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pptx
结合IS-LM模型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目录,IS-LM模型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IS-LM模型简介,什么是 IS?什么是 LM?什么是 IS-LM 模型?,什么是 I S?,顾名思义-I=投资;S=储蓄。那么What is IS?IS曲线代表了在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产品市场达到 均衡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 函数关系。,什么是 I S?,投资需求变动储蓄函数变动政府支出及税收变动净出口额变动,SO,如何使 IS 曲线移动呢?,返回,什么是 L M?,顾名思义-L=货币需求;M=货币供给那么What is LM?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 均衡条件下,r 和 y 的 关系,返回,什么是 IS-LM 模型?,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的模型。一般认为是高度概括了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标准解释。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的一篇论文中(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种解释)提出来的,后来经过了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等人的发展。因此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模型达到均衡的条件:IS=LM,返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化,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在围绕某一个值上下波动,有顶峰,也有谷底,而这些波动政府又该如何面对呢?,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大致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政府主要依靠行政和计划手段来实现,虽然财政、信贷手段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财政、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几次比较明显的大幅波动运行,与中国经济大幅波动相伴随的是历届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践。并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重点发展经济,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和冲动导致宏观经济出现经济过热:一是当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二是投资过热和投资品价格上涨。当年投资率为38.2%,由于投资超出了计划,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是高于计划价格的议价产品,从而抬高了物价指数。三是财政出现赤字。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8年财政节余10.1亿元,而1979年财政赤字207亿元。四是外贸出现较为严重的赤字。为了满足国内投资需要,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进口,1979年外贸赤字为11.4亿美元。五是消费增长和物价上涨。为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政府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促使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以致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国家因此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达6%。投资和消费增长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一个高峰。,第一次:1979-1981年,背景,1979年,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等部门以计划手段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计划指标,减少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项目;以行政手段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压缩国防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以行政手段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冻结企业存款,向企业推销国库券48亿元。这些宏观调控措施较快地压缩了总需求,遏制了通货膨胀,使1981年经济增长率较快地回落到5.2%。,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一次:1979-1981年,宏观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点发展经济,以上背景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提高,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与LM 曲线新的交点处利率上升,导致通货膨胀。计划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使总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至均衡点。如右图:,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一次:1979-1981年,分析,19841985年宏观经济形势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和改革向城市的推进,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的情况,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1984年,中国决定把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并把部分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即“拨改贷”。在基本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后,便发生了银行竞发贷款、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货币发行失控、工资奖金增长过快、社会消费需求膨胀的情况。1984 年GDP 增长率达到15.2%,为建国以来最高,当年通货膨胀率高达9.3%。,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背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出现的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这期间,人民银行已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1984年1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和大力组织货币回笼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控制信贷投放。198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包括:1985年4月的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通知,1985 年4 月国务院批转人民银行关于控制1985 年贷款规模的若干规定,7 月国办的关于加强银行金融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10 月关于全面开展信贷检查的报告。但1985年这一年经济过热局面并没有控制住,许多地方和单位仍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为此,1986年3月通过的“七五”计划,分为前两年和后三年两个阶段。前两年进行调整,着重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问题。然而,在1986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回落之后,许多人认为经济增长出现滑坡,强烈要求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加之1986年时“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在各种压力之下,原计划用3年时间进行调整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所以1986年进行的宏观调控过程中,扔潜伏着进一步引发新的过热的可能。虽然1985年实施了“双紧”式宏观调控实施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宏观调控的思路开始形成,使得1986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8.8%,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2%,经济形势有所缓和,但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仍然较高,经济再次膨胀和过热的风险并未根本消除。