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第六章(宋明理学).ppt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 谭贵全,一、背景和概说宋明时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儒学的复兴,形成了以理学为正宗的哲学特征。宋明时期的儒学复兴,可以溯源自唐宋之交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思想文化上的宗教改革、古文运动、儒学重构,形成了一个突出世俗性、平民性和合理性的基本精神的文化图景。政治社会的改朝换代、统一天下,重建社会秩序,需要新的思想基础。,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儒学复兴发端于唐代的韩愈、李翱,在北宋时期建立,经过宋、元、明而发展起来。这次复兴的成果是建立了宋明理学。在历史上,“宋明理学”,曾被称作“宋明道学”、“新儒家”或“新儒学”等。这里我们称之为宋明理学的是指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共同尊信的主要经典,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训诂之学作为儒家经学发展的主体。也是理学价值系统与功夫系统的主要根据。,理学的特点主要有: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这些功夫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5在不同程度上“援佛入儒”、“援道入儒”。,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和致知、主敬和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理学讨论的问题通过概念范畴表达出来,构成上述问题的概念范畴亦即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应该注意分辨这些范畴在不同思想家、同一思想家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并通过这些概念和使用的不同,体会理学主要问题的真实涵义和演化。,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1.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其一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程颐、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又因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故又称之为“理学”。其二是产生于宋代,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广义的宋明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2.按地域划分,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派。关学和洛学,后来被通称为“道学”。洛学被认为是道学的正宗,关学则是道学的别派。后来,朱熹、陆九渊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明代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发展了张载的思想。朱熹本人也接受了张载哲学的不少影响,因而南宋以后的理学也都不同程度的有张载的元素。,3.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宋明理学又可分为:以上四个方面也逻辑地再现了宋明理学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中,“理学”和“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被称作“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气学”(以张载为代表)“数学”(以邵雍为代表)“理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心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1.周敦颐的太极说周敦颐(10161073),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之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故其学说又称作“濂学”。,四、宋明主要哲学家思想简介(一)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里,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并由此产生出阴阳五行进而化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五行终归于太极的宇宙图式:“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卷一)周敦颐的太极说,是后来朱熹宇宙发生论的基本纲领。,2.邵雍的象数学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重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开创了宋明以来象数学的规模与传统。邵雍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宇宙图式。其先天八卦图排列方位成为后代一切象数学者的基本依据。,三、张载的气学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由于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他们一派的学说被称为“关学”。张载一生著作颇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西铭、正蒙、易说,还有讲学记录经学理窟、语录等。明沈自彰遍搜张载著作,编为张子全书。,(1)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这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他把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 气 万物(2)张载把他的气化论应用于人性领域,提出太虚之气是人性的根源,并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4.二程的理学“二程”,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兄弟之合称。“二程”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看,“洛学”才是理学的典型形态。二程的著作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二程的思想略有差异。,(1)理本论 二程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理本论体系,并把道、天、天命、心、气、性、物都用理贯穿起来,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源,永恒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为而加以改变。“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万物一理,“理一分殊”。“理”还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父子君臣封建伦理关系的标准。,(2)心性论 二程在心性论上主张将性与气统一起来讨论,从性之本而言,“性即理”(遗书二十二上);从气禀而言,人有贤愚善恶之分。人心中有知,但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工夫,“格物”就是“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而穷理的具体途径就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二程提倡“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要求“合内外之道”。程颐认为,穷理须一件一件研究基础上积习,然后才能贯通。,(3)知行关系 程颐还讨论了知行关系,提出“知先行后”、“行难知亦难”的学说。(4)人性二元论说 二程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说法,把人性分为“天命之谓性”的“性”(程颢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为“极本穷源”之性)和“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前者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善有恶。程颐指出“性即理也”,“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之恶则源于“气禀”。二程明确提出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指出“灭私欲则天理明”。这种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遗书十八),程颢则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三)朱熹的哲学,朱熹的生平著述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在继承“北宋五子”理学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朱熹著作丰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 诗集传 周易本义 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 朱熹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朱熹的主要哲学思想:1.理本论(1)朱熹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说、二程的理本论的综合,对“理”作了进一步的展开。(2)理气一体,但可分而言之。(3)朱熹又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并吸取了佛教的有关思想,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完整地建立了“理一分殊”体系。,2.“格物穷理”思想 朱熹把“格物穷理”作为认识这样一种按“理一分殊”模式组织起来的世界的途径。朱熹继承了程颐的观点,认为人的心中生来就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虽含有万理而不能直接自己认识自己,所以必须通过“即物而穷其理”的“格物”工夫,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从而认识天地万物之理。