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doc

    • 资源ID:4332215       资源大小:203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doc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问答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进行任何课程的改革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普适性目标,就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改进与完善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有关的人才。任何课程改革的潜台词都是当前的课程有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集中式的改革工程进行重大的修善和改进,这种改革有些类似“外科手术”式改进,而且是通过日常的小修改和小修正(类似养生式)的改革不可以完成的,而且课程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工程可以改正的。因此,在任何课程改革之前,其领导者必须对“课程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改革,是不是真的靠日常的修正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的课程改革方案是不是能解决所面对的课程问题”“课程改革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是什么?”如果在改革前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那么任何课程改革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甚至会越改越差。还有,任何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结果一定会集中在提高课程的效益和质量上,因为这是课程的原点,也是课程改革的原点。那么,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三件事,第一个是“减负”,老百姓对学生学习负担太重这一点已深恶痛绝,希望学生不要太累了,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学习负担重也并不完全是课程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带来的问题,但是国家还是想通过课改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提高能力”,大家发现中国教育培养的人还缺乏创新经审和能力,由此还有了“钱学森之问”,因此国家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出大量的创新人才;第三个就是“全面发展”,国家希望中国的青少年能通过更好的课程教育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说国家的上述课改期待是很清楚,但是国家的期待和家长、学生的期待有些差距。我认为,现在的体育课改更多地是跟着教育走,跟着其他的课程改革走,甚至是盲目地跟着走,明显地缺乏体育自己的初衷和目标。其他学科的课改与体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前面我说的课改三个初衷就和体育的初衷不尽一致:体育本身不存在“减负”的课改初衷和任务,体育课程不但不能减负,还要“加负”要增加体育课;“提高能力”也不是体育的初衷,体育课程中不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矛盾”,即便我们有运动技能和体育能力的问题,它也和其他学科所说的问题不一样;第三个“全面发展”也和其他学科初衷不尽一样,体育本身就是德智体美中“体”的发展,而其他学科则面临着不同的任务。我们是应该会同其他学科一起进行整体的课改,但我们更应明白体育具体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在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时,我们学校体育人也必须有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而且要明确清晰。那么,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呢?我认为体育课程的课改初衷和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提高课程效益与教学质量。当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比较低,集中体现在体育辛辛苦苦教了12年,最后学生什么都没教会,身体锻炼效果也不理想。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蜻蜓点水,教学过程低级重复,学生毕业后既没有参加体育的意识也没有能力,终身体育成为空话,此外,体育在本应有优越条件进行培养的意志品质、集体性和文明行为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体育人期望通过课程改革工程来提高一下课程的效益与质量。第二是提高课程的可行性。也就是体育课程要求与各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更加适应的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一直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在体育课程依旧面对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地区的差异比过去更大。如何让体育课程更加弹性,更加有适应性,是当前阶段体育课程要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必须予以解决的。第三是提高学生积极性。随着应试压力和各种非运动性游戏的剧增,从上世纪末开始,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不高,参与体育课积极性更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这个问题并不都是课程的问题,但通过课改可以缓解的余地还很大,因此,学校体育人也期望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的改善能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更喜欢体育课,并在体育课里获得成功的体验。