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资料.docx
-
资源ID:4342224
资源大小:54.2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资料.docx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特有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总结借鉴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包括“双元制”教育模式、先进的教学管理等的可能性。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育;借鉴根据国际上不同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传统的类型划分,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属于第三种“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双元制”定义:一种岗位相关的企业培训和部分时间制学校教育进行补充的培训形式。德国学者格莱纳特教授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特征,将德国职业教育制度归纳为“DualesSystem”,译为“双元”,代表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教育,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思维。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点(一)“双元制''的双办学主体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办学主体主要包含“企业”和“学校”两部分。其中,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大部分培训工作,平均每周为双元制学员提供的培训时间为3.5天,主要任务为实训课程;学校作为企业教育的补充,平均每周为学员提供的培训时间为1.5天,为“双元制”学员提供理论学习等适合于课堂形式进行的教育。如果单周在学校上课1天,在企业上课4天,那么双周则在学校上课2天,在企业上课3天。(二)“双元制”学员的双重身份在德国,“双元制”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学生。这是因为在“双元制”学员进入“双元制”学校之前,必须先和“双元制”企业签订合同,成为企业的员工,然后由企业将学员送到相关专业的“双元制”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本企业的实操学习。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规定。(三)“双元制”的双教育意义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意义。职业学校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让学生学习各种理论基础;而企业的教育由于有真实的生产环境,则侧重于实践操作,主要让学生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四)“双元制”的双法律体系在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中,不同的办学主体遵循不同的法律体系。例如,双元制学员在企业内教育培训的依据是由联邦政府颁发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和职业培训条例;而在学校内的教育活动则依据各个州的教育法,主要以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文件。为区分不同法律适用的主体,避免引起误会,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该法使用范围不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五)“双元制”的双主管单位在德国,双元制企业的培训无论从招生、培训,还是考证,都受到相关行业协会的管理和监督。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更加确保了行会对职业教育主导地位的承认。联邦政府授权相关的行业协会来管理企业的双元制培VHo由于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所以代表企业的行业协会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尽管“双元制”作为一种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完全移植到我国是不成功的,但是,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理念带给我们诸多启发。如何剖析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精神,来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呢?在这点上,合理的研究视角显得尤其重要。时代的主旋律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现代化里求。因此,我们从现代化的视角来解读德国职业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理念及其启JO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特有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解读德国职业教育,总结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二、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一)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宽广的职业资格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劳动者个人的利益。我国作为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国家,经济模式同时具有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点。总的来说,现代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任务远远没有结束。特别是我国地区差异大,一些地方至今没能摆脱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而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的时代,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又已开始。因此,我国同时面临着两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经济模式兼具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特点。纵观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能够克服工业经济企业教育的缺陷,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尤其符合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事实上,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在传统的手工业职业教育模式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学徒参与整个生产过程,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习得全方位的手工技能,并且完成了程度极高的社会化。而后,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顺应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德国职业资质标准发生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教育职业的出现,第二次变革是教育职业的灵活化。在这两次变革中,职业教育以培养宽广的职业资质为目标的传统得以延续。(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训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所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出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同样出现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问题。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关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并且它的办学规模远不及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到目前为止,它的国际影响力有些不足。然而,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职业学院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参考他国的做法,能为我们提供思路上的借鉴。从企业界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等职业教育坚持实践特色,是其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以曼海姆“双元制”大学为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和传统高校最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学生绝不仅仅只是培养了专业能力。轮流去企业的各个部门实习,对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有着极大的好处。在熟悉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形成符合企业文化的个人形象。另外,不同身份的转换对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大有好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阜校里面是学生,在企业中是员工。这样的身份转换,有利于学生区分不同的机构文化,学会和同事、上司打交道的能力。并且,在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责任感和自主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所不具有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样是知识经济的呼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满足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正确行使国家权力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制度建设都会牵涉这么几个问题,即国家权力是否有效发挥、国家参与职业教育的权重问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制度如何与国际接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权利的基本结构。