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doc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了一个音乐“白痴”,在一位老人默默地关怀帮助下,找到了拉小提琴的自信心,琴艺突飞猛进,最后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赞颂了老人对“我”真诚的帮助,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这篇课文我觉得有三条主线是课文的主脉:第一条是明线,我拉小提琴水准和信心的变化;第二条是暗线,老人对我默默的帮助和鼓励;第三条是对比线,父亲、妹妹和老人对我拉小提琴的态度对比。第一课时教学我选择了第二条暗线,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紧抓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直入课文灵魂老人心灵的高尚和美丽。【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大部分学生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独立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能力有待提高。【资源利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课件、词典、字典【教学目标】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割舍、声望、慈祥”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割舍、声望、慈祥”等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难点:学生在读懂文章、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心理、行动、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探究人物思想品质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板块: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1.追溯汉字源流,板书繁体字“聽”(1)看老师写一个字。左边耳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左下壬(tng)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右边是德字的右半边。猜猜这是什么字?(2)单看这个字的组成,说说要怎样“听”?(耳要有所闻,心要有所悟,倾听是一种品质。)【设计意图】奠定情感基调,力求德育教育润物无声。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运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唯一”, 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第二板块: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上一环节中质疑的问题。2.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3.词串教学:(1)第一组:白痴 沮丧指名读,正音。结合课文内容,用“白痴、 沮丧”练习说话。(2)第二组:难以置信 潜滋暗长 无法割舍指名读“难以置信”,正音。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试着用“难以置信”练习说话。指名读“潜滋暗长”,正音。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指名读“无法割舍”,正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义,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文中“我”无法割舍的是什么?(爱好)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还有什么让人无法割舍?【设计意图】本组词语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义,逐步学会运用理解词义的方法。(3)第三组:声望 教授 首席小提琴手自由读词。想想这三个词是描写谁的?(唯一的听众)请用上这三个词,结合课文内容介绍这位唯一的听众。【设计意图】这组描写课文灵魂人物的词语,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承载着既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作用,又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铺垫。第三板块:披文入境,直奔重点1.带着问题,深入读文过渡:听到同学们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其实作者对着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这唯一的听众的句子。2.全班交流所勾画出的句子。3.对学生找到的句子进行整理。第一组: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1)自由读句子,思考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有“平静地望着”这一短语)(2)说说这每处“平静地望着”背后有着怎样不平静的内心?老人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设计意图】读到一篇“一曲悠悠的小令”一样的文章,给我暖暖的感觉,同时唯美的气息弥漫鼻息间。当文本静静地展开如诗般的画面和如诗般的语言,我沉浸于老人那平静的、像深深的潭水的凝望中,也同样感动于老人真实身份的惊诧里。这是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平静地聆听,改变了“我”一生的“听众”,这是一位在“我”心中永远愿为她演奏的唯一的听众。因此,“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三次出现,成了“我”的深刻记忆,也成了我们阅读者不得不关注的“情节”。透过几次“平静地望着”,我们能感受到“我”从“沮丧”走向自信、坚持乃至成功的幸福,也能感受到老教授关注、扶持年轻人成长的博大襟怀和睿智的方式。因此,学习这篇文本,我着力引导学生将阅读取向聚焦于“平静”,通过引导学生三度聚焦“平静”,逐层读懂“平静”背后的意义。(3)选择一两处试着写一写。【设计意图】读写整合,合理想象,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第二组: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1) 指名读句子。(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设计意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帮助学生理解,在不断品味中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感。借助老人语言与神态描写的相关句子,体会“我”对德高望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感悟老人形象,体会老人高尚美好的心灵。第四板块: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 1.老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入耳入心的倾听,她对我的帮助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她没有给我琴艺上的指导,却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请同学们再来看“聽”字,它不正是对这位老人,这位唯一的听众最好的诠释吗?这就是心灵的高尚,智者的宁静啊!2.临近下课同学们脑海中是否还有疑惑?请说出来。3.是的,这篇课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还很多,下节课我们再交流。【设计意图】本节课仅仅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文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生提出疑问,下节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板书设计】聽 外貌 唯一的听众 神态 美好、高尚的心灵 语言 注:美好、高尚等词由学生书写。【教学反思】本着“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设计了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上力求目标达成,训练有度,扎实进行语言训练,自然流露人文熏陶,使学生学有所获。