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docx
-
资源ID:4315522
资源大小:11.3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docx
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村就开始探索发展生态庭园经济, 并以此为本底持续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坚持因 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和人居环境治理摆在突出位 置,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三保三配套”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 新路子。保护传统民居,“内外兼修”是关键。我们以传承发展“六 个一“生态庭园模式为基础,立足原有民居特点,实施“六子” 工程,即:座白色工字脊戴帽子,白墙壁、红门窗粉面子, 窗台以下瓦灰色围裙子,褐色线条勾勒山墙穿斗拴带子,石 板(水泥)硬化平坝子,栽花种树绿院子,改造优化传统民 居风貌,形成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北民居鲜明风 格,传承了“前庭后院、栽果种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 生态庭园特色。同时,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 着力民居内部功能完善和提升,让村民住在老房子里也能过 上现代人舒适的好日子。全村保护改造北生态民居396套, “四改,率oo%o保护庭园文化,“变送为种”是根本。我们注意克服“送 文化”的水土不服,以保护传承“爰耕读.扫庭厨”等传统庭 园民俗文化为基础,将根雕、剪纸、楹联、水泥画、剧座唱、 车灯牛灯等民间艺术“种”在生态庭园,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 庭园文化。在陈冶仙等“乡村文化名流”的带动下,庭园文化 活动异常活跃,村上建有图书室、民俗文化活动室,户户实 现“七有”(即有有线电视、藏书柜、文化匾联、花园、水泥 壁画、科技挂图、文化明白人),全村培育文化大户58户, 文化大院6个。同时,保护传承土鸡、腊肉、酸菜饭、坝坝 宴等乡土文化,将农耕田园文化、生态庭园文化、民俗乡情 文化有机融合,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特色 乡村旅游,让游客吃乡土菜、住生态屋、看地方戏、享农家 乐,年接待游人5万人以上,户均收入达万元。保护田园风光,“敬山亲水”是基础。我们注重将乡村规 划、耕地保护与田园风光保护统筹考虑,把农耕劳作作为保 护田园风光的重要内容,不毁山、不填塘、不倒盖、不摺荒, 充分保留原始乡村风貌。在此基础上,挖掘北农耕文化,将 石磨、犁耙、风车等传统农具和稻草人、谷草垛相结合,着 力体现农村情趣。把特色增收产业作为营造田园风光的新载 体,全村建成450亩红心狮猴桃园1个,新植、改良名优水 果3.8万株,户均形成一个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经济园,购 猴桃园,水果园、蔬菜园与农田交相辉映,构成一道美丽的 乡村田园风景线。抓好“三配套”,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同质化的新生 活,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我们“保”的终极目标。一 是猪一沼一果生态循环配套。以沼气为纽带,一头连果园. 菜园等经济园,一头连生猪、小家禽等养殖业,形成三位一 体的生态循环链,既促进了庭园经济发展,又避免了环境污 染,沼气普及率为100%。同时,发扬传统民俗“扫庭厨”, 清早起床先把厨房、院坝、入户路打扫干净,柴草堆放整齐, 农具摆放有序,正因如此,村保持村容整洁才能数十年如一 Bo二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解决群众最怨的路 水、最需的便民服务、最盼的养老医疗,全村标改山坪塘6 ,建成微型防旱池129 ,组道、入户路全面硬化,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养老、医疗保险实现 全覆盖。三是新型农民培育与精神文明建设配套。以培育有 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有民主法治素质 的“五有”新型农民和“五户十星”评选为载体推进精神文明 建设,农村新风尚蔚然成风。如何让“保”规范化、长效化,创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创新村规民约约束机制。早在90年代初期,村两委就 引导村民自发讨论形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制订了以新村建 管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被群众称为村颁布的“土宪法”, 给新村建设戴上了“紧箍咒”。二是创新“一会六员”管护机 制。村民自发组建以陈仙为会长的村生态庭园文化促进协 会,下设乡村规划管理员、庭园经济发展员、清洁卫生监督 员,乡土文化辅导员.乡风民俗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在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民居保护、纠纷调解、文化活动开 展等方面进行协调和管理,这种机制把政府被动管变为村民 相互约束自我管,为新村建设构筑了“防护网二三是群众主 体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弓I导.