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研究方法.ppt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讲:董正宇,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研究生选修课。教学目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概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使用,提高学习者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层面,第一层面:方法论。方法论是指人们研究社会的基本立场、基本假设和基本出发点。第二层面:研究过程与设计。第三层面:具体方式和方法。,教学进度,第一讲 前言及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 第二讲 人文社科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 第三讲 人文社科研究具体方法(一)第四讲 人文社科研究具体方法(一),第一讲 前言及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一、当代科学体系: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二、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简史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一、当代科学体系: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人文科学(humaniti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课堂讨论,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基础科学和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实用科学。,自然科学de研究方法,自然科学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一、科学实验法二、数学方法三、系统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区别: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是有不同立场的。联系: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人文科学(humanities),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最为古老: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美术,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人口学、人类学等等。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从具体时间来看,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经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都是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独立出来,到19世纪才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的理论结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一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人”与“社会”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人文科学主要采取意义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解释的方法;社会科学则较多的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实证的方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辩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法】让皮亚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条目: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指社会及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指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指社会及经济地理学)、教育学(指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的研究领域)、历史学(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认为前5种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后6种属于人文科学。,二、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李约瑟之谜,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编著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具体分析,(1)中国学者缺乏研究方法方面的专门训练(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更显现出研究方法学习的重要性。(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从国外引进。改革开放后,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就一是因为社会实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二是国外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及其体现的新视野、新方法、新手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多学科和跨学科方法的普遍采用。(3)学科研究交叉性强。多学科和跨学科方法的普遍采用。,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史,(一)人文社科方法论草创阶段(19世纪以前)16世纪以前,学者们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一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尚未分开,方法论带有整体性质。16世纪至19世纪初叶,人文社科方法论的开始进入独立考察阶段(表现为哲学方法论):康德的先验逻辑思想隐含辨证逻辑和概念方法论,黑格尔创立了辨证逻辑。,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史,(二)唯物辨证法和实证主义方法论阶段:19世纪以来人们通常把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孔德和涂尔干为代表的经典实证主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的工具实证主义阶段和后实证主义阶段。,1、从孔德到涂尔干,孔德既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实证主义”观点的首倡者。在实证主义概论中孔德把“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孔德的思想后来由涂尔干加以发展和具体化,从而使所谓的科学的社会学思想成熟起来。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他同时坚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1、从孔德到涂尔干,孔和涂代表实证主义的经典阶段。其基本特征:第一、认为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一致的,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科学之列。第二、认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第三、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2、工具实证主义,20世纪4060年代出现的“工具实证主义”(instrumental positivism)。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第一,坚持经典实证主义的基本前提,即认为知识只能靠系统的经验研究获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是一致的;承认社会世界亦存在着规律,这种规律是因果规律或者统计规律。第二,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经验归纳,科学的任务在于从经验上验证或做出预测。故强调经验操作研究。第三,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认为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即可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因此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第四,坚持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原则。