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1).doc

    • 资源ID:4332303       资源大小:119.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1).doc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在代数初步知识方面,教学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解比例和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饿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在统计初步知识方面,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看懂并分析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和几种常用的统计图。在数的计算方面,初步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用算术型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以及有关的统计的计算。教学要求: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2、 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分析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并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4、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教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5、 使学生认识电子计算器,初步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算术型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以及有关的统计的计算,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课时安排: 一、比例 (30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1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8课时3比例的应用 7课时 整理和复习 4课时 二、圆柱和圆锥 (16课时)1圆柱 9课时2圆锥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三、简单的统计 (24课时)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4课时2统计表 5课时3求平均数 3课时4统计图 8课时 整理和复习 4课时 四、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7课时) 五、总复习 (5课时)一、比例教学要求: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下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3 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饿量,并会用比例知识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应用题。4 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课时:3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例1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 (1)什么是比?(小黑板)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3/4:9/8 4.5:2.7 10:6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学习指导:(小黑板)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 80:2=200:5 或 80/2=200/5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小黑板)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练习: 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比例的写下来。(1) 6:10和9:15 (2)20:5和1:4(3) 1/2:1/3和6:4 (4)0.6:0.2和3/4;0.12:0.04小结:作业: 1.课堂作业;P4 2 32.课外作业:p2 做一做 P4 3教学后记: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组织学生复习有关比的知识,如复习比的意义和比的性质。书上例1前安排了有关复习题。在复习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关系式4.5:2.7=10:6,并板书。为教学例1做铺垫。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 (小黑板)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8和15:20 2. 3:7和15:45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学习指导:(小黑板) 内项 80 : 2 = 200 : 5 外 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这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80×5= ;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 。这两个乘积有什么关系? 80×5=2×200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80/2=200/580×5=2×200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小黑板)练习: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组里的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1)8:4和 20:10 (2) 1/2:1/3和12:8 (3)0.5:8和1:1.6 (4)0.6:0.2和3/4:1/4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作业: 1.课堂作业:P4 4 5 2.课外作业:P4 6教学后记: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2. 在例1里把所行驶的时间与所行驶的路程组成比,也是对的。3. 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了解什么叫解比例以及解比例的方法教学内容:例2 、3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复习 根据比例的性质,判断下面各组里的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1)8:4和20:10 (2)1/2:1/3和12:8 (3)0.5:8和1:1.6 (4)0.6:0.2和3/4:1/4 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学习指导:(1) 什么叫解比例?(小黑板)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叫做解比例。 2:7=X:35(2) 解比例例2 解比例 3:8=15:X解:3X=8×15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8×15/3X=40 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1. 2:9=4:X 2. 1/3:5=X:7.5例3 解比例9/X=4.5/0.8解: 4.5X=9×0.8 比例的基本性质 X=9×0.8/4.5 X=6 练习: 解下面的比例。 1. 4:9=8:X 2. X/9=0.4/3 小结: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作业: 1. 课堂作业:P5 8、9 2. 课外作业:P5 7第四课时教学目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第1115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小黑板)11. 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9和8:6(1) 比例的意义12:9=4:3 8:6=4:3 因为12:9=8:6 所以是比例。(2) 比例的性质 12×6=72 9×8=72因为12×6=9×8 所以是比例。练习11题的2、3、4题。 12. 下面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4、5、12和15因为4×15=5×12所以4:12=5:15练习2、3、4题。 13. 解下面的比例。(1) 2/8=9/X 解:2X=8×9X=72÷2X=36练习26题。 14. 检查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1) 2.4/1.6=6/X 不正确解:1.6X=2.4×3 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误应该是 X=2.4×3/1.6 2.4X=1.6×3 X=4.5练习第二题。作业: 1. 课堂作业:P6 13、14、15 2. 