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持专业建设方案.docx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持专业建设方案一、需求论证(一)建设背景1 .行业背景根据2014年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趋势分析报告,机械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分步骤、分阶段完成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到2025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入世界装备制造强国第二方阵。未来一定时期,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将呈现“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等五大趋势。近期,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基础与共性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先进智能工程与施工装备等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涵盖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化仪器仪表(如: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精密测试仪器、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等产业领域制造与服务技术。报告分析,2010年以来,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招生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因此培养基于行业企业“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选人、用人理念,依据行业实际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加大对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生产一线所需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2 .人才需求近来重庆市提出了“五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发展以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开发了电子工业园、空港工业园、仪器仪表工业园、茶园新区工业园等支柱产业园区,急需仪器仪表自动化等专业的中高级技工。而且重庆传统的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升级增效、节能减排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智能工业仪表的中高级技能操作人才。根据行业对仪器仪表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调研分析显示,目前仪器仪表专业的职业类型主要有3种:仪器仪表装配工、仪器仪表维修工,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人员。仪器仪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装配与调试、仪器仪表检验与调试、仪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仪器仪表营销这四个方面,需要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大约为4:4:2。据相关部门调查,未来十年,重庆仪器仪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万以上,职业学校是培养中高级能技能人才的基地,而中职学校中仅我校开设有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因此培养更多企业急需技能人才,是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是重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我校发展的需要。基于行业和区域的市场需求,该项目将以“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开发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环境、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建设内容,将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 .专业定位为了适应企业行业对仪器仪表岗位能力的要求,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主要面向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生产企业和应用行业,通过3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装配与调试、仪器仪表检验与调试、仪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具备岗位拓展能力的高素质中级技能型人才。(二)建设基础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机械制造与装配技术、电子装配与调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已实现连续招生36年,毕业生达32届5000余人,为仪器仪表的生产、应用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作为学校的龙头专业,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从2005开始,从职业岗位群入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初步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基本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多方面需求。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参加重庆市中职技能大赛获得多个奖项。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建有仪表系统装调实训室、仪表系统操作技能实训室等6个实训场所,设备价值总计380余万元。2013年,学校新建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运行良好,基本能满足自动化仪表及应用和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2 .师资队伍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专兼职教师23名,其中高级讲师8人,讲师11人,技师2人,高级工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人。中、高级职称占80%以上。同时还从大中型企业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2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教师。3 .校企合作学校依托大中型企业,建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并由仪表企业提供了价值20余万元的PDS智能压力变送器、电磁流量计、气体分析仪等34台套设备,建成校内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由于我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学校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该专业现有条件己不能很好适应发展要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相关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改进;校内实训设备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提高。2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量需要增加,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需进一步提高。3 .校企共建的校内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设备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力度还需要加强。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2年的建设,构建适应企业需要的“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基于工业自动化仪表装配、调试、运行维护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1个,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基地4个。在市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把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成人才培养模式有特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方法先进的重庆市改革发展示范专.业,在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二)具体目标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上,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修订课程内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过程综合评价模式;改建、扩建工业自动化仪表实训基地,将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设成重庆市改革发展示范专业。2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请1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骨干教师;新增5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占比达90枷聘任5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3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上,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立过程综合评价模式;完善校内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扩建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新增4个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资源、设备、技术为仪器仪表行业相关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三、建设思路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该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核心课程,加强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通过参加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采用“专任与兼职,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建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设思路见图3-l-lo塞专业篇企业技术人员图3-1-1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设思路四、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本专业存在的校企合作不够全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对生产一线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不能完全契合、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在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岗位能力,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见图3-l-2o生产实习Ir7 。