群众主体,特别在村民“一事 一议二农村公益事业“民办公助”上着力,弓I导群众积极参 与新村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激发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 己干的热情,为新村建设安上了“加速器”,近年来,村新村 建设累计投入余万元,其中群众投入占70%以上。多年的保护性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子变干 净了,邻里关系变和谐了,村风变文明了。挣钱门路丰富了, 不光种粮养猪打工,还可在家加工旅游产品、开农家乐和超 市;群众家庭生活丰富了,也玩起了城里人的电脑和棋琴书 画;精神文明载体丰富了,群众性文体活动多种多样,取得 了幸福美丽新村与农村文化建设交相辉映的效果,形成了 “勤劳、质朴、笃学、尚美”的醇厚民风。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近年来,柳村按照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发展思路,创 新机制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全村农 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高出全县平均多元。主要做法是:一,农地委托流转,项目化发展特色产业柳村立足自身茉莉花、茶叶种植基础,依托县委政府打 造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茶乡、中国茉莉茶之都的扶持政策, 把茉莉花、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为实现连片发展、形成 规模效应,柳村对全村弃耕土地进行全面清理,采取村民自 治方式,由承包户与村委会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再由村委会 对这些土地进行打捆包装,形成茉莉茶种植招商项目,面向 茉莉茶产业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招商,由龙头企业或种植大 户进行土地整理、低产低效林改造后,按照柳村产业规划连 片种植茉莉花或茶叶。通过土地委托流转和项目化招商,促 进了更多群众委托村委会流转土地,加速了产业规划的实 施,实现了小而散、小而杂的产业格局向规模化特色产业转 变。三年来,全村共接受386户农户委托流转土地1950亩, 带动全村发展茉莉花、茶叶3000余亩,形成了以茉莉茶加 工企业原料基地、种植大户为主体的茉莉茶种植格局,其中 企业原料基地2个、350亩,种植大户20户、2100亩。二,“租金+分红”经营,强化利益联结针对土地流转后农户与其承包地完全分离、在种花种茶 的收益提高后容易反悔而产生纠纷等问题,柳村积极创新流 转方式,形成了“固定租金+收益分成”的生产经营模式。具 体做法是,在业主支付土地租金、取得土地经营权后,将茉 莉花、茶叶的种植管护和采摘等劳务承包给当地农户,向农 户支付劳务报酬,茉莉花和茶叶销售收入扣除各种生产经营 成本后,再由业主与农户按7:3的比例分红。这种方式,不 仅便于业主统一生产经营管理,而且让农户依托其土地获得 多元化收入,实现土地租金保吃饭、劳务收入促增收、收益 分成强联结的效果。目前,全村流转土地并参与分红的农户 已达到114户,农户每流转一亩土地,在不含劳务收入的情 况下,平均每年可获得元左右的收入。三.新村“向心式”发展,推进产村相融随着产业发展、收入增加,群众新建、改建住房逐渐增 多,要求硬化道路、改善水电、配套公共设施的愿望也越来 越强烈。由于柳村长期以来以分散居住为主,全域配套基础 设施不仅资金投入大,而且效益不高,加之土地流转后的规 模化经营,为农户相对聚居创造了条件。为此,柳村通过深 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适度聚居、向心发展,产村 相融、农旅结合”的新村建设思路。具体做法是,以规划为 先导,按照符合群众意愿,适宜发展农家乐、便于辐射自然 村落的原则,确定新村发展中心区;以项目为载体,打捆上 级涉农项目,围绕中心区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 幼儿园,邮政储蓄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集中聚居吸弓I 力;以群众为主体,建设集居住和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村聚 居点,形成村落核心区。目前,柳村已有155户集中聚居, 并全面完成“五改三建”,形成了小聚居、大散居、宜聚则聚、 宜散则散的居住格局。同时,立足毗邻同兴砂楞湖国家湿地 公园、清古镇的区位优势,依托茉莉花和茶叶连片种植形成 的景观资源,运用县委、县政府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 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积极弟导有意愿的村民发展农家 乐。现全村已发展特色农家乐7家,建设连接砂楞湖景区的 绿色崎游道4公里,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了产业 链条,拓宽了增收渠道。目前,柳村已形成以茉莉花、茶叶种植加工为主导,以 乡村旅游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家独户分散经 营向组织化经营的转变,加快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整体改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