第四是提升体育教学条件。体育的教学条件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但要求比较高,多年来,体育条件的“欠债”更多,场地、设施、器材,师资、活动经费都差得很多。因此,体育人很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工程来促进条件的改善。我认为,上述“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探求更有弹性的课程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条件”四个方面应是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最有必要的初衷,也是最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里我还想谈谈“体育课改不应该有的初衷和目标”,因为,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的确存在着课改目标泛化、课改目标失真化、课改目标非体育化、课改目标高深化、课改目标虚化、课改目标脱离实践化、课改目标理想化、课改目标洋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我都可以举出实例说明,绝不是空穴来风,因此,我才要说说“体育课改不应该有的初衷和目标”,那么什么是“体育课改不应该有的初衷和目标”呢?第一,增加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不应是我们的初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设了200多个“内容标准”,这实际就是目标,搞得体育教师不知道应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甚至连体育课都不会上了,我们过去的目标已经够多了,多得已经落实不了了,而且,不是我们的目标多了体育的效益就高了,有可能是目标多了,体育更不能凝神聚气了,效益更差了。第二,提出许多过去没有的概念和新语言表现不应是我们的初衷。任何新的工作和新的思想,可能需要新的概念和说法来表达,但真正的进步不是新概念的提出,而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论的出现,而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中新概念新词满天飞,许多体育教师天天在讨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个概念怎么理解,太多的概念和理念反而把解决真问题的工作给耽误了。第三,提导教学的轻松化和师生关系的表面温情化不应是我们的初衷。体育课程的紧要任务是提高以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为核心的教学效益,是提高技能教学效果和加大锻炼的负荷,而不能将体育课教学引向松散自由、引向缺乏教育的“你好我好”,更不能引向放羊,即便是所谓的“科学放羊”也不行。第四,弱化和模糊化对学生体育学业评价不应是我们的初衷。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强化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评价,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应该在评价时关注学生的品行、态度和意志等,但我们绝不可以因为这些追求而“舍本求末”,弱化了对学生技能和体能的评价,更不能用自欺欺人的所谓“无劣评价”来取消对教学双方态度与效果的监督。第五,盲目的表面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花样翻新不应是我们的初衷。体育需要新的、具有时代性和体育活力的教学内容,体育更有必要删除一些不理想的内容,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提倡,但这些都必须是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进行的。而前一阶段体育课改却是大量引进非体育性游戏、引进所谓生活性内容和情境类内容,这只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庞杂混乱,教学更加浮躁肤浅,过程更加蜻蜓点水,学习质量更加低下。我认为上面的几个初衷在前一阶段课改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是今后课改要力戒和加以纠正的,我们要防止这些不正确的初中和目标干扰以后的体育课程改革。最后,我还想清醒所有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同人要注意以下的几个“不要”:第一,不要把外国人的课改初衷当成中国体育课改的初衷,中国有中国的改革课题,课改是要解决中国课程的紧要问题,我们要洞察世界的课程趋势,要学习他人的方法论,但不能把别人的问题错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初衷错当成自己的初衷。第二,不要把大教育的改革初衷全当作体育的初衷,体育有体育的改革课题,体育课改是要解决体育课程的问题,我们要追踪基础教育的整体趋势,要为教育的整体改革做贡献,但不能把整个教育的事情都揽在体育的身上,更不能在盲目地随从中忘记了自己的任务。第三,不要把想象的改革初衷错当现实的初衷,我们一定要明确体育真问题,不要想当然地设立一些虚幻的改革目标。第四,把小的改革问题当做大的改革课题,体育中有许多的问题,其层次不一样,对全局的影响度也不一样,我们不能忘记主要矛盾,要找到改革的“攻坚点”,不能捡芝麻丢西瓜。第五,不要把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当方向和目标的问题。很多体育教学的问题,其实改改内容、优化优化方法就可以解决和完善,不要事事都是“改革”,不要事事都是“理念”,改革要宏观的立场,更有许多具体的改变和完善。所以,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前一阶段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回到体育课程问题的原点,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各种方法和路径,不断确认改革的初衷,一步一步地坚实地迈向体育课改的既定目标。二、课改需要什么主客观条件?