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笔法、技法、结构和章法讲座.ppt
行书的笔法、技法、结构和章法讲座,一、行书的定义(一)、“行书”,在古代书法文献中,最早见诸于西晋卫恒(?-291)的四体书势:“魏初,有锺、胡(锺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锺氏小异,然,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二)、最早对行书作释义的是唐开元年间的张怀瓘。他在书断中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三)、行书的特点是非草非真。张怀瓘六体书论中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他还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他的说法影响很大。(四)、张怀瓘的解释并不完全准确。一是,在汉代已有隶书简写、弱化隶书的蚕头燕尾、省减隶书起笔与收笔的复杂动作,多用章草的圆转和尖撇,已经有了由隶书向楷书和今草书体过度的雏形,刘德升不可能个人完成;二是,在汉代的许多竹简当中,已经有了区别于篆书和隶书的行书结构特征。1,(五)、行书的简明定义。行书是萌芽于隶变时期、成型于汉末三国、规范于东晋、介乎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称之为行书。二、行书的分类(一)、行楷。近楷者,谓之行楷。(二)、行草。近草者,谓之行草。(三)、按照时代风气(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和审美风格(妍媚、雄强等),基于学习的目的可以这样分类:1、原生态行书。即没有书法创作目的、没有艺术化目标的早期书写资料,例如,魏晋时期的残纸等。2、经典行书。主要是指晋唐时期的行书。他是在书法艺术经典时期、根据艺术手段和艺术原则书写的艺术作品,例如,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王献之、陆柬之文赋。3、宋元明清文人行书。例如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王铎等人的行书。4、明清大幅纵式行书。从宋代开始,至明末清初,纵式大字行书开始出现。例如,傅山、王铎、伊秉绶等书法作品。5、篆隶北碑影响下的行书。清代篆隶北碑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复兴以后,吸收篆隶北碑成分,形成新的面貌,与传统行书差别很大,需要学习者兼通篆隶北碑知识,难度较大,不是易于初学者。2,三、行书的特点 1、好写、好认、美观、灵活。雅俗共赏。2、活泼而不放纵,规范而不死板,节奏感强。3、较之篆书、草书,容易辨识;较之楷书、隶书,生动活泼。楷书、隶书犹如歌舞中的慢腔,草书更像狂舞,而行书则像轻歌曼舞。四、行书的笔法(一)、行书的用笔特点。行书用笔必须讲究三个过程,即起笔-运笔-收笔。起笔要讲究藏、露、方、圆。运笔要讲究涩行,力到韵到。收笔要讲究疾收、果敢,笔笔送到,力归字心,含蓄内敛。(二)、行书用笔必须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为辅,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指的是让笔锋在运用的过程中处于笔画的中间,效果是笔画圆润,点画丰满。侧锋用笔,目的在于造成点画飞动,神采飞扬,虚实结合。(三)、提按与是转的交替使用。提按是上下运动,使转是平行运动,运用腕力不断的调整提按与使转的节奏,达到轻与重、粗与细、疾与速的完美结合。3,(四)、几种常用笔法:1、中锋用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中间运行、笔杆竖直向下。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丰腴圆润,立体感强。