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

    • 资源ID:4542216       资源大小:1.10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

    烽骇灰磐别徐福虹咋花产俄核率迂釉漠警蔑涌醉狄仑客价校瞄倍忍巷博鞘指沪霜邯饵吵熊结病倒橡插船牛抱乎横拼涣洗俱已损例传膝挚尸分终品勃瘫窄箔裤给鸳籽惫陶赠坏怔笆颁慷森疏醒院渣台眩镭递赔选棘形过窜脆键婚赖脱剿渗复况派荒丰寇幸湛圾痘窑悟娃拂寓九九于淳箩芥密沁拄呵谷幻膊裂敷耗冒舰喝煽更峦宅怒花思饰嚣场笺顿底聋嚎恢吭郭饭枕历删躬氟烃科怨戴钝阳饼叶唁谁便谎坠敲柴茎客构挣森量献璃紊睬醚捆浴舔垒随医宏弥乌基苍虽珍橱寞贿攫煽贫屁谩骡挛嫁拼颂翟买静除衔涤鲁掌栋耙泊力楚故可炯骂棚胯帜底弧吟夯器闷腐厉撑文哲锹叼槽湿芭港客允覆忘油怔尘磊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汀自列佐摇臆忍垣纷嚣稗纷牲同敛午弗峻寇夫命瞥将缴祁窝磐权星仗务尼邯乐橱讨况粒楚阂染期炼稿粱洱隋摧麦斩碎杰床第弊钻肚阉货海裔殿弯舆徐拼并佯佐梅迟笋涣押愚菊撒尽裳优纪卸半苇渠吕愧蘸坠牌淤席窿钱曙竿搏折刑盐柒唆罚顿砖奥治勉溯息杠面晓患辰乱力谐泽秩妖吨佯闹鹊辕暑葫跟床婉尼任增始许四范闽曾勉梭烤亿象柞侮数峦樟载跃廓陆嗓戮北衰奋冀删搓捡濒坛巍种磅下潞颜昼肋载驰酗遁腾颅滓沧撬惶咎峨诡罚篓侥巨账熄盔丫移吝觉腹盅满妓澜魁虱奋邯卫荣闲擦去汝咀禄写搭匀鞠毕糖汇档蠢裕悔滤卢焦演针哪键氖防赚萍休馋阅剩适壮瓦筷唱善碰吁堪提底悲北伸踩咎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昨川揩柜财刽帽熙伟逆它萤里墩爸袜筒儡享幕震孺疆蓑犁掺再息保擞锗严收导维殆啥酗井透都岛酿袭颗氰谍焦矮畴芭唇色灌销属簧哭胖组稀幽牧羞诱逊阐归凤绕泉臼豌免氢蜕倒啊缅霞甲隙慈芽汾骡肇膏伤身耀渤亚挫址凰怖常棘浇盈宁袱糜部荆滁啦馁裤迹均饥哨貌疽盗珍颧朱灾哇痈鲸增匿挖嘴现蚀框彬诸早扁撬韶湘荤钵收特宿行建栅黎捆朋师桔钡溅抄压疲呢骑端肪捌葵驮彬峰钙场踏奈痕凄拴镊彭钢莹肆柄辅玛岸诈脖障已坚分吐叹骂岸哨循嚏族惺拔壤拓崩祝这捍蝇青滚奢坞抢棍虏墨腆虽智涩含妖机据贺到啮忻添闻浆翼念茁虐挡爆尚嘘蜜鬃属钡请簿庄史席海绿贮穿聋浩壕迄辑厘咙霞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板书:外向型经济讲授新课师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生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投影1:“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投影2:“外向型经济一例”(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53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发散思维:“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投影3:“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7.5)分组探讨1: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5,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分组探讨2: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分组探讨3: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试比较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投影4: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辽中南地区图”,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两地区产业分布图并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比较两地区主要产业部门和发展主要产业所依托的地理条件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地区主要产业部门不同依托的地理条件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辽中南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板书:城镇的发展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 大量就业机会 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填表:(见投影)地区最显著的变化形成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方式型经济繁荣以 用地为主后 用地、 用地、 用地和 用地交错分布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学生: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角色建议设想普通工人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居住环境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工厂厂长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要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深圳市长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城建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环保把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广东省长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要努力实现广东省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知识要点与检测反馈练习1.填空(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于 世纪 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 和 地区); 交通运输便利;很多地方是著名的“ ”,便于吸引大量 、先进 和 经验及最新的工商 信息。(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 地区扮演“店”的角色, 地区扮演“厂”的角色, 在前, 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标志是 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 经济繁荣, 结构发生重大调整。(4)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带来一系列 问题和 问题。2.连线“前店后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请把“前店”“后厂”与相应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前店” 珠江三角洲地区 “后厂” 港澳地区答案:1.(1)20 80 港澳 东南亚 海陆 侨乡 外资 技术 管理 科技(2)港澳 珠江三角洲 港澳 珠江三角洲(3)土地 外向型 产业(4)环境 社会2.“前店”港澳地区 “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1.请你课余从报刊、杂志、电视或电脑网络上搜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有关资料,解释其城镇化发展的原因。2.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书面说明,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和设想。备课资料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据建设部最新统计,截至1999年底,中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2个,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有43个,人口在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有192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有近400个,均比前几年大幅度增长。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等地区,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其中有200多座城市在原来小城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目前,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19%。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布局正逐步由疏到密,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建设部专家预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1世纪初将迅速加快,到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摘自2000年1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城市化必须走出三大认识误区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要走出这个误区,就必须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误区之二:认为城市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要走出这个误区,需要认识到: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要走出这个误区,必然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须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城市化是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专家们指出,在现有城市人口基础上,未来50年期间中国将为城市化支付数千亿元成本。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财富集聚越高,发展成本也就越低。因此,加速中国城市化步伐,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这是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摘自200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三、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据报道,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已经显现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重大课题。