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ppt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 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将资源环境作为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 注重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研究 关注人类与环境发展问题,一、教材编写背景,1、地理科学发展,加强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环境整治与保护 灾害预防 RS、GIS、GPS应用的产业化,注重微观过程研究:静态、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机理研究 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研究 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社会过程研究,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人地相互作用分析、体现人地相互协调的观点 注重自然、人文地理的动态过程剖析 增加应用地理学的内容、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现代化:定性文字描述演变为定量研究 数学分析方法由线性规划演变为系统分析、模糊预测、灰色描述、模拟实验等多种方法 RS、GIS、GPS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代地理科学由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2、教育观念更新,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认为人原有的经验很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过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结构。,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的经验、体验 强化地理学习的实践环节,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综合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评价。,多元智力理论的流行: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来。认为人的智力构成是多元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外,还有空间视觉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和存在智力。智力是不容测定的,如果一定要测定这种智力,那就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二、编写原则,1、关注自然地理基本过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范围是地球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共同作用的界面大气环流过程、水循环过程、地貌演化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生物过程 物质得到迁移和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四大圈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很多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的发生与这些自然地理过程认识这些过程有助于认识自然现象与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最后受教育机会,对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动态认识,确定编写原则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地理教学的发展现状、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2、反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分异与地球内外环境有关太阳辐射、公转、自转运动决定了温度带的分异,四季、昼夜、决定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季节变化,洋流的季节移动,并最终决定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流体圈层和固体圈层周期性变形,并最终决定了海水周期性地涨落。地表很多现象与要素或环境的变化规律有关,如气候潮汐反映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规律性认识,3重视典型案例剖析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发生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各种自然地理规律不可能将所有这些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剖析 借助典型的案例剖析、展示最基础、核心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展示宇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选择“洋流”展示海水的运动过程选择“山岳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剖析外应力地貌选择喜马拉雅山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等。,4注意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20世纪,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 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列为地理学发展的核心观念,要求在各级地理教育中加强该观念的教育 课标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列为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教材的编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地理(必修)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地对人的影响”让学生理性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设置地理(必修)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然过程和规律,学会分析和推测自然现象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科学地预防自然灾害献计献策。课文需要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某些开放性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或运用自然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书面语言表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泛时空传递信息它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教育也不例外高中地理教育需要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6注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一属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度阶段兴趣稳定,学习动机较成熟,思维逻辑性和系统性加强带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还较为感性 知识组织:建立合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叙述由浅入深,讲求梯度,适度增强语言的专业性活动的设计梯度大小适当,三、教材内容的选择,选择依据:内容标准以内容要求的形式给出了教材必须涵盖的知识点,它们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选择方法:逐条梳理内容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确定教材的章、节、目,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四、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一章是本书的总起,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的结构特征,展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背景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书的分论部分,分别介绍了气候、水、地貌、地质等基本自然地理要素第五章是本书的总结,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五、编写体例,仍然沿用现行高中地理传统的章、节、目的体例,章下设节,节下设目 不同的是,本套教科书每章后面设有“问题研究”栏目 目下除了正文之外,还设有案例、读图思考、活动、阅读等栏目。