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模块1测试样卷说明.ppt
地理模块1测试样卷说明,考试改革,1 高考改革2 会考改革3 模块考试,一、命题的基本原则,坚持一个大方向:落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突出“主干”。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研究课程标准抓重点,求宽度;依托教材抓基本,求基础;结合实际抓热点,求思路;结合听课抓易错点,求落实。自然地理重原理规律和事实,一、命题的基本原则,“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地理学科知识的空间性。牢固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学好本学科知识、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前提。,一、命题的基本原则,二是突出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及时政热点中无处不在,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综合实践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试卷让学生体验一条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2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2001年以来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引黄河水入天津的主要原因是(人教版教材)A华北地区多旱灾 B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C华北地区水库干涸 D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夏季29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主要危害有(中图版教材)A特大暴雨,洪水泛滥 B霜冻、冰冻等冻害 C特大风暴潮 D干热风使粮食减产,一、命题的基本原则,三是突出地理学科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28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 C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 D臭氧层“空洞”扩大,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1题型结构 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大部分。第卷为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小题,占60分,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知识覆盖面的考查。第卷为综合题,共4个题,占40分,每题均以新颖的图像或简明的文字素材切入,侧重于主干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2 难易结构 易、中、难试题比例大致为70228,难度系数预估值为0.70左右。,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地理模块1试卷共有13幅图像,包括10幅示意图、2幅景观图、1幅地理事物分布图。试题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突出读图分析能力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大多图像由课本原图改编、转换而成。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有效信息,既给学生以熟悉、亲切的感觉,又有利于学生临场水平的正常发挥。,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综合题以图像和文字为背景,材料信息量大,设问形式灵活多样。例如31题以组图的形式给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该题的解题关键是紧扣地球光照情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内在联系。32题同样以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形式给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该题以大气运动规律为纽带展开。,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综合题的设问,覆盖面广、知识跨度较大,有效平衡了试题难度、灵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关系。评分标准中90%的答案直接来自教材,10%间接源于教材。答案的拟定充分体现水平考试回归教材的特点,这样易于考生作答,同时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阅卷赋分的影响。,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模块考试自然地理的主要命题方向: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以资料为素材,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说明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二、试题分值难易分析,试卷按照考试时间60分钟设计。试卷设计分值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道共计60分;综合题4道40分)其中各类试题所占分值(基础题占70分。中等难度22分,较难题8分)全卷覆盖率达75%(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及格率达到90%以上。两个版本教材都有的试题占80%,另有单项选择题10分;综合题10分不同。,三、课程标准要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八大行星数据比较能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和条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三、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方向、周期;自转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东边永远比西边早见到日出(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地转偏向力,三、课程标准要求,公转方向、周期;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不作计算要求,不涉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题)(对四季的划分不作过细要求)(不涉及俯视图及其它变形图),三、课程标准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主要特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及圈层结构;岩石圈组成、地壳分层结构(对内部圈层厚度数据不作记忆要求),三、课程标准要求,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岩石的三大类型及其成因;(不涉及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对岩石名称不作过多的记忆要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三、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图版教材);区分内力和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涵盖地垒、地堑等判读);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判断);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不涉及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三、课程标准要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描述);大气的保温效应(不涉及大气的反射、散射等现象),三、课程标准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热力环流形成(不涉及等压面);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重点分析亚洲和太平洋上气压分布,不涉及其它地区);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人教版教材)(了解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不涉及其它气候类型、不涉及各种气候的具体分布、不涉及具体气候资料的分析判断),三、课程标准要求,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气团的概念、锋面概念、分类;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天气的影响(不涉及静止锋、梅雨);高压、低压系统的中心气流、水平气流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不涉及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等内容),三、课程标准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不涉及河流补给类型、河流径流变化特点),三、课程标准要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概念;洋流类型及其成因(只涉及寒暖流);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分析太平洋洋流,不涉及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涉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三、课程标准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地理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以水循环、生物循环为例)(人教版教材中的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三、课程标准要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两个版本教材上案例不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教材上的案例),三、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世界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模式、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垂直地域分异模式、成因、分布(理解)(不要求记忆自然带具体名称),三、课程标准要求,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类型对聚落及铁路、公路线路的影响,三、课程标准要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及不同时期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三、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以某种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的类型;洪灾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各版本教材上案例不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某教材上的案例),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知道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该内容属于了解层次要求。,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单项选择题:1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单项选择题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单项选择题:3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势能 B生物能 C太阳辐射能 D风能,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单项选择题:4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A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B产生“磁暴”和“极光”C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 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长波通讯,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2),回答5-6题。