认为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的介入。,3、后实证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功能论观点独霸天下的局面已成过去。在现象学等观点日趋高涨的情况下,实证主义方法论似乎失去了它昔日的发展势头。但如果留心注意一下,我们将会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有社会学家在公开或不公开地维护实证主义观点。只是它的表述形式已有所改变,这就是新实证主义或“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华莱士(W.Wallace)、乔纳森特纳和亚历山大(J.Alexander)等。后实证主义社会学观点虽未成熟,但它的出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势。首先,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其次,对“科学”概念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已认识到,科学没有统一的模式,科学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再次,对“客观性”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主要的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1、现象学与理解方法,在现象学者看来,社会世界是由不同意义构成的一个世界,社会成员以此作为参考构架来理解和解释现象。常识构架包括一套社会规则和标准,它们是社会成员形成其社会世界图景的基础。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世界建构的过程。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他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研究,重视价值问题,倡导特定的分析视角。第三,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到许茨,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体的研究。第四,倡导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如实地研究法、人类学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法等。,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指以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为核心的一批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学者形成的理论流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由对经济基础的批判转向了对上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判。尽管他们之间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学派,其理论与方法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批判理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即黑格尔式的马克思的学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辨证思想。第二,批判理论所谓的对社会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具体的否定。第三,批判理论重视实践问题。第四,批判理论反对“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观点,批判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单向思维。,3、建构主义,三个方面:第一,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第二,几乎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采取了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他们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弱决定的,并且削弱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第三,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认为,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并被看成是受社会变量影响的。目前,建构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源于不同流派的各种社会研究,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科学修辞研究、符号人类学、女性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课程作业,1、每一位或两位同学任选一种西方科学方法论进行个案研究。2、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基本内容简介、研究方法介绍、对研究方法的认识。3、本学期期末上交。,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一)理论的基本知识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理论的特征:A、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B、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C、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理论的三层次,宏观理论(或者说一般性理论)往往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解释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高度抽象,应用领域广泛,有时人们将这种类型的理论称为“巨型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微观理论关注的则是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具有微观分析取向的学者,普遍强调微观个体实在的重要性。中观理论则介于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两者之间的理论,其抽象层次和所解释的对象都介于二者之间。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是这种中层理论的例子。,如何选择与判断理论?,一般来说,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B、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C、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理论的构成要素,不管各种理论在具体含义和层次上有何不同,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的。理论的基本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概念的定义及其层次,变量,命题与假设,(二)理论建构的过程,第二讲 人文社科研究程序与设计,一、人文社科研究程序(一)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二)如何选择人文社科问题?(三)人文社科的解题模式二、人文社科研究设计,一、人文社科研究程序,人文社科研究具有反复性、上升性和无限性;但就某些具体的课题、任务而言,人文社科的研究表现为一项有始有终的、定向的、有序的研究过程。所谓人文社科研究程序,就是指各种人文社科研究活动所应经历的最基本、最一般的步骤。,(一)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1、两种观点:科学从问题开始科学从观察开始(长期以来),课堂讨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什么?,历来有争议亚里士多德:归纳演绎牛顿:分析综合 他们均认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经验材料,也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两者反映了不同的科学模型,科学从观察开始源于:经验论模型特点:自发、消极、被动,两者反映了不同的科学模型,科学从问题开始(波普尔)源于:三元动态的科学模型特点:主动、创造性,波普尔科学哲学的贡献,(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英国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试错法:问题大胆假设或理论各种理论互相竞争暂时确认被证伪新的问题理论不断逼近真理。