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文学]美学基础.doc

    • 资源ID:4542395       资源大小:245.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学]美学基础.doc

    1美学基础-美的本质1l 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l 只有“全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l “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与艺术”l “哈佛的传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l 学习美学: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l 感受美 追求美 思索美 创造美美学基础基本框架:一、美论:6美的本质和特征(美是什么?)、美的产生二、美的形态论:12美的形式(形式美)、美的分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技术美)、美的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三、美感论:4美感特征、审美心理(感知、联想、体验、玩味)四、美的创造:10美的生活(服饰、居室、饮食、人之美)、美的艺术(各类艺术美)1、美学释义l 生活与美l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l 美学的研究对象l 美的探讨1.1 生活与美1)、生活与审美的距离生活的功利性、审美的非功利性1.2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美学”一词的产生,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它是日本人对德语“Aesthetik”的翻译。美学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 (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成为“美学之父”。Aesthetikl 德文中的Aesthetik本义是指“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l 什么是感性?它包括感觉、可感觉之物和感性活动。哲学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这是基于西方对人的知、情、意/真、美、善划分的结果。美学对应的是情和美。哲学:逻辑学真知 伦理学善意 美 学美情1.3 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 ,作为一门美的科学,把情感和感性认识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2)把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就是艺术哲学。3)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审美现象。4 )归纳l 什么是美学:l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2. 美的探讨(西方)西方美学几种观点第一.客观派学说:把美的本质说成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l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格拉斯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l (黄金分割线)2)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 “美在于事物的形式和比例”;“美在于事物的秩序、匀称、体积和安排”。l 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l 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3)美在形式A.代表人物英国的画家、艺术理论家荷迦兹提出了美的六条原则:适宜(物体大小比例要适当)、变化(有组织的变化产生美)、一致(整齐、对称)、单纯(免于杂乱)、错杂(曲折的)、一定的量(避免过大或小)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提出了几项标准:小的、光滑、柔弱、鲜明的色彩、逐渐变化 4)从唯心主义角度去寻找美的本原A.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B.黑格尔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说,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真正的美是艺术美 第二.主观派学说l 主观派是从审美主体方面去寻找美的原因的。其核心观点是: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l 强调美不是单纯的物理事实, 而是一种精神表现。1) 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休漠美在人的心灵中:“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2)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也是主观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说:“ 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3)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也属于这一派。他提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4)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自由的主观判断,给美下了这样的定义;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三.主客观结合派: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由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同客体对象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1)法国的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狄德罗他提出了“美是关系”。美产生于这一事物同那一事物相关联系的关系之中。2)俄国伟大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 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美学基础-美的本质2第二讲 美 论 (二)中国美学的探讨一、古代美学主要思潮1.道家美学 2.儒家美学 3.禅宗美学1.道家美学基本主张:“出世”,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美学观:l 一是反对人为雕饰提倡自然而然、顺其本性;l 二是祟尚素朴之美。老子赞赏的是“见素抱朴”的朴素美、本质美。1)美在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天道2)美感是对自然之道的体验“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李白:诗贵“自然”、“清真”,提倡“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杜甫:“直取性情真”。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诗仙 李白:不拘一格,挥洒自如。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3)虚无主义是道家美学观中的消极因素。 l 老子否定现实世界的美的价值。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l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虚无主义观念:“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2.儒家美学基本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美学观的最大特点是把审美活动同社会政治生活、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结合强调美的伦理性、功利性。1)孔子:美在礼乐,在仁 (比德) “里仁为美” “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孟子的美学观继承了孔子的“仁”、“善”思想,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充实之谓美”。2)美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3)艺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的美与善相结合的美学观,曾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重视“内在美”,并把它看得重于“外在美”、“形式美”曾成为我国民族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诗圣杜甫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禅宗美学基本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 1)美和艺术在意境:心灵构造的世界2)美感在妙悟:非理性、非逻辑性、非概念性,表现在顿悟和直觉王维:禅意和画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二、当代美学家的美学观1.