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现象学视角看记忆的不同面向 附现象学视域中的数字记忆.docx

    • 资源ID:4314672       资源大小:15.2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现象学视角看记忆的不同面向 附现象学视域中的数字记忆.docx

    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人 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突破,记忆这一颇具个人性、私密性的领域逐渐被不同维度 的外在视角所聚焦。但在当前记忆的相关研究中,理论往往滞后于实践。因此,有必要从多学科视角继续反思和挖掘记忆现象。为此,编辑部约请国 内外学者从不用侧面关注记忆问题,希望通过“多维聚焦人类记忆”主题,多角 度展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与深度反思,促进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从而碰撞出 一些新的可能。“记”与“忆”不同。“记”是记住,尽管过去,但未消失;“忆”是回想,将记住的重新唤起、 拉到眼前。相较而言,“记”偏向意识状态,而“忆”则偏向意识活动。一般认 为,与记住相对的是忘记,或者说失忆,过去的消失了。但忘记不是纯粹的无, 该记住的没记住,这恰恰表明某物或某事曾经存在过。但与忘记相对的意识活动 又是什么?忘却和压忆体现了存在的变异性作为意识活动,“忘”大致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经过努力,想起来了,“忘”被克服了,“遗忘” 一词充分表达了这一含义, 因“遗”而忆起,其实就是回忆;另一种是彻底的忘,怎么也想不起,在状态上, 就是忘记,在意识活动上,一般说成回忆不能。笔者愿意将此意识现象更简洁地 称为压忆。回忆遭到了挤压,变形了,特别别扭,肯定有什么,但不是这个,到 底是什么?压忆不是忘记,忘记是这种活动的结果。一般来说,忘记没有主动意 识,这种意识状态往往在回忆和压忆发生时才会被觉察到,在别人提醒时,才会 说:“咦!我怎么忘了 !”努力回忆了,但就是想不起来:“我确实忘记了。”总之, 从意识状态看,记住和忘记相对;从意识活动看,回忆和压忆相对。记住意味着某物仍然以某种方式保留着,这是一种建构,表征着意识对流逝 着的自身的维持。回忆也是一种建构,是对被记住的某物成功的反身提取。回忆 是建立在记住之上的,预设了某物仍然在意识中。那么,忘记是否也是一种建构? 意识如何建构自身的失去?流逝着的意识不能维持自身,这难道不是悖谬的吗? 压忆呢?这种意识活动又建构了什么?还是说是某种建构的体现?记住、回忆和“忘” 一直是现象学讨论的重要论题,因为这些问题与感知、 想象一样涉及意识对存在的建构。感知指向当下存在,想象是一种拟当下的意识 构造,而记住、回忆、忘记、压忆则标明了当下与过去之间的关联。这些之所以 重要,是因为存在当然不止于当下,它在本性上意味着延续。相比而言,记住和 回忆指明了存在的内在一致性,而忘记和压忆则体现了存在的变异性,存在可以 以变异与扭曲的方式存在和当下显现。曾在为回忆奠定了基础记住本身无须通过意识回返指明来确证,因为回想起 某事和这件事以某种方式存在不同。比如,我可以因为现在孤独而回忆起曾经与 朋友在一起的日子,但“和朋友在一起”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现在孤独才在我的 意识生活中保留着。实际上,无论我现在是否孤独,这件事总是在那里,等待被 孤独的我或者沉浸在友情中的我重新唤起。被记住的事情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其被 唤起的方式,前者是存在性的,后者是认知性的。但有趣的是,二者之间毕竟有 某种联系,回忆行为总是在当下境遇中被激发的,曾在的友情总是在当下的孤独 或快乐中被唤起。胡塞尔早年就已将记住的基础刻画为滞留的双重意向性。我们的经历并未消 失,而是依其显示以综合的方式流逝入意识的深处。流逝有两个方向,横向与现 在显现交叠,这既解释了当下的孤独何以能关联起曾在的体验,也解释了当下的 这种情绪何以被我们体验为孤独,这本身就是双向建制。纵向是曾在者本身的流 逝样式,在流逝中不断根据当下的处境变异自身。比如,在与朋友的和睦共处中, 曾在的友谊被加强了,而在与朋友的争吵中,曾在的友谊则获得了怀疑的色彩。 在其流逝中规定着下一个现在处境的生成。从认知的角度讲,当下处境中的显现样式是我回返地揭示曾在者的契机。但 如果局限在回忆角度,我们也只能说“有”这样的关联,如何“有”,这样的关 联本身何以可能?这些都无法得到解决,甚至都无从提出,因为我们只是顺着眼 前显现的关联回到某个相关的曾在者。现象学揭示的发生建构弥补了这些欠缺。 当下处境是在意识流中被建构的。