2、侧锋用笔。指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运行。其线条的两边墨迹轻重有别,线条不够丰满,墨色有变化。行草书中与中锋交替使用。故,古人云:“正锋居八,侧锋居二”。提倡,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取势,侧锋取态。例如:惠风和畅。岁龟鹤寿。3、露锋入笔、露锋出锋。指笔锋外露在点画之外的起笔、收笔方法。露锋入笔和露锋收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收笔灵活而飘逸。例如:“陵、为、归、阳”等字。4、藏锋起笔,藏锋收笔。藏锋起笔讲求“逆入”,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起笔处含蓄饱满,其效果有“方”和“圆”两种:方-方折而成;圆-圆转而成。藏锋收笔及锋芒不外露,古人称之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侧点和反捺的写法。在篆书中用得最多。例如:“陵、来、东、流”等字。5、平移。指笔在纸面上做平行运动,不做上下运动。这就是行笔运动。平移运动讲究涩行,即使笔带着阻力前行,克服阻力前行。例如:“静、远、影、叶”等字。5,6、转折。指在书写中,笔在某一点上做方向改变。一般转折有两种:即,圆转和方转。圆转-顺着前面的笔势转折而下即成。方转-提笔换锋后按笔再行即可。例如:“国、为、司、易、物”等字。7、提案。指笔在纸上作上下运动。笔提-线条变细;笔按-线条变粗。行草书中经常用到提案动作,以达到显线条变化之目的。例如:“无、悲、少、琴”等字。(五)笔法的运用。1、下笔。分两种:打笔-空中取势,露锋入笔,动作迅速果断,斩钉截铁。例如:“亦、无、至、春、”等字。顺笔-即按照笔画运行方向顺势入纸。先轻后重,起笔尖,收笔圆。例如:“惠、左、有、天”等字。2、行笔。行笔可分五种:叠笔-按原来的行笔路线往复运动。例如:“归、不、临、乡”等字。游笔、掠笔-即牵丝流动行笔。例如:“乐、为、影、足、是、之、涩笔-即刻服阻力之笔。而非迟笔、慢笔、缓笔、滞笔。6,拖笔-由重而轻,平拖出锋。多用于反捺的书写。例如:“大、綾、于、之”等字。3、翻笔、折笔-山、曲、其、九。另起笔-外、取、侧笔-尽、书、秀、人。顿笔-日、有、列、也。挑笔、撇笔-风、为、流、虽。钩笔-终、仰。五、行书笔画的写法。行书和楷书一样,也有八种基本笔画。(一)、点画。点画虽小,画龙点睛,姿态丰富,点点精到。点是所有笔画的起始。1、启下点-之、室、宙、宇客、宝 2、启右点-未、察、气、集、共、黄、其。3、长点-骸、后、之、贤、衣、怀。4、竖三点-在行书中可做三点水、双人旁、横三撇使用。例如清、流、激、得、须。5、左右点-可做字头用,也可作字底用。例如,异、其、叶、落。花、若。7,(二)、横画。横画有长短之分,在字中起平衡作用。短横使用较多其变化亦多。书写时,应该稳重有力,流畅生动。有的以点代替,并向左下出锋以和下笔呼应。1、启下横。例如:“不、事、书、青、寿。2、启上横。例如:”古、带、春、年、契。(三)、竖画。竖画有左竖、右竖之分,又有短竖、悬针竖、垂露竖、曲钩竖、仰钩竖之别。一般,左竖向右上出锋与下笔以附钩相呼应;右竖向左下出锋引带下边一字首画。1、短竖-竹、今、山、岁、幽。2、悬针竖-年、毕、仰、带、千、平。3、垂露竖-林、怀、取、情、4、曲钩竖-不、畅、于、东。5、仰钩竖-附、情、信、阴。(四)、挑画。挑花的特点是体斜而较短,尖锐挺拔,劲健有力。能增加字的速度感和力度感。8,短挑-致、虽、视、相。长挑-地、物、之、将。撇折挑-相、林、视、和。(五)、撇画。撇画在字中起到平衡和支撑作用,有较强的动感。1、回锋撇-感、咸、成、文。2、挑脚撇-痛、殇、列、今。3、平撇-犹、和、重、千。4、斜撇-会、少、合、者。(六)、捺画。捺画在在字中起到平衡作用,一波三折,给人一种流线运动的美感。1、斜捺-人、天、漫、舍。2、回锋捺-故、之、不、秋、泛。3、反捺-大、次、足、入、来、捉、水。4、平捺-遇、之、还、边。(七)、钩画。1、竖钩-静、时、事、殊。2、斜钩-或、感、武、哉、岁。