,(二)如何选择人文社科问题?,选择四原则(1)必要性(2)可行性(3)科学性(4)创新性,(三)人文社科的解题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答案检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一)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类型(二)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指标(三)确定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四)规划研究时间和研究空间(五)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一)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类型,第一种划分: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所谓理论性研究,是指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研究的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果。理论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是任何学科必不可少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是拓展人们的认识或知识。,所谓应用性研究,是指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研究本身是为了应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在研究目的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在以往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一般都需要具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在研究的过程中检验假设,以此来发展理论。后者则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应用目的,它不关注如何去发展并完善理论,而只是关注搜集必要的信息并以此得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案。两者之中,理论性研究是基础,应用性研究往往离不开理论的支持,而应用性研究可以在某些方面对发展新的理论做出贡献。因此,这两类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种: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第三种:五类型划分法,一是事实描述和规律总结,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大多数规律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社会制度与战争的相关性;或者事物的发展阶段,如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形态规律。,3、人文社科研究的五类型,二是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科学解释按其思路可分为因果论和目的论模式。按其对象可分为个案式和通则式模式。,3、人文社科研究的五类型,三是预测,回答某个领域“将来怎么样?”的问题。比如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3、人文社科研究的五类型,四是规范,即对事实进行的价值探讨,回答“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比如网络环境伦理研究。,3、人文社科研究的五类型,五是控制,即设法控制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可能发生的问题不至于发生;或将可能发生问题的严重性减少到最低限度,回答“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二、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指标,1、分析单位的确立 个体 群体 组织 社区 社会产品: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不仅仅是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和社区,而且还包括由人的活动所衍生的其他一些文化产品,我们又称其为社会产品。例如涂尔干对自杀的研究,就是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者说分析单位,通过研究,发现隐藏在自杀现象之后的社会根源。还有其他的社会产物,诸如流行歌曲、文化和服饰等也可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单位。,【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1)状态:外在属性(2)意向性:内在属性(3)行为:【德】韦伯把人的行为划分为:目的合符理性、价值合符理性、情绪的、传统的,由约定俗成的习惯,2、研究指标的选择,容易犯两种错误,具体呈现: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普查,普查是对调查范围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它经常应用于全局性的统计工作中。如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普查的特点是能够反映调查对象全面的情况,能够准确地了解所要调查的内容,避免了抽样误差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普查的调查对象太多,调查的内容往往比较有限、缺乏深度,所以只能反映调查对象一般的状况。最后,普查工作量大,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除了政府部门做比较重要的课题之外,一般很少采用这种方法。,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三)规划研究时间和空间,进行人文社科研究设计,还应对调查研究的时间、场所作出合理计划。明确区分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横剖研究,纵贯研究,(4)确定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确定调查研究方式是研究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目的,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方式具有其不同的研究程序、要求和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如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有问卷法、观察法、访问法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依据这些方面的不同,一般把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等间接研究。,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实地研究,4、文献等间接研究,(五)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研究经费物质手段:调研工具、技术手段以及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手段录音设备、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小结:研究方案的确定,1、国内外研究现状、2、研究价值与意义3、研究内容4、研究思路5、研究方法6、研究人员(学位论文不列)7、预期研究时间与研究进度8、研究经费9、预期研究成果,硕士学位论文的结构及其写法,1、标题2、中英文摘要3、正文:引言、正文、结语4、附录5、参考文献6、致谢,第三、四讲 人文社科研究具体方法,一、抽样法二、文献法三、调查法四、实地法五、比较法,一、抽样法,(一)抽样的概念1、抽样的意义。抽样(sampling)就是从研究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抽样对调查研究来说至关重要。人文社科研究的对象通常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行动者,也包括群体成员甚至整个社区或社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难以对全部的对象做研究,而只能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对这部分研究对象的选择就要依靠抽样来完成,这可以节省研究的成本和时间。但我们的研究又不是停留在所选取的样本本身,而是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分析来研究总体。故抽样的目的,就是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选一部分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这一部分样本去推论总体情况。,2、抽样的基本术语,抽样单位或元素: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和进行分析的元素。总体或抽样总体:研究元素的集合。抽样框: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样本:与总体相对应,是指用来代表总体的单位。参数值:反映总体中某变量的特征值。抽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所要推论的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平均差值。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置信水平,又称置信度,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某一区间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用样本统计值推论总体参数值的范围。