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

    • 资源ID:4354165       资源大小:37.1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目标: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两种文化的提出;熟悉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了解科技政策。教学重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知识经济、两种文化的提出、技术创新。教学难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胡显章、曾国屏编,科学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曾国屏等主编,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指的是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是”即转化,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成果。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劳动者是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机械化程度低时(蒸汽机时代)劳动者的体力与脑力消耗比为9:1;在全面自动化时,其消耗比为1:9。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对象主要是身边的自然物(树木、岩石、土、水、空气和动植物等)以及劳动加工的初级产品(农作物、矿石、棉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知道煤、天然气、石油、稍有金属等可利用物质,可以把沙粒变成半导体和光纤,其价值高于黄金。劳动工具是人体的延伸。劳动工具不仅能模拟人体的某部位并强化其功能,能产生劳动者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劳动工具的每次最大革新都给社会以巨大变化。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器的产生,计算机的诞生等都把人类带入了新时代。有关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O也有一些专家把生产力中的要素概括为:生产力=精神要素X物质要素=(科学技术+生产管理+)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公式还加强了管理的重要性。但不管哪种表述,都认为科学技术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技术创新理论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创新理论不被主流经济学承认。20世纪下半叶,新技术革命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经济学成为显学。技术创新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是主要原因。企业家一般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有能力和胆略,敢于冒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有经营能力,善于运用和组织社会资源,特约生产要素的重组,最终得到市场利润。创新活动包括介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以及建立新兴产业。2、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实验室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商品化阶段。科学研究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称为基础研究。没有实际要求;没有时间限制;不急于评价;关键是带头人水平;多数情况,费用没有固定要求;一般没有保密性。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有目标、计划;有时间限制,有弹性;适当时候作出评价;选题和组织工作起重要作用;费用较多,控制较松;有一定保密性。开发研究: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有具体明确目标,计划性强;有严格时间控制;完成后立即评价;须各方面协调配合,更须注重组织和集体的作用;费用投入一般较大,控制较严;有很强保密性。基础研究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主体应该是企业。而开发研究和商品化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关键。世界上著名大企业一般要用销售额的5-10%作为研究开发经费,如果从事高科技,这比例更大。在美国、日本、德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在8-13%之间,高校为12-15%左右。而在中国,研究与开发活动集中在研究所,企业占27%左右。技术转移:指从技术源辐射、扩散、流动而进入生产部门。包括硬件(技术产品、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等)和软件(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材料配方、操作和管理等技术资料)两方面的转移。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国家计划渠道采取行政方式转移到生产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市场中技术交易来实现。技术引进:指技术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的过程。如果主要引进硬件并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不仅花钱多,而且不能带来真正的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大都通过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二、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1、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崛起之路2、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日本二战后几乎是一片废墟,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与美国不相上下。依靠科技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日本始终坚持把科技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战后日本大量引进国外现成的科学技术成果,重视消化吸收和开发,得以用较低的代价、较低的代价、较短的时间赶超世界水平,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大国”的战略,提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官、学、民一体化。政府和企业各界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增加科研投资与设立科研机构,政府、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密切联系,共同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韩国: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掌贡献率达13.65%o台湾:注意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加坡: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T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T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87.4%下降到1982年的59.9%。(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1 .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内涵概括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并且认为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 .知识与信息关系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指人类迄今为止通过思索、研究和实践所获得的对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总和。知识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事物客观原理和规律性方面的知识。(3)知道这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艺、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指谁知道某种事物或事实、谁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识.信息指的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能使人们感知到的事实以及事物的客观原理和规律等的某种集合。可编码化的知识可以被制作信息通过媒介向人们传播。如前两种类型的知识和第三种类型的一部分。其余的知识属于“意会”知识,不容易被编码,很难利用信息来传播。3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和直接驱动力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是:(1)知识将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源;(2)高技术产业(以知识中的高科技为重要依托的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将大大增加;(4)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研究和开发部)对知识经济具有支撑作用;(5)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来说,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4 .发展知识经济的意义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质量得到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增加,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知识经济对中国溶入世界知识经济潮流和参与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建制(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的演讲中指出:“由于当今的科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水平,我们显然已经进入了个新时代,那是清除了一切陈腐却保留着基本传统的时代。不仅现代科学硬件如此光辉不朽,堪与埃及金字塔和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相媲美,且用于科学事业的人力物力的国家支出也聚然使科学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动力经费、设备体制小科学大科学为了社会,为了人类社会提供支撑各种机构,高度体制成果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好奇心,为科学而科学自己负担、自己制造私人,体制化弱(二)科学技术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1 个人业余爱好波义耳:私人实验室牛顿:单枪匹马2、集体事业1817托马斯?汤姆逊化学实验室1871威廉?汤姆逊物理实验室1876爱迪生工业实验室3、国家规模(20世纪中叶)“曼哈顿工程”:50多万人、数百单位、耗资20多亿、历时4年。“阿波罗”工程:耗资255亿、历时11年,高峰时,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4、国际计划1970“人与生物圈计划”1980“大洋钻探计划”1982“世界大洋环流实验计划”1987“国际减灾十年计划”1990”人类基因组计划”二、社会公共政策和科技发展政府有支持科学的传统。科学家被政府雇佣的状况是:大多数国家的科学活动是由它们的中央政府大量资助的。(一)科技政策:1科技政策主要处理的问题:一般来说,科学政策包括选择、资助和控制等问题。2、资源分配3、行政分配4、技术课题(二)国际科技发展的不同模式英国模式:重视基础研究忽视技术应用研究美国日本模式:先注重科技的实际应用,而后发展基础科学(三)美国科技战略发展简史:美国独立后,大量引进欧洲的技术,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20世纪初,在大企业中建立研究机构,研究目标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30年代高校也重视技术与开发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视长期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四)我国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1、三个层次的科技计划:第一层次的科技计划:技术产业化阶段第二层次的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第三层次的科技计划: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一一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2、我国R&D资金的配置3、世界部分国家R&D活动第三节科学技术与人文的交融一、两种文化的提出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一)科学文化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二)人文文化"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二、两种文化的分离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一)近代科学的影响近代科学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和每门科学内部的独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特点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兴起把人推入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所进展,就越看不清整体世界,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进一步陷入了存在的遗忘。”(二)哲学家的影响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唯一崇尚的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同其它一切知识对立起来,主张从科学中清除价值,拒斥世界观,认为不能证实的知识都是无意义的。理性脱离了人文,丧失了人类的终极价值,沦为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在哲学界里,叔本华和尼采等人通过强调意识、意志与理性主义抗衡,存在主义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哲学的中心位置,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等人则试图建立与自然科学不同的历史科学、文化科学和精神科学等等。认为研究精神和价值应有与研究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三、两种文化的交融两种文化交融各自双方。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科学内部涌现了一批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如:系统科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学等)。另外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Popper,(1922-1994)认为一切科学发现中都包含非理性因素。库恩(thomasKuhn,1922-1996)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接受某一理论的影响,费阿本德(PaulFeyerabend,1924-1994)则认为科学并没有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提倡多元方法论原则。两种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J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何况产业。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0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复习思考题及练习1 .什么是技术创京?技术创新有哪些种类?2 .什么是知识经济?3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形成过程。4 .两种文化指的是什么?

    注意事项

    本文(渭南师院科学技术概论教案12科学、技术与社会.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