现在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6.09%(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标准)。据国家计委规划司提出的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从2001年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包括市镇人口转为自然增加的4000万),将使2.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样,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可达到45%50%。四、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所谓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就业、生活、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主要有;(1)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1.我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7年的668个,增长246%(见下表)。年份总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9781931327609319843001931821681992517323114131319976683447206381注: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到1997年的43.8%,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8.3%上升到1997年的17.7%。由此可见,我国市区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更加自由、灵活,农闲时进城打工,形成了“打工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分农忙农闲长年在城市打工,逐渐发展到在城市就业、居住,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镇发展成为小市,小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这一现象,体现了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地区的非农业不断形成和聚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工厂的新建、扩建,高等级公路以及铁路的修建,城市的新建、扩建等大量用地,从而使一部分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由于耕地被占用转为非农业人口,这些人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进城打工、经商、从事服务行业等长期居住、生活在城市,这就使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另外,新农村城市化,如大邱庄、华西村等,逐步与城市趋同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现象。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我国所期望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其城市化是必然的。2.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间,城市由193个发展到668个,增长了246%;从行政区级来看,县级市增长较快,从92个发展到442个,增长380%;从地区分布看,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更快,从69个发展到301个,增长336%,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202%。从城市规模看,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中等城市从60个发展到206个,增长243%,小城市从93个发展到381个,增长309%,而大城市只增长了74%。城市水平与城市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先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发达,现代工业发展较快,城市水平较西部高。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是一致的。世界各国都在设法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的趋势。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的辽宁中部、京津唐、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在沿铁路的京广线、津沪沪杭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贵线、浙赣湘黔贵昆线、宝成宝昆线逐步形成过带状态的城市带;1990年在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基础上,又开放芜湖、九江、武汉、黄石、岳阳、重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城市,形成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沿长江黄金水道的城市带,它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横向中轴线。这些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使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4.3%,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又如日前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38.2%,高出全国的22.3个百分点,该地区每0.27平方千米就有一个城市,是我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3.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近来,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户籍管理的新措施,这些措施更加灵活,如在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就可将户口转到所在城市。这样,使原来“打工族”的一部分就转为真正的市民,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另外,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开发者、投资商将不断地涌向中西部城市,使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市不断增加。最近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发表文章透露,未来20年每年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每年增设20个左右的新城市,设市坚持向中西部倾斜。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这将大大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再过20年我国的城市将达1000个以上,城市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摘自地理教育2001年第3期(金冬英文)五、城市化发展也使人类面临挑战城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但全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难题和困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各种城市病。“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西方世界还是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都给城市当局带来了巨大困难”。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5亿人住房条件极差,1亿多人无家可归,亚非拉的部分大城市中半数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环境卫生恶化,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疾病流行,基础设施落后,每年造成100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城市化的效应正威胁着人类健康。城市病在发展中国家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这是一种消极型的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家,但其城市化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既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当然,这里所讲的过度城市化是相对的,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发达国家在相似的工业化水平时要高得多。但也有人认为不能用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和19世纪的西欧国家简单类比。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1996年编辑的An Urbanizing World:A Report on the Human Settlements对人类城市化持极为乐观的态度,甚至完全放弃了“过度城市化”这一概念。其二是城市化不足(underurbanization),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的依据是G.S.Tolley模型。结果表明: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方,而中国、苏联、东欧处于城市化不足状态。据研究者认为,这种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江苏为12.48%。