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新美学:主张“美是典型”客观事物的美,即在于客观事物的本身,不在于欣赏者的主观作用。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性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的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的种类的一般。”2. 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提出“美产生于美感”。美学问题、论美: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美是物在人的主观心灵中的反映。“对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人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同一个人对美的看法在生活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后来会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也就是说,美不是物,而是意识形态化的物的形象。由于美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所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现实社会中那些包含社会本质规律和理想, 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认为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应当是: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它们是统一的存在。这一观点强调美不依存人类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美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第二性的。认为自然美也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自然的社会性。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理论 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l 正如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艺术,劳动也创造了美。美的产生同人类的劳动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l 美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它还是人类整个社会实践的产物,美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2)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美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中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总是以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3)美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美具有客观现实的事物属性,并不等于说客观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因为只有那些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能使人产生愉悦美感的客观事物才可能是美的。 4.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命题。 A.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盲目的、无意识的,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的活动。 美是有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自由:合规律性, 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自觉:合目的性,是人类对自身目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B. 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本质力量加工对象,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物质材料的统一,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和确证,人可以在他所创造的产品上直观自身。 因此,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质的自我获得;人类通过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人的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物化在客观世界中。C.“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产生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可能。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在与对象世界功利关系和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和这些对象建立了特殊的情感关系,从而使他们进入了审美的领域而成为了美的事物,同时,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B.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人化”改变了它自身的自然,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结论综述: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的结果。 “劳动创造了美”,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美的主要特征1. 美的形象性美作为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它是可感的、具体的、形象的。2.美具有感染性所谓感染性,是说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以情励人,以情悦人3. 美的愉悦性从审美主体来说,它首先不仅是顺耳悦目的简单的生理反映,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4. 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5.形式对美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3美学基础-美的产生第一篇 美论(三)美的产生一. 美的语义: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末统一。“美”在拉丁语中为bellus(一)、 美的字源学羊大为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羊人为美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从美的字源学认识:1)羊大为美:偏重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2)羊人为美:偏重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二、美的一般用法1)美是能引起人的感觉愉快的一般事物2)美是人的感觉,如陶醉、愉悦等3)美指良好,指事情存在的合理性4)美指完满,与欠缺相对5)美指善良6)美指纯粹艺术7)美指审美活动,与认识、实践相区分归纳:美的一般用法李泽厚:“美”字有三种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含义:(1)感官愉快的强形式:饿得要死,吃点东西,热得要死,喝瓶冰镇汽水,都会觉得“很美”。如:美食、美餐、美味、美酒、美丽、美貌、美发等。(2)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我们经常在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表示赞赏时,也常用“美”。如:美政、美称、美名、美谈、美誉、美言、美意、美德、美满等。(3)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用来指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看画展,听音乐,种种艺术欣赏,都常用“美”这个词。