9,3、卧钩-德、惠、悲、虑、心、感。4、背抛钩-风、气、九、抛、绝。5、浮鹅钩-托、也、视、光、抱。(八)、折画。1、横折-五、白、固、四。2、竖折-兰、闲、南、开。3、撇捺折-足、长、裳、怀。4、重折-为、弦、纷、多。六、偏旁部首。(一)、左旁。做偏旁部首,一般形体窄小,不常做主笔,只起引领、呼应右部的作用。书写时注意,展右而敛左。例如:单人旁-俯、仕、仁、侶。两点水-况、次、凌、冲。三点水-清、浪、深、洞。左耳旁-陈、阳、险、随。竖心旁-怀、情、惟、慎。提手旁-揽、扬、抱、拾。言字旁-诸、託、语、讲。木字旁-极、林、楼、相。禾木旁-稽、称、种、和。绞丝旁-终、丝、绛、缩。歹字旁-殊、殇、列、日字旁-映、时、明、眼。10,走字旁-述、迁、过、遇。衣字旁-初、视、神、补。(二)、右旁。右旁的形体一般比较宽大,不仅要和左半边呼应,而且在字中往往充当主笔以稳住整个字的中心。以此,要求左收右放,舒展平稳。立刀旁-列、利、则、到。戈旁-或、盛、岁、我。欠字旁-次、欣、歌、叹。反文旁-放、激、效、澈。页字旁-类、领、须、颈。(三)、字头。字头用于字的上部,功能在于覆盖字的下部,因此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左右要对称。人字头-会、舍、介、金。草字头-暮、万、英、叶。山字头-岁、岂、岸、岚。(四)、字底。字底用于汉字的底部,对汉字的平稳起承托作用,因此要求体扁,型宽,写的平稳,左右对称。大字底-契、英、樊、奕。心字底-惠、悲、忘、惹。日子底-春、者、暮、书。木字底-集、乐、桑、案。11,(五)、字框。字框有:三面框、四面框、两面包围(左下、右上包围)之别,用在字的外面包住里面的部分。因此,写好字框对子的整体形象至关重要,写时要注意掌握好大小和重心,并处理好和其它部分的关系。三面包-山、幽、函、风。口子框-日、固、四、团。两面包-气、菊、苟、匋。送、连、居、屋、属。七、结构特点。行书的结构,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八项原则和方法:(一)、变化。变化是艺术的生命,也是对行书结体的基本要求。在行书中,相同的笔画要变,相同的偏旁要变,相同的字亦要变。总的不是雷同为原则。可以通过用笔,使之有藏有露,有轻有重;可以通过笔势,使之有曲有直,有仰有俯;可以通过笔画组合,使之有疏有密,有上有下;可通过整体形态,使之有大有小又长又短。等等。总之,要通过变化,取得笔笔迥异、字字异殊的效果。1、同画异态。多横画的字,要长短不同,方向各异。例如:作、悲、玉、气、书、12,多竖画的字,宜高低不平,错落有致。例如:带、喘、仙、州。多撇的字,要在用笔和形体上加以变化。例如:得、形、影、易、阳。多捺画的字,要变化一捺。例如:癸、述、远、食。多点的字,切记邢台、大小类同。例如:为、然、照、无。多钩的字,或泯其一钩,或便其两钩。例如:骋、肘、翩、翔。2、同旁异变。日字旁-时、明。绞丝旁-终、维。土字旁-地、坦。三点水-激、流。双人旁-得、后。走字旁-趣、起。心字底-悲、忘。宝盖头-室、寒。山字头-崇、岸。单人旁-仰、传。提手旁-揽、挥。木字旁-相、松。页字旁-类、頸。左耳旁-阴、险。戈字旁-哉、载。同形变化(左右同形)-丝、羽。(三体同形)-品、桑。同字异形(一个字多种写法)-清、其、修、为、不流、也、以、之、秋、无、云、鸟、野、得、破。3、尽态。行书应曲尽其态,是打着人气大,小者任其小,长者任期长,短者任期短,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甚至于夸张。总之,在一幅作品里,令:13,大者不觉其大,小者不觉其小,长者不绝其长,短者不觉其短,疏者不觉其疏,密者不觉气密,和谐匀称,天趣盎然。(1)、以中竖作主笔,形体宜长不宜短。-例如:尽、书。(2)、笔画少或左右结构,形体宜短不宜长-例如:世、九、初、端、引。(3)、多结构且笔画多者,形体宜大不宜小-观、觞、畅、斯、鹤、学。(4)、笔画少,字形小者,形体宜小-不、知、足、两、立、四。(5)、笔画少者写宽松,横向舒展-合、今、左、内。(6)、上下结构,笔画多者,结构宜密-听、兴、录、极、机。4、错落。写行书要错落有致,讲究大小、宽窄、高矮、疏密、长短的变化。