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总复习PPT.ppt
关注过程方法关注价值取向关注旧知回生,2009学年度上学期四年级教材使用建议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冼颂华,数与代数(1)大数的认识(2)三位数乘两位数(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空间与图形(1)角的度量(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统计与数学实践(1)复式条形统计图(2)数学广角(3)数学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各知识点板块的前后衔接,大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小数的深入认识(四年级下册),分数的深入认识(五年级下册),深化,迁移,学习方法推广,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三年级下册),学习方法综合,小数乘法(五年级上册),综合、迁移,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多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部分学习方法推广,小数除法(五年级上册),综合、迁移,角的度量,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上、下册),位置与方向(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五年级下册),应用,深化,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形的认识(一年级下册)四边形(三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五年级下册),应用,深化,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三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迁移和比较,部分学习方法推广,各知识点板块的前后衔接,各单元教学课时数安排(1)大数的认识(11课时,机动2课时)(2)角的度量(4课时,机动2课时)(3)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机动2课时)(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机动1课时)(5)除数是两位的除法(15课时,机动2课时)(6)统计(3课时)(7)数学广角(4课时,机动1课时)(8)总复习(8-10课时)除去国庆假期和中秋假期,建议16周结束前(12月18日)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各单元教材讲解参考的结构安排(1)单元教学目标(2)前后知识点的衔接(3)相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4)部分重点章节或例题的教学建议(5)部分习题的使用建议,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自然数及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定义。(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学生曾在二年级下学期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本学期将先后认识并掌握亿以内数和亿级数的读写法。学习流程基本与以前一致。,旧人教版(课改实验版)与新人教版,在该知识点内容编排上的不同点:(1)旧人教版第七册要求掌握亿内的数的读写法,第八册要求掌握亿级数的读写法;新人教版是将两项内容统一出现在第七册教材中。(2)新人教版除了要求掌握读写法,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12页第15题)。,相关的学科本位知识,所谓十进制计数法,其核心含义是:(1)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2)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简称逢十进一)。,教学建议一、建议没有教过新教材“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老师,可以翻查一下二年级下册,了解学生“学数”的认知过程。二、建议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放慢一下节奏,帮助、引导整理学生学习方法,然后教学“亿级数的读写法”就能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三、通过读写数的学习,进一步培养数感。(1)直观感知、比较,并运用联想,知道所谓的“大数”有多大。(2)了解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常量,从而加深对“大数”的数感。四、养成良好的读、写数习惯。五、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实用意义。,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1)P15,例6的“做一做”。(2)用计算器计算的相应习题。,利用计算器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计算结果:(1)3 6=18 33 36=1188 333 336=111888 猜想33333333 33333336=?(2)1 9+2=11 12 9+3=111 123 9+4=1111 猜想12345678 9+9=?(3)1 8+1=9 12 8+2=98 123 8+3=987 猜想123456789 8+9=?(4)21 9=189 321 9=2889 4321 9=38889 猜想7654321 9=?(5)*观察下面算式的特点,试着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并用计算器检验。71 79=5609 72 78=5616 73 77=562134 74=2516 29 89=2581 86 26=2236,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3)会在生活中寻找角的原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点的前后衔接(1)学生在二年级认识了线段和角,知道线段的基本特征是“直的”、“有长度的”;知道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之分,但只从形状上区分,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2)与直线、角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下学期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相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1)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叫优角。(2)所有是15的整数倍的角度,均可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一)量角之前,养成先估计角度大小的好习惯。(二)在完成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在画角之前先明确要画的角属于哪一种角,进而可以准确地读取量角器上的读数。(三)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END,习题一:分一分,下面的角是哪种类型的角?,习题二:分一分,下面的角是哪种类型的角?你是怎样分的?,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1)P39,第2题,P40,第8题等。(2)P43,第3题。(3)P44,第6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1)三年级上下册教材,对于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或乘整百整十数的式题,一般不出现进位。(2)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或乘整百整十数,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的必备知识。(3)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是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口算的基础。(4)积因变化规律是今后学习笔算小数乘法的预备知识。,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1)笔算乘法算理的主要依据是乘法分配律。(2)速度的计量单位是一个复合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在笔算乘法后多用估算进行粗略检查的良好习惯。具体情境中的乘法估算,必须要学生明白需要“估大”还是“估小”。(2)让学生多知道一些生活常量。(3)注意积因变化规律的文字表述。,END,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1)P52,第11题。(2)P63,第11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2)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3)通过多种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1)学生之前曾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的性质特征,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更一般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性质特征。(2)垂直和平行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下学期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内容。,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关的学科本位知识,(1)平行和垂直这两种关系是否成立,必须参考全直线来判定。(2)本单元所提到的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均是针对同一平面内的直线而言的,需要向学生反复强调。(3)用三角板画平行线的作图依据是平行线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垂直与平行,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上下位关系。教师要有规范的作图示范,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这种作图规范(例如:所有的垂线(段)都应标上直角符号)。(2)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空间两直线的三种关系,从而理解“平行”与“相交”要成为对立的概念,必须有“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必要条件。(3)让学生充分理解平行四边形中底和高的相对性。(4)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高”这一概念。,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1)P65,做一做第2题。(2)P68,第1题。(3)P73-74,诸如第3、5、6等题。(4)P75,第8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算式(商一位数)。(2)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进一步培养数感。,(1)学生之前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知识。(2)学生经历探索,得到除法中一些商变化的规律,可以用于粗略估算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以及为日后学习小数除法作知识准备。,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关的学科本位知识,笔算除法算理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教学建议,(1)让学生熟练掌握除法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2)试商是笔算除法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必须全员通过的一关,建议多做单项练习,将试商的每一个环节逐个攻破。(3)商的变化规律(P93,例5)的教学重点是商不变规律,当前这一规律的主要应用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利用商不变规律笔算除法,可能会出现不能整除而要对余数补零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练习课或复习课作适当讲解与点拨。(4)建议在练习中补充一些商中间有0的除法笔算题,但本内容不作为期末检测的内容。(5)在除法验算中强化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1)P86,第2题。(2)P90,第1、2题。(3)P92,第13题。(4)P98,第4题。,统计,教学目标,(1)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式与竖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条形统计图,二年级进一步学习,但这时所学的仍不算是规范的条形统计图。规范的条形统计图在三年级出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知道有横、竖两种绘制方法。本学期学习的主要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学会提出层次性更高的问题。,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条形统计图主要用于比较数据的多少(差距)。,教学建议,(1)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作图格式及要求,教师应作相应的解释。(2)注意引导学生针对统计图提出一些层次性稍高的问题,而要让学生多提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老师的定性评价为杠杆进行调控。(例如P103,第2题),部分课后练习的教学建议 具体建议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其中已有详细说明。,数学广角,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充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数学广角是教材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一般而论没有明显的知识点衔接关系,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拓展。,知识点的前后衔接,相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1)本册教材中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运筹学方面的知识。运筹学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数学分支学科。我国在运筹学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杰出的数学家是华罗庚。(2)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田忌赛马是对策论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建议,(1)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烙饼的过程最优化。(2)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图表的方式,将运筹的过程记录下来。(3)不宜过早地将运筹的规律交给学生。,欢迎提出批评建议再见,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