,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措施及效果,下面分别通过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分析,减少政府支出减少转移支付提高税率,加大税收,提高利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调高法定准备金率和提高在贴现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图1所示,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导致IS曲线向左移动(假定LM曲线保持不变),从而导致利率和产出水平同时下降,但是财政政策的效果要取决于IS曲线的斜率。假设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利率水平为r0,产出水平为y0。由于政府采取相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IS1和IS2曲线同时水平移动相同的距离。此时IS1*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y1,利率水平为r1,IS2*与LM曲线相交于y2,利率水平为r2,可见不同斜率的IS曲线的效果是不一样的。IS曲线的斜率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好,IS曲线的斜率越小,效果越不明显。(接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分析,图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同时还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的斜率越小,政策效果越明显,LM曲线的斜率越大,政策效果越不明显,如图2所示,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分析,图2,返回,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图3所示,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LM曲线的左移,从而导致产出水平下降,利率水平上升。货币政策的效果同样要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大小和IS曲线的斜率大小(LM曲线的斜率),如图所示假设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产出水平为Y0,利率水平为RO,此时在IS曲线不变的条件下,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的效果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明显,斜率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同时货币政策的下效果还取决于IS曲线的大小IS曲线的斜率越大,货币政策越不明显IS曲线的斜率越小,货币政策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二次:1985-1986年,分析,图3,返回,第三次宏观调控针对的是19871988年的经济过热而出现的通货膨胀。1986年1987年的调控成功之后,未来经济政策如何又成了众人争论的焦点。1988年,当时一位领导人发表讲话认为,鉴于1986年1987年宏观调控的成功,中国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又可以不发生通货膨胀的路子。这一论断很容易使人放松了对经济重新过热的警惕。与此同时,有人提出,要更快发展中国经济,可以更大力度地推进开放,实行“大进大出”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个提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样,经济一向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终于可以充分舒展自己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再次风起云涌。导致宏观调控后的中国经济过热问题在1988年出现了反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所进行的比较重要的一次宏观经济调控。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长期被压抑的潜在生产力获得了解放,我国经济实现了差不多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但经济中积累的不协调、不平衡因素也越来越多。加上1988年初,在大量商品仍然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率客观还比较高的条件下,就过早地作出决定,要进行全面的价格改革“攻关”;极少数重要商品的价格继续由国家宏观控制,并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完全开放,由市场调节。接着又放开了高价烟、酒的价格,市场销售价一举提高了好几倍甚至上十倍,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也上升到了两位数,而银行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还只有7.2%。这些商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成十倍地上涨,使普通百姓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所有商品都会大规模涨价,因此在1988年8月9月份就出现了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抢购,银行储蓄存款大幅下滑。与此同时,跃然当时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得到一定控制,但预算外投资规模的膨胀远远没有控制住,而且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三次:1989-1990年,背景,在此情况下,中央紧急作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坚决进行宏观调控,全面压缩需求,控制物价,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增加,并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居民储蓄利率被调整到了14%以上,随即又推出了保值储蓄的办法,也就是说,储蓄利率按照物价浮动而浮动,下发指令性文件,派检查组下去检查,严禁一些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开工,这样到10月以后,抢购风潮才基本过去。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用3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国民经济调整才得以有效地进行。由于这次经济失控的范围宽、来势猛、影响大,因而调控的步伐也就比较急,采取的措施与力度也比较大。可以说基本上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进行“急刹车”的。这样仅仅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经济就重新达到了基本平衡。但这次宏观调控,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有着某些不足。现在一般将这次宏观调控形容为“硬着陆”,虽然没有“机毁人亡”,但机体已受到了某些不可避免的损伤。,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三次:1989-1990年,措施,导致这次经济过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对形势估计有错误;第二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普遍供不应求,还不宜进行所谓的“价格攻关”;第三是对于通货膨胀和利率倒挂的解决办法意见不统一,错过了调整的最佳时期。如果当时早一些提高利率,很可能不会发生抢购风潮。这次宏观调控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一是对需求压缩过多,由于这次调控力度过大,导致了随后三年中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按可比价格计算几乎没有增长;二是导致中国整个经济三年低速增长;三是劳动失业率大幅上升,市场商品供大于求,当时曾出现大幅压缩农民进城打工人数的情况,致使大量农民失业;四是当时调控压缩了投资,使资金多余出来,其实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但是当时政府做出错误决定,提出要发挥商业部门“蓄水池”的作用,即用资金来大量增加商品库存,结果导致了大量积压。加之严格控制贷款后导致了很多工厂的资金周转不灵,拖欠问题严重,三角债、多角债大量增加,而由此使社会诚信大幅降低。可以说,这次调控基本是经济的“硬着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三次:1989-1990年,分析及影响,从1991年开始,为了解决上一轮宏观调控的后遗症,中央政府实行了中央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等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开始回升。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等现象。“四热”即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即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即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一乱”即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越来越快,通货膨胀呈加速之势,通货膨胀率在1993年和1994年达到13.2%和21.7%,是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四个高峰,也是建国以来物价上涨的最高峰。与此同时,外贸赤字为679.4亿美元,也创历史新高。,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四次:1992-1997年,背景,此次宏观调控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及特点:一是改革与调控相结合。