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慢慢长大(2).ppt
姓名:任晓如院系:2011级英语2班学号:201140210216,请让我慢慢长大 亲历华德福教育,吴蓓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http:/,1,2,3,作者简介,书本内容梗概及感想,感动与收获,作者简介吴蓓: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十三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Waldorf)教育,2003年回国.2005年9月在天通苑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家庭式幼儿园。后在房山某幼儿园开办华德福实验班。2007年11月协助三位家长在西三旗枫丹丽舍创办华德福家庭园。现为北京华德福教育的顾问。吴蓓的博客:http:/,1,A,B,C,前言:听从召唤,上篇:海外观摩,下篇:北京实践,内容梗概,2,前言简介:作者在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17个月,这段学习旅程让她感到艰辛而又快乐!回国后,作者将这种华德福教育理念的“火种”带回了中国。在践行华德福教育的旅途中有欢乐有支持但也有艰辛和困难,回首来时的路,作者引用地中海的一句民歌表露自己的心声“生命是一首歌,要好好唱她,要让她充满欢乐!在自由中才能发现自己,享受到真正的欢乐。”,经典语句摘要: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纳更多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子吗?那感悦你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受尖刀挖刻的木管吗?纪伯伦 第一次办园失败的时候,朋友送给我一段古罗马皇帝奥勒力乌斯写的祈祷文: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2,上篇:国外观摩,上篇部分包含18篇,作者以日记的形式娓娓道来,详细的描述了她在国外学习观摩的心得与收获。由浅入深的细腻的描写,浅显易懂,感人至深。华德福学校的独特之处不仅让人为这种教育方式拍案击节,还能引起读者对现行教育的反思。本书也被誉为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入门必备用书。,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当时,在琴房,好友在弹奏悠扬的钢琴曲,我坐在一旁安静的捧读第一篇日记,“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一面墙上,从房顶上垂下十串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话的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而又丰盛。”窗外吹来几丝清风和悠扬的钢琴曲翩跹,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下,吴蓓那细腻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首先,介绍华德福学校,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被誉为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去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目前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已达到700多所,还有2000多所幼儿园。,经典片段摘要,“华德福学校的基本立场是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我们反对为了考试而灌输的一些专门知识,我们认为不应该用太多的理性知识窒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引导和鼓励。”“鲁道夫斯坦纳强调,人和自然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的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2,华德福教育的几大特色课程,在野外劳动的“自然课”最吸引学生的“手工课”圆圈舞和韵律诗的“外语课”享受身体运动快乐的“体育课”演奏会汇报演出的“音乐课”没有课本的“文化课”,在野外劳动的“自然课”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参与劳动,做苹果汁,在土地上播种,制作面包都可能成为“劳动课”的内容。华德福的老师们认为,虽然劳动是简单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美妙,亲力亲为的劳动,不仅让他们知道了一些东西是怎么来的,而且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领会到的,并将根植在他们的生命中。,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自然课是怎么上的呢,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周一次的自然课几乎没有在户外上过。老师只是在传授他们认识课本上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教他们认识鸟类,却从没带他们看过自由飞翔的真实的鸟,教他们什么是植物的根茎叶,却不带他们去大自然中观察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活的植物。老师传授的死知识,永远不能触及或打动孩子的心灵,把生生息息的大自然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孩子端端正正坐40分钟听讲,怎能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喜爱呢?,最吸引学生的“手工课”华德福教室里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或制作铜器,或进行木工作业,或拿起手摇纺车编制地毯。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即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双手的劳动创造,即塑造自己的组织器官,使人心灵手巧;同时,通过手工劳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最后,手工是艺术和生活的最高体现,手工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上手工科的过程其实是陶冶心灵的过程。,然而,国内的家长对于这样的手工课则嗤之以鼻,认为“打铁,编织,木工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孩子参加高考毫无用处。”现在的应试教育,分数是命根子是一切,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作者认为,“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为谋生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孩子身心灵整体健康远比考上大学重要,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才能让孩子找到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华德福学校学生的羊毛毡画作,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在给他种的菜除草(图片转自吴蓓博客),在农园教室里,一只蛹化蝶后展翅飞到一位学生手上。Schwabisch Gmund 华德福学校(图片转自吴蓓博客),木工课德国华德福学校Freie Waldorfschule Pforzheim(图片转自吴蓓博客),成都锦江区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学生手工作品,山羊和人很亲近,许多学生在放学后来逗它们玩。图宾根华德福学校(图片转自吴蓓博客),圆圈舞和韵律诗的“外语课”华德福创始人斯坦纳说不要用文字把两种语言联系起来,而要将语言直接和实物或动作联系起来。他说:“儿童通过产生语言的物体学到外语,也就是从对物体的感觉上学到语言。语言有声音,声音是一切用来表达心灵内在的感受,这是元音;二是用来表达外在的东西,这是辅音。我们要顺着这种性质去引导孩子,而不要脱离了语言的内在性质。”,与教授孩子单词的拼写和辨认相比,华德福老师们更侧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培养孩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上课内容也是别开生面他们甚至会在英语课上学习怎么做面包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英语的学习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加深对英语的体会。