如:美术、美声、美音、美景、美观、美展等。三、美的产生1) 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首先是生产劳动在创造了审美客体的同时也创造了审美主体。A.创造了审美客体(美的事物)B.创造了审美主体(体质 感性能力 精神世界)2) 美产生于劳动l 劳动使劳动过程成为审美对象l 劳动使人体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l 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l 劳动使劳动对象成为审美对象l 劳动使劳动成果成为审美对象3.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墨子:“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人们追求的价值序列是-功利、真、善、美、自由。4) 思想观念是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过渡的中介世界观:图腾与禁忌 宗教与神灵 巫术与祭祀价值观:勇敢 灵巧 富有4美的形式和形式美第二篇 美的形态(一)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一. 一般形式与美的形式一般形式是指普通事物的表现形态或存在方式。一般形式是不能引起审美体验的形式,它可能是具体可感的也可能是概念抽象的,它的功能在于为人的实用需要服务。美的形式是属于美的事物的,具体的、可感的、能引起审美情感体验的形式,它不仅为人的实用需要服务,还要为人的审美需要服务。一般形式:由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建筑物及其门窗的轮廓、桌椅的形状等,都是具体可感的,但不一定美; 由概念、推理、判断构成的逻辑体系,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学公式等,其形式是抽象的。(抛物线:y = ax *+ bx + c )美的形式: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并且符合形式美的创造法则。 二.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1.定义: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概括、抽象和升华。形式美是不依托内容能引起情感体验的感性形式,是事物的各种要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的、宜人的组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的特殊形态。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的美的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从美的纯粹自然属性事物组成、结构或事物运动的形式来看,形式美的诞生是一个由内容向形式积淀的漫长过程。在对内容概括、抽象的基础上加工、仿制而积淀成形式美三 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1 色彩 色相红色:兴奋 黄色:明朗 绿色:安静 白色:纯洁 色彩能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效应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冷暖色调对比2.线条、形状 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垂直线 、水平线、斜线、曲线、放射线、圆形线 、交叉线等。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直线-坚挺、崇高 平行线-安稳曲线-柔和、优美 斜线-富有动感 圆形线-流动活泼 交叉线-激荡 放射线-开放3 声音 声音有极强的表现力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圆形柔和、方形刚劲、立三角有安定感、倒三角有倾危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尖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平稳感3.声音表现力高音:激昂亢奋低音:深沉凝重强音:坚定有力, 富有鼓动性弱音:柔和细腻, 富有抒情性纯音:优美淳正,悦耳动听燥音:繁杂吵闹,令人不快 四 形式美的主要构成法则1 单纯整齐,或称“整齐律”2 对称均衡,或称“对称律”3 调和对比,或称“对照律”4 比例均衡,或称“匀称律”5 节奏韵律,或称“节奏律” 6 主从协和,或称“主从律”7 多样统一,或称“和谐律”5美学基础美的形态-1第二篇 美的形态(二) 美的分类美的形态论形式美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美的表现形态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与审丑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美的分类)1、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美不仅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而且还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1)几种自然美的形态A. 奇险美:惊心动魄的感觉,如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电闪雷鸣B.壮丽美:胸怀开阔的感觉,如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C. 幽静美:宁静幽雅的感觉,如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D. 秀丽美:清丽秀美的感觉,如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青水秀(2)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自然美在于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3)自然美的特性客观性;形式感(4)自然美的欣赏A.选择最佳的时空和角度; (登泰山)B.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观庐山)C.展开想象,富于情感。 (欣赏春天、秋天的自然景象)2、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1)社会美的分类A.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B.内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C.生产劳动美: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产活动美、生产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等方面。D.社会变革美:是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2) 社会美的特征以一切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是自由、自觉的,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内容重于形式, 美同“真”、“善”密切联系; 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2)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4、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等特性在于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1)科学美的特征是主客观的统一性;科学美与科学真之间的辨证统一性。(2)科学美的原则简洁性。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理论简洁性的典范; 新奇性。如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关于“大陆水平漂移”的想象;对称性。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统一性。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强调的“科学的宇宙观”和“占有科学的方法”理论。5、技术美:这是英语国家“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design”愿意为设计创意,因此,技术美的目的在于“研究物质生产即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以及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审美因素”,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2、技术美的特性:A、具有技术美特性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完善的,而且在使用上是舒适的,在外形上是美观的。B、技术美学作为“迪扎因”理论,从功用和审美相统一的观点研究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使其成为整个美学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从科学技术革新和对社会的道德改造、审美改造相结合的观点,揭示和阐明实用对象和环境发展美化的基本规律。