我认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现实存在的,也是可以并应该分开进行讨论的。我认为所谓主观条件主要指参与体育课改的各种人的认识能力适应课改的状态如何,无论是课改的宏观指导者(如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们和国家培训的讲师们),还是从事体育课程研究并对课改有影响力的专家群体(如在各种期刊杂志学术大会发表观点的学者们),还是课程的实践指挥者(如地方的教育行政人员和教研员),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也就是体育教师们,他们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度、热情度以及知识技能的准备度等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观条件。我把主观条件细分为以下四种:第一,是上述人群对体育课改目标和问题的认识。试想,上述人群对体育课程所面临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对体育课改目标的准确定位,那么,任何时刻的体育课改都是绝没有可能获得成功的;第二,是学校体育人的改革能力,以及基于这个能力的工作与我们课改的目标是否相适合的问题。有些教育的问题并不是通过体育课改就可以改变的,这些问题与国家诸多改革有着联系,比如说有些问题与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有关,可能需要国家对整个教育方向进行调整,也可能是牵扯到教育结构的完善和改革,这些都不是我们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人所能办到的。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的改革到底能做哪些事情,能完成哪方面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贸然承接我们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说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的事,就不是体育课程改革能解决了的,甚至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不能解决多大问题,我认为应试教育倾向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优质工作资源相对少,老百姓对孩子从事优质工作的要求又比较苛刻,每个家庭都在追求理想的工作,而教育又是这和追求唯一路径,因为在和平社会里也只有这个路径,是这个复杂的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其实每个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国家都会有应试教育,日本有。韩国有,中国的台湾也有,但澳大利亚就基本没有,因为澳大利亚人口少,资源多,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是农场主,人们未必非得都当公务员,当大学教授,所以应试教育是个国情的问题,绝不是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改革就能解决的,这也是我经常主张“实现在当前应试教育倾向条件下的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体育课改一定要记住: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做的,有些事情则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是能力问题,也是策略的问题,更是智慧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体育课改的主观条件。第三,是我们体育改革的基础理论。实际上,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是不清晰的,甚至还是有错误的。比如说,后现代的教育理论能不能成为中国当前体育课改的指导理论(当然也包括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传播是不是正确和准确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固有的知识?如何有效地和有保障地发展人的主观构建能力,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的,而哪些不是等等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还比如刚才说到过的兴趣问题,我想每个教师都会认同要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要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什么是运动的乐趣?乐趣和兴趣是怎样的关系?兴趣是如何发生的,强迫是不是一定泯灭兴趣?什么强迫泯灭兴趣,兴趣与学生成长是什么关系,兴趣是怎样消失的,短时间的兴趣能否转化成长远的习惯行为,这样的理论我们好像都没有,至少是说清楚。其他似是而非的、错误的理论就更多了,诸如“目标统领内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教材不要过于系统、细致和规范”、“教学内容要生活化”等说法都有着明显理论缺陷的。所以说,前一阶段体育课改的基础理论准备是不足的,是有问题的。第四,是学校体育人对课程改革的适宜的热情度,以及适宜的动机。在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期,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这里有大家对应试教育倾向不满的因素,也有体育教师对自己学科地位低下不满的因素,有希望通过改革让眼前的诸多条件得以改善的因素,更有通过课程改革平台发展自己的动机,而且,最后的动机是最直接的。所以,基层的体育教师都期望快速的出成果,快速的拿出一节被大家认可的优秀课,通过这样的成就体育课改的先进典型,实现自我的跨越式的成长。这种热情无可厚非,也是需要提倡和支持的,但如果学术的冷静被这种行为的热情所淹没时,体育的课改依然会面临着危险。体育课改的主观条件应该有上述几个方面,即:准确的问题、清晰的目标、与能力适合的工作、必要的基础理论构建以及适宜的热情度。我认为,体育课改的客观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国情。