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docx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O编码:G51.802)o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1.I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 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o(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一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S)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 .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 .口僻: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二)西医鉴别诊断1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二靠掌须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2 .2、RanISay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Hunt综合征的三联征。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当RamsayHunt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 .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髅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T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髅、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须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T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醪、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2 .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一太阳、下关一巨修、颊车一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 .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修、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 .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啰、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5 .刺络疗法适用于面瘫后期,口角歪斜仍明显者。取穴:内地仓(口腔内颊部内侧相对地仓之小静脉)。6 .梅花针叩刺适用于病人患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取穴: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列缺等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注:面瘫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根据督脉循脊里,上达项后风府,沿前额下行鼻柱等中医理论,予后背督脉梅花针重扣拔火罐,大椎穴,肩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 .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芜汤加减。秦芜、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 .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芭、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茸、赤芍、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