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4446362
资源大小:63.37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doc
2023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1】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面实现我市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对福建“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及对南平“四个方面”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走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奋力谱写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新篇章。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5年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确保政策连续性。到2025年,全面建立防止致贫返贫帮扶的工作机制,分层分类帮扶政策措施全面优化,形成有效防止致贫返贫的政策体系和机制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2035年,全市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推进措施(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县(市、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监测标准,将低于标准线的农村群众纳入易致贫返贫风险排查、监测对象确定的主要范围。进一步健全民政、农业农村、医保、残联、人社、教育、住建、应急等部门信息定期联审制度,对纳入重点筛查范围的群众家庭进行及时研判,确保早发现、早帮扶、早解决,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将致贫返贫风险较高,以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群众,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分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困难户,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巩固帮扶,即干部挂钩帮扶一批、产业就业扶持一批、医疗教育资助一批、农村低保兜底一批,把致贫返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2.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积极鼓励脱贫地区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对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的我市各类企业和扶贫车间,继续保持相关补助政策。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多渠道开发各类型乡村公益性岗位,积极吸纳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并落实好相关补助政策。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享受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各县(市、区)可继续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予以帮扶。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到家政服务领域就业。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农村交通、乡村文旅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运营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落实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持续开展“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的脱贫户家庭子女,予以助学补助。3. 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每月组织开展专项筛查,每季度会商研判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控辍保学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统筹完善居民医保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建立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质量。4.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要加强指导,分类摸清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类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类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对确需处置的项目资产,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加强对新增衔接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将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严格准入条件和程序,对资金使用实行动态实时监控,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加强日常监督和审计。5. 支持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实和拓展挂钩帮扶脱贫村机制,每年确定20个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脱贫村或巩固脱贫任务重的村,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村20万元的资金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重点帮扶村发展能力。力争到2025年,346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有稳定*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6. 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着力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发展大格局,按照“补链强链延链”和“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发展思路,运用生态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到2023年,建成一批特色茶加工专业园区和“三茶”示范项目,着力打造茶种质资源、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人才培养高地。到2025年,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培育规模以上茶企110家以上、龙头企业8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着力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和海峡两岸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建立健全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茶产业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7.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产业跃升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集中集聚、做大做强,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聚焦“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生态优势产业,支持脱贫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渔业、畜禽、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等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围绕福建省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脱贫县、脱贫村列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示范村范围,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继续发挥烟叶产业带动增收的作用,烟叶种植指标向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倾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推进农户互助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作用,引导农户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聚焦“武夷山水”品牌建设,鼓励脱贫地区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品牌认证,“武夷山水”品牌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8.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深入实施农村公路路长、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持续推进5个脱贫县“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支持“老少边”县的县乡道联网提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建设,5年投资力争完成710亿元,着力打造“3211”交通圈,现代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加强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等建设,改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等交通运输条件。巩固发展“村村通客车”成果,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进有条件的地区适时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试点建设农村客货运综合服务站。推进脱贫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一体化运营。完善“县级仓储配送中心 乡镇快递网点 村邮站”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利用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村客运站、村邮站、农村超市、农村淘宝店、农家店等设置快递服务网点,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邮政投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实施应急广播系统、智慧广电乡村、广电“5G”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旅游区域无线4G/5G覆盖。巩固脱贫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效,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配电网网架和台区建设,切实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9.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县职业中专学校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和职业人才培养。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资助。除国家资助政策外,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地方财政能力提高标准、扩大资助范围,挖掘社会资助力量,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乡村开展支教,接收安排薄弱地区教师跟岗学习。督促抓好农村师资全员培训,提升师资教育教学能力。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深化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大脱贫县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预检分诊场所建设,力争全市7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以上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推荐标准。继续采取定向委培等举措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10. 深化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深化“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互动联动”工作机制为重点,统筹流通助理与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队伍力量,全方位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向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后进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县域科技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相衔接,跨界别、跨区域选拔科技人才,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十四五”期间,通过并正式发布科技特派员国家服务标准,每年选派不少于500名科技特派员。进一步深化流通助理工作机制,围绕省级示范商圈、商务特色镇、乡村振兴试点村等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手段,精准选派流通助理,精准对接农产品供应链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完善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11.