我认为,国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说到国情,特别是中国人说到国情往往强调相对落后和负面的东西。我们要认清国情,尊重国情,但困惑的是是不是要改变国情,现在由于国情而产生的争论也在这里。但无论是尊重、适应还是改变国情,都要首先认识国情。比如说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存在是中国的国情,我们要认识这个现实,又要正视它和适应它,同时还要改变它。我历来的主张是“要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我比较反对“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说法,不是说它不对,而是说它不够现实。因为那是国家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来决定的,总之,国情是体育课改的最大客观条件。第二是体育课的基本质量。体育课改一定要建立在当前体育课的基本质量上去做改善、提高及改革,如果这个基本质量和基础没弄清楚,或者是它的水平特别低,那么我们的体育课改也要从一个最基本、最现实的基础上往上提升,这个基础必然决定着我们的体育课改问题认识、目标设定和工作方略,因此它是客观的条件。第三是物质条件。这是最基本的,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客观条件,因为体育是一个“玩物”的文化,体育运动一定要有器材和场地设施作为基本条件,这一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要明显的不一样。对于上述客观条件的准备,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理清体育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我们过去都做了什么,问题在哪?做的那些工作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果改革之前没有这样一个理清,那么要按部就班地推进体育课改一定是很困难的。前一阶段的体育课改在清理问题的工作和思路有以下几个缺陷,第一是太冲着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去了,而且有把体育教学大纲完全当做改革对象的倾向,这使得我们理清问题的视野过于狭窄,就课程文件看课程文件,就课程问题看课程问题的现象明显;第二是对过去成果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因为要突出新课改的独特性和分界标志性,因此找过去负面的东西多了,看过去的优良传统少了;第三是把其他学科的课程问题也当体育的问题来解决,由于对体育课程的基本问题研究不深不够,导致体育课程在前一阶段的目标不够清晰明确。第二是努力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理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没有发展,体育课改就必定原地打转,现在明显缺乏的课改基础理论主要有六个方面:(1)体育课程的编制理论,这是统领性的理论,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论,体育课改前期,一些课程领导者就坦言说编不出有体系的体育教学内容,可想而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制是一个怎样的随心状态,这样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条件和基础会怎样?(2)体育学理研究。运动技术掌握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什么叫“会”和“不会”,其标志是什么?不同的运动技术是怎样被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状态的学生学会的?各个运动技术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终点(大致的)在哪里?各个运动技术的教学单元计划是怎样的?各个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与教法和学习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最基础的教学理论如果不清楚的话,我们可能永远只能提出泛泛的教学要求,我国的运动技战术教学一定还是“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教到哪算哪”“十二年什么都学不会”的低质量中徘徊,终生体育一定还是遥遥无期。(3)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的研究。当前很多的课改教改问题都出在“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上,被简单化的结合就是把健康的东西加到理论课中,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我理解“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名称变更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为了提高体育的效益,是要引导学校体育人把课程的效益更加清晰地指向“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为学生一生的健康生活服务”的课程终极目标上来。但是,这个“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应如何构建?是不是提一些健康的目标然后增加若干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就可以?体育为主的课程要教的健康教育内容是什么?运动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应怎样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体育的课堂里?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非常不足,体育人对此疑惑,提倡健康教育的人很焦急。(4)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人的社会化到底是什么?体育促进人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要改变什么内容和什么教学形式来提高促进社会化的效益?合作学习方式能解决什么?集体主义教育和合作学习是怎样的关系,关于这些方面的基础理论应该说不是够不够,足不足的问题,应该说就是个空白。