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doc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主 题:数据收集整理课 时:共 3 课时 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2.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3.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目标1、 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2、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怎样收集数据和注意事项任务2:根据调查结果填简单的统计表任务3:根据统计表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环节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收集数据的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认识统计表,根据表中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4、 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填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环节三巩固练习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完成统计表后,会独立解决问题环节四归纳总结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二课时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主 题:数据收集整理课 时:共 3 课时 第二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2.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3.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目标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怎样收集数据和注意事项任务2:根据调查结果填简单的统计表任务3:根据统计表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谁能简单上节课我们都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结合实例简要说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究方法1、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2、 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3、 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4、 分析统计表,回答问题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5、完成统计表。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能说出统计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环节三巩固练习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和过程,完成统计表后,会独立解决问题环节四归纳总结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三课时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主 题:数据收集整理课 时:共 3 课时 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思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2.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3.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目标1、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怎样统计数据和注意事项任务2:根据调查结果填简单的统计表任务3:根据统计表熟练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熟练说出统计数据的方法环节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6、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 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环节三归纳总结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同学们,经过你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1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对除法有些了解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问题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会平均分物体人数4840645由上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除法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问题,不少同学都有平均分物体的经验,但只有少部分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因此要开展猜想、动手、验证、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探究”,体会“转化”,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任务2:根据调查结果填简单的平均数任务3:根据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环节二亲历平均分过程,体会新知1、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1。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分成3份,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糖果,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3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学生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3)说一说哪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为什么叫做平均分。2尝试平均分物品。(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3独立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瓶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学生通过操作明白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进行平均分环节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的第1题。(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二的第2题。练习二的第3题。(用小棒代替风车,动手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平均数环节四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2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二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本课着重于让学生理解“包含”。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问题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会平均分物体,知道每份分几个会平均分物体,知道能分成几份人数60566032由上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大部分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在平均分物体时,知道每份分几个,但少部分同学在平均分物体时,知道能分成几份。因此要开展猜想、动手、验证、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探究”,体会“转化”,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巩固平均分的含义。任务2:根据教学活动,知道平均分的话可以分成几份。任务3:根据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学生能够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巩固“平均分”的含义。)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亲历平均分过程,体会新知2尝试平均分物品。(1)按教科书第10页例3提出:把8个果冻,每2个分一份,能分成几份?(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果冻“每份分2个”。)(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4)教师强调:每2个分一份,就是平均分。(5)教师归纳:和上一课时的平均分活动,方法虽然是不同的,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但从结果可看其本质是形同的,都是平均分。2、独立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杯子,独立完成把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每4个装一盒、每6个装一盒,分别可以装多少盒?(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怎么进行平均分环节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的第5题。练习二的第6题。练习二的第9题。(通过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一步体会怎么进行平均分。环节四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3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本课教材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例题m排分为4个层次:首先根据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知道平均分的具体含义会进行平均分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人数6060523由上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平均分”,也会进行平均分,大部分学生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但只有少部分同学知道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因此要开展猜想、动手、验证、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探究”,体会“转化”,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任务2:根据教学活动, 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任务3:根据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环节二亲历思考过程,体会新知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2、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3、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这种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环节三巩固练习练习三的第1题。练习三的第2题。练习三的第3题。(通过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认识环节四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4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四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本课教材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深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本课的编排首先根据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然后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人数5460434由上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量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大部分学生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只有少部分同学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因此要开展猜想、动手、验证、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经历“探究”,体会“转化”,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2、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 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评价任务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任务2:根据教学活动, 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任务3:根据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20个竹笋和4个篮子。再出示题目: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提问: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放4个就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环节二亲历思考过程,体会新知1、“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要分的竹笋是几个?(20个)把20写在除号的前面。每几个放一盘?(4个)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能放几盘?( 5盘)把5写在等号的后面。2、20÷45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这个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 ÷ 4 5被除数 除数 商(学生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环节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1题“做一做”的第2题。练习三的第4题。(通过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认识环节四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然后尝试总结。)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5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五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本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练习课。本课通过各种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进行平均分知道除法算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除法的含义人数60605849本课让学生在掌握平均分和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后作的总结和练习,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巩固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评价任务任务1: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任务2:根据教学活动, 感受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任务3: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6题。(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12÷3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28÷4=7 (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环节二体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第8题,看图写算式。(1)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2)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幅图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观察角度不同相应的算式也不同,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给学生渗透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提供直观表象。环节三巩固练习练习三第11题。练习三第10题。(小组结合完成,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认识。环节四独立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练习三第5题。练习三第9题。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除法的认识。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6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 题: 表内除法课 时:共十 课时 第六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设 计 者; 郎芝若 孝义二中目标确定的依据1.程标准相关要求“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能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段。本课先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3、学生调查分析课前,对6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项目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进行平均分知道除法的含义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数605436由上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进行平均分,大部分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但只有少部分同学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2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究的乐趣。评价任务任务1:复习乘法口诀,为探索求商方法做铺垫。任务2:根据教学活动, 探索求商的方法,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任务3: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乘法口诀。1填空。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复习乘法口诀,为探索乘法口诀求商做好铺垫。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亲历思考过程,体会新知1、引出除法算式12÷3。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提出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2探讨计算方法。(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3×4=12(2)算式中的3、12分别表示什么?(3)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4)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呈现分桃的情景,探索求商的方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求商的方法有多种。通过尝试,使学生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明确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环节三巩固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