推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政体制进行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任务,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实现外汇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形成计委、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相互配合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二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货币政策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央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运用,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也严格地控制了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适度增长。四是决策果断,调控有度,成效明显。在调控过程中,坚持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降低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四次:1992-1997年,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四次:1989-1990年,IS-LM模型,“软着陆”的主要经验是:(1)控制投资需求与加强农业、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2)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相结合。(3)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也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的手段虽然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但力度却是相当的严厉,这可能是接受了80年代中期宏观调控不够有力并且摇摆不定,最终导致经济过热和高通货膨胀,甚至社会动荡的惨痛教训。有了这个教训,因此在1993年上半年经济过热的形势之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16条措施”出台以后,经济过热压力很快得到缓解。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从6月份的34%很快压降到了10月份的15.6%;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长率从74%压降到了5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从52.95%下降到了31.35%。外汇调剂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兑换率也从1993年11月的1:11.5回落到1:8.7。但是,经济过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惯性,而紧缩政策效果的显现也会存在一定的时滞。1994年初,在进行经济形势预测的时候,有部门提出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在7%左右,而当时的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孙尚清则认为“7%恐怕打不住吧!”事实证明,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20%(其中,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24.1%,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21.7%)。导致1994年物价继续高攀的主要原因是前期货币过量供给的滞后效应。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行紧缩措施以后,国内需求明显收缩,但是出口需求非常旺盛,同时有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使得1993年占GDP2.5%的贸易逆差,转变为1994年占GDP1.5%的贸易顺差。全年经常项目盈余71亿美元,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13亿美元猛增到年末的517亿美元,随之,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长幅度高达30.6%。,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四次:1992-1997年,影响,1997年,东南亚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增强东南亚国家克服困难的信心,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由此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国内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使得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国内的主要问题。1998年中国CPI首次达到负值,这是中国经历的第一次通货紧缩。有以下数据说明:199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增幅较少8.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指数分别为-2.6%和-0.8%;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仅为7%,成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背景,面对经济形势的突然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如下: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刺激国内需求。从1998年到2003年共发行了9100亿建设国债,加之银行和企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资金充足,有效地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供给。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突破了我国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的瓶颈。稳健的货币政策 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求关系。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1998年3月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下从13%降到了8%,1999年再次下调到6%。同时,从1998年到1999年三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8年到2002年间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消费政策方面变限制消费为鼓励消费。政府不仅从刺激投资需求,还从消费需求方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有效地扩大了居民消费;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吸引外资,使对外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措施,经过5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内需开始启动,中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这期间,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开始更多的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入2003年,伴随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经济在消费升级、世界工厂、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换届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爆发,走出通货紧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本次宏观调控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平稳较高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为了用IS-LM模型分析98年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我列出IS曲线、LM曲线表达式及IS-LM模型如下:IS曲线:Y=C(Y-T)+I(r)+GLM曲线:M/P=YL(i)宏观经济均衡时,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即IS=LM。,图1:IS-LM模型,从前面的财政政策分析可以知道,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扩大内需为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降低利息减少税收,促进出口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国内投资(接后面),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财政政策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购买增加了G,计划支出曲线向上移动G,均衡点从A移动到B点。由于政府购买对收入有乘数效应,收入从Y1 增加到Y2,其中Y2-Y1=G/(1-e),e(0e1)为边际支出倾向。