一般来说,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立法和司法都属于直接体现国家权力的范围。在这两大领域,应当实现国家权力的有效发挥。在全球化和服务型社会生成的过程中,行会办学能力减弱,导致现有职业教育制度部分失灵。具体体现在“双元制”培训位置不足、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等。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之外,全日制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以及对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促进,成为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的表现。在欧洲-体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德国职业资格框架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兼顾了本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固有特点,而且实现了和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有机对接。政治合理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合理化的程度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四)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也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属性的回归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构建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在学理上进行了艰苦的论证。以此,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得以体系化。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提升职业教育的话语权。职业教育只有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提升职业教育话语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深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在这方面,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其中,两个方面的工作最为重要。首先,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必须突出学科特色。其次,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必须清晰界定自己的研究边界,还要为它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逻辑进行合理的解释。目前,在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可度普遍低下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话语权,是构建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五)建设职业教育系统作为后发外生性职业教育现代化类型,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建设尚未完成。明晰职业教育系统的基本理论,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是职业教育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刚刚开始,这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期待人们积极有为。我们可以从深层次上吸纳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参照其实践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中西方理念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参考文献:1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5-127.2陈莹.论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动力M.l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05.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突出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理念、突显"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本文旨在剖析德国职业教育精髓,并总结出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宏观和微观层面起到的借鉴作用。关键词:人才培养双元制职业教育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举世瞩目。为了深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2018年3月4日至3月24日,南京市职业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赴德国柏林与法兰克福全面深入学习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共参加学习专题讲座20个,如职业教育中行动能力培养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等;参观实训基地与场所12个,如宝马新能源汽车车间、SHB职业技术学院、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德国工商联合会(IHK)等。通过近20天的理论学习和实地参观,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现状、特色和成果,并提出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微观方面的可借鉴的建议。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L构建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已经发展了400年,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职业教育: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是其成功的关键。学生必须接受10年的义务教育,然后由教师推荐,家长决定选择进入不同的中学。进入到中学阶段后,分为三个类别、两个阶段接触职业教育,但接受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第二个阶段,双元制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实施。在第二阶段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以及自己的选择,进入不同类别的高校,或继续参加高级职业培训进入职场。(2)形成多方联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下设四大部门,主要负责职业培养的框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新职业的开发等工作。目前德国共有近340个工种,近30000个岗位在实施职业教育培养,由各个联邦州的委员会负责具体的实施。研究所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还在具体实施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主要负责相关的培训、颁发章程、把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元制培训合同、制定考核标准、组织实施由工会、企业、学校三方代表参与的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企业在双元制培养模式中承担学生技能培养的责任,提供学生费用和实习实训场所。除此以外,还有跨企业培训模式,一些行会或企业的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一些尚未进入到双元制体制进行培训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包括文化、专业理论以及实训,因为学校也具有实训场所与实训条件。2 .突出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传递职业行为能力,通过有序的教育过程传递职业所需的技巧、知识和能力一一职业行为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强调企业的参与。在双元制职业培养中,学校承担20%30%的培养任务,而企业则需承担70%80%的培养工作,学生在企业中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德国的职业教育也经过从“以前的培训”到“现在的培训I”方式的改进。“以前的培训I''学校坚持的是学科教育的课程思路,以一个机电一体化技工为例:首先学习数学、电子学、信息学、机械学等学科知识,但面临一个具体的工作情境或工作中发生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无处下手。“现在的培训I''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首先考虑的是岗位所需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论能力、个人能力等。以岗位能力学习为导向,改变学科式学习方法,引入企业学习培训、实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职业能力的机会,强调通过自我练习获得职业能力。3 .突显“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以顺利实施,最本质的原因是适用人才难觅,最核心的原因是技能宝贵。据预测,到2050年,德国人口大约为6000万,比现在下降2400万左右,人口负增长情况严重。虽然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类型多,但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只占职业教育人数的三分之一。