,圆圈舞和韵律诗的“外语课”华德福教育最引人入胜的特点是把知识的学习和身体的节奏运动相结合,比如跟着歌谣跳绳,有节奏地拍手或踏步,有韵律诗伴奏扔球,尤其在低年级。这一特色在外语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英语课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边走边踏一首诗的节拍,或全班同学围成大圆圈手拉手,边跳圆圈舞边进行外文诗朗诵,这样,通过身体的动作,理解诗的节奏和韵律,孩子们学到的语言不仅仅经过了大脑,更重要的实触动到他们的心灵,并通达他们的全身。,在真正的看这本书之前好友就推荐了我看”怎样教外语?”这一篇章,我记得当时由于英语口译考试的压力,一直在和好友倒苦水,感觉自己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口语水平却差强人意,好友推荐我看的时候没有多说什么,但我却被吴蓓笔下描述的华德福英语教学的特色所吸引,在愉快轻松的圆圈舞和韵律诗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那样的话,不用把语言的学习当作苦差事,也不用再像吃药一样的记单词。现在,当我开始接触教育学的时候,不禁在设想,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不是应该借鉴一下华德福的这种理念,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英语退出高考”的话题,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广大的外院学子的思考呢?,享受身体运动快乐的“体育课”华德福的一名老师贝克认为,四肢的运动既是身体和精神内在力量的表达,又能促进心灵健康的成长,还能影响到思考,感情和意志的健全发展。看到书中描述的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快乐有趣的玩耍,不禁为国内体育课的所谓“达标考试”感到悲哀,用作者的话说,每个人的体能不一样,怎么能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强弱快慢不一的孩子们呢?体育课最原始的精神是尽情的享受身体运动的快乐,促进身心灵的全面发展,而为了运动会做准备,被其它中高考的考试科目所“压榨排挤”的国内体育课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和改进呢?,刘婉琪老师在给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学生介绍韵律诗(摄于2014年5月17日),演奏会汇报演出的“音乐课”,华德福学校的音乐课也与传统学校的音乐课有很大不同,老师们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用乐器演奏音乐或是用一些音乐技巧去演唱歌曲,而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艺术的感知。学校里没有音乐课考试,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组织演奏会汇报演出,学生们使用自己喜爱的乐器组队演奏感兴趣的乐曲。,没有课本的“文化课”华德福学校低年级的孩子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的,课本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这样,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不仅会对这些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会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使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都锦江区华德福学校刘婉琪老师在给参观者展示学生们自己做的课本,成都华德福学校的黑板,形状不是正方形,而是书本的样式,刘婉琪老师解释说黑本能从中间打开,象征着孩子们打开书本,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海洋。,下篇:北京实践,C,吴蓓在回国后一度陷入纠结迷茫状态,作者在思考未来的人生的方向,开始的一段时间这种纠结让她内心很挣扎,但是朋友以及国外华德福友人的帮助,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将华德福理念引入中国,在北京进行了初步实践。或许真的如前辈所说,当你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在这么多热心的朋友家长支持下,北京华德福家庭园就这样艰难而又快乐的进行着。,每个人在面对选择和方向的时候都会有迷茫和纠结,而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一段话让我感动而又欣慰,“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纳更多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子吗?那感悦你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受尖刀挖刻的木管吗?纪伯伦”是的,为了自己的理想,承担一些冒险是不足挂齿的,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太过平坦的路是没有美丽的风景的,作者引用的这句纪伯伦的话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了我一些激励,在我挣扎是否远去成都参观华德福学校的时候,当我想到最初创办第一所国内华德福学校的前辈们时,不仅仅是为他们的智慧而感动,也为他们的勇气所激励。,国外观摩的时候,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华德福学校的独特之处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但是,在北京实践的这半部分,多半是描写学校里布置以及如何解决幼儿哭闹等等琐屑之事,这让我在读到这里时一度没了读下去的耐心,让人感觉在国内践行的华德福已不大是原先的模样,跟最初看到的德国的英国的那种华德福相差甚远,于是,中间搁置了一个星期。之后,当我再次想起吴蓓阿姨所说的话时,就又重新拿起这本请让我慢慢长大继续品读。或许,书和华德福实践有的时候也该像孩子一样,“让她慢慢长大”。当我再次细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瑞典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远赴中国华德福做志愿者的时候,再次被华德福教育者们的无私奉献深深感动,对华德福教育者们这种互帮互助,积极奉献的精神感到温暖和激励。,吴蓓不仅在描写学校办学的时候特别细致,而且在书写的时候,她那细腻而又深刻的文采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不难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阅历。其中,作者引用的很多片段也堪称经典。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古罗马皇帝奥勒力乌斯写的祈祷文: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华德福在中国的实践是艰难而又缓慢的,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它的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在参观华德福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以及环境的布置都带给人一种温暖和平和的气场氛围。房间的每处布置都透漏着艺术气息和充沛的想象力,,成都华德福学校一年级教室一角,一年级教室墙壁和窗帘都是给人温暖和安全感的粉色系颜色。,成都华德福学校在教小学生认识汉字的时候,会先给孩子们介绍一些汉字的繁体字书写,目的是让孩子了解这些文字的来源以及演变。,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诸华德福教育的吴蓓阿姨,目前还在继续她的华德福之旅,如果你也喜欢或认同这种华德福的理念,可以多看看相关书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认知,我想,作为一名师范生,多对这些有影响力有前景的教育理念进行研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将来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长负责,最后,希望华德福能在中国以及世界越做越好!,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