3.技术美的要求:光线和色彩;声音,如音乐调节;劳动时的动作和姿态要符合健康、科学和美学的原则。6美学基础美的形态2第二篇 美的形态(三) 美的范畴美的形态论(三) l 优美与崇高 l 悲剧与喜剧一、优美“优美”之语源自古希腊美惠三女神之总称,是一切美好、欢乐、光明事物的化身。博克在关于祟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将优美确定为一种“爱的对象”,并系统论述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和特有的心理效果。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论美与尊严中系统阐发了优美的美学意义:优美是人的意志与感觉能力在人内心的协调一致所产生的,是“完美人性的印记”是美的心灵在现象中的表现,是感性和理性、义务和爱好的和谐相处。优美在中国亦称之“秀美”或“阴柔之美”。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 “鼎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王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寥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优美”一词正式出现于中国美学史上是近代王国维:“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优美的审美特征1.优美的形式特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它在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是关于和谐、完整、轻盈、纤柔、纯净、舒缓、渐次、圆润、温雅、秀丽之美的理性概括。2.优美的本质特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处于平衡状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述)3.优美感的基本形态:和谐感 爱恋感 松弛感。4.优美的审美功能:使审美主体舒适畅快、轻松愉悦、心旷神怡。二、崇高崇高源出于古罗马朗吉驽斯论崇高:“所谓崇高,不论它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词的高妙之中,而最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之得以高出侪辈并在荣誉之殿中获得永久的地位总是因为有这一点,而且也只是因为有这一点”,“但是一个崇高的思想,如果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这里表示一种激越强劲的语言风格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一些观点英国美学家博克第一次从审美意义论述(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说,崇高基于个体自保本能,是生命遭受威胁和痛苦时所激起的以恐惧为主,以欣慕和崇敬次之的情感,是一种“以痛苦为基础的快感”其对象形式往往是“体积巨大”、“ 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线条坚挺、色块凝重、“阴暗朦胧”。德国的康德:判断力批判从哲学高度分析了崇高的审美特性和精神价值。崇高的分析指出崇高分为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其特征是“无形式”(所谓“大混乱”、“极狂野”、“无秩序”、“荒芜”);崇高是感性(情感、想象力)与理性(伦理精神)对立、震荡乃至统一的体验。黑格尔:美学中说,“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结果是“呈现于观照的外界事物被贬低到隶属”的地位。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基本描述在汉语中指“大”、“壮美”、“阳刚之美”。是对庄严、雄伟、豪放、旷达、劲健、恢宏、凝重、冷峻、峭拔、粗犷、神秘之美的理性概括。孔子“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庄子“天地有大美”,都着眼于人格崇高。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中所明确指出的雄浑、劲健、豪放、悲愤、旷达等,都包含着崇高的意思。姚鼐:“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山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崇高的审美特征1. 崇高的形式特征:表现往往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奇崛的美。2.崇高的本质特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处于激化状态,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a、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盾激化中;b、从美感上,崇高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以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3.崇高感的基本形态:紧张感、崇敬感、奋发感。4.崇高的审美功能:使审美主体紧促不安、震荡难宁,进而实现增强信心、鼓舞勇气、提升境界的效果。7美的形态3第二篇 美的形态(四)悲剧与喜剧三、悲剧性悲、悲剧、悲剧性是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 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高峰。(四大悲剧)中国古典戏曲杰出的悲剧作品: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美学中的悲剧(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具有正面价值的对象(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失败和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 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1.悲剧(性)的特征1)悲剧感是一种夹杂着痛感与快感的审美体验,经历了由痛感向快感转化的心理过程。 真正的悲剧感往往由悲痛转化为悲壮, 悲壮转化为振奋,由振奋化为力量,完整的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过程.2)悲剧感是一种伴随着强烈道德感的美感。3)悲剧感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2.悲剧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能实现时所爆发的矛盾冲突。(马克思)“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讯)悲剧的类型:1)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人类悲剧2) 英雄悲剧 平民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悲剧3.悲剧性的基本形态是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4. 悲剧性的审美功能:通过引起人的悲伤、悲哀、悲痛,激起人的悲壮感、崇敬感、使命感,逼人深思,激发并高扬人的抗争斗志与奋发精神。四、喜剧性喜、喜剧、喜剧性是三个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於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喜剧性:指对违背客观规律的荒谬现象进行审美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喜剧性是对一切乖谬悖理现象所作的审美评价。就是以“笑”为手段,否定、嘲弄假恶丑,肯定、弘扬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性。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16、17世纪以莎士比亚、莫里哀为代表;18世纪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及法国的博马舍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的代表;19世纪以俄国的果戈理为代表。 我国古典戏曲中,丰富的喜剧遗产: 救风尘传奇玉簪记;传统剧目炼印等,都是优秀的喜剧作品。 1喜剧感(性)的特征)喜剧感是一种由厌恶感或惋惜感转向愉悦感的审美体验。)喜剧感是一种侧重于真的道德感。)喜剧感是一种以笑为主的、充满了轻松愉快的自豪感。.喜剧性的本质喜剧着眼于现实存在的社会冲突,喜剧是对具有“现存性”却没有“现实性“(即不合理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审美反映。“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阶段是它的喜剧” (马克思: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鲁讯)3.喜剧性的基本形态是轻松感、睿智感、幽默感。主要形式特征在于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形式:滑稽、 幽默、讽刺、诙谐、揶揄4.