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复习资料重点.docx
一、古典时代的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时代二、斯巴达的教育(1)教育背景(军事化的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的三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国家)(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3)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的优越性。(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一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的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一一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5)重视女子教育。(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7)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三、雅典的教育(1)民主化的商业社会(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O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利。(4)雅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请思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四、西方三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国家管理(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二)论早期教育:孕妇应经常散步,并接受培训。3岁之前,儿童由女仆照应其衣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教育,对儿童加以正面的熏陶和教育。3-6岁的儿童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接受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寓教育于游戏”。(三)论普通教育:实行强迫教育(法律篇)。6岁开始男女分校,可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7-20岁,奴隶主子弟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体育和算术、几何、文法、音乐的训练,以培养保卫国家的军人。(四)论高等教育: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接受高深教育。20-30岁研究哲学,以学习辩证法为主,兼习“四艺”,学业结束后,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30-50岁,专研辩证法,毕业后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成为哲学王。五、古希腊三杰之一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关注道德的哲学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知识即美德(美德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无知的人是不道德的,人们应承认无知,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知识”指的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2、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明和使用得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各证的问答式教学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3、苏格拉底方法的优点: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自觉地从多方面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从而辩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4、苏格拉底方法局限性: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请思考:1.苏格拉底方法与启发诱导思想有何异同?2.共同作为文化巨子的苏格拉底和孔子有何异同?如何看待这些异同?六、古希腊三杰一一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世界观,哲学上,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与形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政治上,既反对贵族专制,也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主张由中产阶级治理国家。2、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人的灵魂包括三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的灵魂、动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人的生命。理性分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纯粹理性),实践理性追求知行合一,理论理性则指超越实体的冥思,以追求知本身为目的。人需要三种教育:体育、德育、智育3、白板说与教育的作用:白板说的局限:人的灵魂与蜡块不能等同,灵魂在不停地发生质变,而蜡板本质不变。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而是积极作用于其中。教育作用:a天性、习惯、理性是影响人的三大要素,其中理智(教育)作用更大。b教育在人的形成中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而又在不良环境中养成了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c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d普遍的公立教育和教育立法4、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与教育:胎教和婴幼儿教育:0-7岁的教育儿童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应对幼儿讲述健康有益的故事。初等教育:7-14岁教育内容分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交给儿童“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以德育为主,体育(不以竞技为目的,而为了儿童身体之健康)同时进行。中等、高等教育:14-21岁,关注理智灵魂的培养,教育以沉思活动为主,以进行思考、理解、判断。关注学生的兴趣,认为“人们的活动为本身的快乐所加强、所延长、所改善,又为异己的快乐所妨害,吕克昂中实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和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并进行了大致的分班教学。5、论音乐和文雅教育:亚里士多德将职业分为自由的和偏狭的两种,教学学科相应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文雅学科专供闲暇和享受,是高尚的。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可使人心灵愉悦,利于陶冶性情,有助于理智、道德的培养。自由民应摆脱物欲,专注于知识的探讨,以追求永恒真理与完善的境界。6、论幸福:幸福以理性为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去追求幸福。论美德:美德分理性美德、伦理美德;伦理美德就是中道,美德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凡事过犹不及。伦理美德的获得在于实践,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七、中世纪骑士教育K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2、教育阶段:0-7,8岁:在家庭中由母亲来进行教育;7、8岁14、15岁:侍童阶段,在上一级的领主家进行,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处世之道,学习骑士土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14、15岁-21岁:侍从阶段,随主人行动,行侍卫之职;女孩在宫邸中学习成为贤妻良母的礼仪和技能。3、早期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流动教学。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4、中世纪后期大学特点:教会向大学渗透并控制大学。经院哲学盛行。八、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1、人文主义特征,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前期人文主义教育起源于意大利,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后期人文主义世俗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2、人文主义教育特征t人本主义(旗帜)古典主义(口号,内容)世俗性(目标,内容,方法)宗教性贵族性九、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利用万物过好现世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广博知识、终身未祖国服务的人。