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_郭颖博_20121212105435867_701.ppt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仁厚里小学 郭颖博,13、钓鱼的启示说课,七说,地位、作用和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中,当时“我”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34年后,“我”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能力目标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提高抵制像“鱼”的诱惑的能力。,情感目标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 鲈鱼放回湖里。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说重难点,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得到启示。,二、学情分析,关于生活中的启示主题在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留心身边的事物”,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大自然的启示”都有涉及,学生对观察、发现、启示类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再次安排这一主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受到启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通过朗读、默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受年龄、经历的限制,领会起来或有些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感悟遵守道德的重要性。,三、说模式,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采用了”导读议练“四位一体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导”即导学,教师设计导学目标、导学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交流、总结。“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采用多种方式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议”是交流、是学生间思维的碰撞。“练”即当堂训练、当堂检测。整个教学中我将导、读、议、练“贯穿于始终。,四、说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 回顾课文(3分钟),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15分钟),二、初读启示,找句子(10分钟),说设计,四、德育渗透(5分钟),五、课堂练习(3分钟),六、作业布置(2分钟),(一)导入(3分钟)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钓鱼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大家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理念)从启示入手,帮助学生回忆文中情景,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二)初读启示,找句子(10分钟)(设计理念)找启示的句子,目的是解决两点,一是通过找反义词让学生是与非的意思;二是在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明白我和父亲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15分钟)(设计理念)通过找具体的句子与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白“我”之所以不放鱼的原因和父亲坚持要放鱼的做法是正确的,让学生对是与非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文中的“我”做法错在哪里。,(四)德育渗透(5分钟)(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理解在生活中怎样对待形形色色的诱惑,道德的遵守主要依靠自觉。,(五)课堂练习。(3分钟)(设计理念)通过练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印象。,(六)作业布置(2分钟)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重点句。搜集至少三条关于道德的名言。(设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的习惯。另外,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五、说板书,13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是 非 放 不放简洁明了,使学生明白“是”与“非”的含义,及我与父亲面临道德抉择时的态度。,六、课堂评价,依据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理解文本和价值取向的评价,如:在与学生互动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能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及时评价。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抉择的事例,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注重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七、资源开发,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