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工业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4326861
资源大小:25.3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新时代工业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docx
关于新时代工业企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基础、服务为保障,突出抓好政策引领、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外联内合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52亿元,成为全省第6个、全国第29个迈入工业“万亿俱乐部”的地级城市,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其中38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18.3亿元,增长15.2%;实现增加值1801.6亿元,增长16.57%,增速居全省第2位;实现利润481.1亿元、利税732.4亿元,分别增长12.3%、15.3%。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以政策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驱动高地。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率先突破未来新兴产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10+6”产业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新能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五大未来新兴产业逐一分析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提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从资金、人才、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扶持政策,为我市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五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6.1亿元,增长21.l%o我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程机械)。二是培植骨干企业重点培育现代创新型企业。市政府实施了“1531”骨干企业培植计划,制定了关于加快培植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市双“50”计划实施办法,一手抓骨干企业培育,一手抓创新成长型企业发展。组织实施改造提升、技术突破、招商选资、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两化融合六大工程,对支持骨干企业扩大投入、技术创新、上市重组、人才引培、目标奖励、环境优化6个方面、23条优惠政策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细则,集中优势资源,扶持企业创新跨越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终端高端型、技术创新型、行业引领型、龙头带动型、职业管理型“五型”复合式骨干企业。2013年,200户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98.5亿元,增长13.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6%,其中过百亿元企业发展到8家。同时,对市政府确定的创新成长型企业,建立健全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落实帮扶责任,搞好指导服务。市财政设立了骨干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进行改造。三是三年行动计划强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工业调整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将全市工业产能划分为重点支持类、一般允许类、约束控制类和淘汰关停类四个梯次类别,加快促进工业经济调整升级。通过开展重点支持类企业做大做强、约束限制类产能倒逼转型、淘汰关停类产能集中整治三项行动,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倒逼,完善政策约束,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四是中小企业发展着力推行一企一技术。鼓励全市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扩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对“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和“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投入给予补助,极大激发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热情,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2013年,莒南县金胜粮油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研发中心和三禾永佳动力公司等10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数量分列全省第2位和第1位。2011年以来,先后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总量达到130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7%,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大技改工作力度。围绕现代产业培植,发布了产业链条缺口环节导向目录,着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支持产业龙头上大项目、好项目,扶持中小企业寻求配套合作。2013年,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427个,完成投资614.2亿元,增长36.3%o严格落实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意见,整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技术创新奖等专项资金,对单台100万元以上的先进设备给予5%的财政购置补助,2013年为91家企业补助4000万元。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2011年以来,新获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1家、院士工作站14家。截止目前,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2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63家、市级171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44家,院士工作站17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3家。鲁南制药集团“国家手性制药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常林集团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临工、常林等企业为骨干建设的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被国家科技部首批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全国仅10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成立了木业产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省级软件产业园、中国中药资源中心分中心。同时,帮助企业推进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及德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科研机构的合作,成立了中心研究院,负责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三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计划优惠政策扶持,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2011年以来,全市共鉴定科技成果650多项,受到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表彰558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级科学技术奖励40项;全市共申请发明专利2877件、授权发明专利1077件;全市共有788个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总投资13亿元;有295个项目通过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四是强化产学研用联合。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引导产学研各方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共享为目标,积极推进产学研由单纯的项目、技术层面的合作上升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全部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5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合作院校达到120多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互访超过4000次,合作项目500个以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约40亿元。“十二五”以来,我市企业在全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2项,成交金额27.41亿元,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3项。(三)以人才为保障,加快构建创新人才队伍。一是深入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支撑产业高地。通过高薪聘请专业团队、引进中介机构、雇佣“候鸟式”技术人才等方式不断蓄积我市人才力量。目前,我市共有500名博士、3000名硕士,8.28万高技能人才聚集在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其中,242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拥有285名博士、1190名硕士、309位省级及省级以上专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够跟踪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动态、实现超前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二是深入实施企业战略提升工程。积极探索骨干企业管理咨询试点工作,以引进3-5家国内高端管理咨询公司为切入点,选择30户左右骨干企业,采用政府组织、资金引导、双向对接、基础咨询与绩效提成相结合的办法,先期试点、逐步推进,依托管理咨询公司智力、信息、市场、客户、资金等各类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发展战略。三是深入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工程。鼓励支持骨干企业以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契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股权激励、制衡和约束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聘用年薪过50万元、过IOO万元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领军人才,执行落实个人所得税返还优惠政策。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各类中、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授课,当场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四)以服务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流创新环境。