,(3)抽样设计与程序,抽样设计就是确定抽样的原理与形式、程序和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是:第一,目的性,即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抽样设计。第二,可度量性,即根据样本统计值能做出有效的估计。第三,可行性,即在实际操作中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任务。第四,经济性,即以最小的代价去实现抽样的目的。,(3)抽样设计与程序,抽样的基本程序:第一,界定总体。包括明确总体的范围、内容和时间。由于调查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总体的限定也会有所不同。第二,确定抽样框,即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与单位。在概率抽样中,抽样框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抽样框要力争全面准确。第三,样本设计,包括确定样本规模和选择抽样的具体方式。第四,对样本做出评估,即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分析,说明其代表性或误差大小。对样本代表性评估的主要标准是准确性和精确性。,(二)抽样类型,抽样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二)抽样类型,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非概率抽样则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而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1)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是指总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的进入样本的可能性,即每一个成员的被抽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个体之间彼此被抽取的机会是独立的。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正是因为如此,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1)概率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有单位中直接抽取n个组成样本。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和元素抽样方法,最直观地体现了抽样的基本原理。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其它概率抽样都以它为基础,可以说是由它派生而来的。简单随机抽样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类。,(1)概率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直接抽样法、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其中直接抽样法、抽签法适用于总体规模稍小的抽样;随机数表法是用随机数表来抽样的方法,适用于总体规模稍大的抽样。评估:简单随机抽样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简单易行,是概率抽样的理想类型。但是它也有很大局限性。第一,这种抽样方法,在总体同质性较高时,用来比较准确有效,但在总体异质性较高时,则不一定效果好。这是因为当构成总体的个体差异较大时,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出的样本由于在总体中的分布不一定均匀,所以很可能误差较大,不能很好地说明总体的性质和特征。第二,当总体所含个体数目太多时,采用这种抽样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很难操作。,1)概率抽样2系统抽样,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是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方法。做法:先编制抽样框,将总体的所有单位都按一定标志排列编号;再用总体的单位数除以样本的单位数,求得抽样间距;然后,在第一个抽样间距内随机抽出第一个样本单位,作为抽样的起点;接着,按照抽样间距依次抽取样本单位,直到抽足样本的单位数为止。,1)概率抽样2系统抽样,同简单随机抽样相比,系统抽样有明显的优点。第一,当总体规模较大时,系统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中的随机数表法易于实施,工作量较少。它不需要反复使用随机数字表抽取个体,而只需按照间隔等距抽取即可。第二,系统抽样的样本不是任意抽取,而是按照间隔等距抽取,所以在总体中的分布更均匀,抽样误差一般也要小于简单随机抽样,也就是说精确度更高,代表性更强。系统抽样的局限性与简单随机抽样一样,也是仅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总体。当总体内不同类别个体的数量相差过于悬殊时,采用此法所抽出的样本代表性可能较差。另外,总体单位的排列不能呈有规律分布的状态,否则会使系统抽样产生很大误差,降低样本的代表性。,1)概率抽样3分类抽样,所谓分类抽样也叫类型抽样或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即为一类,然后从每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称为分类样本,再把它们集合起来即为总体样本。按照确定分层样本数量的不同方式,分类抽样分为比例分类抽样和非比例分类抽样两种。比例分类抽样是指分类样本在总体样本中所占比例与该类所有单位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非比例分类抽样则比例不同。,1)概率抽样3分类抽样,优点:第一,分类抽样能够克服简单随机抽样的缺点,适用于总体内个体数目较多,结构较复杂,内部差异较大的情况。第二,精确度较高。第三,便于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探索。第四,便于分工,使工作效率提高。缺点:如何分类通常由人们主观判定,因此要求调查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并且必须事先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而它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完全实现,这就会影响分类的科学性和精确性。,1)概率抽样4整群抽样,1)概率抽样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或集体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群体,每一个群体为一个抽样单位,再用随机的方法从这些群体中抽取若干群体,并将所抽出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集合为总体的样本。整群抽样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前者总体内所有群体的规模都大致相同,后者总体内各群体规模则不等,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以后一种情况居多。这种差异如果较大,就会对抽样成本预算与精确度测算以及实地调查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还容易产生抽样偏差。,1)概率抽样4整群抽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往往采用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方法,简称PPS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就是根据每个群体所包含的最终抽样单位(如家庭)的规模来决定各自抽取样本的比例大小,规模大则抽取样本比例相对小,规模小则抽取样本比例相对大,从而保证每个群体中的最终抽样单位都具有被抽中的同等机会。,1)概率抽样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与分类抽样都是将总体分为一些子群,但它和分类抽样的区别在于不是按性质和特征而是按集群性划分抽样对象。而且分类抽样中所有子群均要抽取一个样本,总体样本是各分类样本的集合,即总体样本在各类中均有分布。整群抽样则不然,它是抽取若干子群,并将这些子群的全部个体集合为总体样本,因此,总体样本只分布在部分子群之中。整群抽样对于个体单位之间界限不清的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却并不适用于总体单位界限分明的情况。对于后者,一般还是以采用分类抽样等方法为宜。另外,整群抽样对于所含子群总数较少的总体也不大适用。,1)概率抽样5多阶段抽样,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就是把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多个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它是在总体内个体单位数量较大,而彼此间的差异不太大时,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志分成若干群体,作为抽样的第1阶段单位,并依照随机原则,从中抽出若干群体作为第1阶段样本;然后将第1阶段样本又分成若干小群体,作为抽样的第2阶段单位,从中抽出若干群体作为第2阶段样本,依此类推,可以有第3阶段、第4阶段直到满足需要为止。最末阶段抽出的样本单位的集合,就是最终形成的总体样本。,1)概率抽样5多阶段抽样,在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时,如果抽样单位只有一级,而且样本的分布极其分散,所需调查费用与人力物力就巨大。