企业都是自愿参加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没有政府的强制,也得不到额外的财政补助或政策优惠。除此以外,德国还有跨企业培训中心约IlOO所。企业愿意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前五名原因排名:学员符合企业的要求,市场上缺少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留住员工,获得最好的学员,避免错误的雇佣。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为双元制教育付出成本,并不是做免费的慈善。校企双方共赢的局面,使得这一制度得以贯彻实施至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在德国的职业学校双元制教育中,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完善的双元制教育实施过程。学生申请,企业认可,行会见证,双方签订培训合同,企业承担培养费用。从入学开始,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交互学习,第二年才开始真正进入岗位从事专业的实践活动,并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直到取得最后的考核成功。双元制的学制时间一般为335年,不同的专业有所区别。培养期限截止后,培养合同也废止,学生可以签约任何企业,也可以选择升学,并不是必须选择培养企业一方,但一般情况学生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的比例还是较大的。在实施“双元制”的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比例分布为:小企业约占56%、中型企业约占29%、大型企业约占15%«4 .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控制与影响力不够、组织实施环节有难度等。所以德国职业教育并不是“最完美的”职业教育,但其很多理念、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1 .宏观层面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两个方面的借鉴。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升学、就业渠道的顶层设计。目前,大阜的生源主体依赖于高中,而应用型大学的生源主体不应该来自普通教育而应来自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在生源录取过程中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分数,加大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比例,尤其是对职业行为能力的考核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普职融通的试点研究。目前我国提出的“普职融通”只有理念,缺乏实施的细则与有力的推进。笔者认为,在普通高中里可以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同样给予参加高考的机会及优惠条件,将普职融通落在实处。2 .微观层面一是加大职业行动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在省级层面进行全面统筹,由省职教所统领、市职教研究室实施,将职业行动能力的培训与考核落在考核实处,成为学生就业、升学的必备资质条件。而职业行为能力的培训方式,必须要打破以学科体系、知识逻辑体系为线索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职业行为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面向现实场景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的课程结构,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加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环节。二是继续加大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自于职业教育对企业的了解深度。校企融合的状态可以存在三种层次:第一层,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见习、实习的场地,浅尝辄止,貌合神离;第二层,校企之间部分资源共享,企业成为优质的就业基地,保持较密切的合作关系;校企深度融合的标志是达到第三种层次,即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享师资与教育资源。目前,我国企业整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政府层面的协调推进。传统与现实因素决定了需要政府通过间接资源的刺激,来激发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担当。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一m3IN,再号1XjWmrr-二J4LWdt*,y摘要本文首先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阐述,其次重点分析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进而探寻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吸取些许经验。关键词1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概述德阈职业教育历经几个世纪,依然处于世纪领先地位,这归因于德国具备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学徒工阶段。德国的中等教育采用分流制度,小学毕业后(大约10岁),所有学生都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中学。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四大类,不同类型的中学开设的课程有很大不同。其中,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相当于职业预备学校。特别是普通中学,毕业后不参加高考直接升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中学更多的是开设实践和实训课,他们始终与相关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教学紧贴企业实际,使普通中学毕业生能够直接开始职业生涯。2)中级阶段:技术工人阶段。中学毕业后,有一半左右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中学毕业生可在政府认定的350职种中选择一种。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种类繁多,既有就业导向也有升学导向的职业学校,既有双元制学校也有全日制学校。其中,主流是“双元制”学校。“双元制”学制为2至3.5年,无任何入学条件,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教学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70%的时间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工作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其余时间则在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在学习期间,学生无需交学费,且还可以得到由企业每月给付的工资以及其他法定福利。学生入学时即与相关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且不得任意更换签约企业。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需参加“技术工人”职业认定考试,通过考试者可获得“技术工人”资格证书。“技术工人”资格证是德国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从事相关职业的必备条件,只有获得了“技术工人”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才能进入企业从事相关职业。3)高级阶段:“师父邛介段。获得“技术工人”资格证,具有三年以上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可选择进入“师父学校”深造。“师父学校”一般为全日制,学制为1-2年,入学学生平均年龄为25-30岁。经过“师父学校”在校学习并完成各类课程考核的毕业生可参加“师父”资格认定考试,通过可获得“师父”资格证书。“师父”资格认定考试分为4个科目,其中第、第二科目为单个职业专业技能和理论考试,第三、第四科目为所有职业通用考试科目。表-1是德国“木工师父”考试内容概要,分为木工专业实践考试、木工专业理论考试、经管类知识考试和教育学知识考试。“师父”是一种高于“技术工人”的技术头衔,类似于我国的高级技师或工程师,获得某个职种的“师父”资格证书,代表着在该职种领域内具有了较高技术水平并获得了社会公认。2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1)具有特色的职业工人培养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考核方式特色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课程成绩由专业能力成绩、非专业能力成绩组成。二是实行严格的毕业考核制度,是否通过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资格。三是实施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即考试均由行业协会承担,考试内容以行业要求为准。2)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的职业资格制度。德国是个重标准的国家,如果学生参加了某企业的职业教育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毕业后不想在该企业就业,其他企业也认可此证。德国还成立了工商行会、手工行会等“行业协会”,它们是一个独立于学校与企业之外的监督机构,双元制毕业生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便是通过行业协会考试后颁发的,这些“行业协会”的存在充分保障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的高含金量。3)制度化的职业工人经济激励。德国一直保持着尊重技工的优良传统,目前德国技工仍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从福利待遇来看,一般技术工人薪酬待遇与普通公务人员差距并不大。在就业方面,政府鼓励并引导企业对积极参与相关行业部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优先录取或提高薪酬待遇,使学生在校时就有浓厚兴趣去参加未来就业方向的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证书在德国受高度重视,证书能帮助持证人在就业时得到对应劳动报酬,充分体现技能与工资待遇挂钩。