卜理实”一体化教学 顶岗磁习J U 1闵位能力J 2-J项目综合实训校外基地CZ校企互动Z)校内基地图3-1-2"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与仪器仪表企业互动,通过企业文化进课堂、学生教学参观、校内基础知识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岗位意识、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第二阶段校企合作,学校发挥师资、场地优势,企业发挥技术、设备优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项目综合实训等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第三阶段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表表3TT“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核心阶段时间安排主要任务基于工作岗位的工学结第一阶段:基础能力培养阶段第一、二、三学期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协助,通过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实现对本专业学生工业自动化仪表应用基础能力培养。第二阶段:工学结合训练阶段第四学期选择与专业教学要求相符的产品进行教学,通过真实产品的加工,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思维。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第五、六学期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在学生毕业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顶岗实习。着力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2)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仪器仪表装配与调试、仪器仪表检验与调试和仪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岗位为基础,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提高学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联合行业企业专家,从岗位的工作过程入手,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细化岗位任务过程,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需具备的岗位能力。仪器仪表职业岗位典型岗位能力分析见表3-l-2o表3-1-2岗位能力分析表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仪器仪表装配与调试组装与调试电子仪器仪表、信号发生器、热电阻、热电偶等常用仪器仪表1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信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2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3 .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1.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能力;2.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3.对电子仪器仪表进行组装与调试的能力;4.维护保养常用的仪器仪表及工艺装置的能力1 .智能仪器仪表应用能力;2 .汽车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3.船用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仪器仪表检验与调试使用常用仪器仪表与装置对压力、温度、流量、液位变送器,智能显示记录仪,调节阀进行校验;正确进行现场仪表安装;正确进行智能调节仪表参数设置L仪器仪表使用能力;2.对仪器仪表进行检测与故障判断的能力;3.对仪器仪表进行调试与安装的能力;4.判定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的能力仪表控制对简单控制系统及装置进行系统运行与维1.进行简单控制系统的开车、控制运行的能力;系统运护,简单故障判断,程的意2.根据仪表显示的工艺参数,对生产行与维配合和协调现场操作识;4.计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3.收护人员保证系统正常运算机运用集、记录、打印、保存所有生产数据行能力;5.具备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资料的能力;4.配合和协调现场操作人员,使现场工艺过程仪表正常运行的能力;5.发现、判断和处理控制仪表、计算机和生产过程的异常现象和故障的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重构与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本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岗位素质能力模块为基础,岗位能力模块为主导,岗位拓展能力模块为延伸。通过岗位素质能力模块的培养,使学生满足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基本要求;通过岗位能力模块的培养,使学生达到企业对一线员工岗位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拓展能力模块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岗位拓展的能力,拓宽就业面。“模块化”课程体系见表3-1-3。表3-1-3“模块化”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涉及的科目核心课程基本能力岗位素质能力模块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核心能力岗位能力模块基本能力模块电工基础与技能;电子基础与技能;传感器应用技术;机械基础及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电子基础与技能;仪表机构与结构工艺;传感器应用技术。核心能力模块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仪表;仪表盘安装与接线;过程控制系统应用;PLC控制技术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应用。拓展能力岗位拓展能力模块智能传感器、汽车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船用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汽车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2.课程建设在校企共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下,完成传感器应用技术、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系统应用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编写传感器应用技术1门规划教材,仪器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系统应用2门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传感器应用技术、过程控制系统应用2门核心课程的资源库,仪器仪表装调与维修1个实训项目的教学资源库建设。(1)核心课程标准开发通过调研,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仪表机构与结构工艺、传感器应用技术、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应用、汽车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为专业核心课程。在2015年12月前,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传感器应用技术、仪表装调与维修、过程控制系统应用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2)教材建设为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转化为课程中的课题,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例如:将岗位工作任务一一热电阻装配与调试,转化为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的热电阻应用项目训练,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学习,掌握电子仪器仪表组装与调试技能,并在项目训练中融入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突出对岗位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2014年传感器应用技术规划教材初稿的基础上,2015年修订完成传感器应用技术1门规划教材,编写仪器仪表装调与维修一门校本教材;2016年编写完成编写过程控制系统应用1门专业校本教材。(3)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在优质校建设期内,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传感器应用技术、过程控制系统应用2门核心课程的资源库;仪器仪表装调与维修1个实训项目的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教案、题库、电子课件;实训项目资源库内容包括产品图纸、部件实物、工艺流程、检验标准。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资源库,更好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3.完善教学模式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仪器仪表装调与维修中的“XMZ-102数字显示仪信号板装配”项目为例,首先开展行业调研确定本项目训练内容、角色和场景,制定出完成本项目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本次训练项目中,将实训场地模拟成生产车间,实训操作台模拟成生产岗位,配备万用表、精密电阻箱、焊接设备、数字显示仪、故障维修报告等在现场工作中必备的设备。学生分别担当库房管理员、7S巡视员、装配工、调试工、质检员等角色,教师担当管理人员,按照仪器仪表装配车间各个岗位的要求,模拟岗位作业,进行仪器仪表装配调试的训练。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4.