朱熹把认识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就事物加以尽量研究;第二阶段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了然于一切之理。格物的任务:“合内外之理”,3.知行观 在知行问题上,朱熹发挥程颐的知在行先的观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他所说的知是道德知识的学问,行则指道德修养的实践,二者交互作用,“知行相须”,但究竟是知为先,知后才能行。朱熹认为,只要对理认识得清楚,行起来就一定是正确的。朱熹所讲的知是知理,行是行理,知行“相须”是以所知的理来指导行,以所行的理来启发知,归根结底是统一在理上。,4.人性论1.朱熹继承二程的“性即理”,对张载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作了发挥,并探讨了“心”与“性”的关系以及“道心”、“人心”问题。朱熹不同意二程把人心等同于人欲,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心和人心。2.朱熹继承二程关于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但在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同时,并不否认二者的统一。,5.朱熹的历史贡献(1)朱熹是十二世纪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者。他遍注群经,广注各家典籍,弘扬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多门类的著作,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座思想宝库。(2)朱熹完成了“道学”的集大成的工作,构造了以理本论为核心的庞大哲学体系。他从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论证,并加以哲理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3)在治学方法上,力求理论的严谨和清晰。,(四)陆九渊的哲学,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到明代,王守仁发挥他的学说,他们的学派后来被称为“陆王学派”、“陆王心学”。他一生留下的诗文、书札、讲学语录等由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1.陆九渊认为朱熹的学说太复杂烦琐,提倡“简易直截”的学风,主张“先立乎其大”,端正人心。2.陆九渊的思想基础是“心即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象山集杂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陆象山集语录),朱陆之辩 陆九渊的学说与朱熹有较大分歧,两人由于思想学说上的差异,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比较集中的有两次:1.“鹅湖之会”在“鹅湖之会”上,就治学方法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辩论。朱熹教人先“泛观博览”,多读书,然后达到对于理的认识;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陆九渊写了“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的诗句,认为自己是“易简工夫”,而讥讽朱熹是“支离事业”;朱熹则讥陆为“禅学”。,2.书信往来 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而进行的辩论。陆九渊怀疑太极图说的作者是周敦颐,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反对朱熹所说的形上形下的区别,认为阴阳就是形而上者,批评朱熹的“太极”是“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迥出常情,超出方外”;朱熹强调“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阴阳是形而下的,理才是形而上的,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批评陆九渊的“太极”是“只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的”。,3.朱陆之争的历史意义朱陆之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陆九渊所代表的心学和朱熹所代表的理学是南宋最主要的哲学流派,也是整个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但不管二人之间有多大的纷争,他们的争论都是理学内部的争论。黄宗羲指出:“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五)陈亮和叶适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陈亮(11431194),南宋“浙学”中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龙川文集。今有中华书局校订本陈亮集。叶适(11501223),南宋“浙学”中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后人编有叶适集。,陈亮和叶适生活于宋金对峙、南北分裂的时代。他们反对朱熹、陆九渊“皆谈性命而辟功利”的虚玄道学,提倡“实事实功”,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者的思想倾向基本一致。他们的学说被称为“事功之学”或“功利之学”,在当时已经居于同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的地位。,(六)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14721529),明代著名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因筑室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王学、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与陆九渊之学合称“陆王学派”。王守仁著作颇丰,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1.“心即理”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观点,并加以发展,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守仁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全书卷三)心成为宇宙之最高本体。由此出发,王守仁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观点,指出那些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等纲常伦理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吾心”之产物。,2.“致良知”说 王守仁把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观点结合起来,对“格”和“物”两个概念赋予了新的涵义,以“格”为“正”(全书二十六大学问),以“物”为“心、意、知之物”(全书卷二答罗整庵少宰书),溶合为自己的“致良知”学说。与理学的整体特点一致,王守仁的道德修养论也是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归宿“致良知”被王守仁称作“孔门正法眼藏”。王守仁讨论良知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为善去恶”。,3.“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把“知行合一”当作是“对病的药”,用于人们“克服不善的念”(传习录)。王守仁用三个方面论证此说:(1)“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2)“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全书卷六答友人问)。“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全书卷六答友人问)(3)“知行合一并进”。(全书卷二答顾东桥书),阳明后学 阳明后学发展为三支:(1)浙中学派 从虚寂的本体方面改造王阳明的良知说,其重要代表人物是王龙溪,用“四无教”概括王学主旨,实现了向禅学的转化。(2)泰州学派 重视生活世界,主张“百姓日用之道”,其代表人物是王艮,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另一个方向将阳明哲学拉向禅学。(3)江右学派 重视致良知的“工夫”,主张“致虚守寂”。从思想方法上,有重新向程朱理学靠拢的趋势。,(七)罗钦顺、王廷相的哲学思想,1.罗钦顺的哲学思想罗钦顺(14651547),明中叶著名思想家。主要哲学著作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等。,罗钦顺继承了明初以来理学理气论的发展趋向,但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内部改造。他指出,朱熹理气观存在着严重失误,理并非形而上的实体,而是气之运动的条理,因而理气实际是一体,即归于“气”,理只是气这一实体自身的规定、固有的属性与条理。(1)他对“理一分殊”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理一”是人物具有的共同本性,“分殊”是人物各自具有的不同特性。(2)心性问题(3)格物问题,2.王廷相的哲学思想王廷相(14741544),明代著名哲学家。其著作编为王氏家藏集和内台集,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雅述、慎言、太极辨、横渠理气辨等。,(1)王廷相继承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认为上天下地、虚空和实物,都是气所构成的。(2)王廷相在深刻批判程朱理学的理气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气关系论。(3)在人性问题上,王廷相反对把“性”看成与“气”相独立的“理”,而认为“性”是由“气”决定的属性。(4)在修养方法论上,他受到理学和心学的双重影响,意欲排除二者的“弊病”,综合二者的合理之处,以主敬、涵养及致知、力行分说,主张通过思与见闻来尽心。,(八)王夫之的哲学思想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重要哲学家,宋明道学的总结和终结者,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对19世纪的爱国维新运动和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王夫之的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重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黄书、读四书大全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读通鉴论、思问录、张子正蒙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