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三章.p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依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矿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作用:,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健康状况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以及增长速度和迁移情况等。第一、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进行社会生产。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意识主体的不同划分),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意识,是群体共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根据意识水平或层次高低的不同划分),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不同形式。社会心理是自发形成的直接感受,属感性认识层次,是片面的、易变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比较完整的确定的思想体系。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特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服务的,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后者可以为任何一种经济基础、经济制度服务。,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前提。第二、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第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有阶级性。,(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3)掌握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现实意义,要正确而充分地认识和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切实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就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以及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2)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前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它是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3)生产力的结构,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形态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实际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3)生产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物体现出来的(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运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再次,它告诉我们在当前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即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3、国家,(1)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2)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两者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反作用的方向:保护自己,排斥异己。反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反作用的效果:看其对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否适合,会有促进和瓦解、破坏两种不同的作用。最终作用取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内容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方面(与前一规律的共通性)。,3、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现实意义,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的具体历史进程存在着差异性、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基本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广义:生产方式;狭义:生产关系)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观念结构(观念上层建筑)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的含义及起源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产生的客观前提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2、阶级斗争的含义及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的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表现,首先,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类型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2、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的。它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改革的实质及作用改革是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几次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及影响 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心史观的基本主张及根源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也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唯物史观的基本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因此,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其基本活动就是生产劳动。没有现实的人及其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要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告诉我们: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的内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制约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