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docx

    • 资源ID:4299574       资源大小:162.24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docx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 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 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如“成功地学习知识、 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 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 ;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1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规定,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2三、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 20 世纪 70 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 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 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的, 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惊奇、 对事物的想象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 ,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3“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 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本了解就可) P122、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本了解就可) P132、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信息社会的教育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需要大致记忆) P1442、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有社会成员。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 世纪以前)(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 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2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二、教育学的创立(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一)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创立标志: 1、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方法: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三)教育学家5英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 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书中: 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2 、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3 、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 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 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 、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以来) P19-22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 实验教育学(二) 文化教育学(三) 实用主义教育学(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 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 世纪末)(非重点)6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第二章 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内涵(基础)(一)定义: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内部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二)教育功能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1、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育功能取决于教育本质, 并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本质回答 “教育是什么”,功能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 。2、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都是回答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区别在于: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使教育能够发挥和实际发挥的作用。3、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职能是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任务的能力。 一般不说教育的职能, 只说学校的职能,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 则意味着教育功能的实现, 可以规定学校的只能,但不能规定教育的职能。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职能实现的自然结果。二、教育功能的特征(基础)1、客观性2 、社会性3 、多样性4 、整体性5、条件性7三、教育功能的类型(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是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二)从功能的层次看,分为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本体功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是教育固有的功能, 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内部结构决定的。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派生功能:是由教育的本体功能所引发出来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就是通过本体功能而派生出来的。(三)从功能的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 任务和价值期待, 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符合的功能。隐性功能: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四)从性质上看,分为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 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 教育功能的保守性是由教育不变的本质和相对稳定的结构所决定的。超越功能:是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个体发展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个体发展的内涵个体发展:是指个体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一生中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二)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1、个体自身因素先天因素:遗传素质和成熟后天因素:个体发展的水平和个体发展的自觉性2、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自发地对其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从性质上8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活动因素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表现: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提升个体发展的速度3、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4、唤醒个体的生命的自觉(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表现: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促进角色和职业的社会化角色上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表现: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三、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历史演进发生顺序: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并存经济功能9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表现(一)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3、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表现: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二)教育的经济功能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1、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3、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标准: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10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直接途径(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和间接途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四)教育的其他社会发展功能1、人口的教育功能教育提高了人口质量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教育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2、教育的生态功能3、教育的社会成层功能教育制造了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又对教育提出了要求, 教育与社会成层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一)遵循教育发展的社会规律(二)正确的把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三)正确地处理教育功能间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一、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社会发展期待(选择)功能取向(转化)功能行动(产生)直接的功能结果个体发展期待(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这一部分与第三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联系)(二)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主要指入学选拔和培养。 要11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1、社会各系统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结果2、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我国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社会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 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 的社会输入; 产品的社会利用。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 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 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复习建议:本章第一节属于基础。二、三节是重点部分,应充分地理解记忆,最终能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口述出来。第四节着重理解,与实际结合。我建议大家在理解记忆时,先读懂(这个比较容易,教育学较简单) ,然后记大标题,再总结各个大标题下的要点(关键词语) ,这样的记法很灵活,在出现案例题时,就可以准确地定位,从你记忆的框架中提取出相应的内容、要点,然后也可以用书上的话解释,也可以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三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1、定义: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的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 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 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12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 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 、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 “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 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 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医能力、 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在社会总体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中, 必须以人未来发展的利益和社会需要为教育确立良好的价值性目标, 同时也要使功用性目的的确立符合价值性目标的要求,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相统一。在实践中不能将二者相互代替,这样不能造就完整的人。(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 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 是指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内含对人的理想性要求。发展性教育目的: 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是指教育及其活动在不同阶段所要连续实现的各种结果, 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依据终极性教育目的来确立各种相互承接的发展性目的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使终极目标的实现带有可能性和有效性;否则,将可能13导致各种教育及教育活动发展偏离预期目的。 如果不分教育阶段, 不分具体年龄阶段地用终极性目的作为自身的直接目的, 将会欲速则不达,也无助于它的实现。所以,教育者应根据所在阶段学生在“四有新人”和“创造性人才” “研究性人才”发展上可能达到的水平和程度来重新提出自己学校的教育目的, 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蕴涵在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 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两类: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 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在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相互影响的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 注意分清各自所具有的不利因素,防止和避免消极影响。(四)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 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 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 它体现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 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 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14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1、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二)人的依据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2、人的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特点: 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表现不尽相同。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优点: 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 具有片面性。 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 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 世纪到 20 世纪鼎盛时期。有两种观点: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优点: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15缺点: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B、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 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 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16a、基本概念b、只注重民族性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c、只注重世界性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d、二者结合: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a、基本概念 b、历史上的错误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以上这三部分, c 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主要是记住 2001 年 6 月的,别的大体看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17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为我们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素质的实然性指素质的现有状态;素质的应然性指素质的应有状态两者应有机结合。(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必要性: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实践教训;科学知识证明2、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18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把它作为衡量、 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复习建议:本章是教育学的重点部分,也是各个院校命题的重点部分,大题基本上每年都有,因此每一节都是重点,复习时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记熟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算吃透课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平时多把课本上的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对付”各种题,在考试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信手拈来。第四章 教育制度(次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论述的重点)1、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又有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2、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论述)。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直接影响决定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观念。(二)经济提供了一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三)文化19不同文化类型必须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尤其是科学技术)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 在原始时代,教育还未分离出来,无学校,没有教育制度。(二) 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产生古代教育制度。(三)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学校结构)(四) 当代 教育制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幼儿、校外、成人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对于终身教育,主要在后面详细论述)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核心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