课外作业:P6 12、14 第五课时教学目的:混合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1620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16. 口算。 对学生进行测试。17. 下面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复习 (1) 3、6、8和16 因为3×16=6×8所以3:6=8:16练习2、3、4(小黑板)18. 解下列比例。复习 7/8=X/24 解:7/8=X/24 8X=24×7 比例的基本性质 X=24×7/8 X=21练习:26题(小黑板)19. 小明8岁时,体重为26千克;12岁时,体重为35千克。分别写出小明体重和年龄的比,看成不成比例。 体重和年龄的比分别是:8:26 12:35 因为8:2612:35所以不成比例。20.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小黑板)解答:1.先写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 2.再列方程 3.解方程 作业: 课堂作业:P7 18、19、20 课外作业:P7 17、18第六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内容:例4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扩大后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候,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2. 学习指导。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饿距离表示地面上10 米的饿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小黑板)1米=1000厘米 想:题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10:1000=1:100 (1/00)位不同,先要化成相同单位。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例如,例4中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100。 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小结: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作业: 课堂作业:P12 1、2 课外作业: P12 3 教学后记: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要找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工程平面图,机械设计图或学校、本地的平面图让学生看看说明它的意义和使用价值。第七课时教学目的: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例5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的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小黑板)想: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15:X=1:6000000 X=15×6000000 X=9000000090000000厘米=900千米 转化单位不熟练的先转化成米再转化成千米答: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千米。练习:P9 做一做小结: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 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作业: 课堂作业: P12 4、5 课外作业: P12 6第八课时教学目的: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内容:例6教具准备:小黑板、长尺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饿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例6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80米,宽4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画出它的平面图。(小黑板)解:设长应画X厘米。同样设宽应画Y厘米。 80米=8000厘米 45米=4500厘米 X:8000=1:1000 X=8000×1/1000 X=8 Y:4500=1:1000 Y=4500×1/1000 Y=4.5 答:长应画8厘米,宽应画4.5厘米。(2) 画出长为8厘米,宽为4.5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就是所要画的操场平面图。操场平面图 比例尺:1:1000 练习: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长85米,宽54米,用1:1000的比例尺画出这块试验田的平面图。 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 P13 7、8 课外作业: P13 9第九课时教学目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练习1014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练习10. 计算下面各题。(小黑板) 2(1/3)+1/4 1(3/5)×1.5 1.25×4/5×0.8 0.7÷3(1/2) 1(1/3)-1/8 2.4+1(1/5)÷6 复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11. 填空(小黑板)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3.2厘米1:500002.5厘米450千米180千米1;200000 复习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已知任意两个条件,求另外一个条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12. 在一幅世界地图上,用14厘米长的 线段表示4900千米的实际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小黑板)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进行比的时候单位要一样,不一样的时候要化成一样。13.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重庆到成都的距离是4.4厘米。计算一下,重庆到成都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小黑板)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4. 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然后适当的比例尺画在练习本上,并标出比例尺和实际长度。(小黑板) 实际动手题:先测量后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作业: 课堂作业:11、12、13 课外作业:13、14第十课时教学目的:教学线段比例尺。教学内容:P11教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复习(小黑板) 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长85米,宽54米,用1:1000的比例尺画出这块试验田的平面图。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如图, 0 50 100 150 200千米 它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这就是线段比例尺.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数值比例尺. 例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它们的实际距离. 已知线段比例尺是: 0 60千米 120千米 180千米 240千米 (1) 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60千米=60×1000米=60000米60000米=60000×100厘米=6000000厘米比例尺=图上的距离:实际距离=1:6000000=1:6000000解:设它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2:X=1:6000000 X=6000000×2 X=12000000 12000000厘米=120000米=120千米 练习:P11 做一做。 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P14 15、16 课外作业:P14 17第十一课时教学目的:混合练习教学内容:P15 1822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18. 口算。 复习小数和分数混合计算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计算出来。19. 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长80米,宽60米。用1/2000的比例尺画出这块试验田的平面图。(小黑板)1. 比例尺=图上的距离:实际距离2. 解比例。20.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0米的距离。求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小黑板)1. 化成相同的单位。2. 求比例尺。21. 