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课.ppt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讲义,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展开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隋朝虽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并且富庶一时,但由于其后期统治的残暴,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终于在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中土崩瓦解。随后建立的唐朝,其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鼎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景仰,被历代仿效。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三、学情分析 因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材不仅没有明确,反而把它们分作两目介绍,初中学生很容易把它们作为两个独立的问题去掌握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点明。另外,如何看待贞观之治,不仅需要全面,具体地了解贞观之治,而且需要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这一问题解决了,本课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如何评价唐太宗”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知道吗?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你知道为什么吗?,新课学习,一、唐王朝的建立,老师提供“唐太宗李世民”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并思考:1.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2.唐朝建立的简单情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老师提供“唐太宗”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你能否讲述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学生凭着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前资料的收集,应该能够讲述一二有关唐太宗的故事。,老师展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你知道上文的意思吗?你能否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举出“载舟”“覆舟”的例子?,学生可以进行简短交流,此问题有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老师展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由学生讲述有关唐太宗用人的故事。,老师展示人物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三、贞观新政,学生自主学习: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并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以精炼简洁的语言加以说明。再对“贞观之治”做出概括并解释何谓“治世”?,1.唐太宗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2.由隋的灭亡到“贞观之治”,你有哪些思考?,最后设计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