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二单元---《逍遥游》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4480013
资源大小:54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必修五---第二单元---《逍遥游》教学设计.doc
清镇市第四中学教学设计 厚德正身 博学致远 科 目语文模 块必修五时 间2014年9月第 二 章 三 节 共 3 课时 模块总 36 课时 教学设计编号: 03 课题:第6课 逍遥游授课班级授课教师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本文重点任务就是提升小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发言、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2. 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2.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设计、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第 一 学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一、导入二、课前预习检测(1)作者常识(2)文学常识(3)纠正字音三、合作探讨四、课后提升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加强文言文诵读技巧。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一、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识记鲲(k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迁徙(x) 北冥(mín) 夭阏(è) 沮(j)丧榆枋(fn) 斥鴳(yàn) 舂(chn)米 晦朔(shuò)泠(lín)然 蓬蒿(ho) 翱(áo)翔 恶(w)乎待哉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n) 蟪(huì) 蜩(tiáo)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加强小组探究:请同学们思考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老师以故事情节导入,学生倾听。老师介绍作者、作品,学生在课文或资料书上勾画重点。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倾听。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思考并讨论,小组内疏通文意,质疑、提问、合作探究,组织答案。学生思考并讨论,小组内疏通文意,质疑、提问、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故事导入营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会做笔记,了解文学常识。调动学生诵读文章兴趣,整体感知。学习文言文诵读技巧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回答,如有不足,请同组成员补充。用合理的想象扩写,锻炼写作能力。教学过程(第 二 学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检测二、整体感知三、合作交流四、课后提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一、全体学生诵读课文。二、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三、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疏通文言知识(一)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2.三飡而反 (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二)重要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三)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四)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五)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六)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七)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学习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老师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老师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要求:理解文章内容,思考问题。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老师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老师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明确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集体朗诵,个别学生背诵。组长提供组员能否背诵课文名单。学生分组找出课文文言知识,再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回答,如有不足,请同组成员补充。老师点拨,学生记笔记。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推选成员回答问题。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推选成员回答问题。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了解学生背诵情况。加强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利于理解文章大意。重温文言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教学过程(第 三 学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一、导入二、自主感悟三、合作交流1.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一、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老师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老师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教师导马叙伦评语,学生倾听。学生查阅参考资料,组织答案,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记笔记。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推选成员回答问题。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文言文写作技巧,及特点。形成条理,便于记忆与理解。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四、拓展延伸己难言的苦情。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老师明确: 1.解“逍遥”之含义。“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无限的思维空间;自由无碍的心境。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2.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3.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4.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推选成员回答问题。老师展示资料。各个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答案,推选成员回答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拓展知识链接利于深层处理解文章大意,以及培养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课堂小结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背诵全文。课后反思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