,六、内容表述,分为叙述性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 叙述性课文由正文、案例和阅读三部分组成 正文展开阐述相关的知识点,给出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案例借助典型个案,对正文涉及的概念、原理、过程或规律进行例证说明 阅读材料补充正文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部分课程标准规定的、但从逻辑关系上 无法落实到正文中的知识点,也在阅读栏目中 得到落实。,活动性课文由读图思考、活动和问题研究组成。读图思考配合正文中重要图像的出现 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图,发展基本技能,深入认识和 理解相关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 活动栏目出现在部分正文的后面,内容涵盖分析资料、演示实验、推理推测、归纳总结等多个方面。它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问题研究”栏目出现在每章的后面,它将一些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问题 以资料研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迁移 应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认识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图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丰富的地理信息 直观地 展示给学生,对于解释空间位置、标识空间规律、展示空间过程、解释空间因果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叙述性课文中的图像是配合文字出现的,用以解释文字或阐述相关知识点;活动性课文中的图像是配合问题出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基本技能,七、各章节知识结构、删减内容及重点,第一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地球,宇宙环境、特征,提供能量、活动影响,公转与四季自转与时差,外部圈层内部圈层,提示:天文意义上的四季与气候意义上的四季是有区别 的。天文意义上的四季是相对冷暖概念,没有绝 对的指标。气候意义上的四季是绝对冷暖概念,有绝对的指标。,删除: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月相、五带划分,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难点,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四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删除: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气候形成因子和类型、大气环境保护 气候资源扩充:全球气候变化,提示:广义全球气候变化指气候的任意时段变化 狭义全球气候变化指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它是 全球气候变暖的代名词。,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气压中心,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四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删除:海水温度和盐度 海水运动形式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权益扩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示:这里我们以水资源是否适宜人类生产和生 活使用作为标准来评判其质量好坏。水质不好 不一定是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如海水水质不好,是天然的。,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四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删除:组成岩石的矿物、岩石及其成因 地震、地壳的变动、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扩充: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说明:山岳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一个 说明性案例;河流地貌的发育具体解释了外力 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 表形态变迁的背景。,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提示:本节案例具有嵌套关系,案例中设案例,第五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删除:生物、土壤、陆地资源扩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提示:这部分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的 直观归纳总结。它蕴涵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原理,如结构性原理、功能性原理、动态演化原理、目的性原理和自组织思想。,什么是整体结构,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多种 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物质迁 移、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组成 一个有机整体。由于组成要素的种类和规模差异,自然环境组分 之间相互作用方式非常复杂,是非线性的。由组分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所决定的自然环境 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自然环境都具有特定的结构,这个结构由 全体要素特有的相互作用组成,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使该自然环境区别于结构松散的外围环境。,什么是整体功能,自然环境对其外部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的存在 与发展可以起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常说的功能。包含组成要素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又包括整体具有而单 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即整体涌现性。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 合理的结构,可以激发出一些功能。这些功能不是单个 要素所具备的。而且结构合理程度不同,相互制约和激 发方式不同,激发的功能也不同。这种激发产生的功能 直接与结构相关,称为结构效应。组成要素种类和数量增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整体性质、行为和功能均会发生质 的飞跃,形成规模效应。这两种效应都具有非还原性和非加和性。,什么是整体功能,自然环境对其外部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的存在 与发展可以起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常说的功能。包含组成要素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又包括整体具有而单 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即整体涌现性。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 合理的结构,可以激发出一些功能。这些功能不是单个 要素所具备的。而且结构合理程度不同,相互制约和激 发方式不同,激发的功能也不同。这种激发产生的功能 直接与结构相关,称为结构效应。组成要素种类和数量增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整体性质、行为和功能均会发生质 的飞跃,形成规模效应。这两种效应都具有非还原性和非加和性。,什么是整体演化,自然环境的组分、结构、行为和功能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发生变化,即自然环境具有演化性。演化动力可以来自内部组分之间的合作、竞争、矛盾和冲突。具有渐变和突变两种演化形式。渐变是一种量变,发生于结构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自然环境。突变是一种质变,发生于某些区域结构不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差的自然环境。从演化方向上看,自然环境有两种演化趋向,一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一种是由高级到低级、由复杂向简单的退化。这两种方向具有互补性。总趋向是越来越复杂,级别升高。