒的灭活,但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二、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二)传播途径。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2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3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三、预防(-)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二)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做好个人防护。四、临床特点(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4天。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部分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但极少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少数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1.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及惊厥、脑水肿等脑病表现,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等。(二)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eT)正常。重型、危重型病例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1)核酸检测:可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气管抽取物)或其他标本中的新冠病毒核酸。荧光定量PCR是目前最常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2)抗原检测: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检测速度快,其敏感性与感染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3)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等可分离、培养获得新冠病毒。(4)血清学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发病1周内阳性率均较低。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三)胸部影像学。合并肺炎者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五、诊断(-)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二)诊断标准。1.具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临床表现;2,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1)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新冠病毒分离、培养阳性;(4)恢复期新冠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六、临床分型(-)轻型。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二)中型。持续高热>3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三)重型。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1.出现气促,RR30次/分;2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3 .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IOOO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X760/大气压(mmHg);4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2 .出现气促(V2月龄,RRe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3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4 .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5.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四)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 .出现休克;3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七、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二)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三)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四)肥胖(体质指数N30);(五)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六)重度吸烟者。八、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一)成人。有以下指标变化应警惕病情恶化:1.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2 .组织氧合指标(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3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1.6)、CRP、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4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5 .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二)儿童。1.呼吸频率增快;6 .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7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和(或)血小板减少;8 .低(高)血糖和(或)乳酸升高;9 .PCT、CRP、铁蛋白等炎症因子明显升高;10 AST、A1.T、CK明显增高;11 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12 头颅影像学有脑水肿等改变或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13 有基础疾病。九、鉴别诊断(-)新冠病毒感染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二)新冠病毒感染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三)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四)儿童病例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十、病例的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应依法在国家传染病直报网报告。十一、治疗(-)一般治疗。1.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隔离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2 .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同时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3 .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4 .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5 .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6 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二)抗病毒治疗。1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用法:奈玛特韦300mg与利托那韦IOOmg同时服用,每12小时1次,连续服用5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不得与哌替咤、雷诺嗪等高度依赖CYP3A进行清除且其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用。只有母亲的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不建议在哺乳期使用。中度肾功能损伤者应将奈玛特韦减半服用,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不应使用。2 .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用法:空腹整片吞服,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至多不超过14天。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3 .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用法:800毫克,每12小时口服1次,连续服用5天。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4 .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24Okg)患者。用法:二药的剂量分别为1000mgO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IOOmI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4m1.分的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IOOmI冲管。在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小时的观察。5,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使用剂量为轻型100mgkg,中型200mgkg,重型400mgkg,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5次。6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输注剂量为200500m1.(45m1.kg),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毒载量等决定是否再次输注。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他抗新冠病毒药物。(三)免疫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酌情短期内(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地塞米松5mg日或甲泼尼龙40mgH,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2.白细胞介素6(I1.-6)抑制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1.-6水平明显升高者可试用。用法:首次剂量48mgkg,推荐剂量4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1.,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首剂应用12小时后追加应用1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o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四)抗凝治疗。用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病例,以及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五)俯卧位治疗。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六)心理干预。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七)重型、危重型支持治疗。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2,呼吸支持:(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FiO2低于300mmHg的重型病例均应立即给予氧疗。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短时间(1-2小时)密切观察,若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改善,应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1.V)o(2)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2FiO2低于200mmHg应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接受HFNC或NIV的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12小时。部分患者使用HFNC或NIV治疗的失败风险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若短时间(12小时)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特别是接受俯卧位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无改善,或呼吸频数、潮气量过大或吸气努力过强等,往往提示HFNC或NIV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3)有创机械通气一般情况下,PaO2FiO2低于150mmHg,特别是吸气努力明显增强的患者,应考虑气管插管,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但鉴于部分重型、危重型病例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应单纯把PaO2FiO2是否达标作为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而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器官功能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延误气管插管,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型病例重要的治疗手段,应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Fi02高于50%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应注意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肺可复张性较差,应避免过高的PEEP导致气压伤。(4)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5)体外膜肺氧合(ECMO)ECMO启动时机:在最优的机械通气条件下(FiO2280%,潮气量为6m1.kg理想体重,PEEP5cmH2O,且无禁忌证)且保护性通气和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并符合以下之一,应尽早考虑评估实施ECMOoPaO2FiO2<50mmHg超过3小时;PaO2FiO2<80mmHg超过6小时;动脉血pH7.25且Pa260mmHg超过6小时,且呼吸频率35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时,动脉血pH7.2且平台压30CmH20。符合ECMO指征,且无禁忌证的危重型病例,应尽早启动ECMO治疗,避免延误时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ECMO模式选择。仅需呼吸支持时选用静脉静脉方式ECMO(VV-ECMO),是最为常用的方式;需呼吸和循环同时支持则选用静脉动脉方式ECMO(VA-ECMO);VA-ECMO出现头臂部缺氧时可采用静脉-动脉-静脉方式ECMO(VAV-ECMO)o实施ECMO后,严格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推荐初始设置:潮气量46m1.kg理想体重,平台压W25cmH2O,驱动压V15cmH2O,PEEP515cmH2O,呼吸频率410次/分,FiO2V50%.对于氧合功能难以维持或吸气努力强、双肺重力依赖区实变明显、或需气道分泌物引流的患者,应积极俯卧位通气。3循环支持:危重型病例可合并休克,应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4.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危重型病例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5.儿童特殊情况的处理(1)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首先应评估上气道梗阻和缺氧程度,有缺氧者予吸氧,同时应保持环境空气湿润,避免烦躁和哭闹。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轻症可单剂口服地塞米松。150.6mgkg,最大剂量为16mg)或口服泼尼松龙(Imgkg),中度、重度病例首选地塞米松(0.6mgkg,最大剂量为16mg),不能口服者静脉或肌肉注射;也可给予布地奈德2mg雾化吸入;气道梗阻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维持气道通畅。紧急情况下1.-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可快速缓解上气道梗阻症状,每次05m1.kg(最大量5m1.),持续15分钟,若症状不缓解,1520分钟后可重复吸入。(2)喘息、肺部哮鸣音: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雾化吸入,常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澳钱、布地奈德;痰液黏稠者可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3)脑炎、脑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应积极控制体温,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压及镇静、止惊治疗;病情进展迅速者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重脑病特别是急性坏死性脑病应尽早给予甲泼尼龙2030mgkg日,连用3H,随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丙种球蛋白(IVIG)静脉注射,总量2gkg,分1或2日给予。也可酌情选用血浆置换、托珠单抗或改善线粒体代谢的鸡尾酒疗法(维生素B1.维生素B6、左卡尼汀等)。脑炎、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治疗原则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相关疾病相同。(4)MIS-C:治疗原则是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脏器功能支持。首选VIG2gkg和甲泼尼龙12mgkg日;若无好转或加重,可予甲泼尼龙10-30mgkgH,静脉注射,或英夫利西单抗510mgkg或托珠单抗。6,重型或危重型妊娠患者:应多学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