反思如下:一、板块设计,目标明确,凸显第一课时特点我把这一堂课概括为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展现了语文课第一课时的基本教学要求:1.字理识“聽”,润物无声。通过追溯“听”字的源流,引导学生感悟倾听的品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培养。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带到课文意境中,也就意味着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学习。 2.初读课文,读顺、读熟、适当读好。3.词语分组教学,呈现递进式学习。 4.默读课文,直奔重点,提炼精华。本堂课中巧妙利用“作者对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各处,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这一读书要求引领学生深入读文,引发思考,直奔重点提炼精华。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体现词串教学优势怎样在第一课时处理字词教学,这既是第一课时必要的内容,也是第一课时上出特色的关键。结合自己近年来对第一课时的上课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词串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解决字词的有效方法。而在这一堂课中,词串教学又有其独到之处。由“白痴”“沮丧”引入,引导学生用这组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这样做既联系了说话又复述了故事的开始。进而出现第二组词串,从正音到理解词语的学法指导,步步落实。最后出现的第三组词串是对文章主人公的描写,让学生用三个词语介绍这唯一的听众,了解其身份,进而用“作者对这位唯一的听众的描写散落在文章各处,请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这句话巧妙过渡第三板块的学习。整个字词教学学生都能在课文情景中理解、领会、表达,表现出字、词、句、段的整合效果。三、挖掘文本,品析语言,提炼文本之精华课堂中学生通过老人的语言、神态等描写以及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1. 结合关键句,有机渗透情感态度目标。重视关键句子的教学,依据学生发言整理出两组描写老人的句子,进而感悟老教授的形象是本课的难点,因为老人的话语中有很多潜在的含义,学生如不仔细体会,是不能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首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老人的想法,然后引读这两组句子,接着学生自读揣摩。在老师机智的点拨中,学生将老人话语中的潜台词逐渐挖掘出来:老人先谎称是聋子留住男孩;然后鼓励他,说他的琴声一定很动听,帮助男孩树立自信心;最后约定男孩每天早晨“听”他拉琴。老人用平淡的话语激励着男孩,通过关键句子的学习,老人智慧、善解人意、善良的形象更加鲜明,有机的渗透了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明白了鼓励对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因此在生活中要善于去赞美别人,鼓励别人。2.补白训练恰到好处。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个短语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老人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顺势而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帮助男孩,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老人善良的形象深深的印刻在学生心里。四、巧妙总结,留下思考,提升课堂之内涵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感受可能会是零散了,在全文结束时,巧妙而合理的总结能够将情感升华,提升德育内涵。回归“聽”的剖析,感悟老教授的美好心灵和那种智者的宁静。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还有些许遗憾。一、感悟领会不够深刻。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二、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专家点评】板块式教学思路 独辟蹊径又高效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或者说一种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的创造者、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给“板块式教学”所下的定义为: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余老师认为“语文老师应研究:细腻的研读教材;别致的处理教材;灵动清晰的思路;富有诗意的手法;雕琢精巧的细节”。“板块式思路”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岳怡老师在本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第二板块: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第三板块:披文入境,直奔重点;第四板块:第四板块: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思路清晰地带着学生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 岳怡老师在第一板块追溯汉字源流,板书繁体字“聽”,让学生理解听字的含义,懂得如何去听,为下文做好铺垫。又积累了字理知识。第二板块先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再通过词语的检查、正音、练习说话、理解词义等方法落实读文和识字学词,因本课有许多生字新词,词语的积累是本课一项重要任务。第三板块直奔重点,默读课文,学生读、画、交流描写老人的句子,体会理解人物形象,学会抓住词语感悟人物的方法。第四板块总结质疑,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整节课“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板块式教学是一种普及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艺术,不同于其它教学体系的最大之处,在于它注重在精心选点的基础上,利用板块对选点进行集中突破,以此达到其高效性、可操作性。成功实施“板块式教学”有个前提,那就是按照“板块式教学”的要求,进行“板块式”设计,而一份好的“板块式”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内容的裁剪取舍、对教学过程的巧妙安排之上,岳怡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组总评稿一、牵一发而动全身文本解读到位能否提取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热门讨论话题。记得薛法根老师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总能看到,各位老师所提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的有价值的语文内容,如: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词句的能力、概括分析文意的能力、辨析与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抓住文本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上”,把教学的难点放在“学习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岳怡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抓住了“文中核心人物的神态、语言细细品味”。于芳芹老师鸟儿的侦察报告一课第一课时抓住鸟儿发回的侦察报告让学生加小标题,品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郗莉老师献你一束花第一课时围绕失败者的沮丧、愧疚和611自然段对话部分品读,思考:这花该不该献给这样的失败者呢?第二课时品读“她”曾经辉煌时机场欢迎的场面,采取对比读体会两年后机场大厅的场面。