4)完善的技能型教师培养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拥有一支强大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分两类,一类是理论课教师,另一类是实践课教师,一部分是校内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训教师。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主要包含两个阶段:大学教育、研修班与职业学校组织的岗前教育。根据德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职业学校教师需定时参加进修,提升自我。3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德国双元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不可否认,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成功的教育模式,通过反思,总结该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如下启示:1)改变观念,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由于种种原因,当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出现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因而对职业教育评价也不高。在高等教育盛行的今天,家长们迫于孩子学习成绩太差,无奈才选择职业院校。基于这些现象,企业也不愿意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来。要想巩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战略目标,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改变以往错误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观。同时,充分肯定并尊重职业技术工人的劳动成果,提高其社会地位,营造尊崇职业技术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强保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还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要想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政府为依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合法权益。引导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督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况,对参与职业教育表现良好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给予相应处罚。3)强化根本,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是否愿意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是否能得到切实保障有重大关系。从德国“双元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德国企业深刻认识到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因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职业院校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因此,我国企业应不断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政府可采取部分优惠政策,如实施减税免税政策,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适当补贴,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4)加强管理,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要想使我国现有的学科型教师尽快适应双元制教育模式,首先,应积极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各类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并为其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积累相关职业经验,同时严格职业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其次,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视实用性知识教学,突出专业理论与实践实训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计划。最后,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招聘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技术员到职业教育中来。参考文献川陈桂彳惠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J.成人教育,2019.2谢莉花.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国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项继发.德国企业的职业教育角色承担J.成人教育,2019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升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职业院校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一、我国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1、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后,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吸收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从而得以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得到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得较少,部分学生毕业时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不能立即胜任工作。2、我国职业院校由于系别学科划分太细,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方面也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课程。这样过细的分科使得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上顾此失彼,强于逻辑而弱于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3、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很多知识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发展速度快,学校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采用三年制教学,学制短,学术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或者缺少机会表达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怀疑权威了,很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时对现实无所适从。4、我国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评价方式。学校考核仅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为依据,并沿用传统的单一试卷方式,以分数定能力,背离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但与技能训练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方法滞后,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成效。5、我国职业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连贯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只能在学校课程结束后自己寻找实习机会。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专业对口,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和数字,缺乏实践检验。二、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1、德国职业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工作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准备完好,相关资料和硬件准备齐全,可以顺利地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学手段丰富,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提问卡片等多种硬件设备。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硬件设备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困难。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再培训I,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教师每年一般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培训。这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新。以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几门课程教材(包括教育学、德国文学等)的四个学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内容的确有较大变化,新的理论和经典案例等会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被验证是错误的或不再重要的理论会被适当缩略。为方便及时更新内容,往往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教师经常自编讲义,并将其放在相应的系部学科网页主页上供学生下载。