5图2中表示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6岩石圈位于A顶部B的全部C的全部和顶部D外部,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6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6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给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波。,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描述);大气的保温效应,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图3),回答7-9题。7.图3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A B.B C.C D.D,3,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8.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大气辐射图49.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A B.B C.C D.D,3,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判读简易天气图,理解冷暖气团、冷暖锋、高低压等天气特征;()了解影响我国及学校所在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能根据日常的简易天气图初步解释天气现象,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北半球某日天气系统分布示意图”(图4),回答10-12题。10甲处是 A.高压中心 B.低压中心 C.冷锋 D.暖锋,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11处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12根据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处锋面过境后,将 A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 B出现连续性降水 C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D气温降低,天气晴朗,例如:广东高考试题,53图7 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 分布图。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甲地气流下沉B丁地出现暴风雪C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D乙地是高气压中心,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解读为: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水循环示意图”(图5),回答13-14题。13图5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A-降水 B-蒸发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14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A海洋蒸发 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15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正确叙述是A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B使水呈三态变化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D使海平面上升,插入:即使高考试题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江苏2007年高考试题,33图15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即使高考试题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江苏2007年高考试题,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4分)(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5分)(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和 资源。(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5分),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中图版教材使用:1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 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 D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人教版教材:16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内力作用,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图6),回答1718题。图617四种地貌景观形成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A B C D18四种地貌景观形成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D,图7,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19与图7中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褶皱,地堑B断层,褶皱C断层,地垒D地堑,地垒20地壳运动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褶皱构造可形成A宽大的裂谷B高大的山脉和谷地C断块山地D火山,图7,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成因是 A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B风力搬运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流水搬运沉积作用,例如:山东高考题,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A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指示的岩层分解面 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指示的岩层弯曲现 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解读为: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某一自然地理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理环境。,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2地理环境包括(中图版教材)A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B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 C大气环境和水文环境 D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明确自然带的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有关地理概念还是需要让学生明确),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2各个自然带都具有的特征是(人教版教材)A相对一致的地表形态 B完全一致的气候类型 C各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D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某一自然地理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据资料回答下列23-24题。2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24该资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A生产性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原因。,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图8,回答25-26题。25图8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人教版教材)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26影响图8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图8,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读图8,回答25-26题。25图8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中图版教材)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26影响图8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条件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图8,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7下列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是A青藏高原的隆起 B亚欧大陆北部针叶林呈带状分布C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迹D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鸭嘴兽28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 C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 D臭氧层“空洞”扩大,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注意:此条标准重点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2001年以来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引黄河水入天津的主要原因是(人教版教材)A华北地区多旱灾 B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C华北地区水库干涸 D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夏季29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C防止水污染 D跨流域调水,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的主要成因与危害。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29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主要危害有(中图版教材)A特大暴雨,洪水泛滥 B霜冻、冰冻等冻害 C特大风暴潮 D干热风使粮食减产30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C防止水污染 D跨流域调水,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0在我国最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是(人教版教材)地震 洪涝 干旱 寒潮 A B C D,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意义;(2)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3)能分析图表资料,发现、解释或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4)课程标准本身的叙述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如分析,怎样分析要运用示意图进行分析。(5)有关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还是要讲授,不能回避。,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31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9)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图10),完成下列要求。