一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十二五”以来,共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各类扶持项目资金6.2亿元,市级资金9000万元,其中,鲁南制药2012-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无偿扶持资金8000万元,在省内居第1位;常林集团2012-2014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4800万元,获批省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示范企业无偿扶持资金2000万元。同时,对接落实国家财税政策,为企业购置先进设备搞好服务,充分利用企业使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按投资额的10%抵免企业所得税;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免征关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等,共为企业减免进口税1070万美元。二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以及项目申报、相关活动等信息,及时传达给200户骨干企业、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企业、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并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对所有备案、核准、审批的项目实行“零收费”,推行“马上就办、优质服务”工作法,帮助企业到国家、省有关部门办理行政审批,做好全程服务协调工作。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宣传创新理念,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奖励力度,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底到2013年初,为进一步加大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先进经验的推广力度,积极发掘有推广价值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市经信委、科技局与市电视台合作,联合推出做大做强之路一一市骨干企业创新发展纪实特别报道H期。向省里重点推荐了7项全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和5家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其中,金正大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缓控释肥产业化开发管理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罗欣药业荣获“省管理创新十佳企业”。2013年,新凯电子材料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创新成长型优秀企业”,鲁南制药、常林机械、金正大和山重建机获评省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大多数企业仍局限于滚动发展、自我积累,随着生产规模和竞争领域的不断扩大,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紧迫形势下,创新能力不强问题越来越成为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一些企业发展理念落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缺乏顶层设计,自身优势得不到有效发展;一些企业传统路径依赖严重,简单跟随、重复投资,在跨越发展、突破发展上找不到切入点;一些企业战略规划不清晰,产品定位、品牌设计、企业形象没有特点,长期混迹于市场夹缝中;一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机制老化、人才匮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信心不足、办法不多。(二)研发转化活动面临多种困难。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全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较全省低近0.6个百分点,工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8%o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比济宁、淄博分别少69家、113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层次比较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全省低近6个百分点。三是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2011年以来,市级应用研发资金共计7667万元,而全省平均水平约为19057万元。(三)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企业对一些优惠政策了解不全面,研发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加之地方税收压力较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技术创新优惠政策落实上还有差距。(四)高端人才难以留住。企业中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顶尖人才比例较低,高端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极少数大企业。高层次人才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更倾向于选择国内一线城市或较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企业之间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导致企业项目研发的持续性和技术水平受到影响。一些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由于留不住人才,被迫转向外聘兼职专家进行研发,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影响。三、下步工作目标及措施2014年,全市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为契机,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各类科技专项,组建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狠抓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夯实创新驱动基础。以构建“10+6”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梳理总结我市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不同模式和经验,根据研发支撑和路径不同,区分自主研发型、产学研联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化型、技术购进型、人才集聚型、协同创新型等六种模式,鼓励企业科学合理选择研发战略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开展研发创新,走出一条符合企业实际和形势要求的研发平台建设新路子。对列入创新成长型计划的企业,邀请专家对申报内容及流程进行具体指导和培训,力争今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市级技术中心25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6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200户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7%,争创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5个、市级15个,50%以上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二)推进技改创新项目建设,丰富创新驱动载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实际,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在200户骨干企业中择优选择100项研发投入超过300万元、研发层次水平高、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扶持。实施市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示范工程,建立技改项目链条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随时入库登记-动态跟踪服务-择优扶持项目”的项目引导动态服务机制,力促项目早落地、快投产、达实效。全市工业企业确保年内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00亿元,增长20%以上。同时,做好省技术创新计划的申报工作,跟踪掌握项目进度,对已完成的项目及时组织鉴定验收,加快创新项目产业化进程,争取有更多的新产品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争2014年度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150项以上,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50项以上。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做好技术研发经费的列支,兑现科技投入150%加计扣除、税收抵顶、首台首套、技术贸易优惠等系列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三)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完善创新驱动体系。抓好共建平台、联合攻关、专题对接等形式的产学研活动,集聚各方创新资源,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由政府牵头聘请有关行业的专家团队,分行业为企业进行技术诊断,找准技术突破需求,帮助企业明确技术升级方向、重点和路径,提升研发与管理水平,助推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邀请国内、省内相关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活动,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实施集中攻关。争取今年有6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200户骨干企业全部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机制,至少有1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至少有1项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四)做好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提升创新驱动实力。指导企业强化工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工作,争创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和品牌创建示范区。支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将推动技术标准研制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相结合,实现标准研发与科技研发同步,标准制定实施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导帮助企业紧跟国内外先进生产装备升级换代步伐,积极引进新工艺、新装备,全面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力争80%以上骨干企业主要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培育管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五)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驱动支撑。加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实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和省“千人计划”,组织实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选拔培养活动,加快引进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快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继续依托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引进和凝聚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力争每季度组织一次骨干企业与相关行业技术创新人才对接会,外聘专家数平均达到10人/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