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ppt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学会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基本方法。2、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3、能够结合所在地区城镇建设的实际,与他人讨论、交流城市化过程对本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准备,1.何为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体育和社会福利等,3.何为城市化?,知识准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2.何为工业化?,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学习思路,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1、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珠江三角洲),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城镇人口/总人口60%,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快于工业化,城市化慢于工业化,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表现: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站占比重不断上升 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重上升,寻求出路,珠江三角洲,2、国内背景国家对外开发政策3、良好的地理区位位于东南沿海 比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4、良好的人文基础全国最大的侨乡,接受港澳产业转移,投资、引资、引商,1979年至1990年,薄弱,贫乏,丰富,_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主导产业,_密集型产业,_、技术、_,引进,_加工厂,建立,外商投资规模_,附加值_,吸引外资额增长_,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_,工业基础,矿产资源,政策、侨乡,生活消费品,较慢,劳动,较慢,劳动力,低,资金,设备,小,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_已不明显,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_,_的优势丧失,_产业不能支撑该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抓住,机遇,世界:经济_,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发展,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政策优势,劳动力成本低,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全球化、信息化,经济结构调整,第二阶段:,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化与城市化,7990年,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慢,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厂家,两个阶段,90年代以后,主导产业:高新技术(转移的背景),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第一阶段,一九七九年一九九零年,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政策、侨乡优势,资金、技术、设备,生活消费品加工厂,改革开发初期,外商投资规模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第二阶段,一九九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丧失,劳动力密集产业不能支撑该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工业化的推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化推进条件的变化,引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化进程,活动,比较我国几个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温州模式,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起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位置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区,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唯一的优势是沿海但是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是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苏南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了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1949年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改变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石油开发的大庆等,化工为主的辽阳等.城市化水平为46.55%(全国为26.0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1、大多数地区伴随工业化的进程而推动城市化。云南的城市化是边贸发展而促进形成的。各自特点:珠三角工业化模式:外资的推动 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苏南模式:大城市向外扩展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带动郊区城市化。(“内向”型经济起步)温州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 带动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资源的开发,带动劳动力的职能的变化和工业发展。推进城市化。云南 得宏模式:边贸发展 带动商业发展 城市化,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三、问题与对策,(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脆弱性受外资制约、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腹地限制 对外资吸力下降,工业化、城市化后劲不足,(二)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处于劣势,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的变化:低成本 扩大市场,(1)产业升级困难,外资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南岭阻隔 经济腹地小,四、问题与对策,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城市数量和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遽膨胀,工业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间缺乏分工合作,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严重,噪音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及其存在的问题,1、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布局不够合理(大中城市数量过少,小城市过于密集,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少,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萎缩。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城市之间缺乏分工,功能雷同)3、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不够明确。4、污染严重,生态恶化5、人口素质偏低,城市化水平提升受到限制。,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产业升级困难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小结,3、措施和对策,措施1 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为中心发展重化工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地址:南沙开发区四大支柱;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 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业、(IT业)综合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珠三角地区资源缺乏,为何还有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的石化,钢铁等重工业?,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实现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合理完善的区域城市结构,大三角的构建理念,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共赏资源,增强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广东经济发展新动力从小三角、大三角、向泛三角推进,措施2,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地城市。依托一定地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地核心,借 助现代交通工具或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的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四个特征:高密度的聚落、一国或全球的发展枢纽、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大珠三角:粤港澳三地合作出现三赢的局面广东;将发展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将发展成为世界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之一,结果:出现“前店后厂”的关系,泛珠三角区域范围示意图,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意义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措施 3,加强规划与管理,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 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比较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长江三角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等,33。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上海的对外的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4、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5: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离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小结,珠江三角洲经济成功起飞的六大因素1、流域区位因素2、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缘因素3、改革开发的,问题研究,启示:人类对农业的因素进行改造,减少不利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因素,人们可以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灌溉水源)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农业发展.交通条件对市场下的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走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路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