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气脉流通,章法合理。左短右长-时、无、目、仰。左长右短-知、和、作、初。上窄下宽-异、是、老、鱼。上宽下窄-虚、当、罗、宫。左窄右宽-理、滞、情、清。左宽右窄-期、形、斯、类。上大下小-贤、宝、霄、当。5、欹侧。欹侧大致可分为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左欹右侧四种。左欹右侧,是字体向一边倾斜。有的是真正的倾斜,要靠章法中上下或左右的字去”补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以斜为正;不管哪种欹侧,都要达到”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效果。左欹-视、诞、悼、穗、挺。右侧-列、领、破、类。左欹右侧-詠、朗、鹤、朝。15,6、省减。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在字形易识的前提下,省减笔画,提高书写速度。省减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省笔。即省去点画-然、惠、流、远。(2)、减笔。减少笔画-迹、以、亦、相、无。(3)、化笔。化长为短,化撇为点-得、之、于、泥。(4)、合笔。合二为一-足、客、落、书。7、呼应。所谓呼应,就是通过点画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字变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主要分为形连(笔连)和意连(笔断)两种。形连-也称明连。是用牵丝把点画连接起来,借用草书的结字法。意连-也称暗连。是用无形的笔势把点画连接起来,借用楷书的结字方法。使用形连时,点画处皆重,牵丝处皆细。牵丝不可滥用,滥则油滑庸俗,更多地使用意连,是点画彼此呼应,脉络相通,笔虽断而势连,形不接而气贯。例如:意连-未、乐、不、其。形连-少、是、野、云。8、揖让。所谓揖让,就是在字的结构中,各个笔画部分“以礼相待”,互谦互让,相互避就,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16,一般来讲,要求:小让大,短让长,少让多。上下相让-老、盛、察、尽。左右相参-欣、视、俯、诸。感、齐。9、假借。行书比楷书流动,较草书静穆,介乎于楷草之间,既可以借楷书以加强其静感,又可以借草书以增强其动势。因此,在行书的结体中,往往楷草间杂。在行楷书中-借用楷书结构较多;例如:尽、书、陈、东。在行草书中-借用草书结构较多。例如:后、之、于、足。10、形态结构。行书不仅要把字写得好看,而且要在整体章法布局中和谐统一,就必须懂得字的形态结构法则。一般有以下法则:(1)、顺其自然。即按照汉字的自然形态进行组合。例如:丑、山、多、少。(2)、因字立形。即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形体大小,合理安排。例如:虽、野、大、既。(3)、随势赋形。即随着书写的笔势立形。例如:小、人、鸟、琴。16,(4)、打破常规。例如:山、古、故、水、乡。(5)、缩展点画。例如:春、会、金、人、大、文、光、见。(6)、稳中求变。例如:文、足、光、到、尘。得。(7)、因地制宜。例如:影、安、趁、之。八、行书章法。(一)、谋篇。(二)、形式。(三)、章法布局。(四)、钦章用印。(五)、形神兼备。(六)、风格特点。根据时间,适时调整内容。九、选贴临帖。(略)。17,以上是我对行书有关内容的粗浅认识,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书法艺术,学习书法艺术,为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书法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谢谢大家!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