我认为如果暂时说不明白,倒不如还是提“组织性”、“纪律性”“快、静、齐”等这些已被大家理解的目标和要求为好。(5)体育运动与人的情感及其发展关系的研究。通过体育调整人的情绪,促进人的情绪优化是社会对体育很期待的事情,甚至外界对这方面的期待和承认已经超过了体育人的理解和解释,但体育人在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是不足的。如果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强化这个功能和目标,我们就必须先说清楚,让体育教师们更明白。我还认为如果暂时说不明白,倒不如还是提“勇敢”、“坚毅”“ 顽强”等目标和要求为好。(6)参加体育的兴趣、乐趣与成功体验的研究。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重复了。第三,就是要非常有针对性地、有限度地、有目标地提高我们体育教师的素质。为什么说是有针对性、有限度、有目标地提高呢?现在,80后的孩子都已经上完大学进入工作岗位了,他们逐渐会成为体育教师的“新生代”,他们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和教研能力能否适应课程改革?这是一个有些让人担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些新老师,目标主要放在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提高上进行培训。今后的重点不应该是热热闹闹的、大范围的、理念宣讲式、蜻蜓点水式所谓全员的培训(这种全员培训在现实中也很难实现,前些日子我去某省培训发现来的一半是数学老师,在某些基层,这种培训成为了旅游的待遇,培训单位还无法控制培训老师的资格,试想这培训能管什么用?)。如果我们的培训是指向特定人的、指向运动技术内容和教学技能培训的,上述不良现象就会减少。我认为应该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编非常具体的教材和教师用书,比如说编写课课练1000例、中学运动技术教学单元计划200例体育课中的3000个知识点体育课中的优秀教育实例200等等,为广大体育教师做好最基本、最需要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年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三、体育课程改革大致需要什么样的阶段和步骤?前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大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一是圈定了一些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而是编写实验教材供实验区试用;三是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国家级的教师培训,然后层层培训;然后就是大面积的推广。从推进基本程序和方式来说,这里没有什么错误,比较逻辑。但关键是内涵,如试验什么、和培训什么,还有就是各级培训也没有分出层次,当时国家级培训被称为“培训者的培训”,这层培训当时主要是听理念,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方法层面的东西,但是这些“培训者”到下面的培训依旧是还是这些内容,而且更加消化不良;再往下的培训的质量也就可以想象了。以前的培训是以教材培训和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平行走的,而且出版社出资进行的教材培训规模非常大,内容多是为教材推广进行的,而且当时的体育教科书又是全一册,培训内容就更难有依据。所以,过去体育课改的推进方式,虽然从点到面,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在这层层推进中都应该做些什么还需要再检点一下。我认为,下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应该有一下四个步骤:第一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六套新教材的修订,这六套教材其实分表代表着对体育课内容的不同的选择思路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解读,此次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把教学内容明确了,但是内容还是比较泛泛,在课标中推荐的内容是指导性和案例性的,内容要比教师实际教的要多。因此这6本教材应是对课程标准具体诠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具体的教学大纲,因此6本教科书承接着对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任务,修订教科书的工作应该在明年的5、6月份完成。第二个阶段是省地制定并备案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地提出了各地要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应该说前一阶段体育课程改革总最大的失误也就是缺了这个东西,导致许多教师说“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因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没有了,其他的要求也就没有了,因此,在后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推进中,一定要抓紧各省和地区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这个环节,可能省里做这个工作会遇到点困难,因为没有经验,省和地区分别制定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后,应该有专家验收,备案的程序,备案主要是为了让省和地区知道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同时编制省、地两级课程实施标准的培训计划和内容,省、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最好要有城市版和农村版,将来对省、地教研员的培训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为基准、为内容;第三阶段就是进行学校编制各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工作的培训,各学校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个版本教材选定教材,同时编制各个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这个计划里要明确规定在各个年级主要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学、怎样评价等。