我国课程一般指定书本为教材,同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德国学生不仅要阅读上课的教材,课后还要看相应的参考文献,因为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最终的考试。德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的定义往往不是唯一,倾向于给予学生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怀疑与论证。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自由民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正常的授课答疑,有至少1/3的课堂时间进行课题研讨,教师提供一些思考性课题,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形成书面文件,并在班级中当众发表观点,负责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互相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对主专业的精通,更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德国高职院校科系分类较国内高校简单、粗糙,但涵盖的内容很全面,如信息系的学生有1/6的课程是选修经济系的,且选修课的评分一视同仁于主专业。4、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个性化在考试模式方面,德国职业大学经常采取以“活动为导向''和"现实为导向''的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实际职业活动环境设计问题,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能力考核。在教师的主观评判方面,德国职业大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意冕或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不强调对一个理论或定理倒背如流,而重视学生自我的表达和展现,只要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论证的,即使想法有误,同样可以得高分。5、德国职业教育拥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德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法规中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德国职业高校技术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往往能够基于对自己能力的真实了解而自信地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三、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启示我国工科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工程技术应用特征与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类似,可以借鉴德国学校的教学模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人才培养目前正是我国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过程,在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正着力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这些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而且需要大批掌握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我们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做出调整,把人才培养方案做得更为灵活、实用,把专业创新创造能力纳入学分制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局学生的动手能力。2、专业课程设置我们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让创新创造思维融入专业教学,并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学生需求指向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动态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平台+创新创造能力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行业及专业的特色。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凸显出一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承载着学生发展的视野与境界。随着社会多元发展,个性化学习时代来临,如何让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动机,同时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这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把信息化技术引入课程建设,把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课程,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人的成长。四、结束语我国高职教育没有达到德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如果全套照搬,高职教育改革必然事与愿违。但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设计适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正在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将项目教学真正在课程中实施,并扩大深度与广度,使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增进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努力促进企业的参与;加强高职毕业生双证毕业的意识;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强调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学生的责任,让考核评价真正适应学生与行业、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无论是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还是评价体系的多样化,都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在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和学校教学目标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教师,使学校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职业工种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势和资源,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踏实地参与、明晰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智忽地变通、灵活地使用。参考文献:1魏小英.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13(10).2姜朝晖.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新J.职业与终身教学,2014(20).3张文亭.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置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报,2013(11).4吴琛.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堂教学特点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5(1)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出发,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首先从德国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高、师资队伍优秀、社会承认感强等特点进行探究,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再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得出正确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措施。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低、师资力量较低、社会认同感较弱等问题,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仍有较大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关键词:德国;中国;职业教育本次研究力图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展示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具体完整的发展形态,同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一、德国职业教育简述(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时期,最初在工业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之后缓慢发展,十八世纪到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德国其实还是个农业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德国一跃成为一个机械输出国,成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国,其中技术人才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二战,德国惨败,导致德国分裂成东、西两德,但是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德国”专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为何能吸引越来愈多的德国人接受职业教育,概括而言,主要有四方面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