,什么是整体响应,演化动力来自外部环境的改变或外部环境 与内部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的改变。自然环境以外的组织者有意按照事前确定的计划、方案或者无意间改变了外围环境、内部要素,导致其 整体发生变化。整体响应也有两种演化速度、两种变化方向。,什么是组成层次性,自然环境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最低一级组分是要素。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组成较低一级自然环境。较低一级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级别更高的自然环境,直至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即自然环境组成具有大 小嵌套关系。这种嵌套关系是由地域分异规律的多级嵌 套导致的。,八、需要进行的教学调整,1、授课计划调整授课时间为36学时 克服传统的教学惯性,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新学制每章的授课时间,给了参考意见可以参考意见,设计教学计划,也可以根据自己对 全书的理解和认识,在给定学时内,重新规划设计,2、教学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平衡各章的知识容量,地理(必修)对某些在教 学过程中需要铺垫、但是在课程标准中又没有教学 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某些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适度地进行了放大 例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需要铺垫、教材没有给出的,教师要适当地补充 可以合并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归并,3、教学方法的调整内容精减和编排方式变化,教学方式也调整 改变“满堂灌”传统,回归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互动交流 讲述内容时,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 动手、动脑、动口,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地理现象的 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它们自主研究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4、评价方式的调整以往地理考评都是以知识点的考评为主,即考察学生 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掌握得牢固程度如何等。强调建立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现在教学班额比较大,过程评价不现实 改革结果性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考察,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地理理性思维等项目的考察。,九、自然地理中隐含的其他知识,1、自然环境整治知识人类需要运用已经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国土进行有计划地治理和调控,这就是国土整治。国土整治的理论前提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整体响应 现象。国土整治对应于一定的区域单元,是在一定的区域 自然环境中展开的。因此,需要依据自然地理基本 原理制定国土整治原则。整体结构原理和层次性原理表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 组成要素、组成层次和结构差异,分析和解决自然 地理问题,需要因自然环境而宜,因地制宜。整体功能原理说明,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可以激发 自然环境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强自然环境的 整体功能。,整体演化原理和整体响应原理预示分析自然环境演 化过程和趋向,可以认识自然环境的演化机制和 演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当前所处的演化阶段,确定调控方向,为动态调控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依据。结构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功能性原理、动态演 化原理和目的性原理则共同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 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有机整体,分 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需要将其作为整体考虑,不能将各个组分割裂开来分析。调控组分、物流、能流和信息流可以达到国土整治 的目的。,2、自然资源开发知识从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角度讲,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 一切自然要素及其集合体。它隶属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但它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可以通过人类劳动 进入社会,为人类带来福祉。它是从人类利用角度理解的自然环境。它的范围随着人类认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 扩大。目前,它几乎扩及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一定 的规则,表现出自然节律性。在地球表层自然环 境中,一种自然资源往往受多种自然节律的影响 和作用。这些自然节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规模。高层次自然节律作用规模比较大,往往制约和支 配着低层次自然节律。低层次自然节律作用规模 和范围比较小,它适应并保留着高层次自然节律 的印痕。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作用于自然资源。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因时而宜。,自然资源,在地球表层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表现为 其种类、数量和质量在地球表层沿着一定方向发生有 规律的分化。这种分化与自然环境空间分异同步。在这些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下,地球表层被 分成不同的地域单元,同一地域单元在自然 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上具有相对均一性。在人类历史 时期,这些地域单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发生明显变 化。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要因地制宜。,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要素及其集合体,参与自然环境物 质 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 传递,具有维护自然环境 整体结 构和功能的价值。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其他资源或外部环境产生影 响,形成外部性或外溢效应,应该付出资源使用费和环境维护 费,以用于培育自然资源或维护自然环境,以避免其 发生逆向演化。,谢谢!,物质流动具有循环性。物质循环往往同时伴随着能量转化 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具有单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它遵守 能量守恒和能质蜕变原理,即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值总 量保持不变,但是部分能量质量发生蜕变,以一种不能利 用形式向环境中耗散。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既有输出过 程,也有接受反馈过程。自然环境基由信息反馈过程,进行自我调节和补偿,维护自身稳定。人类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应该遵循能量转化原理,实现有效转化;输出物质要 能纳入自然物质循 环链条;可以根据自然反馈信息调整 自身行为。,人类生活于具有一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和经济条件的物理空间上(区域)。该空间构成人类的 生存空间。存活空间比较小,近乎于常量。发展空间 由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 心理需求决定,是一个变量。从历史角度看,人类对生存空间的总需求是不断提高的,这种需求提高也因科技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满足。但是,这种满足不是无限制的,它有一个极限,而且这个极限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加速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 环境而逐渐降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