这个工作需要省里先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应该是各校的教研组长,还有县级的体育教研员。第四阶段是进行如何实施教学的相关培训,前面说了,这时的培训需要具体的教材,如“课课练”、“课课讲”“课课教”“课课想”的内容等,我们北师大的团队想编这四本书,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和帮助。还应编一本健康教育的教材。总之,这后一阶段课程改革推进应该和上一次有所不一样,应该更围绕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文件的制定来进行,应该更围绕着运动技术、课课练和知识点等具体的内容来进行培训,使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加稳妥、扎实和有实效。三、如何理解新的“11版新课标”“11版新课标”终于颁布了,它将是指导我们进行新课改的最高指导文件,也是具有法规性的文件。今后我们怎么学习、领会并执行它呢?我认为,首先要知道“11版新课标”和过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均称“实验版课标”)在编写的初衷上有了哪些新变化。我想先谈谈先说过去“实验版课标”遗留下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在前一阶段体育课程改革中大家普遍反映的几个热点。第一个是文件的性质,第八次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 而不是延用了几十年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名称来称呼国家的教学文件,这本身就带来了基层教师对这个文件性质理解的难度。在新课改刚开始时,每个人都在想这个“课程标准”和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这个疑问分散了许多改革的精力。如果按字面理解,“课程标准”是标准,是一个有准度的到达点,实际上是体育的基础学力要发展到哪儿,教知识教到哪儿,教运动技术教到哪儿,发展学生身体发展到哪儿,培养学生的心智、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到哪儿的到达点的问题。这个到达点应该是由一个状态描述来表达的,最好是由一个可以用量化的操作性状态描述来准确定义出来的,这应该是我们用“课程标准”这个名称的本意和初衷。而“体育教学大纲”,从字面理解则更多的是一个内容的体系,是教学的基本内容的体系,它指向的不是到达点,而是达成终点所必须有的内容。其实两者是异曲同工的:“体育教学大纲”是看到了目标后,用目标来反推到内容;“课程标准”是想说“无论是什么内容,我们都必须到达这里!”从“体育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应该就是“更瞄准了体育课程的最后到达点”,同时也隐含了体育教学内容将有更大的弹性,并通过这个弹性来适应中国这样一个地域比较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但是,从此产生了具有连锁性质的课程基本问题:即(1)课程标准订出来了,那么内容的体系要不要确立?(2)如果在国家层面不宜确定内容,那么需不需要在省的层面予以确立?(3)如果在省的层面也不宜确立,那么要不要在更小的地区确立内容体系?过去几年,我们似乎在这方面思考很不充分,因此前一阶段的改革是“课程标准只是在努力设计到达点而放弃对内容体系的设计”,而且目标体系设计得也很庞大而粗糙,当然,一个目标体系能否设计得好依赖科学研究的基础,依赖于时间的积累,依赖于各学者经验之间的磨合,更依赖于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对原课程标准的问题,我在此不多加讨论,只是想说要达到编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 第二个是“实验版新课标” 混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关系的问题。“实验版课标”里有一个很怪异的用语,就是所谓的“内容标准”,这个词很让人费解,估计是由不良翻译而来(这次“11版新课标”终于在最后阶段给改掉了,改成了“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到底是内容,还是标准?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的区别在哪里?这是“实验版课标”的表述体例乃至文件性质很让人难懂的根源(现在“11版新课标”依然是“内容标准”的体例,问题依然存在),目标、内容和标准依然混淆在一起,比如,“学生应该达到:”既像是描述着“要达到的状态”,也像是一个要求,其中有的又有内容,目标混着要求,要求带着内容,内容映着目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费解的体例,引起基层教师在理解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各方面的混乱。第三个问题是体育教学目标在明显的泛化。有人统计“实验版新课标”有240多个“学生应该达到”,每个都可以理解为目标,这就造成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明显泛化,而体育教学目标的泛化又使得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这样的核心目标被大幅度地虚化和淡化了。第四个问题是“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的完全放弃和回避。“实验版新课标”把目标、内容、标准混在一起,加上把所谓的三位健康的东西不加筛选地引入课程的目标,使得“实验版新课标”都是在描述目标,而在体育课中我们应该教什么运动技术、教多少运动技术、提高哪些方面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哪些锻炼身体的方法等等指导和建议被压缩为“较好地掌握1-2项田径技术”这种几乎没有任何指导性的短句,国家教学指导文件可以说完全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更不用说规定性了。