比如,某人一句就事论事的话冒犯了我,有可 能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对我曾在过,关联着我的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当下发生 时,这句话对我已有意义,也就是说,在胡塞尔的纵意向上的意义关联建构了我 对现在说出这句话的人的不快。现在发生的因而本性上总已经是历史的了。在此 意义上,回忆反倒是第二性的,因曾在建构了现在,我看似在现在回忆起某个确 定的曾在。实际上,之所以“确定”,恰恰是因为这个曾在隐含地先行构建了现 在,进而为回忆奠定了基础,如果单纯执着于实在的现在,我们根本无法揭示意 识深层的建构机制。压忆源自压抑如何理解忘记?同样,从回忆角度说,忘记是指曾在者在意识 的流逝中失去活力,无法被激活。但失去活力并不意味着消失,只是说其活力为 零,但此物仍在,用胡塞尔的话说,以观念的方式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人 的见证可以激活我们的曾在。曾在总是在其显示方式中曾在,曾在能够被回忆, 是因为其显现方式与现在的关联向我们显现了。但忘记本身与是否能被回忆起无 关,笔者甚至怀疑,意识状态上的忘记是否真实存在。一则,不能将回忆不能等 同于忘记,意识活动和意识状态不是同一个层次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只要与现在存在之间建立起足够丰富的显现关联,已 经沉入意识深处并且失去活力的曾在是可以被唤起的,因为其依其自身的显现综 合着在那里存在,有待被重新赋予灵魂。再则,失去活力实际上意味着曾在与当 下显现之间的意向关联被中介化了。比如,一旦回到幼年成长的环境,成年人往 往会表现出某些幼稚的行为,这是因为当下的显现直接激活了意识的深层沉淀, 而这些深层积淀在个体的纵向体验中显然是被无限多的、庞杂的在世经验中介过 的,在直接关联呈现之前,在意识状态上,这些积淀就是被忘记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意识活动看,可以说我现在正在回忆,就像我现在正在感 知或想象一样,但我却不能说我正在遗忘。我正遗忘与某人的友谊,这恰恰是记 得。遗忘意为失去,经典现象学的显现与显现者的相关性对此不适用。因为遗忘 活动本身是不能被明见地意识到的,被遗忘之物据此似乎也无法在其显示方式中 被给予。但在显现者那里,遗忘确实存在,我们有太多无法回忆起的事情,否则也就 无须谈论回忆了。有人告诉我,我曾经说过什么,他见证了,但我就是回忆不起 来。压忆,这一悖谬事态因而意味着,尽管有“遗”留,但其所承载的意向关联 却无法发生效力。这种意向关联,即横意向性,始终无法与纵向体验发生连接, 回返的目光只能循着现成在手的显现关联回溯寻找,但搁浅了、岔开了甚至被挤 压了,无法再深入一步。从回溯活动看,回忆不能体现为当下与过去在显现关联 上的不相合,而从发生建构看,回忆不能则展现为纵向的意义关联内部的自身抑 制。因而,压忆不是回忆在力量上的无力,而是体现出了深层意识建构中的困境, 它具体体现为纵意向中隐含的内在压抑,以及作为压抑之结果的对横意向的建构 的失效。实际上,主体回溯寻视的无效就是这种内在抑制和建构失效的体现。有 趣的是,需要回忆,这本身一开始就意味着对确定意义的先行建构的失效,我没 有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对别人告诉我的这件事赋予意义,因为我被抑制了,被困死 To概括一下,遗忘和回忆都建立在记住之上,记住本身的建构是决定性的,暂 时的遗忘源自记住的意义综合中发生的替代和中介化。回忆,就是消除替代或者 越过中介,重新找回相即的深层的意义建构,而回忆不能,也就是压忆的现象要 复杂得多。一方面,它展现为回忆者在与当下显现直接关联着的横意向性上的盲 目寻视,无法重建整体的意向关联;另一方面,从发生建构上看,它体现为意识 深层建构中普遍存在的自身压抑,寻视之所以盲目,是因为深层的自身压抑。压 忆根源于压抑。胡塞尔不否认压抑的普遍存在,他甚至认为在人的本性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自 我否定,但这些最终是可以在幸福感中逐渐被消除的。弗洛伊德更为激进,他甚 至指出,存在本身就是压抑与抵抗的结果。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看,意识的流逝综 合,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只是抵抗和压抑的生成物,回忆、忘却、压 忆也只是压抑与抵抗的某种形式的变奏而已。这是一种比现象学的发生建构更为 彻底的建构方式,主体的目光由此不再游走在作为意识状态和活动的记住、回忆 以及忘记、压忆之间,而是直接来到了忘记和压忆的起源处。从双重意向性的观点看,记住、能回忆的,都已经是观念化的了,已经向共 同体敞开了,因为纵向体验承载的是个体的习性和共同体的历史性,在此意义上, 暂时的遗忘也只能是主体在观念世界中的自我调适,又有谁能遗忘他的在世存 在?