(1)在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2)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A、B、C三地白昼最长的是。,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4)这一天,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上太阳直射在 位置上;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5)在、四点中,能够表示全球昼夜平分现象的有、。,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此条北京市要求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成因(原理)。所以要予以落实。,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2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11中气压带D的名称是;画出风带C的风向。(2)图11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B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降水较多的是,其主要原因是。,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气压带、风带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方向)移动。(4)在图11中B、C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状况为冬季,夏季。030S60S30N60N90N90S图12(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全球不同纬 递减。,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是盛行风;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3读全球洋流模式示意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以中低纬大洋环流为例,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可表述为北(半球)南(半球);按照洋流的冷暖性质,以大洋为中心,东侧多为 流,西侧多为 流。(2)图中可以形成渔场的是,其主要原因是。,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全球大洋环流可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 具有重要作用;对局部地区来说,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 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 作用。(4)某油轮如在处发生原油泄漏事故,洋流对该污染能够起到 作用。,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4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10分)(人教版教材),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1)山岳有多种类型,除火山外,北部山地可能还有、等。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2)计划修建a村到b村镇的公路,在、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其理由是(选择填空)。A线路距离短,修建公路工程量小B线路路途短,经济效益高C线路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D线路工程量大,成本高,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d城市坐落在(地形区)上。修建b村镇到d城的公路,较合理的方案是。(4)a与b两地相比,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其原因是。(5)河流的上游以 作用为主,下游以 作用为主。,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34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10分)(中图版教材),四、试卷内容与课程标准对应,岩浆图13(1)该图中涵盖的地球外部圈 层有、。(2)写出三大类岩石的名称。为;为_;为_。(3)图中字母所示的内力作用B为、C为、E为。图中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是 _。,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1课标要求不同于大纲(1)“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不同 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仔细分析,对于“基础知识”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教学大纲中所指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从地理科学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追求系统、全面;而课程标准中所指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从公民角度来说的科学基础知识,它要求“有用”、培养素质。,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2)选择知识的角度不同 地理课程标准是从培养公民地理素养的角度来选择和组织知识的,它考虑的是哪些知识是合格公民必备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选择,就是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些知识力求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从自然地理要素看不系统,从某一要素看也不系统,从具体内容看还不系统。,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3)“要求”的重心不同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掌握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生不仅知道科学知识“是什么”,还要理解其“为什么”。虽然,也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较多地限于课堂,表现于纸面,陷入“卷子”的海洋之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常引起学生的“厌学”。课程标准除了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外,特别强调知识怎么用,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要求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背景和案例,倡导学生探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2 教学目标表述不同 在地理教学中告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往往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多使用以下的方式。如“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使学生懂得”等等,这种表述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如使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列出”、“通过学习,我们能说明”、“通过努力,我们能概括”、“通过学习,我们能应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我们将形成”等等。,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2).能动手演示褶皱的形成,并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3).能够说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4).能够结合实例,说出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5).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目标:(1)学生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并能够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2)学生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学生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4)学生通过活动“湖泊演化”,能够说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例如水循环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2).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运用水循环过程能够说出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界规律。,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3 学案在教学的应用主要有四个特点:一、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二、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三、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四、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4 教师要对地理教材应该加以“再组织”和“活化”。不要以为教材是专家、学者编写的,是经过权威认可的,就动不得。这种将教科书奉为圣经的盲目崇拜是不对的。当然对地理教材的“再组织”和“活化”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全盘否定,而是要遵循教材中有关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阐释。将来考试的落脚点依然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规律。,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5“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对过去教学大纲的重大改革。从其包涵的三方面内容,可以给教师们一个明确的信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以及开展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正确的分析与理解,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达成某一课标所规定的方法与手段;其次,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弄清教材中对该“行为条件”的具体呈现内容及方式;最后,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课程标准数量较多,但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运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原理和规律;(2)通过“运用实例、典型案例、举例”,来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两方面的表述,也就指出了教师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板书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使一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表现出来,重点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板书应加强教学直观性,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因此,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五、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板书设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