第五个问题是“实验版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以及体育课程功能的局限性缺乏冷静的分析,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体育课程主要要完成什么任务?能完成什么任务?不能完成什么任务?不应完成什么任务?等都缺乏思考,结果体育的主要目标被庞大的、奢望的、想当然的目标体系所淹没,好像体育课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应该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冷静的。第六个问题是教学要求的某些偏颇。在“实验版新课标”中似乎更强调了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自主性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但却对同样重要的教育性、规定性、强制性、基础性、基本性、磨练性等却明显地予以忽视和淡化。第七个问题是具体教学方法的概念模糊。“实验版新课标”在匆忙中,随着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也提出许多新的教法概念,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并明显有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意向,其实,“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根本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新的学习方式只有概念,而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应用在班级授课的体育教学中,其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何应该说几乎没有解说,偶尔有些也多有错误。“实验版新课标”还提出了“主题教学”,过度强调了“情景教学法”,这些都在过去的体育课改实践中发生了问题。第八个问题就是评价的问题。由于“实验版新课标”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因此没有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验版新课标”中也就没有了制定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由于没办法像过去那样编订对体育课学生学习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所以过去体育课考核方法和评分方案被一次性地全部放弃了,于是“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具体方法和定量标准成为了笼而统之的“课程评价”的理念和要求。综上所述,“实验版新课标”文本本身有着不少问题,当然,体育课改的问题不全都是由文本的问题所引起的,许多问题是对文本的不正确理解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误导所引起的。但是,再修订“实验版新课标”时,还是应该先盯住文本本身的问题加以纠正和完善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纠正并没有进行得很彻底,为了顾全大局,也不得不放弃了对有些不足的纠正。这次“11版新课标”在文本方面的改进简单说有如下几点:第一,是课程的性质和文件,这次明确的提出了各省要编订地方的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而且,对其中的内容做出了相当明确的规定,这一点比过去的课程标准再文件的缺陷上进行了一点弥补。以前提出过,但是就一句话,但现在是明确地提出了建议,但是还是建议,其实不应该是建议,应该是备案。第二是将“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过去的“实验版新课标”一直有内容和目标混淆的逻辑缺陷,过去的课标主体部分一直叫做“内容标准”,让人不得要领,修订过程中多次有专家提出修改,但有专家一直在坚守,此次直到最后专家评审时才做了最终的改变,这就比原来进了一大步,但是只改这四个字还是没什么用。因为体例还不是“课程内容”的体例和内容,如果,在当时修订的时候就予以改正,估计“11版新课标”的体例也就变了,比如“运动参与”就不是课程内容了,这是有进步但更有遗憾的地方。第三是目标的精炼。目标的泛化是“实验版新课标”的明显缺陷。在这次的“11版新课标”中在目标压缩和提炼反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为体育老师在目标理解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具体了很多。第四是教学内容的指导比过去具体多了,但实际上这些内容还是建议性的,但是比过去的内容指导要清晰。第五个对体育课程主要功能局限性在课程的描述中做了强调,“体育与健康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个描述很重要,能纠正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错误思想。第六个在教学指导方面的描述更加科学。“11版新课标”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基础性和规定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提倡也更加稳妥,去掉对“主题性教学”“情境教学”的不恰当的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也更加符合实际,这些实际上都在把过去的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和不确切的理论加以纠正的结果。最后第七个,是体育教学评价方面,“11版新课标”更多地强调了要对运动技能、体能进行评价,这个要求明显地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的和不具体,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层面,对具体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还是一个粗略的,或者叫以一个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思路,还不是方法的层面,实操性和指导性都很差,在这一方面,遗憾很多。一、体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改?毛振明:体育教师在面临新课改时,在状态应该是“沉”、“冷”、“虚”、“学”、“思”、“行”六个字。