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挂职锻炼工作特色情况总结.doc
-
资源ID:4292649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挂职锻炼工作特色情况总结.doc
发挥高校优势、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努力开创挂职锻炼工作的“三赢”局面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挂职锻炼工作特色情况总结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锻炼干部,是我党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条成功经验。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挂职锻炼作为一项行之有效又颇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2000年8月,中组部正式将干部“挂职”写入新出台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这一制度也在多种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较而言,高等院校在干部挂职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挂职也更切合高校的实际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的办学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与社会实践的天然契合性,都促使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成为我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内在的需求。在此前提下,挂职锻炼作为一种比普通社会实践更加深入、更加有效的方式,也成为我校管理干部队伍乃至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不断得以推广和应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我校干部挂职已经形成多种模式并存、多种途径并行,涉及全校教师、管理干部和大部分学生的全方位的工作体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我校的学科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功能获得提升,学校、挂职单位和挂职干部间实现了“三赢”的良好局面。一、上下齐心,规范管理、抓好“选、派、管”三个环节是我校干部挂职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我校党政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挂职工作,认为向社会输送干部不仅是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也是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学校内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出面与地方党政部门联系派遣教师、干部挂职事宜,在人民大学是一种常态。2001年3月,纪宝成校长在访问广东时向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提出了选派部分教师和干部赴广东挂职锻炼的想法,得到了李长春同志的积极回应。其后,我校党委组织部和广东省委组织部经过磋商,正式达成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广东挂职锻炼的协议。这是我校主动与地方联系选派挂职干部的开始。六年来,我校校领导出面先后与广西南宁市、安徽安庆市、浙江省、云南省等省市政府签订了省(市)校合作的协议或备忘录,其中都列有专条对派遣教师、管理干部到对口部门挂职锻炼作出规定。同时在我校干部挂职工作中另外的一个传统就是:在每批挂职干部前往挂职地之前,学校都会召开挂职干部经验交流会:届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都会亲自出席,结合亲身经历和挂职干部进行谈心,交流看法并在会上对挂职干部进行勉励、提出要求。就在2007年4月的第五次挂职干部经验交流会上,纪宝成校长和程天权书记分别语重心长地向即将赴南宁、安庆和奥运场馆挂职的干部提出了勤奋工作、认真学习、广交朋友以及珍惜荣誉、深入实际,实现“双赢”的殷切希望。我校广大教职工对于参加挂职锻炼活动热情也很高。当每批次的挂职岗位需求信息公布后,都会有相当数量符合条件的优秀教职工积极报名。在这种氛围中,我校对挂职干部的选拔得以优中选优,充分保证了我校派出的挂职干部质量。上下齐心、重视干部挂职工作,就营造出了一个宜于推动挂职工作稳步前进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我校还高度重视挂职工作在制度层面上的建设,及时地总结经验、固化那些实践证明在挂职干部管理中行之有效的作法。2004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外挂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经第32次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办法对挂职干部的责、权、利都作了规定,妥善地处理了以往困扰挂职干部的诸如挂职期间校内教学、科研工作量等问题,对学校对干部在挂职期间的管理,学校与挂职单位的联动等都作出了规定。这标志着我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规范化,标志着干部挂职工作已经由一种临时性任务成为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从“选、派、管”三个环节入手,将干部挂职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经历阶段,将管理和关心延伸到干部结束挂职后,这是我校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出的做好干部挂职工作的有效模式。 首先,我校在选人过程中,把“坚持标准,群众公认,竞争择优,保证质量”的原则贯穿始终,较好地实现了群众意愿与组织意图的有机统一,为保证挂职干部质量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由于开展挂职锻炼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教职工个人的切身利益,为了防止和克服思想障碍,保证教职工挂职锻炼工作顺利进行,平时我们运用校内媒体公开报导挂职干部的典型事迹,大力表彰优秀干部,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体选拔工作中,则采取“一对一谈话”、座谈会等有效形式做通每一位具体干部的思想。一方面宣传教师、干部挂职锻炼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积极为挂职干部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为此,学校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只转党团关系,我校保留其所任职务编制和岗位;落实中央、上级任务和学校有计划安排的挂职干部,工资(含国家津贴)照常发放,在竞岗调资、职称评定、住房、医疗、津贴、福利等方面与学校在岗干部、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或按照中央、上级有关精神办理;学校还相应减免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职级晋升时,同等条件下有挂职经历的干部优先考虑。 其次,在派出干部时,我们重点选择那些与教职工的专业知识背景相关度高,有利于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单位派出挂职干部,在选派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那些人生轨迹单一主要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基层经验的年轻干部,下派到基层区县或实际工作部门挂职锻炼,通过在工作一线解决问题,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创业的务实作风,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对于专业学术较为突出的有一定资历的学者、专家,则派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与当前学术研究课题相关的单位挂职锻炼,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辐射作用,也对正在开展的学术研究形成反哺。