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保持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符合低保条件的脱贫户(含监测帮扶对象)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符合退保条件的脱贫人口,给予12个月延保渐退期。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监测帮扶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加强民政、医保,残联、人社、教育、住建、农业农村、应急等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将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的重度残疾人(含智力、精神三级残疾),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等群体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12.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全面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至2025年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比例达47.5%。认真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持续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面落实委托照料服务责任。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关爱帮扶服务。推进爱心助残驿站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料托养服务。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13.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分类调整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纳入特困人员范围的,给予全额资助;纳入低保对象范围的,给予定额资助;监测帮扶对象可享受一定时间的定额资助参保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致贫返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科学确定对象范围、费用范围、救助标准、实施分类、分档救助。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员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将精准扶贫叠加保险、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政策平稳融入医疗救助体系,将各类医保扶贫资金统一并入医疗救助基金,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14.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大力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宣传,确保应保尽保。完善市本级儿童福利机构,实现县级未成年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60%。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致贫返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险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_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到2025年,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有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评定为一级至二级服务等级的乡镇级公办养老机构、评定为二级至三级服务等级的县级公办养老机构建有率达到8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加大对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支持力度,以重度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四)加强政策有效衔接15.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转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重点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各地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且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8%。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6. 做好金融支持政策衔接。推动金融机构继续为脱贫人口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丰富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生产。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落实5万元以内、3年以内的无抵押小额担保贷款,并予以全额贴息,为脱贫人口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征信作用,推动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为农企、农户提供融资担保,助力农企农户获得信贷,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推动我市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险业务覆盖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服务水平,对脱贫人口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到产业帮扶保险政策全覆盖,脱贫户产业保险费由省、市、县财政以及脱贫户本人按比例承担。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推动我市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发展,进一步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17. 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计划地实施农产品种植,争取2025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_年,对登记在册的撂荒山垅田,新复垦种粮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户,每亩给予一次性最高补助200元/亩,奖补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对_年新增相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粮2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对种植双季稻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对蔬菜大棚轮作种植水稻6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_年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流转奖补政策进行调整。在建瓯市开展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农民尤其是脱贫群众的宅基地权益,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落实“一户一宅”,抓好“建新拆旧”、“拆旧腾地”。在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建筑基础上,加大对空心村、空心房、危旧房等农村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的整治力度,旧村复垦形成的耕地可核定为增减挂钩指标,指标收益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改善农村生产、人居环境。18.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实施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实施大学生“百千万”引进计划,力争5年内引进培养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急需紧缺本科生10000名。持续实施省级“三支一扶”招募高校毕业生计划,为脱贫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扶持,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继续保持省级脱贫县专技岗位结构比例,适当放宽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全科医生特岗招聘优先向脱贫县倾斜。组织实施三年一轮的教师“131培养工程”(即,100名教学名师、300名学科教学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等,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村卫生所机构运行与乡村医生人员经费补助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提升乡村医生福利待遇。扩大本土化医学人才定向委培规模,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至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人。吸引“新农人”、“新村民”、“新乡贤”等“三新”人才到南平居住生活,通过引进“新村民”,激励“新乡贤”,先行先试为环带重点村镇注入“新技术”、“新文化”、“新时尚”,助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乡村振兴发展。19. 做好山海协作和挂钩帮扶政策衔接。做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强化县县结对协作,用好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每年不少于1.08亿元对口帮扶资金,切实在园区建设、产业合作、人才交流、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找准新阶段的发展切入点和发力点,持续提升少数民族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少数民族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四、强化组织保障20.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四个不摘”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要求,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好衔接各项工作。21. 保障工作力量。有序推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组织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回报家乡”、产业振兴、助力老区苏区等专项行动。22. 严格督查考核。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并纳入县(市、区)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对照省上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23. 营造良好氛围。传承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总结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汇聚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2】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持区委“23456”工作思路,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和“一坚持、三强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经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与驻村工作队研究,立足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实际,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重点,统筹推进宜居乡村、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产业就业、乡村投入保障等建设全面发展。二、发展目标到_年底,挂包村振兴取得较大进展,村级党组织更先进,生态更加宜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民更加富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三、主要任务(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压实帮扶责任,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必须全脱产驻村,按照主要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帮扶干部每年不少于4次深入脱贫户开展入户帮扶工作,协助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推动“1+30”衔接政策落实落地。(二)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一是协助村完善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制度,按照返贫致贫监测标准,规范监测对象认定和退出程序,不定期开展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二是按照巴中市恩阳区_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要求,对返贫致贫风险大的重点人群坚持每月一次“网格式”入户走访,4月底前开展一次集中排查,精准认定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三是定期分析研判监测对象收入、就业、“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用好防返贫致贫专项基金和各类帮扶政策,直至稳定消除风险。(三)持续稳定脱贫户收入按照每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有1名家庭成员就业或政策兜底为底线,确保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脱贫标准。