2、论教育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3、泛智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普及教育:一切人都拥有教育权利。教育内容泛化:百科全书)4、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以胎教为起点。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学前儿童智育中百科全书式知识的教育与发展其智力和语言不可或缺。及早对儿童进行德育,令其养成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教育应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母育学校还应为儿童做好上小学的准备。5、论教学原则:适应自然的原则。直观性原则(首要地位)。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6、论德育:德育内容:持重、节制、坚忍、正直、虔信;德育方法:(尽早开始正面教。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7、论教育管理:国家有权利也有责任管理教育。国家管理教育的官员一一督学。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六年为一个阶段。统一的学年、学周、学日、学时制度。论班级授课制(优越性: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有利于学生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班级授课制的思想:(1)应有一定的目标。(2)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3)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4)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5)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教授。(6)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考试规则:学时考查、学日考查、学周考查、学月考查、学季考试、学年考试。学校各类人员的管理十、卢梭的教育思想: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理论基础:性善论(人本性善良,善良天性包括:自爱心和怜悯心;人有天赋良心,指导人们判断善恶,并弃恶从善)。感觉论2 .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涵义: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自然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自然的教育是适应每个儿童的教育。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3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4 .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实施“消极教育”5、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婴儿期的教育:0-2岁,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身体保育须合乎自然,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此时教育应在乡间进行。儿童期的教育:212岁。继续发展身体,锻炼感官,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给孩子一个快乐而健康的童年;重感觉而非理性。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注重自然观察及亲手操作,而不必进行书本教育。“整个世界就是书本,事实就足以教学二提供实用的知识及职业活动,使最具价值的教育。通过劳动来陶冶情操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培养良好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爱情教育和性教育6、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国家长官学校教育,并尽力让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重视体育0在学校内模拟政府机构组成相应的团体,以使学校成为未来政治家的培养场所。7、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影响了德国泛爱学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对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十一、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论要素教宜: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顺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要素教育的目的既是要为了照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顺序,也是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都能收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如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等。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智力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数目、形状、言语,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掌握形状,通过言语掌握语言。2、影响及评价: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其理论,在19世纪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构成了19世纪欧洲的“裴斯泰洛齐运动”。裴斯泰洛齐的理论在19世纪初,由瑞士及英、法、德等国输入美国,以后渐渐兴盛,对当时美国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十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学基础(反对宿命论和先验主义,提出培养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一使个人的欲望服从理性完善一有正确的辨别力和坚强的意志仁慈/善意一与他人意志相协调,避免冲突正义一实行法治,人人安分守己报偿/公平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赏罚分明)。心理学基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灵在最绝对的意义上是一块白板,一切观念亳无例外地市时间和经验的产物,同时,它可借助于表象而与外界发生作用)。2、统觉理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醒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己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意识阈:一个观念若要由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阈限,这便是意识阈。统觉发生的条件是兴趣,正是兴趣赋予了统觉活动以主动性。3、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一)德育逸:德育论教育的两种目的:a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一目的要求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以便适应分工日细的社会。b必要的目的:这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一目的要求培养儿童的五种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管理与训育一一管理论:管理是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目的是进行某些恶行的预防。管理方法一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并以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爱为管理的辅助方法。a训育是指由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b训育包括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c训育的六种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二)课程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文化纪元理论与儿童课程设置。(三)教学论:统觉过程与教学方法(统觉过程: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十三、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基本原则:统一的原则。适应自然的原则。发展的原则。创造的原则2、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是构成完善幼儿教育的首要因素。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幼儿园的主要任务: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学龄前儿童;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去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3、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及教学原则教育方法:自我活动教学原则:实物教学原则、游戏教学原则:幼儿园当成为儿童游戏的乐园。