同时,为了提高干部在复杂条件中防腐拒变的能力,在派出每批次挂职干部前,学校纪委的主要负责人都要对他们进行“廉政谈话”;组织部门坚持派专人将每批干部送到挂职地,与挂职单位做好交接。 第三,在整个干部挂职期间,强化互动监督管理,确保我校教职工历练出实效。一是强化组织部门责任。学校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对挂职干部进行考察、考核,对挂职期间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优秀干部及时提出表扬。挂职结束时,主管组织工作的学校领导还往往亲自赴挂职地与挂职单位一起对挂职干部共同进行考察并做出鉴定。二是强化原单位党组织的责任,要求原工作单位党组织继续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注意了解选派干部在挂职单位的现实表现,及时与挂职干部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对挂职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挂职干部应每半年向学校党委组织部汇报一次工作,年终和挂职期满需将工作总结报原单位和学校党委组织部,遇有特殊情况随时与学校联系;因病、因事及其他特殊情况需请假的,需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请假手续;挂职期满后,挂职干部应及时到党委组织部报到,并按期返回原岗位工作;如因工作需要,需要延长挂职时间或留在挂职单位工作的,需按照程序报批。最后,对于回校后的挂职干部还根据他们挂职期间的表现和工作需要推荐岗位,将培养成熟的干部单独管理,随时备用。许多优秀的干部在结束挂职后都走上学校处级领导工作岗位,或被优先推荐到校外任职。二、“四种模式、三种途径”为干部挂职提供了广阔平台当前我校干部挂职工作中主要有四种挂职模式和三种挂职途径。四种挂职模式的第一种是应有关单位的请求派遣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以挂职的形式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从1994年起我校法学院与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合作,连续十二年派出了三位法学学者挂任区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这在当时被视为法学教育和实践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多年来我校派赴海淀区检察院挂职的学者们以他们的工作实绩为改变机械执法的落后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7月,我校法学院的何家弘教授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厅副厅长,挂任此职务一年。这种挂职模式层次较高(挂职职务多为副局级以上)、挂职人员资历较深名望较高(多为教授、博导)、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一般为临时性的需求,事前也经过了学校与挂职单位高层的磋商。第二种模式是派遣年轻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地方政府基层挂任区县科技副职或助理。这是目前行之较广、每年派遣人数也最多的一种挂职模式。学校一般选派年轻的后备干部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挂职,时间一般为一年。这些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到基层去发挥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素质,反哺自己的专业研究。第三种模式是“校内挂职”。与前两种相比,这种挂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校内进行。这是我校为进一步加强中层后备干部的培养,增强他们处理综合性事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了集中人力完成学校时间紧、任务重的具有攻坚性的工作开始的一项尝试。我校2006年启动的校内部分教职工住宅调整集并工作,就选派了从机关后备干部中抽调三位同志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参与,时间为6个月。实践证明,此种形式的校内挂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往学校对中层后备干部的培训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缺少实践锻炼。校部机关一大批青年干部在各自的岗位工作,尽管每个岗位都很重要,但所做工作的接触面总是有限,综合协调性也有限。校园内部分教职工住宅调整集并工作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年轻干部是难得的锻炼机会。第四种模式则比较特殊。我校有的教师参加地方党委组织的公开选拔,并被选上了。他们有的不愿意就此离开学校,离开教学科研,因而提出希望以挂职的形式前去工作。对于这种情况,学校经过研究,一般同意将他们工作的第一年作为挂职锻炼。这一年的挂职时间,实际给用人单位和干部本人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一年之后,干部本人要决定去向,要么继续工作,将关系转到工作单位;要么回校继续任教。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的关心和负责。我校干部到地方挂职工作,则主要有上级部门安排、我校主动与地方联系、地方主动与我校联系,这三种途径。例如从2001年开始,我校就参与了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博士服务团”的工作,选派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陕西、宁夏、重庆、湖北等地挂职;我校与地方主动联系的例子则有2001年开始,派遣干部赴广东珠海、广州、东莞等地挂职等;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也由于我校挂职干部的优秀表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动来我校商谈干部挂职的事宜,目前比较稳定开展的广西南宁挂职、安徽安庆挂职项目等都属于此类,总的来说,这“四种模式”和“三种途径”为我校教职工参加挂职锻炼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供了较高的平台。我校教职工到校外挂职都得到挂职单位和其上级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一般都挂任区、县副职实职,协管或分管较为重要的工作,做到了“有职有权”。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现了挂职单位、学校、干部的“三赢”局面干部挂职作为一项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最佳的效果就是实现挂职单位、学校、干部三方“三赢”的局面。在精心统筹组织下,我校的干部挂职工作称得上蔚为特色,成果斐然,“三赢”局面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境况。首先我校挂职干部为所在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派出的挂职干部在工作期间的表现,受到了各地组织部门和挂职部门的一致认可。我校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宏伟同志作为中组部第二批赴内蒙古自治区挂职干部于2005年3月来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挂职锻炼,任区委副书记,协助区委书记分管宣传、人民团体工作。他在刚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就沉下身去马不停蹄地一连走访了近50多个单位部门。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了一手材料后,他发挥自己来自高校掌握高层次、多学科、大容量理论信息的优势,对分管工作的思路进行提炼和创新,推动区委制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为当地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全新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做出了准确全面的定位。在临河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城市检查验收工作中,王宏伟作为迎检领导小组主要成员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利用自身联系渠道牵线搭桥和协调,邀请媒体记者前去采风,推动在中央电视台及内蒙古电视台大型媒体对临河区进行报道,产生强烈反响。被挂职地党委评价为具有“过硬的专业功底,长远的战略眼光、清晰的工作思路、到位的组织指导和勤勉的工作态度”的“全区干部群众公认的优秀领导干部”。