评价模式改革围绕“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学习考核+校外教学实习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的过程综合评价模式,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评价。(1)校内学习考评办法校内考评分岗位素质模块和岗位能力模块两部分。由校企共同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办法,完成本阶段考评。岗位素质模块考核由学校专任教师负责。重视学生平时思想行为表现,注重学习表现和活动表现,对学生德育作出客观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岗位能力模块考核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负责。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注意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2)校外教学实习考评办法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校教师协助,共同制定学生教学实习考核评价办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习出勤状况及工作中的协调和管理能力等作较全面的评价。(3)校外顶岗实习考评办法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校教师协助,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创新思想、工作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评价。5.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为了适应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行业企业对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岗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在学校现有实训设备基础上,改建、扩建工业自动化仪表实训基地1个,包含现场仪表安装与维护实训室、仪器仪表综合实训室、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室、仪器仪表维护维修四个实训室和10间体化技能教室。基地按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布置,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突出对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熟练掌握常用仪表的使用、安装、调试、校验、维护维修等技能。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展示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在实训基地内,张贴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宣传画、励志名录、实训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制作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看板,按生产车间的布局打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场地。让学生熟悉自动化仪器仪表岗位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二)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新增5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聘请1名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5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1 .培养、聘用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选拔具有中高级职称、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进修培训、参加企业调研活动、主持专业建设与课题研究等途径,使其具备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能力。专业带头人负责主持专业整体规划和建设,每年对专兼职教师进行1次职业能力教育培训,进行2次公开课教学,以“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2名青年教师,专业头人每年至少到企业锻炼不少于1个月。聘请1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专业带头人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本地区及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兼职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开展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新技术新工艺讲座,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带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及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2 .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4名。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具有中高级职称、德才兼备、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学历进修、培训、教研教改活动、参加课程开发理论的学习等方法,提高技能水平与实训指导能力。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参与专业建设与课题研究、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主持1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骨干教师每年到企业锻炼不少于1个月,使骨干教师掌握企业产品制造流程、了解企业各岗位角色工作内容,在教学中起咨询作用。3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5名双师素质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业教师中占比达90机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师到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进修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参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会和学术交流会,了解仪器仪表前沿技术;通过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工业自动化仪表应用方面的职业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承担本专业理论教学及技能实训课程和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参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工业自动化仪表制造、应用行业企业聘请5名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或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及教材建设开发工作,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专业技术讲座任务、技能竞赛训练任务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5 .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优质校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学习管理办法。针对现有师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进修培训计划。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主线,使广大青年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展教研教改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I,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强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选派8名专业教师参加技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每年支持1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扩展专业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培训,打造一支知识面广、技能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 .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成立由行业企业高级工程师和学校分管领导及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专委会工作制度,每年开展2次交流活动,听取对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接轨,使专业教学不断完善。3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校外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原则,依托知名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关系。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运行机制,新增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4个顶岗实习基地。(2)校企合作扩建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学校发挥师资及场地优势,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与多家企业合作,扩建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1个,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实训室的优势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聘请企业技能人才参与指导实践教学,保证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项目及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汽车仪表故障检测与维修的能力,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3)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面向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和技能鉴定2015年250人次/年,2016年300人次/年;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2015年150人次/年,2016年200人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