在任何给定的利率水平下,政府购买增加G使得收入水平增加G/(1-e)。,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图2: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如图3所示,IS曲线向右等量移动,经济的均衡点从C点移动到D点。收入从Y1上升到Y3,而利率从r1上升到r3.由于利率的上升,企业减少投资规模,投资的减少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的扩张效应。因此,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Y3-Y2小于国民收入决定图中的收入增加Y2-Y1。由于IS曲线的移动是针对给定的物价水平而言的,这说明在任意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Y3-Y1。,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图3:IS曲线向右移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多次下调利息,增加货币供给M,因为在短期物价水平P是固定的,使得实际货币供给M/P增加。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对于任何给定的收入水平,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因此,如图4,LM向下移动,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由于货币供给M的增加同时提高了产出Y的名义值,对任何一个给定的物价水平P而言,产出Y增加。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图4:LM曲线向下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利息下降、增加国内投资、出口和政府支出,使IS曲线向右移动。大量发行国债,为保持货币市场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将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而M增加,r就下降,使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得Y增加,故LM曲线向下移动;IS向右移动和LM向下移动使得均衡点Y右移。上述分析表明,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实能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是效果如何却要取决于IS、LM曲线的斜率。,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如图5,当IS1曲线向右移动到IS2位置时,收入Y1移动到Y2。现在假设LM曲线是一条更平坦的曲线LM2,要使Y1移动到Y2,只需将IS 曲线移动到IS3。说明,在LM曲线更平坦的条件下,只需采用较小的政策力度就能达到同样的产出增加的效果。同理可得,IS曲线更平坦时,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只需采取比IS更陡时较小的货币政策力度。由于在此阶段,专家分析,中国的IS曲线斜率较大,LM曲线斜率较小,所以,在相同的政策力度下,我国采用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要更有效。因此,98年-03年采取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然能扩大内需,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利率变动不大。,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五次:1998-2003年,分析,图5:曲线斜率决定政策效应,我们将第六次宏观调控分成下面两个部分来展示:2004-2007年 200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六次:2004年至今,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中央实行了第六次宏观调控。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日益紧张等经济过热迹象;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升温,大量国际热钱不断流入,通胀压力加大,并助推了房地产泡沫。从2004年4月起,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六次:2004年至2007年,背景,“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双稳健”框架下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公开市场操作。恢复了央行票据发行,开始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连续滚动发行央票;启用正回购操作;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及远期央行票据;启动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业务。二是利率政策。连续10次调整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至7.47%;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至4.14%。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7.5个百分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达到14.5%。四是窗口指导。针对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投资过热行业发布多项文件,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信贷管理,把握好信贷投向,采取措施限制对“过热”行业的贷款。,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措施,第六次:2004年至2007年,“稳健”的财政政策一是连续调减长期建设国债,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二是调整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在适当调整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对支出结构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优化调整,在适当减少经济建设投资比例的同时,逐步增加了对“三农”、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三是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体系。首先是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对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超基数部分中央、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措施,第六次:2004年至2007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之下,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传统“过热”与“泡沫化”的双重风险,全国经济的同构化严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尚未有效缓解等问题,宏观调控仍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效果,第六次:2004年至2007年,返回,2008年至今的宏观调控可以视为是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继续,或将其看作第六次宏观调控的第二个阶段。但由于2008年夏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此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与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第六次:2008年至今,背景,从“从紧”到“扩张”再到“稳健”的货币政策2008年为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一方面,适时调增信贷总量,另一方面,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并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9年,政府实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实施手段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措施,第六次:2008年至今,返回,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上半年(1-9月)的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考虑到改善民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2008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仍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1月,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即4万亿元投资计划。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09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温家宝表示,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措施,第六次:2008年至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