2006年前往南宁横县挂职副县长的我校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师穆贤清同志,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其分管的茧丝绸产业、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他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帮助地方争取到了多个总计千万元的国家项目;在推进人员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也成效斐然,一年来联系到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客商以及国家部委官员到横县参观考察。挂职期满后,当地政府挽留他继续工作,又将挂职时间延长了一年。第二,干部挂职工作促进了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高校担心干部挂职后就不回来了,担心人才被“挖”走;或者担心选派教师和干部到校外挂职,会对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影响。而从我校的经验来看,选拔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校外挂职是有益于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的。首先,挂职干部在挂职结束后都带回了挂职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管理产生独特的影响。例如,在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直接学习到了学习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机关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些体悟正可以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启发思路;而去西部内陆地区挂职的同志,深受西部人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谋求家乡发展的精神的鼓舞,他们回校后也把这份感动带回了人大。这就有利于高校充分吸纳、汲取社会上的一切优秀养分,以融会贯通、自成一格。 其次,挂职干部们在挂职的过程中广交各方面的朋友,为自己也为学校开辟联系社会、联系实际的渠道。我校挂职干部学以致用的优异表现增进了地方干部群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巨大作用的理解,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正是以教职工挂职锻炼为开端,我校与许多地方和单位达成了一系列后续的协议,这些协议广涉干部挂职、学生实践、教学科研、干部培训等各个方面,使高校社会服务的辐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再次,挂职锻炼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的升华,也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检验、丰富。我校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实际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正是我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内在的需求。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我们与校外单位充分合作,推荐法学院的教师到司法部门挂职、推荐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师到农业大县挂职、推荐主讲存房地产经济的教师到土地管理部门挂职、推荐学习城市规划的教师到规划部门挂职同时,我们还应地方需求,推荐优秀的在读博士生(博士后)到相关行业单位挂职,这种研究生挂职锻炼制度对于研究生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之,在这一过程中挂职基地发挥了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室”的作用。最后,对学校来说,挂职锻炼工作一个突出的成效就体现在青年教职工的成长成熟上。通过挂职,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年轻教师了解到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从而升华了思想、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最终这些都落实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增加了他们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而且在走出校园后,年轻教职工们才真正感受到自身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他们把这种感情形象地比喻为“嫁出方知娘家好”,思想上也由以往的“学校欠我什么”转变为“我欠学校什么”,开始主动思考自己要为学校做贡献。有了挂职锻炼的经历后,挂职干部对学校的认同度更高了,爱校荣校的责任心更强了。第三,挂职锻炼使每一名参与的教职工获益匪浅。多年来的挂职锻炼工作证明,挂职锻炼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每一名参加挂职锻炼的教职工本人。挂职期间的收获令每一名挂职干部终身受益,从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到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学校与社会进行互动,大大地弥补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增进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提升他们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大业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提高行政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各方面能力。例如,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教师郑国同志,2005年8月才刚刚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毕业到我校任教,2006年3月就被选派到安徽安庆市城市规划局挂任副局长。以一名初出校门年轻的教师的身份,担纲一个重要城市的规划大任,这段经历帮助了郑国将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并深入了解城市规划这一政策性极强工作的方方面面。他自己表示,在挂职以后“再给学生讲课,就能说得更到位了”。教职工通过挂职锻炼,脱颖而出,回校后担纲更重要的角色,在我校也大有人在。曾于2005年赴安庆挂职的我校法学院副教授殷少平同志,在2006年又经学校推荐、最高人民法院选任,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短短几年间就有十余名优秀的教职工在参加完挂职锻炼后走上了学校的处级领导工作岗位。当前,在挂职锻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校党委又适时开展了总结和思考。2007年,校党委组织部申请成功了名为“干部挂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校内教育管理重点课题项目。该课题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干部任用选拔机制,挂职制度如何进一步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高校教学科研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挂职干部的培养、使用和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对挂职干部在挂职岗位实际工作成效进行考察;争取最终能为干部挂职在高校管理体制下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提出既有人大特色也具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和思路。实践催生出了理论的自觉,同时理论又在跟进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这样地周而往复,必将实现干部挂职工作在我校的不断发展和创新!