至多是遮蔽,最终有待在良知中呈现而已。回到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何谓 个体性,什么是本己的存在?现在看来,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相比记住和回忆, 忘记、压忆更能体现个体性和本己性,因中介化而失根、放逐自身,因意向的替 代而无从寻觅,在这些对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否定”中,人格的特异性才真正获 得了展示自身的可能。现象学视域中的数字记忆摘要:数字记忆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个体感知和机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 对数字技术所呈现的技术意象的再造而形成的意识行为。与个体的肌体记忆不 同,数字记忆的感知既包括个体意识感知,亦包括机器情景感知。作为技术,数 字记忆不仅像语言、文字一样带来了记忆革命,同时在其中体现着主体性。同时, 承认自我意识的内在否定性,才能把数字时代的记忆对象既可以归属于自己,也 可归属于他人,使分享记忆成为可能。关键词:数字记忆;现象学;现代技术在信息化日益加速、数字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数字文件正以空前庞大的数 量、丰富的种类以及便利性和经济性对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 的影响,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学者认为数字记忆是以二进制编码为形式的,存储在各种电子设备及 网络上的包含人们记忆的媒体信息。信息管理学方面,“数字记忆”指运用多种数 字存储设备将人类一生中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并保存,它可以看做是对人类大脑的 内部记忆的巨大延伸1。情报档案研究学者从技术载体的角度把数字记忆理解 为以电子文件方式存在并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形成的一种记忆类型2。可以看出在信息相关的科学中,数字记忆突出其载体的特征,被理解为数字 化的信息。在数字化中,它依托高科学技术,运用数字化装备储存过去的信息并 将之长期保留。在这种理解中,技术的因素被放大,记忆被单纯地理解为信息, 而忽略了其感知、主体和行为体验要素。而这恰恰是需要现象学来阐释的地方。一、数字记忆的感知:个体意识感知和机器情境感知记忆基于感知体验。“对过去的某种事情的回忆,含蕴着,知觉过的意思;因 此在一定方式上,对应的知觉(对同一意义核心的知觉)是在回忆中被意识的, 虽然它未现实地包含在它之内。正是按其本身特有的本质,记忆是一种,知觉的 变样。”3所以,数字记忆必然基于个体的感知;我们储存而成的记忆的东西并 不是我们曾经知觉过的物体的影象,而是先前的知觉本身。因此,对于信息时代 的数字记忆,个体曾经的感知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个体感知以外,数字记忆的另一个重要的感知方式来自机器。但这里所讨 论的机器感知依旧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机器在“我'的情境范围内,自为地获取 "我''个体的信息并将之储存;待“我”提取将之提取后,对这段未经个体意识感知 的信息进行回忆。此时,尽管我'未曾进行具体的感知活动,但机器是在“我''个 体的情境下完成的机器感知。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异于个体意识感知的机器 行为称为“机器情景感知工二、数字记忆的载体:数字信息的再造1 .数字记忆是一场技术革命数字记忆远非第一个改变我们个体记忆的技术。阿温特托夫勒在其著作第 三次浪潮中根据记忆的存储所带来的变化,将人类对语言、书写以及数字信息 的发明或发现视作人类记忆的三次重要革命。如果说语言是第一次是人类记忆得 以分享,那么文字便是第一次使人类记忆能够留传。这种时空界限的打破,使个 体不再仅仅是个体,也无法独善其身。从人类记忆的数字革命开始,一切文字、图像、声音都成为各种编码的数字 化信息。互联网和云技术使得每个人的个体经验都不再属于个体,此刻的经历也 不再属于此刻;数字记忆不仅可供个体回顾历史,也可供集体共享。由此,人类 的个体记忆将穿越时空,漫步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无孔不入。因此托夫勒惊叹 道:“第三次浪潮使这些工具成倍地增加了,它为人和周围智能环境的交往,提 供强大的设备。当我们高瞻远瞩这一雄伟的图景,信息领域的革命显然至少和技 术领域、能源体系以及社会技术基础的革命一样,具有激动人心的变化。”