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ppt
,二章,孟 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的含义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朗读课文,熟读成诵。难点:学习古人说理方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式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围,语气词,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道是什么?它和“人和”有何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类推,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品味孟子语言特色,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 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归纳;运用双重否定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