根据脱贫户家庭人口、劳动能力、技能愿望,因户确定产业发展和就业项目,不包办代替、简单复制,提高产业项目和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广用好“四川扶贫”公益商标标识,建设一批农业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完善以贫困户为受益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大户+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直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切实防止农产品积压,推动贫困户更好进入产业链、融入市场。利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发展“四小经济”,加大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确保每个村都有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增收。(四)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把产业和就业作为解决贫困巩固成果的重要支撑。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思路,持续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大户+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类型、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三双”“127”等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抓好消费扶贫,加大“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推广力度,完善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户施策发展“四小经济”,确保在家农户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规范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拓宽就业渠道。(五)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制度,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推进集体资产“三权分置”有序实施。完善“支部+”“能人+”等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六)清零整改各类问题常态开展“回头看”。严格执行扶贫政策标准,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聚焦贫困户“一超六有”脱贫标准,配合镇村两级对_年以来到户政策逐一全面排查梳理、宣传解释、兑现落实,特别是“插花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保障、产业发展以及饮水安全、广播电视等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排查整改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各类问题,精准制定_年贫困户脱贫巩固措施,确保应享尽享、全面准确。(七)提升群众满意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作用,深入挂包村与群众开展“面对面"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活动,大力宣传医疗、教育、低保以及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等脱贫攻坚政策;对于贫困户,重点宣讲扶贫政策、讲好脱贫故事,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认可度;对于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重点宣讲脱贫攻坚、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等方面,以真情实干拉近干群关系,切实提升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加大扶志扶智力度,切实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八)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落实“五大行动”,即生活污水、农村垃圾、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重点做到“三清两改一提升”,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洁农村水源水体、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造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厕、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提升村容村貌。四、组织保障(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三)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3】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中共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期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逐步完善,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万元。到2035年,镇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二、主要任务(一)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完善监测方式,明确监测对象。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细化完善入户走访、自主申报、基层上报、数据比对、热线_等方式方法,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及对接,及时预警返贫风险。按照省、市的工作要求,从_年开始至2025年,每年按当年农村低保标准1.5倍以下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纳入监测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2.实时监测致贫风险,防止规模性返贫。实时监测防范因病因残致贫风险、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致贫风险、新增住房不安全风险、新增饮水不安全风险、就业不稳定减收风险、乡村产业失败风险、政策不衔接引发风险等“九大类型风险”,及时排查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科学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帮扶举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3.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突出抓好基础教育,落实新时代广东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帮两促”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有效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明确区镇责任,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确保饮水安全。4.实施分类施策,强化政策支持。根据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开发式帮扶,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按政策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好兜底保障;对内生动力不足的,持续开展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5.分类管理扶贫资产。严格按照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惠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扶贫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对_年以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含捐赠的实物资产)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做好确权登记,按照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公益性扶贫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经营性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完善到村、到项目、到人的收益分配机制;公益性扶贫资产要完善后续管理,落实运营管护责任。对新增收益类项目形成的资产,参照扶贫资产管理有关要求同步纳入管理和监督。(二)全面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6.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区负总责、镇村落实的定期核查和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惠州市分节点,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推动各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及时获得帮扶对象名单,推送给镇村排查核实,区职能部门及时落实有效帮扶措施。7.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落实好中央和省、市促进就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工程,加强补贴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渠道,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低收入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完善各类产业园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管理机制,积极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促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8.巩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和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兜底保障,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扩大实施低保“单人保”政策;将符合条件低收入家庭纳入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专项救助范围。动态调整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持续提标扩面;加强临时救助,落实镇级临时救助备用金,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完善巡访机制,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定期访视,优化照料服务供给。9.加强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保费政策,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全部保费。提升区镇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能力。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学校资助工作管理制度,落实精准资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等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关爱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做好就业帮扶、托养照护、康复服务。10.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开展镇级卫生院提升行动,将部分重点镇级卫生院建成中心卫生院。加强医疗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均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推动医疗救助对象门诊就医费用实现“一站式”结算,推广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模式,扩大“惠医保”覆盖面。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和区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接续开展慈善大病救助。(三)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全面接续推进乡村振兴。11.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工程。把镇村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结对帮扶。组建不少于5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结合“万企兴万村”、农村科技特派员等安排,深入开展组团式结对帮扶,协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将纳入全省先行示范镇的6个镇实施分级组团帮扶,全面推进强镇兴村。确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实施乡镇建设行动,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12.增强镇村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行动,围绕“镇-村-组”区域整合、“点-线-面”功能联动,发挥圩镇功能,立足加工、展销、物流、贸易在圩镇,打造良井镇为三产融合示范镇,推进佳禾阳光市级田园综合体和六谷裕兴农业公园项目建设,扶持培育镇村特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花卉、茶叶、中药材、丝苗米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田园观光、乡村民宿、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农旅、文旅新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