喜剧性的审美功能:舒心畅怀,发人思考8美的形态4(丑)第二篇 美的形态(五)真善美和丑一、真、善、美的关系1.真善美是三个相互区别的范畴2.美和真善的联系3.美是真善在现实中的统一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统一的形式。合目的性反映了美的内容有关善的方面,合规律性反映了其真的方面,这就涉及到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真、善、美的关系历来就是美学家们悉心研究并给予诸多论述的问题,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1.美与真的关系所谓真,是指客观物体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性。它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关于美与真的关系,很多美学家和艺术家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早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提出“模仿说”,强调了模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法国艺术家罗丹也指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我国汉代的哲学家王充也特别注意到美与真的关系,并提出“真美”这一概念,认为符合真者即为美。尽管这些观点对于真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或外在真实,但他们都看到了美与真之间的密切联系。美产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之中,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的,都要体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必须依靠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所以,美要以真为前提和基础。尽管构成美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离开了真,事物也就失去了美。 但是,真本身并不就是美。首先,作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本身无所谓美与丑,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在未被主体的实践活动征服改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作为真存在着的,真只是一种求知的对象,它引导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形式,它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它一方面表现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品之中是主体创造和欣赏的对象,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2.美与善的关系所谓善,是指人对外部现实的合目的性要求的实现,它是与功利直接相联系的。一般来说,凡是在人类实践中符合先进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并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事物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善与美也有密切的联系,善是美的前提。亚里斯多德说过,“美是一种善”,把美看成是善的一种表现方式;苏格拉底在研究美时也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考察,并指出实用的粪筐比无用的金盾更美。在中国的先秦诸子那里美和善更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如孔子的“里仁为美”,即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是美的;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也就是说人应该在自己的全部人格中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仁义道德原则,才可说是美的;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只有处处合乎礼义,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时才是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美字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虽说他们对善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在把善作为美的前提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美与善的确具有依存关系:美以善为前提,美要有善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对人有益,因为只有符合目的性的事物才可能是美的事物。但善的并不就是美的,美本身也不就是善。单纯的善只是主体实践对外部显示的要求的实现,它并不是美。美与善的区别表现在,善直接和物质功利相联系,而美与功利性只具有间接的联系,它不是直接地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更多的是作为人们欣赏和观照的对象。因此,美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功利性;善虽然有形式,但它不强调形式的方面,而美在体现形象意味的同时,着重强调形象的形式方面;善是意识活动的对象,它带给人的是实用的利益。而美是认识和欣赏的对象,它带给人的是情感的愉悦。3.真、善、美的统一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创造一个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世界,只有当人们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并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时,才有可能有美的存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符合客观规律来说是真,就它符合一定时代先进阶级的需要和目的来说是善,就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来说是美。在三者之中,真和善是美的前提,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体高于真和善,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和统一。二、美的事物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对真善的显现包含真善内容形象鲜明生动1 什么是丑1)丑作为审美范畴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丑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2)美学史上对丑的几种看法荷迦兹:不适宜鲍姆嘉通:破损、畸形克罗奇:杂多、荒芜3)丑的特征 第一,是否定生活、否定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第二,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第三,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2、美与丑的关系(1)美与丑相互对立(2)美与丑相互依存 (3) 美与丑相互转化3.关于审丑1)现实生活中的丑,确在自然界和人类普遍存在,但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美的异化、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着。2)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畴的恶。3)丑依附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的价值。4)承认丑在艺术中的的审美价值并非意味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4.艺术丑(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9美感-审美心理第三篇 审美论一、什么叫美感1.广义:美感指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审美实践中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等。2.狭义:美感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审美对象后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二、美感的主要特点1.美感与快感的本质区别A

    注意事项

    本文([文学]美学基础.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