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课件.ppt
教学任务的突围与开放,严育洪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教学任务的“人为”与“为人”,教师常常有这样不正确的思想偏见:一种思想偏见是常常认为课堂才是“课堂”、学生只是“学生”;课堂只是“课堂”开 门办学学生才是“学生”放 手办学另一种思想偏见是平常只是以教科书和教参书来制定教学任务。其实,学生学无止境,具有强烈的挑战心和挑战力。教师应该打破时限设置挑战性任务,让学生迎难而上。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才是约定教学任务的依据。,任“务”,任“人”(学习任务由学生“掌”握),情感线学习兴趣,智慧线学习能力,课统计.exe件,教师应该抓住“变”来设计:一是要抓住知识之间的演变过程,(求同)二是要抓住数量之间的变化特点。(求异)我认为,折线统计图应该沟通先前已经学过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之间的共同点。,“构”通,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5月22日,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5月22日,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5月22日,统计图,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单位:,12,14,15,24,20,17,9,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5月22日,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5月22日,统计图,7:00,9:00,11:00,13:00,15:00,17:00,19:00,单位:,12,14,15,24,20,17,9,12,抓住知识之间的演变过程教材上、教参上没写不是教学任务,一、“量力而行”制订教学任务的基点,“量力而行”应该成为教师制订教学任务的依据,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材力”来制订教学任务,抓住知识之间的影响力来提高教学的生长力;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来制订教学任务,挖掘学生之间的潜在力来焕发教学的生命力。,1.教材上没有的,是不是不能成为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又要做好学法的指导,还要做好情感的激发。有些教学任务是显性的,在教材上写明的,教师可以依计行事,有些教学任务是隐性的,在教材上没有写明的,教师需要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分解对教学内涵的理解对学生内心的了解进行“中和”反应后“自定义”。,在“启下”时让学生得到的“启发”很少,在“承上”时让学生看到的“承接”也很少。,2.教参上规定的,是不是只能成为教学任务?教师备课:制定教学任务的时间是课前,决定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参,评定教学任务的标准是预设。教学任务基本上事先由教师预定和教参规定了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遵照执行的,由此“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成了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硬指标。,导致的问题:一是“吃得了时没有吃”。教师发现教学任务太轻而不敢增加教学任务的分量或难度,例如布置额外的任务让学生挑战,又如把后续的教学内容提前教学二是“吃不了时也要吃”。教师发现教学任务太重而不敢减少教学任务的分量或难度,例如删除额外的任务让学生减负,又如把后段的教学内容延后教学教师难以做到灵活自如的原因在于:一是教学准备不足,备课到此即止“只有这样”二是教学机智不够,缺乏随机应变“只会这样”三是教学勇气不大,不敢打破常规“只敢这样”,要改善这种教学在任“人”与任“务”之间的“紧张”局面,教师必须具有教学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不简单地在课前以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划分教学任务,而应该在课中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来调整教学任务。尽管这样可能会打破知识板块的连续性和教学安排的连贯性,但只要“顺理”,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任务的课堂布局就不一定“成章”,或许一个知识点因学生吃得慢而临时被分成了几课时,或许几个知识点因学生吃得快而临时被合成了一课时。,不完整不连贯,未完成事件,圆满心理完型心理,一个知识点:放空,一节课:放长,开放,带些什么走出课堂?,年月日,小数除以小数,带些什么走进课堂?,不完整不连贯,未完成事件,圆满心理完型心理,一个知识点:放空,一节课:放长,一个人:放飞,开放,圆,毕达哥拉斯学派:“圆是最美的图形”,圆美,圆满,圆滑,圆规,矩尺,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美国犹他大学助理教授Matt Might用圆来解释博士学位的意思:,1.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就是一个圆,那么圆的内部代表已知,圆的外部代表未知。,2.读完小学,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3.读完中学,你的知识又多了一点。,4.读完本科,你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还有了一个专业方向。,5.读完硕士,你在专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6.进入博士生阶段,你大量阅读文献,接触到本专业的最前沿。,7.你选择边界上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个非常专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8.你在这个点上苦苦思索,也许需要好几年。,9.终于有一天,你突破了这个点。,10.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你就成为博士了。,不完整不连贯,未完成事件,圆满心理完型心理,开放,带着“?”走出课堂,一个知识点:放空,一节课:放长,一个人:放飞,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来理解“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制订的依据不应该是知识学习的数量,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能量,不以知识的“多不多”和“顺不顺”来定论,而以学生的“要不要”和“能不能”来论定。