文本解读能力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首要能力,更是上好课的前提。一篇课文,要教学的内容很多。如认字学词,品词析句;总括内容,梳理文路;构段方式,谋篇角度;文体特征,表达手法;情感熏陶,悟理学法;积累背诵,文外拓展林林总总,令人头昏目眩。而各位老师的解读则独具慧眼,都能抓住字词训练的主线,抓住重点设计核心问题,提纲挈领,显得非常清晰。他们都能对文本大胆取舍,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寻找到了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感受文章的魅力,感受语文的魅力。二、大道至简环节设计简单在教学模式纷杂庞多的今天,我们依然坚信:大道至简。因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任何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把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来安排。具体到课堂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环节简单,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名家的课大抵都是这样的。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从文题入手,紧扣文脉,设计了谈心中的成吉思汗和鹰的印象,了解成吉思汗和鹰的关系,体会成吉思汗和鹰的品性三个环节。岳怡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教学,整节课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字理识“聽”,渗透人文关怀;第二板块:第二板块:词语分组,递进式学习;第三板块:披文入境,直奔重点;第四板块:首尾呼应,总结学习,提出问题留有思考。大道至简,越是最为简单的东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三、教是为了不教学法指导紧跟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文体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几位老师或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如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教学中先出示自学提示:文章向我们讲述的是怎样一个失败者?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一圈、画一画,适时进行文本批注。再出示611自然段对话部分,让学生勾画出感动的句子和词语,结合这些句子和词语谈谈你的体会。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总是让学生读课文,划词语。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或“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焦新龙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先进行“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品诗境”的学法指导,学生再按照学法进行实践操作。新课改的学法指导不外乎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感知”、“出示目标,学生尝试”、“学法渗透,回顾小结”几种,总之教师逐步引导,指导学生将发现的、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讲授,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进而形成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四、提壶灌顶聚焦重点词句于永正老师认为,课堂要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在公开课、观摩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多媒体大屏幕充斥着整堂课,优美的音乐萦绕在学生耳畔,学生静不下心来与文本潜心对话,过多的直观感知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使学生不能细细品味,深刻感悟。有的语文课堂不识字,不写字,课文读得少,为了追求过分的花哨,丢失了双基的落实。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一开始就抓住两组重点词语,既是对词语的检查巩固,又让学生就词联想画面。在精读环节先让学生划出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语,训练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接着又紧扣“嚷”字,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心情并抓住“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最后引读重点句“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水到渠成,功在言外。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中抓住“垂”“怕”等重点词语及“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精神的压力。”这个重点句,品读失败者的沮丧、愧疚。最后再出示文章首尾句,首句:“鲜花,理应是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会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尾句:“怎么?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让学生体会“花,应该送给凯旋的英雄,更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浑然天成,妙哉!所谓重点词句,指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批注、感悟,很快就能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通过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静静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五、英雄所见略同听说读写精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事就是听说读写,其核心的落脚点就是读写结合。几位教师都能把握语文教学之真谛,抓住语文教学的训练主线,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王林波老师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先让学生“说说看,你眼中的吉思汗是怎样的人?”“你的印象中,鹰又是怎样的呢?”接着就两行词语,联想谈画面。岳怡老师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抓住一个“望”字,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补白训练。于芳芹老师鸟儿的侦察报告第一课时先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资料,交流观看感受。接着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请两位同学来做情景再现式的读。第二课时先引读,在进行句式训练,重点落在学生仿写侦察报告上。郗莉老师在献你一束花第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初读课文。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适时进行文本批注,进而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写“特殊的礼物”,进一步体会礼物的真谛。焦新龙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的古诗教学更是以读贯穿始终,最后再拓展阅读与水有关的古诗。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想达到目的,就是要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我们只有且行且思,静下心来细读文本,俯下身来研读学生,站直身子看准方向,挺起胸膛吸取精华,大刀阔斧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