幼儿园课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42题物的三个条件:能帮助儿童理解他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又能表达他们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同时能预示继后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整体,能表现“统一”的观念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贯穿着创造原则的活动形式。种类:纸工、绘画、拼图、串联小珠、镶嵌、泥塑等5、作业与恩物的区别:恩物是“由外而内”的,而作业是“由内而外”的。恩物在先,作业在后。恩物不改变物体形式,而作业要改变材料。恩物引导儿童发现、洞察和整理活动,使儿童学到关于外界对知识,而作业则运用恩物所提供的挂念来开展活动,并引起控制、修改、变化和创造的活动。6、影响:“幼儿园之父”;发明了恩物,确定了游戏与作业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活动方式;幼儿园运动和儿童学的渊源十四、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思想渊源:方法论;生物学及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教育思想:儿童本位,内法论2、儿童心理发展观: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心理具有吸引力;具有敏感期:具有阶段性)3、论教育目的、任务和教育的环境:教育目的:生物目的;社会目的。教育任务:将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相结合,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承认和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的桥梁4、论自由、纪律及工作:批判传统教育对生命的压抑。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纪律不可能通过命令、说教或任何一般的维持秩序的手段获得,真正的纪律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工作:是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儿童具有工作的本能。儿童工作的特征(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无外在目标,以构建为人或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为内在目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建构性的工作;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自与塑造自己的人格;依自己的方式、速率进行,为自己的内在要求而重复)。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有助于培养意志力,培养独立性。工作、纪律、自由不冲突。5、感官训练与读写算的练习:感官训练: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和智力的培养,是其最大特色。感官教育包括视、听、嗅、味、触觉的训练,以触为主。6、蒙台梭利教具的特点: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种类。每种教具训练一种特殊感觉。教具能控制儿童使用不当的错误2.读写算的练习(写字的练习先于阅读的练习;练习执笔、用笔的机械动作的训练;字母的形体认识;练习组字和组词)7、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能够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训练其综合思维的能力;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反对游戏、幻想)8、论教师:师生关系:儿童中心教师素质要求:具备观察的素质,以了解儿童的特点。善于指导,引导儿童。成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络者与沟通者十五、杜威的教育思想1、思想渊源:实用主义哲学(皮尔斯-詹姆斯-杜威,其理论上体现为工具主义,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本能论心理学:社会学(人性论(利用利他倾向),庸俗进化论(改良主义),民主观)思想渊源:西方历史上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尤其是卢梭;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如孔德2、教育中的“双中心”:儿童中心论:主张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社会中心论:要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教育要以社会为中心。3、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现实的生活;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校园成为乐园;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的需要也符合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教育及生长(生长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联结的动态的发展过程。生长必须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依据。四种冲动:表现在交谈、交际中的社交的冲动;表现在建造的冲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兴趣;表现的冲动,艺术的本能。儿童的生长应引导到习惯的形成,两种习惯:一种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其经验不断改组改造的活动而得意完成和实现的。)(教育即生长的含义:以生长论为基础,杜威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应当提供机会让儿童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要求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而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使之成为儿童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圣战过程;教育方法论的中心必须从教师方面转移到儿童方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理论中的经验首先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经验不再是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其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包括知、经验等。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的人的主动性。儿童经验的改造具有两点意义:一是增加经验的意义,即使儿童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事物的联系,二是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4、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L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一一教育的内在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在目的,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强调过程内在目的并不否认社会性目的。(杜威理想中的人应具备这几方面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说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5、课程与教学思想:课程与教材:儿童已有的经验是教育过程的起点,包含在各门学科中的事实和真理是教学过程的终点,起点和终点之间没有鸿沟。儿童自身的经验中,早已包含着可以组织到系统化的课程教材中去的事实和真理等因素,而编排得当的教材在介绍人类系统的事实时,必定也会联系到儿童已有的经验,并且和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相吻合。思维步骤与教学方法(人的思维的五个步骤: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一假设能解决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与修改假设)。A教学法的要素、教学阶段:(1)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即令其产生兴趣的一些活动;(2)在这种“情境”里面产生促使学习者思考的“真实问题”;(3)学习者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4)学习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并加以整理排列,使之有条不紊;(5)学习者将设想付诸实施,并检验其有效性。B教学方法论的不足:知识的地位问题;认识的途径问题;问题存在的普遍性问题6、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新个人主义。将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为学校道德之三位一体。将“关于道德观念”与“道德的观念”区别开来。7、教师观:教师是向导及领袖。教师的工作在于查明儿童内在活动的需求,顺而导之并联系活动,为它们提供适当表现的机会。教师还要注意排除情境中诸如寻找材料和太细致的准备工作等过分困难的因素。教师必须避免使其方法过易,其计划要有足够的难度及障碍,使儿童的运动游戏和活动的意义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