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

    • 资源ID:4484978       资源大小:16.5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

    传习录注疏读后感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其中涉及心体呈现、知行合一、致良知教、作圣之功、万物一体等重要问题。在读书过程中,我比较关注的是“知行合一”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思考。1、“知行合一”命题涉及多重关系“知行合一”可谓王阳明哲学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这不仅在于其提出角度的特殊性,而且在于其具体指谓的多意性。正是这种多意性,使得学者们纷纷以“新解”、“新论”、“新探”、“再探”为题,对“知行合一”这一命题的涵义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知”“行”概念既包含一般意义的理解,又有特殊意义的阐发:“知”作为知识,亦作为认知、良知;“行”作为行为,亦作为意念、意向。“意”在阳明哲学中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意”作为知行合一的实现条件,在知行关系论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阳明将本属于认知范畴的“意”作为“行”的部分,一方面为“知行合一”的理论论证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又使得知行关系复杂化,相应的存在:(1)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知善知恶不一定为善去恶。(不合一)(2)良知与行为的关系:知善知恶便能为善去恶。若不能,则因私欲遮蔽。(合一)(3)认知与意念、意向的关系:“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合-)(4)良知与意念、意向的关系:“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合一)(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合一)对“知”、“行”的不同定义,形成“知”、“行”之间的不同关系,从而影响对“知行合一”命题的理解。2、有关“知行合一”命题的一个讨论针对知行合一之训,徐爱向先生提出两个问题:爱日:“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徐爱的第一个问题,依据事实,现实生活中有人知孝而不能孝,知弟而不能弟,得出知行不合一。这里涉及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由前文可知,认知与行为之间不必然合一,徐爱的阐述是合理的。阳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并没有直面认知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而是引入“知行本体”这一概念作为一个理论预设前提,这一概念不可证明,只能诉诸于信仰和情怀。阳明认为知行本体是合一的,而不合一的情况是由于私欲遮蔽,失却知行本体了,而如何感受到知行本体的合一呢?阳明以好好色、恶恶臭、痛寒饥饿等感官感知与情感意向为例,论述知行本体合一,其重点是将其类推到善恶孝弟的道德层面,认为知善知恶便能为善去恶,从而使得知行合一理论不仅适用于感官层面,更落实在道德层面。显然,阳明强调的是良知、意念、行为之间的关系:知善知恶之良知为善去恶之意念为善去恶之行为,三者合一。阳明的论述存在基本的四个问题:(1)认知与良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痛寒饥饿与善恶孝弟如何等同?(2)意念就是“行”?或者在何种意义上是“行”?以我们熟知的观点,意念存在于知情意系统之中,即在“知”之中。(3)为什么在好好色、恶恶臭这里不存在私欲遮蔽,而在善恶孝弟层面就存在私欲遮蔽了呢?(4)良知本身是否“知行合一”?即良知本身是否既包括知又包括行?良知本身既知善知恶又为善去恶?如果回答是,那么为什么还要讲一个“致良知”呢?如果回答否,那么良知本身就不是真知了。徐爱的第二个问题,依然是依据事实。古人讲知行,阳明也讲知行,都在分开讲。既然分开讲,既然还讲“合一”,那说明“知行”本身并不合一。阳明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首先以“懵懵懂懂任意去做”、“茫茫荡荡悬空思索”两种典型指出了知行并提的必要性,意在补偏救弊,教化世人“行得是,知得真”O另外讲到先知后行的弊病,即“终身不行,终身不知”,因此在讲法上要知行并提,主张复归知行本体,知行合一。3、知行本体合一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阳明都从知行本体层面做出回答,主张知行本体合一。那么知行本体合一究竟该如何理解?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该句话凝练的指出了知行本体合一的内在关系,“真切笃实”与“明觉精察”既作为知行之间的分割界限,又成就了知行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核心就在于“意”这一概念。在这里,知中有行的属性:真切笃实,便想要去行;行中有知的属性:明觉精察,便获得认知。与其说知中有行的属性,行中有知的属性,不如说“意”本身兼具“知行”的属性,实现了知行合一。知行实有界限,但“知”作为指向主体自身的意向恰恰是在“行”中获得的;“行”作为由主体指向外的意向恰恰又是在“知”中得到的,需要落实的就是“明觉精察”与“真切笃实”,将知行达到极致。“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读书,思考,习行,感悟,不亦乐乎!

    注意事项

    本文(《传习录注疏》读后感.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