多阶段抽样采用从高级抽样单位到低级抽样单位逐段抽样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多阶段抽样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达到以最小的人财物消耗和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调查效果的目的,特别适用于调查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此外,多阶段抽样由于在各阶段抽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能够综合各种抽样方法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样本质量。多阶段抽样的不足之处是抽样误差较大。由于每次抽样都必然产生误差,所以抽样阶段越多抽样误差就越大。因此,为了降低抽样误差的程度,必须避免不必要的分段。,2)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或主观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2)非概率抽样1偶遇抽样,又叫自然抽样、方便抽样或便利抽样,是调查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方法。具体说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任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者选择那些离自己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样本。,2)非概率抽样2判断抽样,又叫目标抽样、或立意抽样,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样本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印象判断抽样和经验判断抽样两种。,2)非概率抽样3定额抽样,又叫配额抽样,是先根据总体各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抽样单位的比例分配样本数额,然后由调查者在各个组成部分内根据配额的多少采用主观的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定额抽样与概率抽样中的分类抽样、整群抽样都是依据某些特征对总体进行分类,但定额抽样注重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比例上的表面一致性而不是本质特征上的内部一致性。所以往往照顾不到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对于那些单位众多、错综复杂、情况不断更新的调查总体而言,定额抽样的样本很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根据定额抽样样本调查的结果是不能推论较大总体的,即使在较小的调查研究中,要用定额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总体,也应谨慎从事。它一般不是用于说明总体状况,而是用于检验理论、说明关系、比较不同等。,2)非概率抽样4滚雪球抽样,滚雪球是一种形象比喻的说法,它是指先找少量的、甚至个别的调查对象进行访问,然后通过他们再去寻找新的调查对象,依次类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达到调查目的为止。滚雪球抽样适用于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或难以获得,不能使用其它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的调查研究。滚雪球抽样用于某一特殊群体的调查往往可以收到奇效。但是,当总体规模较大时,有许多个体就无法找到;有时调查对象会出于某种考虑故意漏掉一些重要个体,这都可能导致抽样样本产生误差,无法正确反映总体状况。,3)评估: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不是按照概率均等的原则,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经验和便利条件来抽取样本,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未知的,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所以,其样本的代表性往往较小,误差有时相当大并且无法估计,用这样的样本推论总体是不可靠的。,3)评估:非概率抽样,优势:一是在很多情况下,严格的随机抽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必要,例如,在人流涌动的车站、商店、广场、街道等许多场合,不允许调查者从容地随机抽样;对诸如吸毒者之类的特殊社会群体无法确定调查总体,也就无法随机抽取样本;有时调查的目的只是要对总体作最一般的了解和接触或做某些片面的研究,没必要采用随机抽样;由于调查者的时间,人力,物力不足,无力进行随机抽样,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就只能采用非概率抽样。二是随机抽样为了保证概率原则,对抽样的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费时费财费力,而非概率抽样操作便捷,省钱省时省力,统计上也远较概率抽样简单,因此如果调查的目的允许,而且调查者对调查总体有较好的了解,那么采用非概率抽样就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三)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1)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被称为抽样分布。这是根据概率原理形成的理论分布,表明在同一总体中反复抽取不同样本时,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情况。以平均值而言,均值的抽样分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当样本数足够大时(样本数大于30的大样本),抽样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第二,当样本数足够大时,样本统计值接近于总体参数值。因此,采用随机抽样法,就可以用样本统计值去推断总体状况。,(三)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1)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当用样本去代表总体时总存在误差。这些误差通常分为两类: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是指在抽样中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而产生的偏差。非抽样误差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缩小甚至消除,但其大小是无法计算的。,抽样误差也被称为代表性误差,它反映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抽样误差越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越高;反之,对总体的代表性越低。最常见到的抽样误差有两种:平均数抽样误差和成数抽样误差。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平均数抽样误差等于总体方差除以抽样单位数的平方根,又称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2)允许误差。在用样本统计值去代表总体参数时,抽样调查误差是难免的。因而,在进行抽样时必须考虑误差的大小问题。我们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范围称为抽样误差范围,也叫允许误差。在实际抽样过程中,置信度与精确度是相矛盾的。抽样的精确度提高了,可信程度却会下降了。由于不可信,所谓精确也是虚假的。因此在用样本统计量推论总体参数时,对于推论的精确性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必须考虑适中。如果对二者的要求都较高,那只有靠增加样本容量。,3)样本大小的确定在抽样设计中,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抽样原理,抽取的样本数越多,越能代表所研究的总体。但是抽取的样本数越大,所用经费、人力等成本也越大。因此在抽样时应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从理论上说,样本数是在给出的允许误差范围内确定的。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A.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即或P(1-P)越大,要求的样本数n越大。B.允许误差X,X越小,要求的样本数n越大。C.置信度(1-),置信度越高,要求的样本数n越大。D.抽样方式等。,小结:抽样法要点,概率抽样优于非概率抽样。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何克服误差是成功关键。样本选择优先。,二、文献研究法,(一)文献的概念与种类1.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2.文献的种类,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primary documents),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2.文献的种类,(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二)文献法的概念,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三)文献法的一般过程,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四)文献的搜集1渠道,搜集研究文献的渠道多种多样,文献的类别不同,其所需的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