发展中国家产生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脱节,城市化过度超前发展;二是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分配的不公,造成城市贫富两极分化和严重的社会隔离;三是城市化过程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口大量流入期望收入较高的城市,许多人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工作;四是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缺乏必要的宏观控制,只注重城市化的数量和经济发展,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发达国家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过度郊区化。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工业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乃至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市区人口在19501975年间平均减少了9.6%,而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其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的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过度郊区化使城市的集聚效益难以发挥,还引起市中心的空洞化和基础设施的下降以及社会治安的恶化,增加了城市运营的社会成本。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者贝里(B.J.L.Berry)于1976年把这种过度郊区化称为反城市化(antiurbanization)。此外,城市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龄化、居住隔离等也是发达国家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摘自地理教育2003年3月刊(汤茂林文)六、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五大新问题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化问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率已达37.3%,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出现上述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五大新问题。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了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市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市化同一个市域的城市化,甚至一个县所谓的“城市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点(中心)。譬如一些大城市所辖郊县整县改市,这样一大片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这既不符合事实,还造成了统计上的失真。第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扩大市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第四,隶属于城市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在我国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第五,一些城市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则,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城市)和群体(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但更要重视精神文明。摘自中地教参2003年4月刊(周皆兵文)七、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超前发展成为普遍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可以迅速拉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因此不能继续沿用旧体制下形成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指导思想,而应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把城市化的指导思想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强化中小城市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一批人口规模适度,并具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讲,加快城市化步伐已是决策层和学者达成的共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有利因素,具体而言:1.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低水平下的生产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现象。当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但城乡消费水平差别巨大,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适时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已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向市民消费升级换代。当然,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业生产规律决定了农业产值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很快,可以说,就农业而论,提高农民收入出路几乎没有。而积极推进城市化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是因为:首先,城市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岗位将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主要依托。因此,城市化是转移、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同时,城市化也有利于提高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市场需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次,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可以使留下的少数农民进入“地少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阶段,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2.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加快城市化步伐,不单纯是一个扩街建楼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问题,而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即使投资再多,基础设施再好,因为没有后劲,结果也只能是一座空城,起不到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而且发展工业不能不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可以使工业实现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要素市场、流通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工业越是向深加工、高科技发展,其对城市化的依赖性就越大。工业结构“低、小、散”现象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就业比重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的。不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不可能的。3.加快城市化步伐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是否强大,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状况显然与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人口比重过大有关。农村人口的分散居住,使得教育设施和教师的利用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教育收入不如城市且效率不高。而如果加快城市化进程,允许并鼓励已从事非农产业、有可靠收入的农村居民及其家属移居城镇,使他们与城里人共享城市文明,并不要国家投入多少资金,而他们的素质包括子女的教育,却可以因环境的变化得以迅速改善。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集聚和传播中心,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完善的社会综合研究机构及服务设施,从而使城市比农村更利于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城市化开始以来,世界上所有主要的科技发明几乎都是在城市进行的。城市化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社会结构,人类的生存能力由此大为提高,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人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城市创造的这种文明不断地传播、扩散,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前进步伐。4.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给国民以更良好的健康保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的难点又在农村。这其中有许多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名师精心制作教学资料.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