一句话,教师应该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备课就必须相应“进步”:心中有“数”:在制订教学任务时不能只看教材上的“一节课”而应该多看教材上的“几节课”+目中有“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来决定教学任务的进度 教学任务才会真正做到务实和务远 课堂教学才不会僵硬而变得富有弹性 教学任务是“人(教师)为”的 我们可以改变它 教学任务是“为人(学生)”的 我们必须为了学生的发展去改变它 这样的教学任务是动态的、人本的,二、“量体裁衣”制订教学任务的落点,“量体裁衣”应该成为教师制订教学任务的方法,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教师参照学生的“体质”来“裁衣”,也就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任务;二是让学生自己来“裁衣”,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以此“换算”成教师教的任务;三是让学生结成学习“团体”来“裁衣”,也就是引导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1.把教师的执教任务转变成学生的自学任务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任务应该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学任务应该是以学生学的任务来确定教师教的任务,教材与学生构成了制订教学任务的参考坐标。(1)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接受的学习任务教师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内容的机动性,因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而灵活伸缩,实现教学任务在学生知识层面上的可接受;教师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学形式的生动性,让教学形式的配置真正能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任务在学生心理层面上的可接受。,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拉夫尔泰勒:“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一是“能”。例如“圆的认识”二是“要”。例如合作(2)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支配的学习任务,品,分三口吃,慢过程,三张口来吃,多参与,敢发言,开口说话,圆的认识,放手让学生画,针尖点感觉在圆的中心,放手让学生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明?,量半径,转圆规,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放手让学生说,圆规使用说明书:使用方法、使用原理,一点突破,点一个,点一下,2.把学生的自学任务转变成学生的互学任务,难处,好处,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教师统一的教学方案无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教师普遍采用“保底”的教学策略。,这是教与学之间可流动、可调节的丰富资源。,课堂教学,品,领奖台,有层次,众口合一,善合作,能互动,口口相传,(1)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接合的学习任务中上等学生的接收能力更强、接受成果更多,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把“自学到了什么”说出来,更要把“自己是怎样自学的”和“自学后有什么想法”等说出来 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仅要“听学”,还要“自学”,更要“互学”。,(2)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支援的学习任务,长方形面积计算,全部给,不全给,合作着摆,合计着摆,学生的互学怎样体现呢?一是学生自学之后成立学习小组,在组内相互交流中互帮互学;二是在组际交流时,对于学生自学中反馈出来的“短路”或“断路”之处,其他学生可以凭自己对知识的“觉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发掘问题,一般是学生的疑惑问题,一般是知识的关键问题,为学生提供互学的目标,分配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顺序,指导学生解答问题的程序,为学生提供互学的路线,教师做好两件事,教学任务更多情况下应该是:,制订,制定,“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或“规定的”,“经过研究商议而立下”“预先约定”和“可以改正”,教学,“任重”才能“道远”,学无止境:其义一是在潜能上无止境,学生天生具有学习求知的强大潜能;其义二是在挑战上无止境,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索攻坚克难;其义三是在时空上无止境,教师、教材、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空。,一、课前抓纲,设置“大任务”课前设置一个简单、开放的“大任务”要比一组细碎的小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二、课中抓本,组织“大研讨”三、课后抓典,引导“大拓展”,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这样的课堂不可避免地会有“疙瘩”:学生的不成案预习时学生形成的更多是一种零碎的个体经验学生的不成熟预习时学生形成的更多是一种粗浅的个体经验学生的不成见预习时学生形成的更多是一种易变的个体经验往往会冲击课堂的“正常秩序”,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需要教师的大智大度大气,把挑战性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力是指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因为挑战性任务是一种创造力强、探究度大、信息量足、应用味浓的知识资源“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更紧密,前后知识联系更紧密,数学教学最需要任务驱动,一、“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反应原则。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二是交际原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三是复杂原则。任务要有难度,有一定的复杂性。,1.趣味性例如“分类统计”,“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统计有哪些运动?,统计有哪些动物?,2.真实性例如“倒推”,过去时,将来时,做计划的时候,最迟什么时间出发?,3.适切性例如“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4.挑战性挑战性任务问题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它具有以下特征:(1)非常规性。学生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2)引发认知冲突。