42 .数字记忆在主体再造中呈现在数字时代,各种图像文字信息借助于网络传播,有着易存储易提取等优势, 被看作是记忆的对象。但记忆并不等同于信息:只有在主体的回忆中中完成再造 过程,才能成为记忆。这里的再造是完全不同于复制的一种行为。再造作为记忆 信息在回忆中经历的过程,是一种当下化的行为。在再造中变异了的记忆才能成 为回忆的对象;也就是说,被储存在数字媒介中的信息只有经过再造,才能称之 为记忆。我们可以说,数字信息在网络的传播中不断被复制,但其本质上并不等同于 记忆的传播。只有在复制中在另一主体的回忆中完成再造,才能成为记忆。正如 一张大学的毕业照合影,只有对于照片中的学生老师,才是记忆;而对于其他人, 只不过是一张图片信息,别无他意。三、数字记忆的主体:集体的记忆认同1 .记忆共享何以可能数字技术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得数字技术介入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需要从 新的角度思考记忆行为与记忆主体二者的关系。胡塞尔认为,他人的记忆是不可 通达的,记忆在根本上只能是“我”的记忆。因为在他看来,记忆是“含义意向”的 滞留,而非抽象时间流动的“滞留,内时间意识关于滞留的分析排除了意识的对 象指向的构造特征,使意识成为纯粹流动的连续性,从而消除了意识中的他者。 当意识被当作绝对构造来看待时,它是绝对属于我的、绝对在场的。在保罗利科看来,胡塞尔的观点使我们无法通向他者;这也正是“从内时间 意识到历史时间的过渡道路上就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工5。因为这些对象本来构成 对自我的一个否定和拒绝,它不能被主体彻底“占有”。利科认为,承认自我意识 的内在否定性,就是把抽象化了的纯粹滞留流动还原为记忆的意向对象的流动, 现在这个记忆对象既可以归属于自己,也可归属于他人6。此时,记忆的共享 成为可能。2 .从个体记忆走向集体记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变并非始自数字时代;语言、文字书写、印刷等 技术不仅使记忆的储存和传承成为可能,更是为记忆的共享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而数字技术对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变是根本性的。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云储 存和分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纯粹意义上的个体记忆已不复存在。只要个体 记忆信息经历了数字化的“洗礼”,其隐私性和独占性似荡然无存,无法撤回地存 在在隐形却枝繁叶茂的网络中。单纯个体记忆的“永垂不朽”还不能完全实现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真正跨 越,这种转变还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拥有”,而这正是数字技术与过往记忆承 载技术相比的根本性飞跃。在数字时代,个体记忆信息随时随地被陌生人访问着, 我们自己也有意无意地闯进别人不设防的记忆仓库。我们不知不觉地交付出个体 的记忆信息,又不经意地闯入他人的记忆禁区也许数字时代并不存在真正意 义上的禁区了。参考文献1谢笑,王文韬,谢阳群.基于个人信息管理的全面数字记忆探析J.图书 馆,2017 (1): 17-23.2戚颖.数字记忆:电子文件视域下社会记忆再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4 (3): 143-144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53 o4美阿温特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95ol5Ricoeur, P. 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 M. Translated by Kathleen Blamey and David Pellau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p. HO黄旺.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 沉思J哲学分析,2015 (3): 3-16.

    注意事项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看记忆的不同面向 附现象学视域中的数字记忆.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