沉,不止是指简单词意的“沉着”,而是希望体育教师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国家的课改时要既能放眼课改的大形势,更要能“沉”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问题里去,还要“着”到我们每天体育课质量提高具体要求上去;冷,肯定不是指“冷漠”、“冷眼”,而是希望体育教师在面临一个严肃的国家课程改革时一定要“冷静”,要冷一冷“明天就解放全中国”的内心冲动,要静静地思考“我应该干些什么”和“我能干些什么”;虚,无疑是指要“虚心”和“虚怀若谷”,体育老师在面临一个未知的国家课程改革时一定要“虚心”,要意识到我们可能上到现代教育理论和体育文化的理解,下到学理教法的知识与能力都还有很多的缺欠,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知识学习和切实的能力提高才有资格参与课改;学,就是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习”,体育老师在面临一个有许多新问题的国家课程改革时一定要“学习”,这个学习应该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有效的。“真实的”是说这个学习是有计划、有内容、有时间积累的行为,“正确的”是指要指获取正确的理论和知识,要最大限度剔除错误理论的干扰,“有效的”是指这些学习要落实在每个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的提高;思,即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我们的学习就很难保证学习的正确性,就和理论都要有个筛子过滤一下,这些东西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是体育的方法问题还是措施问题,都要思考,都要找对点; 行,即行动。上述的一切思想准备和心理状态的优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出一个积极地参加课改的正确行动来,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但行动不是盲动、更不是躁动,而是一个“瞄准课程改革大目标、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探究体育学理和教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实践问题、客观促进教师发展、逐步优化教学条件”的正确课改实践行动。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面临课改时,应该是“沉、冷、虚、学、思、行”,而不应该是相反的“浮”(浮躁冒进)、“热”(快热快冷)、“满”(盲目自满)、“倦”(倦怠厌学)、“跟”(跟风随从)、“停”(原地停止)”,总之,广大体育教师面对课改要满怀热情、冷静思考、善于学习和落实行动,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并取得成果。二、体育教师面临新课改时有哪些不适应?急需提高哪些能力?我认为,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许多体育老师还面临着以下的八个不适应:1、 在新理论前的不适应。由于大多数体育教师平时接触教育理论不多,接触新的教育理论更少,因此,当遇到一些所真的和所谓新的教育理论时,容易被华丽的辞藻和新颖的说法所折服,甚至被一些并不正确的理论所蒙蔽、一碰到新理论新概念,体育老师很容易被击倒,进而盲目服从,盲目跟风。这里有某些课程理论研究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结果,也有因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欠缺、平时学习不够而产生的不自信的原因。2、 看家本领不足的不适应。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是运动技术的教学,但由于体育吃青春饭的特点,体育教师参加工作后,自身的运动技能在飞快地流失,毕业时是运动二级,工作一年多就可能成了三级了,再过两年就奔着3.5、4级的水平去了,而且许多老师们所拥有的运动技能本领很多都是有点落后和过时的了、如原来练三铁的老师、原来练长跑的老师、原来练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的老师、原来练排球的老师等等都会有缺乏用武之地的感受。我们的看家本领旧了、丢了,如果教学技能再没有跟上,我们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就差了,教材选择的面就窄了、教材研究就浅了,到那时,体育教师可能就只能带着学生做简单的游戏了,甚至只能“放羊”了,那时的教学质量必是低下的,无论是怎样“科学的放羊”都必是低质量的。 3、欠缺学理与教法研究的不适应。如果当教师面临自身的技能退化时,他能够加强对学理和教法的研究,如果能仔细地研究教材、仔细地备课,那么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自身技能退化带来的欠缺,这就是很多老体育教师虽然自身技能不强了但依然能很好进行教学的原因。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缺乏对体育学理和体育教法的深入研究,从而教法无效化、表面化、虚假化倾向,如前一阶段盛行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就是例证,我们为什么要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什么教材用必须要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才能教会,不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教材、所有的年级都可以用主题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等等等都没有说清楚,造成有一阶段的体育课都像在演戏,甚至像过家家,这就是教法的虚假化现象。又如什么时候要用完整法、什么时候要用分解法我们也说不清楚。只研究教法也没有很大意义,因为教法必须要与学理匹配,只有知道一个项目的技术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学理,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选择教法,而现在,有关这方面研

    注意事项

    本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