面临现象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3)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解答或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效利用数学方法作推理、探索等才能解决;(4)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5)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映。,“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有什么,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5.应用性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是生活任务,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例如“平均数”,“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成绩好,状态好,我们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这种任务不只是一种包含知识问题的任务,更应该是一种包含知识应用的任务,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价值所在。任务的挑战性是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基础,任务的问题性是驱使学生积极求知的物质基础,任务的应用性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价值基础,如此“任务”的多功能足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往往是首尾呼应的。任务既是教学的起点,通过情景、目标、活动等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任务又是教学的终点,通过结果、意义、评价等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正如罗杰斯所说“在这种富有成果的时刻,你会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简直奇迹般地展现在你眼前班里每一个成员都沉浸在一种近乎神秘的温暖、高尚的情绪之中还有什么比把我们的全部自我、我们的内心动力、热情、态度和价值观全都投入更好的学习途径呢?”,二、“任务”设计的方法,1.侧重解决知识问题的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是让学生以完成一个挑战性的知识问题为目标,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知识任务需要补充新的知识,于是促使学生主动去自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自学知识的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的任务设计可以成为先学后教的引子。,要成为知识型任务的问题,必须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凝聚力和作用力:“牵一发”的凝聚力体现在任务应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表达不能繁杂琐碎,让学生望而生畏和无所适从。合适的任务呈现应尽可能给学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使学生可以在以前的知识或平常的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又不足以完全解决,其中的知识障碍和知识空白就会促使学生寻找其他途径例如通过自学或合作来排解,这样的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远离学生的最近生活区。任务难度不应该是那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手到擒来,也不应该是那种“跳几跳都不能摘到果子”的束手无策,而应该是那种“跳几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柳暗花明,这样的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动全身”的作用力体现在任务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范围和抓住知识的覆盖范围,首先能够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让学生“全身”投入自学活动,然后能够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学心,让学生由此自学知识的“全身”。这样的任务功能在操作性问题上可以体现得比较充分,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另外动手后的作品也比较容易反映出学生的自学程度。例如“认识厘米”画一条长5厘米长的线段。这样的任务功能在思辨性问题上也可以体现得比较充分,迎合了学生好说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一般都是知识的关键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例如“比例尺”思考“比例尺是尺吗?”,2.侧重解决生活问题的任务“顺叙”:课堂教学大体以知识的生长和生成为设计的线索,先是沿着知识“从哪里来”、“该怎么走”、“到哪里去”的进程呈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很多情况下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一般要到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知道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种一开始不知情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为学习而学习。“倒叙”:为了突出知识的学以致用,我们不妨把后置在课尾练习环节的知识应用设计成任务放前置在课首导入环节,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的新知学习。,三、“任务”设计的时效,1.内容不同,任务设置的时机不同一是安排在课前的任务。二是安排在课首的任务。三是安排在课中的任务。,是否任意三个点都能围成三角形?,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四是安排在课后的任务。,2.时机不同,任务设置的内容不同例如“年月日”,学习力是本质的竞争力,它由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要素组成。在教学中,任务的挑战性和应用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锤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竞争力。,不当之处,敬请批评!QQ:646963648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