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0米,宽24米,现在用1/2000的比例尺画在图上,那么,(小黑板)(1) 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2) 图形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是多少?(1)根据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解比例得出长和宽。(2)图形面积和实际面积然后再比。 22. 解下列比例。(小黑板)(1)8:15=20:X (2)7.5:X=2.5:1.2(3)X/2=0.15:0.6 (4)4/9:X=1/6:15 根据比例的性质进行解比例。作业: 课堂作业:P15 19、20、21、22 课外作业:P15 21、22第十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正比例。教学内容:例1、2教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1234567路程千米60120180240300360420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3) 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里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例如:60/1=60 240/4=60 360/6=60 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例2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数量(米)1234567总价(元)3.16.29.312.415.518.621.7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2) 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3)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画布的米数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例如:3.1/1=3.1 6.2/2=3.1 9.3/3=3.1 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画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就是: 总价/米数=单价(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小黑板)练习:P18 做一做小结:学习了正比例的关系。作业: 课堂作业: P20 2、3课外作业: P19 1教学后记: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要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如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列出关系式。如果学生对这样的数量关系还不熟悉,可以进行必要的复习。第十三课时教学目的:复习正比例。教学内容:例3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复习(小黑板) 长征造纸厂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根据表回答问题。 时间(天)1 2 3 4 5 6 7 生产量(吨 70 140 210 280 350 420 490(1) 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 写出几组这两种量的两个数的比,求出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3) 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4) 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例3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根据正比例的关系:Y/X=K(一定)(小黑板)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每袋面粉的重量有下面的关系: 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的重量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值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练习: 做一做 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4、6、7课外作业:5第十四课时教学目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三812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 织布机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的时间和总米数是不是成正比例?练习8.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小黑板)(1) 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 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3) 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的总米数和时间。(4) 订阅中国少年报的分数和总钱数。(5) 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6) 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判断标准根据正比例的关系:Y/X=K(一定) 9. 华明第一次3小时走了12千米,第二次4小时走了16千米。(小黑板)(1) 求出每次所走的速度。(2) 他所行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3) 把题目里的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正比例的关系:Y/X=K(一定)10. 一个榨油厂,第一次用4台同样的榨油机共榨油32吨,第二次用6台这样的榨油机共榨油48吨。(小黑板)(1) 求出每次每台榨油机工作效率。(2) 榨油机的台数和榨油的总量成正比例吗?(3) 把题目里的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工作效率=榨油总量÷榨油机台数正比例的关系是Y/X=K(一定)11. 把下面每组相关联的量组成比例。(小黑板)(1) 一辆汽车3小时行90千米,用同样速度15小时行450千米。(2) 小红买5本练习本用去1.2元,小明买同样的8本练习本,用去1.92元。(3) 5台碎石机每天碎石45吨,6台同样的碎石机每天碎石54吨。A先求出它们的比值。B然后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组成比例。12. 解下面的比例。(小黑板)(1)4:5=6:X (2) 3:8=X:24(3)56:7=X:3 (4) 10:13=11:X(5)X:25=8:100 (6) 1/2:1/4=X:1/20 复习比例的性质:内项积=外项积作业: 课堂作业: P23 9、10、11、12 课外作业: P23 8第十五课时教学目的:学习反比例。教学内容:例4、5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新授1.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2. 指导学习。例4华丰机械厂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工效(个)102030405060时间(时)603020151210仔细观察上表,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2) 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3)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饿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例如: 10×60=600 30×20=600 40×15=600 这个积600,实际就是加工的这批零件的总数。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例4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如下表。 每本的页数1520253040装订的本数40 30242015观察下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 表中有哪两种量?(2)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3)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每本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例如:15×40=600 20×30=600 25×24=600这个积600,就是这批纸的总页数。它们的关系是: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即:X×Y=K(一定)X、Y是相关联的量。练习:P26 做一做小结:反比例的关系作业: 课堂作业: P27 1、2、3 课外作业: P27 3 教学后记:教学反比例要注意下面几点:1. 要利用例题里所列的表,弄清例题里做研究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2. 弄清这两种相关量不论怎样变化,它们的积都是一定的。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1).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