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孝文帝改革.ppt
,魏,蜀,吴,西 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 朝,宋,齐,梁,陈,东 汉,南 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二、内容三、评价 小结巩固练习,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背景,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北魏社会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冯太后曾进行改革,魏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二、内容,1.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均田制(必修二P8),原因:,鲜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改变游牧生活,内容,成年男女可以领种土地(露田、桑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作用,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租调制:,国家按人口向农民征发田租及徭役,三长制:,健全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租调制,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均田农户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调),一夫一妇出帛或出布一匹,粟二石(租)。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魏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整顿吏治,原因:,官商勾结,贪污成风,影响政府收入,激化矛盾,措施,任期不固定,由政绩决定,严惩贪官污吏,推行俸禄制,由国家统一筹集,作用,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2.推进汉化的措施,有利条件:,迁都洛阳,措施,易胡服,说汉话,改汉姓,胡汉联姻,作用:,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民族融合,革除旧俗,扩大汉族官员比例,迁都洛阳,原因,减少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过程:493495年,平城,洛阳,意义:,有利于促进鲜卑族汉化及民族融合,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根本,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三、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商业的繁荣:,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各族间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各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北方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表现,影响:,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影响,性质:,少数民族政治家推行的封建化改革,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其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二: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而丢掉了勇武质朴。,各抒己见,链接高考,思考题,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学习的是汉族的繁文缛节,抛弃的是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1、忽视了北部边境,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4、后继乏人,3、全盘吸收汉文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不足之处,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巩固练习,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 先进文化的吸引 民族矛盾尖锐 A.B.C.D.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A,B,D,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D.整顿吏治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C,D,A,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A,B,课后作业,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