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导论(1).ppt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靳玉乐,专题一 导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1.课程与教学合一2.课程与教学分离3.课程与教学整合,(一)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变革,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1.课程论的发展(1)课程论的形成:博比特等人的贡献(2)课程论的发展:泰勒等人的贡献(3)课程论的繁荣:施瓦布、派纳等人的贡献,(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2.教学论的发展(1)教学论的形成:夸美纽斯、卢梭等人的贡献(2)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贡献(3)教学论的繁荣:斯金纳、罗杰斯、凯洛夫 等人的贡献,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3.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1)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包含论、独立论、交叉论、循环论(相互作用论)(2)课程论与教学论由分离走向整合 分离之因:内容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分离;整合的实质: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作为课程开发,亦即“内容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一)课程与教学的学科性质,二、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理论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二、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二)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对象,1.课程与教学的现象(1)课程现象 实质性的/政治社会的/技术专业的(2)教学现象 关系/行为/条件,二、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2.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命题 事实与价值(及其关系的探究),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与其它教育研究范畴的关系:宏观研究: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等 中观研究:课程论、教学论等 微观研究:个体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一)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1.逻辑演绎范式 2.自然类比范式 3.实证分析范式 4.人文理解范式 5.过程结果范式 6.课堂生态范式,(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范式,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1.思辨研究方法 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2.实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叙事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质性研究法(口述史、传记等),(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方法,延伸阅读,1.刘义兵、段俊霞编著:教学研究范式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张武升:“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3.靳玉乐:“当代美国课程研究的五种范式简析”,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8期;4.靳玉乐:“当今西方课程研究范式论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5.马云鹏、吕立杰:“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6.靳玉乐、黄清著: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